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我认识了他,她

风轻云淡

<p><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0px;">钟南山,</b></p><p>1936年10月出生于南京,中共党员,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呼吸病学专家,中国抗击非典型肺炎的领军人物,曾任广州医学院院长、党委书记,广州市呼吸疾病研究所所长、广州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华医学会会长。</p> 人物生平 <p><u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钟南山出生于医学世家;</u></p><p><u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1958年8月,在第一届全运会的比赛测验中,钟南山以54秒2的成绩,打破了当时54秒6的400米栏全国纪录。</u></p><p><u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1960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今北京大学医学部);</u></p><p><u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2007年获英国爱丁堡大学荣誉博士;</u></p><p><u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2007年10月任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u></p><p><u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2014年获香港中文大学荣誉理学博士</u></p><p><br></p> 他的经历 <p>1936年10月,钟南山出生于南京,父亲钟世藩是中国著名的儿科专家,母亲廖月琴则是广东省肿瘤医院的创始人之一。</p><p>1953年,就读于广东实验中学。</p><p>1960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现北京大学医学部)并留校任教。</p><p>1960年7月至1971年8月,担任北京医学院(现北京大学医学部)放射医学教研组助教。</p><p>1971年9月至1974年4月,担任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内科住院医师。</p><p>1974年4月至1978年8月,担任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内科主治医师。</p><p>1978年9月至1982年12月,担任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内科副主任医师、讲师。</p><p>1979年至1981年,赴英国爱丁堡大学医学院及伦敦大学呼吸系进修。</p><p>1983年1月至1986年12月,担任广州医学院副教授(于1985年后被指定为中央领导保健医生)。</p><p>1986年12月至1995年,担任广州医学院呼吸内科教授、硕士生导师。</p><p>1987年12月至1992年10月,担任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院长。</p><p>1992年5月至2002年12月,钟南山担任广州医学院院长、党委书记。</p><p>1992年2月至1997年12月 广州医学院附一院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 副研究员</p><p>1995年8月,担任北京大学医学部呼吸内科教授、博士生导师。</p><p>1995年10月至1996年10月, 公派到加拿大蒙特利尔市麦吉尔大学 访问学者。</p><p>1996年5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p><p>1997年12月至1999年12月广州医学院附一院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 主任医师。</p><p>1999年12月至2012年10月广州医学院附一院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 教授/副所长。</p><p>1998年6月,任中国工程院医药卫生工程学部副主任。</p><p>2003年,“非典”爆发,以钟南山为代表的医护工作者经长期努力,抗击了非典。</p><p>2004年,被评为“感动中国2003年度”十大人物之一。</p><p>2005年4月13日,当选中华医学会第23届会长。</p><p>2007年,获英国爱丁堡大学荣誉博士学位。</p><p>2007年10月,担任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p><p>2009年7月,担任贵州医科大学名誉院长。</p><p>2009年9月10日,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p><p>2010年,获澳门科技大学荣誉博士学位。</p><p>2012年10至2013年7月,任广州医学院附一院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教授/常务副所长。</p><p>2013年7月至今,任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所长。