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的鄱阳湖- 明初鄱阳湖大战后的五百年

鄱湖牧童

<p> 故乡的鄱阳湖系列---</p><p> 明初鄱阳湖大战后的五百年</p><p> 鄱湖牧童</p><p> 一、鄱湖水战</p><p> 明朝开国初期,吴王朱元璋的侄子朱文正用2万军兵奇袭巧取了洪都城(今南昌市),这是汉王陈友谅的势力范围。陈友谅为了夺回洪都城,采用围城打援之计。从湖北调60万水陆大军分两路进入江西,一路陆师进入洪都城实行围而不攻,一路水师驻守赣江与鄱阳湖交界之处的吴城,以逸待劳等朱元璋的水师来援,准备在鄱阳湖水面将其援兵全部剿灭。</p><p> 而当时朱元璋的主要部队在攻打庐州(今安徽省合肥市),没有太多兵力去救朱文正,打庐州时有五万杂牌水师正好作用不大,也用不上。朱元璋便亲率这五万杂牌水师来到鄱阳湖,准备沿赣江水道上洪都城将朱文正及二万人撤回。从长江进入南康府(今星子县)后,在南康府设水师大营,留下二万水师驻扎南康府接应,率三万水师北上鄱阳湖去援朱文正,到了鄱阳湖吴城水面时,被陈友谅水师发现,陈军出动15万水师采取分割包围的战术,准备全迁朱元璋水师。元璋水师见敌势大便仓惶东逃,因水师船小帆式老旧,最终被围在余干康山乡附近水域,经双方大战多日,朱元璋水师弹尽粮绝,自身受伤坠落湖中生死不明,手下三十六部将其及所有士兵死战而殆尽,无一人存活。 </p> <p> 当时都昌渔民于光,站在都昌芗溪沿岸湖畔,见鄱阳湖南面火光冲天,喊杀声不断,大火烧了几天几夜,等撕杀声消退后。便联合八姓渔民(十三人)划船去康山湖中捡漏,途中在水里救下一将领,经询问才知是吴王朱元璋,便掉头趁夜色偷偷将朱元璋救回都昌疗伤,因途中有汉军严查存活逃生的吴军士兵,于光等人便将朱元璋暂放在鄱阳湖一座无名小岛上隐匿起来,等汉军搜索队伍查得不严时再带回都昌。</p><p> 朱元璋在小岛上藏了几天,于光等人见汉军搜查撤离后,再次来到小岛接朱元璋,并带来衣物和食物。给朱元璋换上当地渔民衣服,把朱元璋穿过的战袍脱下放在山顶。这个无名小岛后来被当地老百姓命名为“朱袍山”,以纪念朱元璋落难后重生。</p><p> 于光等人把朱元璋接到鄱阳湖北岸的都昌县芗溪乡老庵咀一余姓老汉家养伤(有说是于光的表哥),休养期间怕外人知道有败逃吴军将领,余姓老汉便交待朱元璋,如有人询问便说是我“老俵”(表哥表弟的意思),因在湖中打渔时受了伤,便不会有事,朱元璋在芗溪渔村休养了17天才康复。后来,为了纪念朱元璋在此养伤康复,余姓小渔村被后人称作康复山,也有人叫康福山。</p><p> </p> <p>  伤好后的朱元璋回到南康府后,庐州府的战事已平定。在大将常遇春、军师刘伯温的支援下,重新筹措水军10万,步军10万,战船民船千艘,来鄱阳湖报陈友谅水师血战之仇。又在于光的帮助下,利用熟悉河道水网地形,采用狼群战术,引诱陈友谅水军进入鄱阳县境内的浅水湖(现鄱阳县珠湖劳改农场),浅水湖当年无名,是鄱阳湖卫星湖,水面不深 ,不适合大型船只进入。</p> <p>  陈友谅水师不知道前方水路情况,一路尾随追击朱元璋的主舰进入浅水湖,进入浅水湖后,陈军水师因船大舰重,致多艘舰船搁浅不能动弹。而朱元璋的水师在于光等人的帮助下,利用小船机动优势,围住陈友谅水师外围火攻烧船,用弓箭射杀汉军士兵,迫使汉军多人投降,陈友谅也在部将携持之下弃船而逃。当逃到一草洲上时,被朱元璋部下围困住,汉王陈友谅见大势已去,发出一声叹息“天道不公”啊!被吴王朱元璋手下用流矢射死,此草洲被后人称作“叹息洲”。</p><p> 朱元璋在鄱阳湖大战中打败陈友谅,并夺得陈友谅水师船只,取得了重大胜利。战后,朱元璋认为于光居功甚伟,且有水军统帅之才,人也忠义,便封他为吴军水师统领。后人为了纪念在朱元璋打胜仗的地方,浅水湖被当地人称为朱湖或朱家湖、珠湖,现为珠湖乡。20世纪五六十年代,新中国解放后实行围湖造田,珠湖成了二季优质水稻粮食生产基地。