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他平凡的就像是一张素纸,人生的画卷没有抹上一笔让人灼目的丰功伟绩,只是,我们千千万人群中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其中一员。惟愿:他不曾缺席你们的成长,你们也不要缺席他的终老。</p><p> ——题记</p> <p> 一个人来到这个世上,人人都在期待和追求着有一个完美的人生。而到底什么样的人生才堪称完美,世人所求各异,众人难以趋同。但我隐隐悟到:作为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除了为着一个神圣的心灵约定而终生苦苦追求和不懈奋争自不待言,完美的人生大概不仅仅是花前月下的绵绵私语,绿荫婆娑下的款款漫步,锦衣玉食的少虑无忧,雅斋静室的品茶唱和,赏景观光的五洲漫游,一帆风顺的心想事成。真正完美的人生,似乎还应该包括历尽酷暑严冬的风霜雨雪,踏遍前行荆棘路上的坎坎坷坷,尝尽人间的酸甜苦辣,品咂不期而遇的六难三灾。正如没人想去而有时不得不去的医院,若置身其中,所谓的完美人生恐怕得大打折扣了,面对周遭那种纯粹的白,瞬间感觉自己的人生就像一张白纸,可怜的躯体在一张通白的病床上饱受药品的摧残之后,感觉很难承受生命之重。庆幸四十年来我的身体一直很健康,但是为了亲人的健康我一年当中时不时的和医院保持着某种千丝万缕的联系,照顾病人的同时也替他们分担了感同身受的煎熬。</p><p><br></p><p> 春寒料峭,残冬应有的余温缠绵着春的脚步,接二连三冷却春的热情。因岳母生病住院,一大早我带着熬好的小米粥骑自行车去医院,一路瑟缩前行,近段时间因疫情宅家从未早出,感觉自己的身体对此时的气温很抵触,想方设法缩小与其接触面。我就像一个蒙面游侠,穿行在张川冷清的街头。</p><p><br></p><p> 随着年龄的增长,岳母的身体一度进入了衰老期,常常会因为多种老年疾病而住进医院,老人一旦住进医院,她的社会角色就会发生转变,也常常伴随着一系列心理的变化。由于医院陌生的环境,她通常会感到焦虑不安,对周围的人和事没有安全感和信任感,也伴随着恐惧、害怕的心理。因此常会胡思乱想,害怕自己的病好不了,担心儿女和亲戚朋友会嫌弃自己,也担忧自己的病会给家里带来负担,导致晚上常常失眠,睡眠质量变差,精神状态越来越糟糕,加之整天只能待在冷冰冰的病房里,躺在病床上发呆,变得越来越沉默,越来越孤独了。于是,住院期间的陪护显得尤为重要,虽然岳母身边陪护的人挺多,但是我还是想送早餐的同时顺便陪岳母说说话,人言“女婿半个子”,但岳母在我心目中的地位与亲生母亲无异,一番关切的嘘寒问暖之后她心安我踏实。其实,我深知岳母所承受的一切都希望有人能理解,希望会有人来安慰,她也想把自己心里的苦都表达出来,为了岳母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情绪,也有途径倾诉烦恼,此时我只想做岳母倾诉内心的一位忠实听众,化解她堆积在心头的情绪。</p> <p> 自县医院搬迁半年以来,我是第一次涉足其间,它全新的面貌并未给我带来多大好感,因为它存在的意义和使命往往使人忽略其外表,虽然它以鹤立鸡群的姿态盘踞在巴掌大的张家川县城中心。加之处在疫情防控的特殊时期,人人对其望而生畏,为了岳母早点喝到一口热粥,我面戴防护口罩,手提饭盒,直奔病房。