</p><p>2014年,获颁香港中文大学荣誉理学博士学位。</p><p>2020年1月20日,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召开发布会,钟南山任专家组组长。</p><p>2020年1月21日,新型冠状病毒联防联控工作机制科研攻关组第一次会议,钟南山任组长。</p> <p>2020年2月19日10时,钟南山院士与哈佛大学合作成立新冠肺炎科研攻坚小组。</p><p>钟南山院士及其团队在广州与哈佛大学医学专家再次进行了视频会议,就新冠肺炎快速检测诊断、临床救治、药物筛选、疫苗研究、流行病学等方面的合作进行交流研讨。</p><p>参与本次会议的人员包括钟南山院士、广州呼吸健康研究院院长何建行教授、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赵金存教授、哈佛大学医学院院长、哈佛大学医学院副院长、哈佛大学医学院免疫系主任、麻省总医院-麻省理工-哈佛雷根研究所主任、恒大集团总裁等</p><p>2020年3月3日至4日,钟南山与欧洲呼吸学会候任主席安妮塔·西蒙斯博士进行视频连线,向欧洲呼吸学会介绍了中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成果和经验。</p> ✨✨荣誉奖章✨✨ <p><br></p><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国士无双,钟南山院士发言汇总,年过耄耋再上火。</b></p><p>1984年,钟南山被授予中国首批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p><p>1990年,钟南山被评为中国全国卫生系统优秀留学回国人员。</p><p>1992年,钟南山获中国全国卫生系统模范工作者称号。</p><p><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1995年,钟南山被评为中国全国先进工作者(即全国劳模)并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1996年5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span></p><p>2003年,钟南山荣获“中国医学基金会华源医德风范奖” 。</p><p>2003年6月19日,钟南山因在抗非战斗的卓越表现,被广东省委、省政府授予唯一一项特等功。</p><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2003年,钟南山被广州市授予“抗非英雄”荣誉称号。</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2004年,被评为“感动中国2003年度”十大人物之一。</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2004年4月8日,钟南山被授予中国国内卫生系统的最高荣誉称号——白求恩奖章。</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2019年9月25日,钟南山被评选为“最美奋斗者”</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2019年12月18日,钟南山入选“中国海归70年70人”榜单。</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2020年2月19日,入选国家健康科普专家库第一批成员名单。</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2020年3月24日,钟南山团队获得国家科技奖创新团队奖呼吸疾病防控创新团队提名。</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2020年4月,钟南山获爱丁堡大学首个杰出校友奖。</span></p> 人物评价 <p>“这次抗击非典如果没有钟南山院士,结果可能就不会是这样。”</p><p> </p><p><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中共中央政治局原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委员长张德江</span></p> <p>“他投身呼吸系统疾病的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50年,是推进中国呼吸病学发展迈向国际前沿的学科带头人之一。在非典疫情中,率先带领团队投入救治行动,确立广东病原学,组织广东非典防治研究,获国际上最高存活率。在甲流防治中,成功抢救多例重症甲流患者,参与制定卫生部治疗方案。”</p><p><br></p><p><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中国科协)</span></p> <p>“在这场关系着人类共同命运的殊死斗争中,钟南山以其战士的勇敢无畏、学者的铮铮风骨和悬壶济世的仁心仁术,挺身而出,冒死犯险,力挽狂澜,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从而赢得了世人由衷的敬重。他的名字,他所代表的精神,已经成为广东抗非斗争一面飘扬的旗帜。那一刻的悲壮,无啻于“向我开炮”的呼叫。他和同事们用生命、热血换来的防治非典的宝贵经验,不仅为广东、为中国,同时也是为全人类作出了重大贡献。</p><p>钟南山在抗非斗争中面对种种困难和压力,他是智慧而刚毅的;面对同事和病人,他却是博爱和仁厚的。”