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为了提高教师线上教学质量,提升教师线上教学能力,本周我校开展了数学学科优秀课例研讨活动。教师们认真观摩,积极研讨。现以书信形式和几位优秀教师进行教学上的互动交流。</p> <p> 致陈丽娟老师的一封信</p><p>尊敬的陈老师:</p><p> 您好!</p><p> 今天观看了您《质数和合数》的线上教学课例,让我对您的教学方法和能力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了解。讲课过程中您对每一个环节的把握张弛有度,那一定是对课程做了非常充足的准备、对内容做了特别细致的分析,从而才能达到这样的教学效果,我听着您的课程亦渐渐入迷,被您逐渐引导直到课程结束。</p><p> 您在课程伊始以抛砖引玉的方式通过垃圾分类引出数学中的分类思想,然后通过对上一堂课作业(求2~20的因数)的讲解为本文学习质数和合数做铺垫,一步一步引导学生们在课本中找到质数和合数的概念,并通过课堂练习让大家进一步理解概念,找出100以内的质数和合数,最后达到培养学生们解决和辨析问题的能力。</p><p> 您的这种讲课方式完全不受线上教学方式的影响,通过一环扣一环的方式完美的将课程内容传授给学生们,并让他们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学到相应的知识、方法和道理,这正是我一直以来求而不得的教课法门,在此特别感谢您的倾囊相授,希望以后还能常听你您的讲课。</p><p> 七星河中心学校 孟丹</p><p> 2020年4月8日</p> <p> 给陈丽娟老师的一封信</p><p>尊敬的陈老师:</p><p> 你好!</p><p> 今天我观看了你的线上教学《质数和合数》的网课,有许多收获。</p><p> 新课标指出:“让学生参与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综合实践等数学活动。发展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的能力,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本节课你在这方面体现的非常好。课上,你用分类的思想来学习质数和合数,又按因数的个数把自然数和非自然数分为三类:质数、合数、1,帮孩子们理清了质数、合数的概念。虽然是线上教学,但从孩子们的互动中更体现了孩子们的自主学习的能力比较强。每解决一个问题,师生配合的都很融洽,特别是在后续中找100以内的质数的环节中,孩子们用排除法找质数。老师的几问给孩子们指明了方向如:师问:排除谁呢?这些数都是什么数?2要不要划掉?为什么?孩子们跟着老师的思路一一解决了这些问题后,老师又和孩子一起利用新旧知识相结合图解演示,分别排除是2、3、5、7的倍数的数,最终得出结论100以内有25个质数,还利用记口诀的方法帮助孩子快速记忆百以内的质数。以上可见你对本节课的精心设计。</p><p>整节课孩子们学得很轻松,是一节值得我们学习的好课。陈老师辛苦啦!</p><p>祝工作愉快!</p><p> 七星河中心学校:王丽萍</p><p> 2020.4.8</p> <p> 致孙红老师的一封信</p><p>尊敬的孙红老师:</p><p> 您好!</p><p> 很荣幸观看了您《2-6乘法口诀求商》的线上课例,在听课的过程中我学到了很多,您在教学过程中清晰的思路,活泼温柔的言语,善如提问和鼓励的态度都是我们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必备的职业修养。通过收听这次的课程可以看出,您对线上教学一定进行了大量的、深入的研究,找到了很多线上和线下教学的共同点和区别,并改进了教学方法以更好的适应线上教育。</p><p> 您在线上教学的过程中考虑到师生不能面对面沟通,就通过多次和不同学生连麦的方式活跃课堂气氛,并对每一名互动学生都加以鼓励,讲出他们的优点,真正做到提升他们的自信心。同时整个课程一条线:复习前课—学习新知—巩固练习,思路清晰明了,将线上线下教学有机结合,圆满完成教学目标。</p><p> 您的教学方法非常好,对我很有帮助,我会好好学习您在线上教学中的亮点做法,应用到我的课程中,努力提升学生们的自信心,希望在以后的工作中能与您互相学习、共同进步。</p><p> 七星河中心学校 孟丹 </p><p> 2020年4月8日 </p> <p> 给孙红老师的一封信</p><p>尊敬的孙老师:</p><p> 你好!</p><p> 今天我观看了你的线上教学《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一课,很受益。