其实从我进病房开始,我就注意到了隔壁床,也是一位风烛残年的老人,估摸着要七十多岁的样子,老人牙齿都掉得没几颗了,和岳母差不多同一天住进这间病房。</p><p><br></p><p> 我进来的时候,他也正在吃着干馍馍,吃的动作很慢,很轻,当然也很艰难,以至于如果你不特意去关注,就会很容易忽略掉他存在的样子。</p><p><br></p><p> 与我们这边热闹陪护的场景不同,相比之下,他显得很冷清,自始至终他都没有说一句话,只是在默默的吃着干馍,岳母吩咐我将小米粥给老人盛一碗,我应声照做,当我端着小米粥走近老人床边时,他才抬头目光与我相遇,一张饱经岁月沧桑略加茫然的脸映入我的眼帘。当我说明来意,老人明显局促不安起来,满心的感激与窘迫支配者老态龙钟的躯体缓缓站立起来,用尽全身力气挥动双手表达谢绝之意,同时以极快的速度将口中所含未化之物艰难的咽下喉咙,从稀疏的牙缝中断断续续的漂出“不”、“不用了”几个字。我用尽浑身解数好言相劝,他都以同样的方式回应,唯一不同的是苍白的脸色有点微红,我深知这是对我盛情难却的感激之状,正当我宣告失败,准备退下之时,岳母发话了,“你就喝点粥吧,这粥养胃”,岳母的话语连同我们的目光一齐飘到老人身边,在狭小空间内的“众目睽睽”之下,老人终于妥协了,脸上露出久违了的极其不自然的笑意,因为这笑意包含着一个倔强老人应有的矜持与内敛。当他伸出颤抖的双手接过我手中的小米粥时,我才清楚地看见那双结满老茧的双手是何等的粗糙啊!那如枯枝般的手指是何等的瘦骨嶙峋啊!生活的不易活生生的映在老人的手上,他所经历的残酷岁月风干了他不为人知的年华。我已无意与周围陪护岳母的亲人说笑,思绪围着老人游历,神思恍惚间老人已歪坐床头,他是什么时候喝完粥的我尽然一无所知,眼前只有坐在床上的老头,一直都是斜靠在病床上,头歪向窗外那侧。</p> <p> 吃过早饭,岳母继续打点滴,点点滴滴的药水以秒针运行的速度为节奏,应和着岳母的脉搏缓缓注入虚弱的身体,为达身体康复之目的而源源不断的前赴后继。接下来的日子,受岳母嘱咐,每天送早餐都为老人多备一份,虽然是一碗小米粥,我却乐行此事。</p><p><br></p><p> 后来,岳母才告诉我,隔壁这床有四个孩子,一个儿子三个女儿,但是他们很少来陪护老人,老人因胃出血独自前来住院,其间只有大女儿来过一次,买了一些住院用品就匆匆离去,三女儿来只停留片刻便转身离去,已成家的儿子和二女儿未曾照面,老人就这样孤独地接受医院对他躯体的治疗,每次都是岳母提醒身边陪护她的人帮助老人打完每天的点滴。然后独自拖着虚弱的身体去医院的食堂吃饭,回到病房病床就是他唯一的依靠。由于岳母的病情持续向好,所以前来陪护的人有说有笑,同一屋檐下,岳母与老人的处境相差甚远,这边的欢颜笑语更加衬托出老人那边的凄凉苦楚。每次都是岳母制止我们而去迎合那边的冷清,努力使整个房间在同一氛围中消磨时光。</p><p> 在住院初期,我每次进病房都会看到老人望着窗外,空洞的眼神似乎已对这单调、孤独的生活失去了希望。当我走到他跟前有意与他闲聊时,他很少接话,只是慢慢地将视线从窗外转向我,暗淡的目光让我感受到悲伤、孤独、无助。他并不愿意与我多交流,只是用点头和摇头来回应我,偶尔回几个简单的字词,但声音微弱,甚至听不清他说的是什么。当他感觉累了就闭上眼睛,或又将头转向窗边。</p><p> </p><p> 岳母感叹,人到了老年卧床的时候,才能看出孩子到底孝顺不孝顺。</p> <p> 其实这样的例子在世界的每个角落都在上演,人到晚年,本该享受天伦之乐之际,却换来孩子的白眼。