</p><p><br></p><p><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人民网,广西大学社会科学与管理学院吴学东)</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span></p><p><br></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新冠肺炎疫情在武汉暴发,以钟南山院士为代表的医护工作者,不畏艰险、勇于承担、无私奉献,始终奋斗在抗击疫情的前线。钟南山精湛的医术和真实敢言的风范,受到了全社会的高度认可,被赞誉为“医界楷模”“国士无双”。</span></p> 新闻时刻 <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2, 126, 251);">  “武汉能在这么短暂的两个月把疫情控制下来,是非常不容易的,武汉是一座英雄的城市,武汉人民是英雄的人民!” </b></p><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2, 126, 251);"> 国家卫生健康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兰娟在接受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采访时表示,武汉解封是一大胜利,武汉的疫情已基本得到控制,解封后武汉可以和其他省市一样逐步复工复产复学,是非常重要的一件大事。“我由衷地感到高兴,也由衷地祝贺武汉! ”</b></p> <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回想起2月2号和医疗队刚到达武汉时,李兰娟院士说,那时疫情形势很紧张,群众也很恐慌。“在武汉奋斗了两个月,我已经把自己融合在武汉人民当中,两个月来,见证了武汉抗疫的每一步发展和每一步成绩,现在武汉的抗疫斗争取得阶段性胜利,武汉能这么快就解封,不仅为中国的抗疫斗争做出了很大贡献,也是为全球抗击疫情积累了一套经验。”</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不过李兰娟院士也提醒,现在的武汉还不能放松,还有一些无症状的感染者和个别遗漏的病人等,需要继续严密的观测,因此未来社区的防控还不能放松,各个医院的发热门诊要更要加强管理和规范,检测工作也要常抓不懈。而且目前多个国家还在疫情高峰期,我们国家还面临着疫情输入的风险,外防输入的工作也绝对不能放松,对于入境人员要严密的隔离,及时发现感染者,不能麻痹大意。</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所以武汉虽然解封了,疫情却还没有结束,国内要防止死灰复燃,国外要严防输入。李兰娟院士强调:“只要世界上的大流行不结束,我们的防控工作就不能松懈。”</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有人担心,武汉解封后,一些无症状感染者会不会把病毒再传到各个地区?李兰娟院士认为,这个应该不用过于担忧。“在武汉已经检测过是阴性的人,到了其他省市还会进行检测,像我们的医疗队回来,还会有一个14天的隔离期,所以大家都认真检测,该隔离的隔离,每个人对自己的健康负责任,人人能做到这一点,也应该是安全的。”</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李兰娟院士说,未来对新冠病毒的研究还不能中断,对于病原学、发病机制还要加大研究力度,尤其是疫苗的研发,要加大力度和速度。她建议,今后要加强公共卫生体系、感染病和传染病治疗队伍的建设,进一步加强整个医疗机构在感染病、传染病方面的应急反应水平和能力,做到“平战结合”,平时医疗机构可以收治很多其他的病人,传染病来临的战时则能够及时收治传染病人,因此,如何加大改革力度,加大应急反应能力和水平,还需要后续的努力和探讨。</span></p> 人物简介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李兰娟,1947年9月13日出生于浙江绍兴,感染病(传染病)学家、中国人工肝开拓者、国家传染病重点学科带头人,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医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主任医师、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国家健康科普专家库第一批成员。李兰娟主要从事传染病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擅长各类肝炎、感染性疾病、新发突发传染病诊治,尤其是肝衰竭、病毒性肝炎、肝病微生态研究。</span></p> <p>自武汉疫情发生以来,每天传来的都是确诊病例增加的负面消息。今天,一条微博热搜振奋了整个中国:李兰娟院士团队在武汉发布重大抗病毒研究成果。</p><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根据初步测试,在体外细胞实验中显示:(1)阿比朵尔在10~30微摩尔浓度下,与药物未处理的对照组比较,能有效抑制冠状病毒达到60倍,并且显著抑制病毒对细胞的病变效应。</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2)达芦那韦在300微摩尔浓度下,能显著抑制病毒复制,与未用药物处理组比较,抑制效率达280倍。</span></p><p>虽然目前还仅仅是体外实验,但这无疑是疫情战役逆转的重要信号。</p><p>最近,“李兰娟”多次登上微博热搜。</p><p>研究肺炎疫苗、亲赴武汉、建议封城、怒怼谣言……</p><p>这位73岁的女院士,引来了多方关注。</p><p>有人说,她是一个可以和钟南山院士相媲美的人物。</p><p>有她在,就更加心安。