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勋章:一份真实的社会责任报告——再读阎雪君《原上草》有感

金融圈

<p> 一份真实的社会责任报告</p><p> ——再读阎雪君《原上草》有感</p><p><br></p><p> 钟勋章</p><p><br></p><p> 初读阎雪君的长篇小说《原上草》,是15年前,那时我还在赤峰市农金体改办工作。一个偶然的机会,让我有幸接触到著名作家、书法家,当时在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农村金融管理局供职的王祁先生,交谈中他向我提及,刚刚从大同市农金体改办调到人总行农金局工作的阎雪君,一位土生土长的信合人,写了一部反映农信社人和事的长篇小说《原上草》。当时我虽然还不认识雪君,但他的名字已经深深印刻在我的脑海中,因为那时候,乃至到现在,与农信社相关的文学作品实在太稀缺了,而他却写了一部农信社题材的长篇小说,实在是很了不起。</p><p> 缘分真的很神奇,它是无言的默契,是相似心灵的呼唤。也就是过了一个月,我去重庆参加人总行召开的全国农村信用社小额贷款经验交流会,有幸结识了雪君——这位让我仰慕至深的“农村金融作家”。诚如王祁先生向我描述的那样,一个言语不多,但内心世界极为丰富踏实聪颖的年轻人。</p><p> 大概是由于工作经历相似,我和雪君初次相识就有相见恨晚、一见如故的亲切感。几天的时间,我们聊得最多的还是农信社那些人和事,话题自然又转到了雪君先生的心力之作,即将出版发行的小说《原上草》上。他向我大体描述了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和故事情节,这更激起了我对《原上草》的阅读兴趣。</p><p> 时隔不久,我终于收到了由雪君亲笔签名的《原上草》精装本,根据本书出版发行日期判断,我大概是最早收到由他亲笔签名的赠阅读者之一,真的应该感谢雪君。收到当天,我便迫不及待地品读起来。</p><p> 农村题材长篇小说《原上草》,是一部富有个性色彩的优美作品,作者在充满原始西部乡村特色的背景中,深深地刻画出一组浮雕般的信合人面容,在作者的笔下,那群信合人脚上沾着田野里的泥巴 ,身上浸透农民的汗水,眼里闪烁着山泉般的灵魂,嘴里哼着地道的西部情歌。他们的身影总是融化在乡村的田野之中,他们是为农民而活的有滋有味的信合人。作者以摹写描绘等表现手法,多方面、全景式地反映了信合事业改革、发展和奉献的历程,全方位地刻画了像清水河县信用联社主任陆伟明、香水沟信用社主任石柱等信合干部朴实无华的作风形象,生动地描绘出信合人的艰辛和不屈的脊梁……,无情地揭露和鞭挞了一些基层政府干部及金融供职人员权钱交易、权色交易等丑恶行为。通过精妙的语言表达,厚实的生活积累,把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刻画的惟妙惟肖,真切形象。无论是文学性还是思想性都很完美,可以说这个作品是一部农村金融史上的文学日志,但更是一部传播正能量、弘扬时代主旋律的社会文学,为现实生活中信合人乃至社会人群予以深刻的教育与启迪。而说到主旋律作品,较之其他文艺作品一个鲜明特征就是,作品中的主人公人物品格大都带有鲜明的“乌托邦”色彩,符合“优秀共产党员”的评判标准,贴着“真善美”的时代标签。《原上草》中“陆伟明”不就是这样一个人物吗。而这样的人,在现实世界里,通常屈指可数、凤毛麟角,但绝不是没有。大概也正是因为这个缘故,主旋律作品通常是“叫好不叫座”,受众有限,不是明理世故的人肯定不大喜欢。但《原上草》尽管是一部地地道道、不折不扣的主旋律作品,却没有给人以半点苍白、空洞、说教之感。在我看来,它是真实的,鲜活的。因为在小说中,我总能从现实生活中找到原型——他们要么是我的同事,要么就是我的朋友,进一步说,因为我是一个信合人,对小说中的人都似曾相识,对小说中的事都感同身受。</p><p> 今年10月份,我搬家时拾掇书橱,在我喜欢的众多的书籍中,首先想到的是雪君先生的《原上草》《今年咱村唱大戏》《桃花红杏花白》三部长篇小说。我把三本书井然有序放进我新家的书橱,再次激发起我品读的愿望,同时还推荐给一位很喜爱文学作品,某基层联社临时抽到自治区联社帮忙的小伙子。</p><p> 说来也巧,再读《原上草》时,正好赶上一位基层联社业务部经理来自治区联社办事,顺便来我办公室看我。对这个人,我非常了解,他父亲原是信用社主任,他高中毕业后,就接父亲的班进入农信社工作,成了一名信用社出纳。虽然读书不多,但脑瓜还是蛮好用,工作很有方法,而且也任干,参加工作没几年,就成了全联社的业务尖子。并且很快就被提拔当了联社的业务部副经理,也曾多次被自治区联社借调。</p><p> 我问他今年业务经营情况怎样,他说受经济下行的影响,经营情况不如往年,部分小微企业贷款形成不良,短期内难以收回,还有些人为形成的不良贷款。他不无感慨地说道:“自己兜里的钱丢了,我不在乎,但如果看见信用社贷款放瞎了,那我心里比什么都难受,不管想啥法,我都得把贷款收回来,否则我睡不着觉。贷户如果肯还贷款,要我怎么着都行,磕头跪炉子都乐意。” 听了这番话,让我猛然找到了雪君笔下的“石柱”——那个厚重少文、精明能干、重情重义、外圆内方的香水沟信用社主任。