</p> <p>  二、君臣恩义</p><p> 朱元璋在南京取得大明政权,敕封有功大臣,于光被封为怀远将军,正三品鹰扬指挥使,统领饶州府、南康府等军政大权,从此江西人进入了由淮西人组成的大明王朝核心集团。</p> <p> 朱元璋见到于光后,想起在鄱阳湖大战时的往事,命于光干二件事,一是主持修建康山“忠臣庙”,以纪念遇难的韩成、丁普郎等三十六名将领和三百名忠心护卫,将原“抗浪山”改为“康郎山”。二是“修定江王”庙,纪念水师取得以少胜多的胜利,并将龙首山下的龙王庙改为“定江王”庙。</p><p> 明初这次鄱阳湖水战,吴王朱元璋以二十万兵力全歼六十万的陈友谅军,是中国水战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的战例,为朱氏大明集团统一江南奠定了基础,也是大明由弱到强的一次重大转折点,而这个由明太祖亲赐的庙号的忠臣庙,定江王庙,正是见证了这一段不平凡的历史丰碑。</p><p> </p> <p>  在都昌多宝龙首山下修了“定江王庙”,初始是为了纪念在洪都城守城主帅朱文正功绩,而庙修好后,由于部分大臣反对给文正公立庙,太祖元璋只好把 “定江王”名号立给神鼋,加封大头鼋为“显应元将军”,以证朱元璋在鄱阳湖是被神鼋所救,是唯一的真龙天子!这一无耐之举当时是为了神化朱氏王朝在民间的威望。神鼋仍千年神兽,当地人称之为老爷,定江王庙也被人称作老爷庙。</p><p> 因老爷庙前的水域怪异,是鄱阳湖上最险要的水隘,常常突发狂风恶浪,让过往船只猝不及防,湖难沉船时有发生,老爷庙前的水域被称之为“魔鬼湖”和“中国的百慕大”。船只经过这段水域时,船主都得面朝老爷庙焚香烧纸向“鼋将军”祈求平安。几百年来,都昌多宝龙首山下的老爷庙中的“神鼋老爷”,从此成了江西人的守护神。</p> <p>  明太祖天下平定后,有功的赏功,唯独忘记了在都昌县芗溪老庵咀的余姓恩人,当年鄱阳湖之康山水战,朱元璋曾中箭受伤坠湖,是余姓老汉用草药救治活命。</p><p> 有一次,和几个大臣聊天时,说到身体上每一块伤疤的来历时,才想起当年江西余姓“老表”救命之恩未报,便命人去江西请“老表”来应天府做客。江西余姓老汉来应天后,明太祖同马皇后亲自迎进宫中,请老表赴宴,以亲戚礼义接待。于是,江西的老表之称谓,就流传开了!</p><p> 当年,明太祖除了赏余老汉不少财物外,还要封赏他官爵之位,被余老汉以不识字为由婉拒,明太祖又问余老汉有什么要求和困难,余老汉说:湖区土地少,经常遭水灾,粮食不够吃,靠下湖捞点渔虾,以补贴粮食不足为生。但官府对捞渔虾也要纳捐,生活难以为继,能否少交或者不交。明太祖说:天下布衣都要纳捐,只有皇亲国戚、官绅、有功将领不用纳税,你都不附合条件,很难办了!站在皇帝旁边的马皇后说,余老汉是江西老表,算是皇亲,自然不必纳鱼捐。明太祖这才下令,准许都昌余氏一族在鄱阳湖奉旨打鱼,世代不用纳鱼捐。从此鄱阳湖余氏一族通过繁衍生息,遥遥六七百年岁月后,成为一方名门望族。</p> <p>  三、故土难离</p><p> 都昌处在鄱阳湖的北岸,因地势较高又是丘陵地带,处于鄱阳湖的下首位置,水田和旱地都有。当洪水来袭时,既可水涨种麦,也可水退种稻,属于旱涝保收的开旺之地。而处于鄱阳湖东、南、西岸的鄱阳、余干、万年、新建等地沿湖地势较低的县区,水患严重,十年九灾。民众不光没粮食吃,而连住宿都得不到保障,百姓生活处在水深火热之中。</p> <p>  于光看在眼里、也急在心里。恰逢太祖朱元璋要搞移民开发,要把全国地少人多的地方人移民至地多人少的地方去。于光向皇帝建议,把湖区生活不稳定的渔民移到安徽凤阳等江淮地带镇守龙脉,而凤阳的农民随着太祖征战,多数人已随战功升迁离家迁移,凤阳人口已严重不足,地方良田抛荒无数。 </p><p> </p> <p> 移民是从饶州府的莲湖乡“瓦屑坝”作为集中点,“瓦屑坝”是鄱阳湖一个荒芜草洲,四面环水。因直线水路与饶州府不足五公里,便于粮食物资快速调拨,也能防止流民逃离。每年夏秋之交饶州、抚州、洪都、信江等府沿湖的流民被集中在“瓦屑坝”,这些流民住在荒芜的草洲上的草棚内,怀里抱着家谱,一遍遍熟记兄弟叔伯等亲人的名字和迁移地,等待来年于光的水师转运至不知何处的家乡!