<p>摄影:阿涛Ajita</p> <p><b style="font-size: 20px;">缘起:楞伽与兰卡</b></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唐代著名高僧玄奘法师在《大唐西域记》里这样写到:国东南隅有楞迦山,岩谷幽峻,神鬼游舍,在昔如来于此说楞迦经。佛祖释迦牟尼开示意趣幽妙《楞伽经》的地方,后世就被称为楞伽(Lanka),即今日之佛国斯里兰卡(Sri Lanka,简称兰卡)。</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岩谷峻幽的兰卡中部,丹布拉以南的巨石山中,藏有天下一大石窟奇迹:丹布拉金庙。历经千百年能工巧匠的雕琢和历史风雨的沧桑,成为充满宗教艺术魅力的洞穴庙宇,这就是世界文化遗产:丹布拉石窟寺。(位于斯里兰卡国土的中心位置,距离首都科伦坡148公里。1991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span></p> <p><b style="font-size: 20px;">稀有:历史地位和宗教文化价值</b></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作为斯里兰卡最著名、保存最完好的石窟寺,丹布拉金庙在一片石山斜坡洞穴中雕刻而成。这个地区可谓历史悠久,据说在史前时代就有人居住。</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这里的历史文脉绵延2000年,据记载,公元前1世纪的瓦拉加姆巴国王(Walagamba)建造了这片洞窟。石窟中的瑰宝包括雕像和壁画,内容包括150多尊佛像,斯里兰卡历史人物和印度神像。洞穴顶部和周围墙壁都有顺着岩石轮廓创作的宗教绘画,展示菩萨的生活以及僧加罗人的历史。</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在高出地面160米的石头山中,依山势开凿出多个石窟,其中有五个较大者演化成洞穴庙宇。这些岩洞曾是佛教僧人的寺庙,后来成为朝圣地和遗址景点。石窟内还有一座佛塔。</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第一窟内有一尊14米的卧佛,佛陀头顶有一尊毗湿奴像(Vishnu,印度教的主神之一)。传说这些洞窟就是这位印度教的三大主神之一以其法力变化而成,并在岁月更迭中施以保持和维护。</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第二座洞庙最大,有56尊雕像倚靠洞壁主次有序、错落排列,其中有印度神毗湿奴和Ganesh(象头神,印度神话中的智慧之神),体现大乘佛教(Mahayana摩诃衍那)的理念。</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第二座洞窟两边各有出入口,西侧有佛祖立像,东侧有两尊国王的雕像,分别是石窟的建立者瓦拉加姆巴国王和12世纪为石窟寺内五十尊雕像贴金修饰的波隆那鲁瓦王朝尼萨卡马拉国王。大家把第二窟称为“圣王窟”,以彰显历史上两位国王的功德。</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佛像的雕刻充分体现艺术性的创作:形体上并没有哪一处严格符合真人比例,额头宽广,脸颊丰满,给人温文尔雅又雍容大度,慈祥端庄又神情肃穆的观感,极具神韵,令人肃然起敬。</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照亮洞庙用的射灯略显刺眼,陶制圆坛柔和的黄光忽明忽暗,“一灯如萤”,仿佛将些许阳光引入室内,所见神像形态和色彩温暖庄严,略带幽暗的石壁殿堂蕴藏内敛,神秘禅寂。</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五座主要的洞窟由长长的走廊连贯成一体,洁白的墙体凸显神圣。庭院里的池塘长满斯里兰卡的国花蓝色睡莲,当地佛教和印度教信众常用此花献佛、敬神。</span></p> <p><b style="font-size: 20px;">艳丽:来自天然矿植物的色彩</b></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石窟中的神像和壁画几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佛教艺术品,开建年代比莫高窟还要久远,形与色的艺术性可与印度阿旃陀石窟媲美。