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书法的欹侧,主要分为左欹、右侧、上欹下侧和左欹右侧四种。</p><p><br></p><p>左欹和右侧,是字形向左或右一边倾斜。有的是真正的倾斜,要靠章法的上下或左右去“补正”,以形成跌宕起伏、千姿百态的美感;有的是“似欹反正”,看上去象是斜的,实际上其重心是正的、稳的,正如唐太宗李世民云:“凤翥龙蟠,势如斜而反直。”</p><p><br></p><p>上欹下侧和左欹右侧,指的是单体(局部)是斜的,个字(整体)又是正的,它靠单体向反方向倾斜来维持整个字的重心。</p><p><br></p><p>虽然这四种结体表现的形式不同,但都是从险绝中求稳定,从动态中找平衡,以达到“奇宕潇洒,时出新致,以奇为正,不主故常”的最高艺术境界。</p><p><br></p><p>《李璧墓志》中的欹侧关系有三种表现方式,纯歪式、错位式、欹正式。</p><p><br></p> <p>一、“纯歪式”即整个字向左倾或者向右倾”</p> <p>“纯歪式”之一“左欹”。</p><p>左欹即字整体向左倾斜,形成左倾之势。</p><p>主要形成左倾的方式如下:</p><p>1、头部左低右高(独体)</p><p>2、两部分左低右高(左右结构)</p><p>3、横线左低右高(大部分是主笔)</p><p>4、直线头左脚右(大部分是主笔)</p> <p>“纯歪式”之二“右侧”。</p><p>“右侧”即字整体向右倾斜,形成右侧之势。</p> <p>二、错位式</p><p>错位就是把上下结构和左右结构的字,打破书写常规,故意制造错位,在错位中追求个性,寻找平衡,在平正中显变化,让字变得生动有趣味,并展现奇峻之美。</p><p><br></p><p>错位就是根据当下笔势情境的需要挪动中轴线,产生字形结构的错位偏移,体现出灵活多变的书写思维和想象活跃的造型意识 。</p> <p>“错位式”之一“上下结构错位”</p> <p>“错位式”之二“左右结构错位”</p> <p>三、欹正式</p><p>欹正,欹,即歪,侧;正,即端正。所以欹正是一对矛盾。在行书作品中,欹正是指结字的形态,结字的形态没有绝对的欹,也没有绝对的正,欹相对于正而言的,反之亦然。只有端正才有正大气象,但个个正襟危坐,不苟言笑,又显得太过严谨,既然是艺术作品,就不能一成不变。</p><p><br></p><p>欹正。古人云:“偏者正之,正者偏之”,说的是书法组字中的欹正关系,一般情况下,字形过偏会失去稳定感,太正则容易产生呆板感。从书法技巧上看,应是偏中求正,正中求偏。既可以以局部的偏纠正整体的正,也可以以局部的正来调整整体的偏,还可以以各个局部不同方向的偏斜来组合整体的正。在稳定中求奇险,偏斜中求平正,达到动静和谐的美感。</p><p><br></p><p>“欹”与“正”在每一个字中总是互为依赖地存在着,没有平正之笔的稳定之态,显不出欹侧之笔的生动之美;没有欹侧的姿态,就感觉不到平正的重要。笔笔平正固然呆板,笔笔欹侧,则字形堕落。</p> <p>1、左右结构之“左欹右正”</p> <p>2、左右结构之“左正右欹”</p> <p>3、左右结构之“左右同向而欹”</p><p>“左右同向而欹”指左右结构中,左边向右倾斜,右边向左倾斜,形成头朝中间靠、脚往两边分的体势。</p><p><br></p> <p>4、左右结构之“左右反向而欹”。</p><p>“左右反向而欹”即与上面相反,在另一种左右结构中,左边向左倾斜,右边向右倾斜,形成头朝两边分、脚往中间靠的体势。</p> <p>5、上下结构的字也有“上正下欹”、“上欹下正”、“上下同向而欹”、“上下反向而欹”。</p> <p>(我的写作会逐渐转向公众号,欢迎关注公众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