</p><p>她是国内唯一一个传染病学科院士;</p><p>她当过浙江卫生厅10年的掌舵人;</p><p>在她执掌浙江省卫生厅期间,雷厉风行,创造了“二次感染率为零”的奇迹。</p><p>从贫寒农家女,到浙江省卫生厅厅长;</p><p>从赤脚医生,到名震天下的院士;</p><p>李兰娟的人生,足够传奇,也足够“硬核”。</p> 个人经历 <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从赤脚医生到工程院士,73岁李兰娟院士再战病毒前线!</b></p><p><br></p><p>1947年9月13日,李兰娟出生于浙江省绍兴县。</p><p>1960年7月,李兰娟从绍兴夏履中心小学毕业后,被保送到绍兴三中</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1963年,李兰娟被浙江省杭州市第一中学(现浙江省杭州高级中学)录取。高中毕业后,她回到夏履镇做教师,并在省中医院学了针灸。之后,大队筹办农村合作医疗,大队支部书记请她去做赤脚医生,李兰娟的从医之路从此开启~</span></p><p>1973年6月,李兰娟从浙江医科大学毕业后,在浙江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担任主治医师(至1993年10月)。</p><p>1974年9月—1975年6月,李兰娟在浙江医科大学基础医学系学习。</p><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1983年9月—1984年1月,李兰娟在浙江省卫生英语进修学校英语口语班学习。</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1984年8月,李兰娟在中国丹麦培训中心学习了两个月的微生物学。</span></p><p>1986年,李兰娟申请到了人工肝治疗重型肝炎的青年科研基金,开始进行人工肝技术的研究。</p><p>1993年10月—1996年10月,李兰娟担任浙江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副院长。</p><p>2002年6月—2007年6月,李兰娟担任卫生部传染病重点实验室主任。</p><p>2002年,担任肝衰竭与人工肝学组组长。</p><p>2005年,李兰娟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p><p>2014年,获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p><p>2016年,获得第十一届光华工程科技奖</p><p>2018年1月,李兰娟团队获2017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p><p><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2020年2月11日,李兰娟院士进入湖北省人民医院东院区ICU,分析了每一位患者的病情,并给出治疗方案。她的防护服上,写有“武汉加油”几个大字</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2020年3月31日,浙江省援鄂重症新冠肺炎李兰娟院士医疗队凯旋</span></p> <p>2020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病毒性肺炎让人们谈“武”色变,一种窒息般的沉默,让这个春节变的异常安静。</p><p>和SARS、MARS一样,新冠如烟雾一样扩散,2020的春节如《寂静的地球》里描写的一样安静,年味少了很多,摩肩接踵的繁华街上没有了往日的欢声笑语,超市里也变得冷冷清清。我们没有了穿上新衣服走街串巷燃放鞭炮的快乐,没有了走亲访友亲朋聚会的温馨,没有了赏灯观景的雅兴……为了控制疫情的快速传播,自我隔离,家庭隔离,小区隔离,整座城市在隔离中变得出奇的安静。“静”成了我们能为这次抗击疫情做的最好贡献。</p><p>“静”是疫情的需要,为了让这个安静的春节静而温情,在妈妈的组织下,我们举办了第一次家庭春节联欢晚会,我们唱歌、跳舞……用自己独特的方式为武汉加油,为中国加油!我相信,“静”后才有更多更大的欢乐。</p><p>每一场疫情,都是一次没有硝烟的战争。站在防御前线的那些“白衣天使”,放弃了与家人难得的春节团聚之机,马不停蹄赶到病人身边,与疫情展开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当他们脱下防护服的那一刻,脸上一道道被口罩和防护服勒出的红印清晰可见。汗水湿了衣背,甚至为了少上厕所他们都不敢多喝水,他们克服种种困难坚持在战斗的最前线。其实在这世上,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是有人为我们负重前行罢了。</p><p>我们好像真的很不擅长吃一堑长一智,我们好像特别健忘,十七年前的那场SARS让我们付出了惨痛的教训,全球8244人中7747人是中国人,就算是幸存者,余生还要在非典后遗症的折磨中生活。SARS病毒来源于野生动物,我们花了十三年的时间才确定找到了“罪魁祸首”。这次的新型冠状病毒也与它“出处相同”。我们的老祖宗用了五千年为我们以身试物,我们充耳不闻,就因为我们的不长记性,一次的教训不够,难道还要继续的“自食恶果”吗?</p><p>五千年,我们风雨兼程,中华民族经历了太多的苦难,这次“武汉疫情”是我们复兴路上的一次考验,前世之事,后事之师,让我们再一次看到了强大祖国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同舟共济、共克时艰,才使得这个安静的春节不在“安静”!但我们知道,疫情过后,春天、阳光、似锦繁花、微笑、拥抱是大自然送给我们的最美礼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