</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这里的壁画面积超过二千平方米,在艺术性上和锡吉利亚(狮子岩)壁画一样独特。壁画色彩至今仍十分艳丽,斑斓璀璨,极为难得。</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规模最大的第二座洞窟中,有尊披红色袈裟的立像,色彩特别鲜艳,引人注目,令人想起中国的丹砂。敦煌莫高窟壁画的红色多用上品朱砂,颜色鲜亮,永不变色。</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汉代的中国就使用朱砂作为原料,将这种有色矿物研磨成细粒后,加入胶状物调成糊状物成为颜料,当时多用作贵重衣料的染料,颜色赤红纯正,经久不褪色。中国古代方士认为丹砂属于炼丹的上品原料。</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兰卡还采用孔雀石等作为颜料。画家在岩壁上用白灰打底,用胶水、蛋黄调和颜料作画。</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与莫高窟壁画以黑白灰为调和色,土红、粉绿表达人物有所不同的是,丹布拉石窟的壁画,画面主色调多为棕红、正黄,色彩明艳,浓烈浑厚,视觉冲击力强大,引人注目却不耀眼骇目。加上画工精巧、线条流畅,构成形与色的和谐效果。故有学者认为,这些壁画在用料及表现手法上的艺术成就甚至超过了印度的阿旃陀壁画。</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这些充满活力的颜色,虽然不能确切知道具体来自何种植物,但肯定来源于天然树汁,只是在工艺上添加柠檬汁做了调色。自古以来,斯里兰卡人就用这样的植物颜料绘画、染布,因其长时间不褪色,受到民众极大的欢迎。</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这种纯天然植物颜料的画风一直延续到今日。比如斯里兰卡独一无二的面具,用来描绘各种流行的民间传说和魔鬼跳舞的场景(在斯里兰卡,人们根据古老的信仰通过佩戴面具来举行各种仪式,并相信可以带来美好以及治愈疾病),就采用这样的纯天然植物颜料制作。</span></p> <p><b style="font-size: 20px;">灵性:猴子也偏爱古迹</b></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佛国的猴子也偏爱佛寺古迹,随处可见它们在古树上闲散度日,又或兴致骤起,悠来荡去。</span></p> <h1>传说王子摩哂陀(巴利语,Mahinda,印度孔雀王朝佛教著名大护法阿育王的儿子,将南传上座部佛教传入楞伽岛)在斯里兰卡传教期间,发现当时的国王(天爱帝须王)猎鹿,于是告诉国王,世界万灵皆有生存的权利,不可杀生。国王把摩哂陀的教诲谨记在心,不再猎杀动物,并把周围的区域列为野生动物保护区。</h1> <h1>从巨石山底到石窟需要攀登大约400级台阶。一路上多次亲近活泼可爱的猴子。不少民众认为猴子是印度教护法神祗之一。</h1> <h1>以丹布拉石窟为代表的斯里兰卡宗教文化遗迹,精妙独特,艺术水准令人叹为观止,给人带来视觉上的享受和精神上的愉悦,传递一种祥和的信息,的确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h1> <h1>如《楞伽经》中大慧菩萨所言:“世间离生灭,犹如虚空华”。我等凡夫俗子,虽知有理如此,世间生灭之法,犹如虚空中的花影,本来幻化存在,并非真实。然尤未实际证得此种境界,愿凝视丹布拉石窟昏黄灯光映照下的雕像,祈求心灵获得与佛祖和天神的感应,契入“楞伽印心”的真谛(禅宗达摩祖师选定《楞伽经》作为法脉传承印心的法本)。</h1> <h1><b>【背景知识】楞伽岛八大世界遗产</b></h1><h1>位于印度半岛南端的锡兰岛又被称为楞伽岛。或谓佛陀尝于此岛说《楞伽经》而得名。(《大唐西域记》:国东南隅有楞迦山,岩谷幽峻,神鬼游舍,在昔如来于此说楞迦经。)</h1><h1>1、阿努拉特普勒圣城。2、波隆纳鲁沃古城。3、锡吉里耶古城。4、丹布勒金寺。5、康提圣城。6、加勒古堡。7、斯里兰卡中央高地。8、辛哈拉贾森林保护区。</h1><p><br></p> <p>斯里兰卡世界遗产分布图(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敬请删除)</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