</p> <p>(于光于洪武二年北上兰州,在追剿元朝残军时,行至马澜滩,遇元军保保帖木尔大部,双方一场恶战。于光部终因寡不敌众而战败。于光被元军所掳,被带到兰州城下,保保帖木尔让其向城上困守之明军将士喊话,让明军出降。于光却大呼曰:“吾不幸被掳,尔等宜坚守,我大明援军将至矣!”于是元军将于光砍杀兰州城下,残忍地碎其头,断其手。是年,于光年仅四十二岁。朝廷闻报,明洪武帝非常震惊,对于光将军的忠勇舍生壮举,谥封为“怀远大将军。遗官祭奠,优诏旌忠。命配享鸡笼山忠臣庙。并赐金头银手,凑成全躯。葬归故里。翌年,即洪武三年(1370)三月十六日敕葬都昌老家狮山乡八都神岭村)。</p> <p> 于光的水师载着流民从鄱阳湖经都昌、南康、湖口进入长江,向南下江淮,向北去湖广。江西人填湖广,湖广人填四川,就是这样来的。移民共历时17年,共计移民230万人之多。从“瓦屑坝”走出去的江西先民,从此开枝散叶子孙繁衍在中华大地上,而“瓦屑坝”也就成了江西走出去的移民心中对家乡最后的一个圣地!</p><p> 都昌人是幸运的,一方面地势较高,每年水患不严重。另一方面是于光等人当年在鄱阳湖大战之中救主有功,他的部将作为水师重要将领又负责移民,对都昌老乡关照有加。加上于光在兰州战死后,大明王朝对都昌有功之臣的褒奖,允许都昌渔民不迁移,不作军户不作匠户的自由民。忙时种田务农,闲时治陶烧窑,永世镇守景德镇,这才成就了都昌人在景德镇的辉煌历史!</p><p> 都昌人在景德镇,很快便控制了窑炉技术,以及瓷器中的圆器制作。一代又一代都昌人涌入景德镇,最高峰时期都昌人在景德镇达10万人之多,从此都昌人在景德镇的地位处在显赫位置!</p> <p> 四、沧海桑田</p><p> 而临近景德镇的鄱阳人、乐平人没有那么幸运!他们的祖先似匆匆过客来了一拨又走了一拨,在这方沃土留不住他们的祖先。</p><p> 直到明朝后期,福建、浙江沿海地区倭寇横行,倭患严重民不聊生。靠海的汉民翻山越岭逃难进入鄱阳湖区,重拾当年湖区抛荒的土地,辅以种植和打渔为生,而都昌人以余姓为首的本地渔民通过官府施压,械斗,并没有能将这批同是汉民的外来人赶走,反而是他们的祖先通过坚贞不屈的斗争,终于站稳了脚跟,让他们赖以生存下来,从此扎根江西成为新的赣人!</p><p> 而近代鄱阳、余干、万年、乐平等地多数人是这些人的后代。</p> <p>  真正的饶州府等地的先民,迁徙到湖广及西南边陲后,许多靠勤劳发家致富或为官的赣人子孙后代,携带宗谱来赣寻根问祖。然而,因时代久远,加上当年书吏记录资料不全,有些人再也查不到自己的故里,只能抱憾而归!只有走时带上故土的瓷器、夏布、桐油、和连四纸等地方特产,回到了他们新的故乡!</p><p> </p> <p>  这些特产的流动,很快带动贸易的形成,有人专门做起了这些生意,随着贸易逐步扩大,最终形成了江佑商邦文化。江佑商帮在赚到钱后,便在全国各地大兴土木,建万寿宫,搞同乡会,利用江西本土与外地移民的同乡亲密关系,加大贸易合作力度,大量输出江西的瓷器、粮食、布匹、茶叶。北上湖南、湖北、四川、云贵,南下广东、福建,到清朝中期,形成了以吴城、樟树、河口、景德镇等四大商埠名镇,直接拉动了江西全省出口经济的繁荣,江西的商贸税赋一度占全国总量的三分之一还多。</p> <p> 时间到了清朝末期,太平天国之乱后,清军无能,无法扭转败亡的局势,便允许地方军权独立,湘军借机崛起。由湖南人出力,江西人出钱,共同剿灭太平天国军,最终由曾国藩主导的湘军打败了太平军,撑起了晚清倾斜的大厦。</p><p> 而此时的江西商人们也耗光了所有的家财,再也无力去从事商贸流通。江西经济从此开始走下坡路,加上近代京广铁路修造绕过江西,江西的水上货运便加速没落,吴城、樟树、河口、饶州等商埠名镇的贸易量是十不存一,鄱阳湖迈入了近百年的沉寂。</p><p> 2020年4月8日</p><p> 于江西南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