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浩瀚的厦金海峡,潮汐潮起潮落,久久远远。</p> <p> 金门马山播音站就在彼岸。</p> <p> 带有横幅的写着“三民主义统一中国”的就是大担岛。</p> <p> 厦门环岛路沿海沙滩处,此时正是退潮的时候。</p> <p> 完全退潮时的海沙滩,成片展现于海边。</p> <p> 当年厦门前沿民兵都有参与巡逻放哨,海防管理非常严格。</p> <p> 福建厦门前线现存留下的标志性碉堡。</p> <p> 单号打炮,双号不打炮成了规律性动作,双方都默契这么做,但时有火药味浓厚,大炮声浓浓。</p> <p> 中国人民解放军福建前线厦门对金门广播站高昂的喇叭堡。</p> <p> 这是 1971年1月份作者入伍当新兵在小嶝广播站分站机务组门外的留影。这也是作者人生穿军装的第一张很有意义的照片。</p> <p> 这是作者1972年5月在北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学习时,到天安门广场的留影。</p> <p> 作者在京学习两个月闽南话播音,这是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大楼前的留影。</p> <p> 这是作者和战友们与老师一家人游览紫竹院公园时的情景。</p> <p> 作者当年在部队时在办公室办公的情景。</p><p><br></p> <p> 这是当年作者在总站录音机房录制复制以歌曲和音乐为主的文艺节目。</p><p> 我们老一辈播音员都是“一专多能”的,作者仅仅编写的各类文艺节目稿件就不知道有多少,说不清楚。从前期复制回来,再复制到录音室供当配乐使用,再到具体编辑成为文艺稿件播出的过程都是一个人全包了。总之,一首歌曲要反复听无数遍,故满脑子的都是旋律。所以现在老了作者参加老年歌唱活动,觉得很受用,会唱的歌曲无数。</p> <p> 在外人看来,广播站无论总站或者分站都属于部队中的机关单位,在人们看来,播音员应该是“天之骄子”,工作上应该就属播音员最轻松最吃香,实际上在我们广播总站,尤其老一辈播音员,并没有什么与其他战士有什么明显区别的。除了业务工作有所不同之外,没有任何的特殊性,我们也丝毫没有感觉到有什么好有优越感的。居住营房自己参与建造,播音间我们参与动手盖,种菜有任务,公差勤务也少不了。</p> <p> 当年我们编播人员还在坂头办公时,遇到急稿晚上要彻夜不眠马上录音,三更半夜录好急稿之后,就要指派男播音员陪同边三轮摩托车驾驶员一道护送录音带,从坂头风驰电挚直奔往厦门前沿和水仙码头以及厦禾路美仁宫长途汽车站。冬天那个冷瘦瘦寒冷的感觉和土路上的一路颠簸,难受劲别提了,永生难忘!</p> <p> 这是作者在播音中。当时我已经当兵五年多时间了。应该说我历来工作上很受器重,服从性那是绝对的,与领导和战友们的关系,也一直比较融洽,叫做人缘好呗!</p> <p> 在作者的军旅生涯中,近二十年中对国民党军和金门同胞说的话千言万语不计其数,白天黑夜的广播,念念叨叨近二十年,作者和父母兄弟姊妹以及爱人都没有说这么多话。以至后来嗓子出了毛病,连着因为长息肉,手术过两次,目前咽喉炎紧相随着。</p> <p> 作者在述说老战友情意时,深情的地说到,他与老战友老组长陈菲菲结缘的故事,朴实无华,说明了战友相互间情意的真挚。</p> <p> 说到作者在部队的经历,有一个人他觉得不提及说不过去。</p><p> 作者这一生交往相处最多最直接的莫过于老战友陈菲菲组长。她与作者的关系非同一般,除了近二十年的战友关系之外,她与作者的母亲同岁,与作者相处的时间超过了作者与他母亲相处的时间,时间既多又长。</p><p> 当年我们一起外出到北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学习和接待台湾渔民搞台语调研时,作者不留意,人家问她“你们是母子吗”?她随口答应人家“是我儿子”。当作者看到大家都在笑,随即会意反应过来了!被作者的领导占便宜了!作者认识播音组组长时,当时作者才刚刚17岁。组长是安海人,她哥哥或者安海亲人经常会到厦门来探望她家人,此时会带来特色好吃的,她经常把作者叫到她家里分享,其中作者印象最深的就是“土笋冻”一块一块大大的,好鲜啊,味道美极了!简直我连舌头都要吞进去了。</p><p> 老组长除了业务上指导作者播音之外,政治上关心作者的成长。她和当年的老战友李学彬,也是我站历史上头一任播音组副组长(我是第二任),一起当我的入党介绍人。