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style="text-align: center;">——裴楚江——</p><p> 六、七十年代苏北盐阜大地的农村民居都有个鲜明的特色,一是在人工开挖的由西向东排水河大埂上顺着一字排开而建,二是在两三间土墙茅草顶的房子对面相隔七八米必须建一个锅灶间。而每个锅灶间里必须有一口土灶,特别穷的人家就用土块堆积,有点条件的人家就用砖头砌个锅灶,当地人叫做“支灶”。</p><p> 土灶上有两口锅,一大一小,两锅之间有一个瓦罐,可以焐热水用,锅灶全靠烧棉花杆,稻草,盐蒿子,芦柴之类的柴草,打开锅盖,热气腾腾,炉膛里红通通的火焰,老百姓就有了温馨的家。</p><p> “支灶”是个技术活,不是每个瓦匠都会支灶的。它有讲究,比如锅底到炉膛底部之间的距离叫做吊火,它的尺寸决定了是否节省柴火?锅膛的坡度决定了是不是聚火?锅膛口过渡到烟囱之间有两块火眉砖,它的开口大小,摆放角度决定了是不是跑火和浓烟排出的速度?烟囱到了屋面向上的高度决定了拔火是不是有劲?顶上的出烟口几块砖摆放决定了东南西北风的风向是否倒烟?……</p><p> 所以“支灶”这个活儿不是一般泥瓦匠接得下来的活儿。</p><p> 会“支灶”的师傅也是非常吃香的,主家请他来支灶,中午都要请他们吃个饭,大鱼大肉是吃不到的,烧个小鱼,焖个鸡蛋,炒个素菜总是可以的,饭也管饱。这就不容易啦!那个年头能放开肚皮吃一顿饱饭那就是幸福生活了。</p><p> “支灶”师傅也不是个个都是省油灯,他们也看主家对他们招待的热情态度,假如得罪了这个瓦匠师傅,他们也会用法子教训一下吝啬的主家。</p><p> 话说有一天瓦匠师傅替人家“支灶”,上午把灶台砌好了,中午主家喊师傅吃中饭,青菜豆腐一大碗,咸菜一小碟,清汤寡水,主家催他快吃快完工。</p><p> 饭毕,师傅爬上屋面开始砌烟囱了,三点钟左右,烟囱也砌好了,师傅顺着梯子下来,洗洗手,坐在堂屋喝茶,把旱烟筒拿出来,装满烟丝开始抽烟,等了半个时辰就叫主家开始试烧,烘烘锅膛。</p><p> 主家满心欢喜,灶台清清爽爽,还找了一点石灰水刷了一下,白白净净的。把两口锅里和瓦罐放点水,从柴火堆里抽了一捧柴火,点燃开始试烧。</p><p> 哪晓得柴火刚送进去,一股浓烟从炉膛口涌出来,呛得主家眼泪直流。开始怀疑是自己烧火技术不行,又把婆娘喊过来烧,还是不行,整个锅灶屋里浓烟滚滚。</p><p> 主家忙喊:“师傅,师傅,怎么全是倒烟啊?”</p><p> 瓦匠师傅不紧不慢:“啊?还有这回事啊?我看看呢。”</p><p> 他把锅灶从上到下看了一遍,说:“蛮好的啊,怎么会烟囱不通呢?”说着还拿了一根小棍子,爬到屋顶,伸进烟囱里搅了一通。给主家看,证明烟囱顶部的砖头没有把烟囱盖住。</p><p> 他顺着楼梯爬下来,慢条斯理地对主家说:“怕是你家灶老爷今天心情不好,说不定明天就好了。”说着就准备收拾家伙准备走人。</p><p> 主家一看急起来了:“这怎么行呢?你还有什么办法吗?”</p><p> 瓦匠师傅说:“听说是有个办法的,叫做黑鱼穿烟囱,灶王爷帮你捅,你去买一条黑鱼回来,试一下呢。”</p><p> 主家正准备去买黑鱼,婆娘说:“不要去买了,家里水缸里就有,抓一条出来就行了。”</p><p> 主家:“哦,是的,我都忘记了,前两天在排水沟里逮回来的。”说着就去把黑鱼捞给瓦匠师傅;</p><p> 只见师傅爬上屋顶,嘴里念念有词,把黑鱼头朝下从烟囱口投进去,只听见一声响,黑鱼已经到了锅膛里面了。</p><p> 拿出来一看,黑鱼已经一命呜呼。</p><p> “你再试试看呢?”师傅说。</p><p> 主家点燃火把,塞进炉膛,只见一阵青烟从烟囱徐徐而出,炉膛里红红的火焰,照亮了主家的笑脸。</p><p> 主家说:“师傅不忙走,我把这两条黑鱼烧烧,晚上弄杯苦酒?”</p><p> 客气不如从命,傍晚,三两“乙种白酒”下肚,酒足饭饱,夹起瓦刀泥抹子,拿着工钱,一路哼着老淮调,回家。</p><p> 主家还不知道是怎么回事,还在夸瓦匠师傅高明。</p><p> 原来中饭后师傅到了锅灶间,拉开水缸盖子,看见水缸里面有两条大黑鱼,心里想:你哪块就不能烧一条给我吃吃啊?就用个青菜豆腐打发我啊?今天我想个法子非把你这个黑鱼吃到嘴不可。</p><p> 爬上屋顶,把烟囱砌了两砖高,然后从口袋里摸出一张草纸盖在烟囱上,隔断烟道,再继续往上砌,他在上面做手脚,下面人也看不到。</p><p> 你说这个烟囱怎么可能把炉膛烟里的浓烟拔得出去呢?</p><p> 说到这里,黑鱼穿烟囱的结果,客官你也明白了。</p><p> 这就是人家说的,瓦木匠不能得罪,否则就会被做手脚的原委。</p><p><br></p> <p>注:本篇背景音乐就是当年在苏北流行的老淮调《贫下中农一条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