我甚至还想起来了小说中石柱盘腿大炕对田晓华说的那一段话:“有一座花园,可正门关着,进不去。门旁有一狗洞,你钻不钻?想看花园就得钻,当然,钻狗洞就得弯腰,可弯腰也不是长久的,是暂时的,钻进去就可挺直腰杆满园春色可以尽情欣赏。假如你清高,不肯弯腰,那就只能在外转悠,啥也看不上”。刚才这位小同事的“曲线收贷”理论和石柱的“狗洞”理论简直是异曲同工,我甚至开始怀疑他就是小说中石柱的人物原型。</p><p> 难怪有人说,好的文学作品,不是作家用笔写出来的,而是用心灵感悟出来的,用眼睛察觉出来的,我不由佩服起雪君对社会、对生活、对人性的洞察力。由此,我更加坚信《原上草》的真实性、纯粹性,是有现实背景和生活底色的,尽管它不是一部纪实文学作品。我不由地再次拿出这部尘封已久的《原上草》,并细细品读起来,包括小说中那一段段“山西小曲”。</p><p> 再读《原上草》时,我更加注重结合自身的从业经历,找寻和挖掘小说中的人物原型,然后一个一个、认认真真地把他们的名字写在纸上:杨伟明、邢伟明、王伟明、高伟明、徐伟明、赵伟明、张伟明、凌伟明、戴伟明……,仅“陆伟明”的原型,我就写了满满的一页纸。尽管他们的性格、经历与小说中的“陆伟明”不尽相同,长相也不一定都如陆伟明那般俊朗,但我总能从他们身上找到与陆伟明或多或少相同的地方,尤其有一点,我敢拍着胸脯说,他们和陆伟明是一样的:作为基层联社的当家人,他们都是那么地热爱信合事业并愿意为之付出。最后,在这张写满名字的纸背面,我郑重地写下了雕塑家罗丹的那句话:生活中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p><p> 《原上草》这部小说的主旨,是非常单一、集中和清晰的。如小说的第二十七章就交待得非常清楚:……他回过头再看信用社信贷档案,那档案柜里一摞一摞、密密匝匝码得整整齐齐全是小额贷款,大到几十元,小到二元、五元、十元……几乎包罗了老百姓的全部日常生活。就是凭这几元、十几元的小额贷款,却帮助多少个老百姓渡过人生的紧急难关,迈出了一个又一个坎坷。这在中国金融史上是独一无二的,在世界金融史上也是一个奇迹……难怪有位金融专家说:“中国的农村信用社,是可以放在祭坛上的银行!”至此,小说的主旨已经呼之欲出了。但依我的看法,文中类似这样的文字太多,作家不应该把一些道理说破。如果让读者自己“读”出来,岂不是更好?当然,这可能是行业文学的特色和通病,因为对于没有过农村金融从业经历的读者来说,是很难自己悟出其中的道理的。</p><p> 小说最后一段描写小草的文字,使读者获得真切、具体的感受和印象:“经过冬雪春雨浸润过的田野里、山梁上,甚至石缝中又挣出了星星点点的绿芽,难怪人常说小草是无处不在的……因为她们知道:是沃土滋养了她们,他们在回报大地”——这既是全篇的收束之笔,也是点睛之笔,小说的主旨已经彰显无遗了。不过,读完之后,我还是隐隐感到有些沉重和酸楚,拥有 8万个网点和近80万员工,提供全国近80%农户贷款的“农村金融主力军”,难道永远成不了“正规军”,而只能是“草根金融”的代名词?而且,我更希望中国信合事业最终能够摆脱“原上草”一岁一枯荣、几年一折腾的“宿命”,成长为中国农村金融战线上不败的“斗士”和广茂原野上长青的“森林”。</p><p> 作家阎雪君无疑是第一个以文学样式为农村信用社树碑立传的人,如果把碑文用公文语言翻译过来,我想它应该是中国农村信用社自诞生以来的“第一份社会责任报告”,而且是绝对真实的。从这个意义上讲,阎雪君功不可没。</p><p> 最后,我还是要向信合后来人、包括我的两个孩子,郑重推荐阎雪君的这部长篇小说《原上草》。我更期望雪君先生能持续关注农村信用社的改革发展,写出更多更好信合题材的文学作品,因为在《后记》中,你不是说“命中注定就是为信合人鼓与呼的”吗,而仅一部《原上草》怎么能说得过去呢。</p> <p>作家简介:</p><p>阎雪君,1968年2月14日生。山西大同人。现任中国金融文联副主席,中国金融作家协会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先后在山西阳高制药厂、马家皂乡信用社、阳高县农行、大同市农行、山西省农行、大同市人行、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华夏银行总行、中国金融工会金融作家协会供职。已发表文学作品360多万字,其中已在《中国作家》《长篇小说选刊》《中国金融文学》《黄河》等报刊发表和出版《原上草》《今年村里唱大戏》《桃花红杏花白》《面对面还想你》《性命攸关》《天是爹来地是娘》等6部长篇小说;作品多次获得“中国金融文学奖”等全国性大奖。其作品具有深厚的大地情结,浓郁的传统文化气息和鲜明的金融特色。&nbsp;</p> <p>作家简介:</p><p>钟勋章,高级经济师。先后任县联社主任,市农金体改办主任,内蒙古联社主要业务部门主管、金融研究所所长、内蒙古农村合作金融学会副会长、专职秘书长等。具有深沉的农信情怀、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深厚的理论素养。热爱文学、摄影、书法,孜孜以求、笔耕不辍,撰写了多篇调查研究、行业实践及农村信用社改革方面的文章,在国家级及省级期刊发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