</p><p> 我们就是这样一路走来的老战友,风雨同舟,同舟共济,近二十年。作者想了一下,我们一起播音,一起出差,战友情谊真是与地方同事关系不可比拟的。作者从头到尾都没有离开过播音组,属于我站历史上资深播音员,播音时间扣除陈菲菲组长之外,作者在时间跨度上应该算作老二。如果仅仅算男播音员,从时间跨度上来讲作者是我站男播音员播音时间最长的。</p><p> 由于她到了退休年龄,离开了工作岗位,由作者接替了她的领导工作。有时经常因为播音工作人手排不开时,作者就电话让她到单位帮助播音。那时,作者跟她开玩笑说“年轻的时候,你领导我,现在你老了,属我领导您了”,“风水轮流转”!哈哈哈……纯粹玩笑。</p><p> 由于老战友的情意,至今作者与陈菲菲组长还走得很近,关系一直很密切。</p> <p> 【军令如山倒,硬着头皮上】</p> <p> 1976年5月的某日,我们播音组陈菲菲组长告诉我,站里要求播音组派一个同志,明天跟守备区的车子到东山演习指挥部报到,前指有任务需要我们广播站派人去配合,具体什么任务并没有说明白。她说这一个差事让我去完成,我二话没说就答应了。</p> <p> 就这样,第二天我奉命带着一台大约二十斤重的601式手提录音机跟着守备区派出的北京吉普车一路赶往东山演习指挥部报到。</p><p> 当赶到演习指挥部时,领受的任务是要我在一周内制作出我军东山反击战(大约是一九五三年蒋军进犯东山岛)幻灯片,以供演习部队教育之用。首长要求片长不少于十五分钟,前指只提供文字稿件和画面素材,其他什么也没有提供。要我自己想办法完成。</p><p> 当时我一听懵了,这怎么弄啊?仅有一台录音机顶啥用,实际上起码要有三台录音机并联才能制作,且当地电台一点库存背景音乐资料都没有。</p><p> 但军令如山倒,部队上领受任务是不能讨价还价的,哪怕是错的,也要先执行以后再说。何况前指政治部首长一点都不懂制作过程,我无法给以任何的解释,只能自己发挥主观能动性灵活解决。</p><p> 在被逼无奈的情况下,我忽然想到了招数,人不能被尿憋死,可以建议求助当地东山电台助一臂之力嘛!</p><p> 因此,我即刻通过群联干事与地方联系得到答复之后,调车直奔当地电台。</p><p> 当时我不等不靠,马上主动承担起编导角色。当即协调地方人员配合,连续几个昼夜连轴转,自己播音,自己选择背景音乐,自己把播出来的文字稿与背景音乐(记得用的是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奔袭的音乐)合成在一起。</p><p>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几天的努力,片子制作出来了,我一时心里轻松了一口气。自我感觉文字与音乐以及配合画面总体吻合,试放效果反映较好。</p><p> 之后,首长看了很高兴,当即决定组织演习部队观看。</p><p> 事后,东山演习指挥部政治部主任李振远,当面对我说,“小鬼,你任务完成得非常好,你真行,谢谢你啦”!</p> <p> 从幕后走出来的跨越年代久远的军队和地方部分对台湾对金门广播员们汇聚在一起。</p> <p> 我当兵近20年进进出出,几乎都在现在的环岛路沿线一带。对此地的一草一木都不陌生,而且有着特殊的感情。尤其当年夜间前沿那种黑灯瞎火两眼一抹黑的环境和颠簸不定的尘土飞扬的土路记忆犹新。</p> <p> 就在此处,大担岛国民党军播音站每天发出的覆盖曾厝垵至厦门大学一带的低沉的嗡嗡的“共军弟兄们,大陆同胞们”广播声,至今印象十分的深刻。</p> <p> 这张照片里,有我们三位老朋友12岁左右时的珍贵留影。(前者为作者洪纯吉,中间为王哲强原思明区政府视导组书记,后者为原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台播部闽南话播音员林万成先生)。</p> <p> 林万成先生为闽南话播音员。几十年来努力工作曾经被评选为中国播音主持“金话筒”播音员主持人奖获得者,多年来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播音指导岗位上恪尽职守,为对台湾宣传工作建功立业。</p> <p> 从1966年文革初期,我们就在一起玩耍的两位小屁孩,十几年后却有幸的都分别在地方或者军队从事相同的为台湾和金门同胞服务的闽南话播音工作,都在为祖国统一戮力尽心竭力。</p> <p> 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前线台的同行也是朋友们在一起,到我前沿一带遥望金门。