</p><p><br></p><p> 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生而为人,有些人却忘了母亲怀胎十月的不易,父母将自己辛苦拉扯到大的艰辛。</p><p><br></p><p> 我耳畔时长听到这样的话,说我们养一个孩子还是少了,还要再要一个,两个是个伴,长大后可以商量。都说养孩子要多养,一个太少,可如果养不好,养的没了良心,要再多又有何用呢?</p><p><br></p><p> 你给了他们生命,他们却怪你没能给他们更好,这和农夫与蛇的故事并无什么本质的区别。</p><p><br></p><p> 曾经就有一个少年和我这么抱怨过,他上了大学后,觉得自己家庭条件和同寝室的差距太大,每天都活在痛苦之中,他恨父母为什么给了他这样一个家庭和环境,为什么他不能也拥有别人所拥有的东西。大学四年,他几乎没和父母通过几通电话,除了要钱的时候。</p><p><br></p><p> 后来,他毕业后,找了份工作,离家很远。甚至为了彻底断绝与家里的联系,给自己取了个洋名,生怕别人从他的姓氏上知道他贫困的根源。他原本以为自己的人生即将越来越好,可当他在社会上摸爬滚打了几年后,他才在一次次的社会现实面前恍然大悟,原来曾经的自己是那么龌龊不堪,父母为了供他上学,省吃俭用,拼命打工,他却用四年的时间来痛恨他们。</p><p><br></p><p> 虽然他现在定期都要回家和时长给父母通电话,可那四年他所做过的事,他却始终无法释怀。</p><p><br></p><p> 作为孩子,无论做错了什么,父母都会无条件的原谅你,接纳你,就像这个少年,痛恨了父母四年,可当他某天重新跑向父母时,他们依然愿意张开双臂在原地等待。</p> <p> 而孩子呢?难道非要上演“子欲养而亲不待”的人生悲剧吗?</p><p> </p><p> 老人家非常坚强,虽然因胃出血而时不时的胃部疼痛他从未呻吟过,但看得出他很痛苦,就这么一个风烛残年的老人,躺在医院的病床上,生活起居完全靠自己,看着都让人心疼。可是老人家膝下有四个儿女,竟然没有一个儿女陪护,有天夜里老人家不小心,碰倒了床头柜上的杯子,响声把我惊醒,我赶紧来到老人床前,帮他从床底下捡起水杯,又帮他倒了一杯水,简单寒暄了几句,就告诉他有事您叫我,看得出老人家很感激,脸上充满了慈祥的笑容……</p><p><br></p><p> 同一病房待久了,老人对我讲述了他家的大概状况,确切的说应该是儿女家的状况,因为老人一直独自生活,他老伴二十年前已经过世了,膝下有四个儿女,现如今都已成家,儿女们过得都很好,家庭收入也不错,各家的小日子赶上了时代发展的节奏,虽然靠外出打工营生,但生活质量还是挺好的……老人如数家珍很满足……</p><p><br></p><p> 老人说:孩子们大了,都有自己的生活,我家四个孩子,没有一个离婚的,只要孩子们过得好,我就放心了……</p> <p> 是呀,只要孩子们过得好就放心了,这是一个父亲对儿女的的爱,但是听起来,怎么就让人感到心酸呢!这么大年龄了,对儿女还是如此的惦记,他把儿女的幸福看得比什么都重要,儿女呢?怎么就舍得让一个七十多岁的老人拖着病重的身子独自躺在医院的病床上?每天夜里床前没有一个陪伴的,每当夜深人静路过老人的床边时,我都不由自主地放慢脚步,看看老人,说实话我心里很不舒服。</p><p><br></p><p> 黑暗里,我感受到生命就像针管里的点滴,一点、一滴,无声的在流逝,永远猜不出会在什么时候戛然而止。他不曾缺席儿女的成长,而他的儿女们却缺席了他的终老!