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创设特殊兴趣区》

小幸运

<p>  从第七章开始到第十七章,这本书开始逐个细致讨论各个区域的建设。我在这里再重申一遍,之所以选择这本书和大家一起阅读,不仅仅是因为他讨论的详尽,具有实际操作指导意义,更在于我非常认同他的三观-儿童观、学习观、发展观(以及与此密切相关的教师观、教学观、环境观)。大家会在这十章里,看到作者是如何通过具体区域的设置,包括材料提供、环境设计、师幼互动指导、注意事项提供、质量监控和测评来实现他的教育理念的。我希望大家都一边阅读一边思考,理念是如何贯彻和转换为实践的。在我们的教学中,经常嘴上说的好听,做起来就满不是那么回事了,我想归根结底还是观念并未真正到达思想的层面,而是仅仅停留在口号和政治正确上。</p><p> 你们会在这十章看到,作者每一章基本上都是在讲这个区域设置的价值是什么,如何促进儿童的发展,教师在其中应该起到什么作用,让孩子与环境和同伴作用,获得主动的发展,教师始终处于一个相对隐蔽的位置,但又必不可少的关注着儿童的学习需要。你们会看到,每个区域的设置,都遵循了儿童的学习规律,也就是pck对于儿童学科(某个专门领域)学习经验历程的尊重,同时,又尽可能地让学习生活化、游戏化。我个人认为,pck之所以重要,不是它的某一个单项重要,而是他们三项的结合,以及综合运用于幼儿的学习与发展更为重要。也就是说,我们知道了幼儿某一方向的学习取径,更要知道教师如何支持儿童的这一方面的发展,巧妙地让孩子有机会获得适时适度的发展。我想,这个转化的过程需要研究者的研究,更需要老师们动脑筋想办法。对于大多数幼儿要学习的东西而言,没有那么强的顺序和方向性,先学什么后学什么,并没有那么绝对,大量的经验并不是成线性摄入的,“模糊”也许是儿童学习的更主要的特征。而区域活动的复杂性,多样性和模糊性,恰好符合了儿童学习的特征。</p><p> 我是终于可以言归正传的分隔线。</p> <p>  今天,我们先来读第十六章《创设特殊兴趣区》。</p><p> 大多数老师在建设区域时,有两个迷思需要破除:</p><p>1、区域是随便玩的,老师不需要有太多设计,上课很累了,玩区域,孩子也放松,老师也休息,只要乖乖的不打架就好。</p><p>2、区域就是另一种上课,在什么区域里就要玩什么,不许乱来,不许串区,要按照老师安排的“玩”。</p><p> 这两种迷思直接引发的就是在评价时,老师的评价极少指向儿童的探索、学习行为,而直接指向纪律。谁安安静静的按照老师的要求玩,就是玩得好。否则就是捣乱。天啊!那还叫玩吗?每次看到这样的区域,这样的区域活动评价,我就想冲上去揍那个老师一顿,不过,如果我真的这么做了,估计已经打遍全中国了,我的意思是,这样的现象真的很普遍,不是说我武功很高,咳咳。</p><p> 所以,指导老师做区域改造的时候,除了最开始的教师和孩子一起协商区域改造计划等(这个后面讲到相关区域再说),后面就要求他们各班一定要建设一个特殊区域,目的在于:</p><p>1、班级区域建设,不是按照书本上来,而是来源于儿童学习的需要。想要课程实现本土化,就要有本土化的区域,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资源、自然资源和经济资源,我并不希望每个幼儿园都用美国大积木实现区域的国际化。陈良有砖厂、有大量的制衣厂、木材厂、他们有大片的农田、有纸筒厂、有瓦楞纸厂,他们还有一条长长的河,射阳河,河上有好多各式各样的桥……这是一个典型的江南县镇的自然、文化和经济环境,这些资源应该甚至必须进入到幼儿园的班级区域环境中,因为这是他们真实生活的一部分,他们不仅应该熟悉这些,还应该爱这些资源,因为这就是他们的家乡,他们的父母,他们的家庭,好的区域活动,好的教育是有人情味的教育,不是忽视眼前的生活,总是看着遥远的地方。