</p> <p> 我作为东道主,陪同同行的老朋友和老战友到前沿一同眺望远处的“敌占岛”。</p> <p> 在集美海堤纪念碑处的留影。</p> <p> 三位同行老朋友都是播音员在家中“米西,米西”。</p> <p> 与原中国人民解放军福建前线广播电台的闽南话播音员们在一起。</p> <p> 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前线台的普通话播音员们在一起。</p> <p> 年老了与原前线台闽南话播音员在一起的合影照。</p> <p> 当年与海峡之声广播电台战友的合影照。</p> <p> 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对台湾广播部的黄青旺老师等同行们在一起愉快的聊天话仙开港。</p> <p> 我们站播音员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台播部的播音员们一直延续着交往。</p> <p> 我以为退休了,部队上的事情也都过去半个世纪了,不会在涉及了。没想到厦门市老战士合唱团应演出单位要求要有讲革命传统的内容,团里安排我爱人戴秀华老战友把我的一小段在小嶝岛当新兵锻炼的经历作为讲故事节目演出,赢得了好评。</p> <p> 1981年春节前夕,我们属于“肥水不流外人田”的两位闽南话播音员结婚。当年没有拍规范的婚照。这是我们结婚后20周年的纪念照片。</p> <p> 请观看短视频《对金门广播的喉舌们回眸往事》。</p> <p> 从幕后走出来的部分对台湾对金门播音员们。</p> <p>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本人除了在部队从事对台对金门宣传工作之外,戏剧性的是,我转业地方工作之后,依然与对台对金门工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区委宣传部和区委文明办以及多个街道工作时,因为商会工作和对台招商引资需要与台湾同胞有一些接触。尤其是负责思明区文化体育工作七年多时间,多年多次组织举办海峡两岸多项文体工作的交流,来来往往诸多互动,使我更加深深地感受到了“两岸一家亲,骨肉同胞不可分”的情感相互交融的不可分割。</p> <p> 这是2012年作者受组织指派,前往台湾参与海峡两岸有关文化创意产业展会的情况。</p> <p> 组织相关的海峡两岸文化活动。</p> <p> 台湾新竹艺术团多次受邀请前来思明区开展文化交流活动。</p> <p> 作者与台湾来的小朋友们合影留念。</p> <p> 举行海峡两岸少年儿童歌舞周活动。</p> <p> 组织台湾过来的客人,到小白鹭舞蹈学校参观学习。</p> <p> 海峡两岸同胞兄弟建立来往交流的平台。</p> <p> 热火朝天的元宵交流活动影响颇大,场面及其火爆。</p> <p> 一个个台湾艺术团队与思明区建立了文化交流机制,充分展现了同为“兄弟姊妹一家亲”的氛围。</p> <p> 诸位台湾同胞“手足情,心相连”,热望着祖国统一的时候早日实现!</p> <p> 请看身穿各异服装的台湾同胞们个个多靓丽啊!</p> <p> 在欢乐的时光里,两岸同胞心相连,抒发着彼此的友情,表达着盼望祖国统一的心声。</p> <p> 陈菲菲老组长在大嶝观光园历史上我们俩一起留影前拍照的相片。</p><p> 我突然想起,我的老同学老校友全国劳模郑聪明,去年到大嶝观光园旅游,看到有我的照片很激动,当机拍了好几张照片转发给我。这是否说明老同学为老同学过去所从事的工作的一种赏识与敬重。</p> <p> 大喇叭广播为大嶝观光园之镇园之宝,最有历史感与价值。</p> <p> 大嶝观光园里很庄重的大喇叭,充分展现出当年“正义之声,宏声召唤,攻心为上,瓦解敌军”的气势与氛围。</p> <p> 在距离大担岛最近的地方。</p> <p> 老战友一生难于忘怀的记忆,大喇叭的情节永不忘。横卧的大标语,亿万人民的共同心声。</p> <p> 作者虽然离开部队30年了,但对部队感情还很深,表现在他对军队的挚爱,平时个人爱好唱歌,而军歌始终是他歌唱的主打,尤其七八十年代的军歌几乎唱个遍。</p><p> 下面我们就来听一听作者演唱的耳熟能详的歌曲《骏马奔腾保边疆》。</p> <p>编辑创作 洪 纯 吉 2020年4月8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