</p><p> </p><p> “儿女们都有自己的生活,我不便打扰他们”这句话,是从一个七十多岁高龄,并且行动极为不方便的老人口中说出的,父爱简直太伟大了,这是对儿女的理解与包容,但是作为儿女,怎么就不能站在父母的角度,为他们想想检点一下自己呢?</p><p> </p><p> 在这几天陪护岳母的日子里,老人时不时不经意间的一个动作引起了我的好奇心,他经常拿出自己的手机翻看,这是一部自老人住院我从未听到来电的老年机,难道是他想给谁打电话忘记了号码?或是生怕错过了谁的电话……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我问明白了缘由,原来老人的手机通讯录里仅存有四个儿女的电话,这几天他尝试着打过几次都没人接,他担心儿女回电话被自己错过。我觉得老人朴实的想法在现实面前突然变得有点悲凉,原来老人的所谓亲情都在手机通讯录里沉睡……</p><p> </p><p> 父亲对儿女们的理解,那是父爱的神圣,但不能作为我们推卸责任与义务的理由,难道有了自己的生活,这段情感真的就无所谓了吗?</p> <p> 这让我想起了曾经看过的一篇文章:“三条鱼的故事”第一条鱼是海洋深处的大马哈鱼,妈妈产完卵,就一直守候着,生怕有点闪失,待破卵成鱼后,这些幼小的生命没有觅食生存的能力,于是妈妈就成了这些小鱼的食物,直至小鱼把妈妈变成一堆残骸,一种无声的爱,诠释了母爱之伟大;第二条鱼,就是微山湖的乌鳢,当它产卵后,眼睛就失明了,生命处于垂危状态,于是当鱼卵变成小鱼后,这些孩子们争先恐后地在妈妈嘴边游动,成为妈妈赖以生存的唯一食物,当妈妈复活后,据说存活的小鱼,就所剩无几了,它们中间大部分小鱼,都在挽救母亲的生命中,默默地献出了幼小的生命;还有一种鱼是鲑鱼,每年产卵季,鲑鱼都要从从海洋深处,回到位于陆地的河流,一路上颠沛流离,既惨烈又悲壮,等回到“故乡”后,才开始了它们的结婚生子,养育后代的生活,小鲑鱼长大后,老鲑鱼不久便死了,来年它们的后代又沿袭着父辈的足迹,就这样生生息息代代相传……</p><p><br></p><p> 第一条大马哈鱼,为了儿女含笑九泉,体现着母爱之伟大;第二条乌鳢鱼从呱呱坠地,为了母亲,用幼小的生命诠释着孝道之心,令人叹为观止;第三条鲑鱼执着的恋土乡情,着实令人感动!</p><p><br></p><p> 三条鱼让我想到了许多,爱与孝、恋与情都是来自于一种天性,无需后天养成,人呐!怎么就连一条鱼都不如呢!作为万物之灵长的我们,不能以只会说话或直立行走为有别于其它动物的得天独厚之优势,而应将这种美好的天性广泛传承与发扬,让我们的天性使然成为身边老人的骄傲。</p><p><br></p><p> 鱼的本能,让我想到了眼前的老人,想到了我们许多当儿女的,能否在父母健在的时候给点关爱;在父母的病床前端水送药,给他们一个笑容;在老人需要儿女的时候,多陪陪他们;在他们思绪紊乱语无伦次时,给点关爱、给点尊重……</p><p><br></p><p> 也不要像有些儿女,把侍奉老人当做“面子工程”,也不要在老人病入膏肓的时候,买什么高档滋补品,“雪中送炭”不见人,“锦上添花”你第一,更不要在老人离世后顿足捶胸……</p><p><br></p><p> 在老人需要照顾的时候,请放下一切,留些时间给父母,千万不要以“我很忙”、“没时间”来搪塞父母,一个风烛残年,行将就木的老人,生命是在倒计时,做儿女的不要吝啬你的那点儿时间,留点时间给老人,老人最需要的是——温情的陪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