我不认为我们应该把眼前当做苟且,总想着诗和远方。把眼前的生活过成诗,把自己的家乡建设成别人向往的远方,难道不好吗?</p><p>2、任何区域的建设,都不是教师一厢情愿的事,更不是教师建设好了,请小朋友来享受,班级的民主化建设,班级的权力关系均衡,必须通过师幼共同行动获得。建设一个全新的特殊区域,需要老师和孩子共同想办法,孩子(以及他们的家庭)甚至可以贡献更多,老师要真正的向孩子学习。所以,建设特殊区域,就是又一次平权机会。</p><p>3、区域不是用来遵守纪律的地方,而是用来学习、探索、发现、展现和交往的地方,是幼儿自己的学习场所,不应该被里面的材料所限制。我们现在的区域,主要是让相似的材料集合在一起,孩子们可以借由材料实现某个方面的集中的探索和学习,但是游戏是多义的,相应要求的空间也必须具有多义性,举个最简单的例子,你会发现,小班和中班的建构区,很快就变成了角色扮演区,假想游戏快速代替了建构游戏,当然,原因很多,比如辅助材料不足或过于单一,建构指向不足、建构经验不足等等,但更重要的原因就是孩子有这种假想的需要,一个善于指导的老师,能够利用孩子的内在假想需要去加强建构的动机,一个不善于指导的老师,就会说:继续搭建积木吧,或者某某违反纪律。所以,我希望陈良实幼的老师抛开对区域的刻板印象,和孩子一起思考、设计他们的特殊区域,在这个区域里,肯定会有某一种主要材料,但这种材料会联结其他各种各样的材料,玩法更是无穷无尽,这个区域肯定和主题相关,建设区域的过程,就是主题推进的过程,建设区域的成果,就是主题发展的结果。我希望利用这样一个特殊区域建设的过程,让老师理解什么是儿童参与的主题建设过程,什么是行动,什么是生成,希望老师理解区域的材料是如何支持主题的,主题又是如何向区域提出要求的。</p><p> 在陈良历时两个多月的特殊区域建设中,我们已经看到了很多进展,各个班级建设的木工区、树叶树枝游戏区、布绳区、稻草区、豆子区、石子区都很好地伴随了主题的成长。虽然我还没有看到现场,但是看到他们发来的照片,觉得老师们真的是“和孩子在一起”,做到这六个字真的并不容易,如果每个老师都能时刻“和孩子在一起”,就不会出现那种颐指气使的纪律总结,不会有那种持续不断的上课,会有更多倾听和观察,会有更多共同发现的惊喜和快乐。</p><p> 另外,值得高兴的是,我们陈良的老师,从一开始qq群讨论的空话套话不说话,到现在每次的讨论中都能发现真问题,做到真发言真审议真质疑,这是最大的进步。当然,这是扯远了,可我还是忍不住表扬一下。</p><p>好了,具体说一下,特殊兴趣区的特点(书里没有,这是我总结的):</p><p>1、临时性,它不是传统的几大区域,它很可能是伴随着某个大事件,或者生成主题出现的,是师生商议的结果,所以它往往是动态的,不断增加扩展的;</p><p>2、形成性,它是师生共同建设的,从诞生到扩大到蔓延到最后结束取消,都是伴随着主题进行的,所以它永远在变动中;</p><p>3、综合性,由于是和主题相关的,一定具有多种学习功能,富于多个领域的学习经验,所以教师的关注点、指导点也不会局限于某一个领域,教师必须关注儿童的复杂完整的学习;</p><p>4、实效性,特殊区域产出的产品,不仅仅要用于本区,还可以服务于其他区域,甚至可以产生新的学习主题,在美工区做的一个小东西,可能仅具有装饰性就可以了,但特殊区域生成的产品,应该具有更多的实用性、功能性。这样它才能更好地与整个教室内的学习产生关系,是一种积极互动的关系。</p>

区域

学习

老师

建设

儿童

主题

孩子

教师

特殊

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