</p><p> 你没有利用现成的大教育网中的教学资源上课,而是利用课件自己进行网上教学,这更亲近自己的学生。整节课层次清楚,结构完整。特别是在展示算法环节,让孩子们根据问题先是让孩子们利用小棒用减法分,得出12-3=9 9-3=6 6-3=3 3-3=0.再用加法分,得出 3+3+3+3=12.接着师问:如果不用小棒,应该怎样做呢?生:用乘法算式3X4=12.师:我还有一个好方法,就是用乘法口诀来求商。想一想:12除以3等于几?你用的是哪一句乘法口诀呢?通过比较选择得出最简便的方法求商----利用乘法口诀求商。突破了别节课的难点。此环节更体现了计算教学中算法的多元化和最优化的理念。</p><p> 还有一点就是课堂上孩子们能轻松自如的,井然有序的和老师互动、分享智慧成果,这与课前学生的预习是密不可分的。今后我要坚持做好课前预习的准备工作。</p><p> 非常感谢孙老师,你是我们线上教学的引领者。辛苦啦!</p><p> 七星河中心学校:王丽萍</p><p> 2020.4.8</p> <p> 致张宏老师的一封信</p><p>尊敬的张宏老师:</p><p> 您好!</p><p> 众所周知,数学里面几何是一门很抽象的学科,而这一堂《圆柱体侧面积》的线上课例却将抽象变成了具体,听了您的这堂课让我收获颇多。您的课程条理清晰明了,全程运用实例和实物教具为学生们剖析圆柱体,较难理解的问题全部用实物呈现出来,直观的将三维立体图形转化为平面图形,从而让学生们快速学会本课内容。</p><p> 在这样的线上教学中,您并没有忽略与学生们的沟通交流,在课前就带领学生们做好本课的预习,并留下了思考题,让学生在课前充分做好准备,课上先做好签到,并在课程中不时插入实物题,连麦学生回答问题,充分采纳学生意见和建议,并在课后开展作业辅导,切实做到课前、课中、课后随时与学生保持交流,保障线上教学工作样样不落后。</p><p> 您的课程明确了重、难点,讲清了关键词,真正培养了学生们观察、分析、概况、推导的能力,传授了转化思想和空间观念,合理的运用废弃瓶子为大家讲解圆柱体的侧面积。我为学生有您这样务实的老师感到骄傲,也为有您这样的同事感到自豪。</p><p> 七星河中心学校 孟丹</p><p> 2020年4月7日</p> <p> 给张宏老师的一封信</p><p>尊敬的张宏老师:</p><p> 你好!</p><p> 拜读了你的线上教学案例《圆柱的侧面积》,是一节很优秀的线上教学课例。</p><p>首先你做好了课前预习,让学生准备带商标纸的圆柱形饮料瓶,沿着高剪开,展开后看看得到了什么图形,再进行展开,合拢圆柱让孩子直观明白长方形与圆柱侧面的关系,为新课奠定了基石。因为这部分知识离不开实物,只有从实物中才能总结概括出计算公式。理解其变化规律</p><p> 在新课讲解,你利用推送的课。但中间插入了你的讲解和学生活动,也就是根据你的教学流程恰到好处的按下暂停键,让学生与老师互动完成圆柱侧面积的求证,你备课很细第一次暂停是3分52秒,内容剪开的图形的形状。我能想象到孩子拿出早已准备好的学具的样子,与老师开始了新课的互动。然后两次、三次通过你的有效调控、线上教师精准的讲解和总结及学生的互动,三者配合完成一节线上新授课。</p><p> 通过你的教学案例,看出你从学生实际出发,做好预习,新授和巩固的三大环节。是一节很实用的网课。很值得我们学习,谢谢你。</p><p>此致</p><p> 七星河中心学校:吴玉杰</p><p> 2020.4.7</p> <p> 给张宏老师的一封信</p><p>尊敬的张宏老师:</p><p> 你好!</p><p> 今天仔细读了你的线上教学《圆柱的侧面积》这节课例。这是一节优质课,首先是你在本节课的重难点把握的准确,同时也为落实好重难点采用的方法更值得我学习与借鉴。</p><p> 一,课前安排学生预习时有目的性,学生带着问题去预习。</p><p> 二,观 看视频教学与课后补讲相结合。</p><p> 三,在圆柱侧面积推到时尽管是线教,也采用了让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分析,以及去概括,这样学生的能力得以多方面的锻炼。这部分的设计是值得我学习的。线教的精心准备,到学生的互动到总结,都是以学生为主。</p><p> 通过看你的课例最大的启发就是你在备讲结合的好,都是从学生实际出发,尊重学生是网络学习的主体,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主。是一节实实在在的网教好课。</p><p>谢谢你!</p><p> 七星河中心学校:薛喜艳</p><p> 2020. 4. 7</p> <p> 春日已到,复学可期!让我们在共同研学中,期待重聚温馨校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