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研修区 五九七农场小学 数学优秀课例研讨交流集锦

马小特er

<p>  “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研”,为切实做好疫情期间教育教学工作,提高全体教师的线上教学技能,提升线上教学质量,我校继英语课例研讨交流之后,本周对数学优秀课例开展了线上教学教研活动。本次教研活动以数学为主,按照第三研修区活动要求,观摩优秀课例,结合线上教学实际,针对教学重难点落实情况进行评析,并以《给XX教师一封信》的形式写评课材料。</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给陈冰老师的一封信</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陈冰老师:</p><p> 你好!听了陈老师的课,让我感受到了陈老师饱满的激情和精心的设计。我认为这节课主要有以下值得学习的地方:</p><p> 本节课中陈老师始终是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师生之间积极互动,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并学会用多种方法表示,让学生有一种成就感。然后引导学生运用前面的研究方法开展研究,由扶到放,培养了学生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本节课中陈老师还重视了数学的学习方法的渗透,即让学生踏踏实实经历了 “列式计算——观察思考——猜测验证——得出结论”这一数学知识研究的基本过程。在引导归纳加法的交换律时,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加法的交换律。这一开放性问题的出现,很快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学生兴趣盎然,课堂气氛十分的活跃。</p><p> <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span><font color="#b06fbb">我觉得美中不足的是:本节课练习题型少,如果能把练习设计的再多样化一些,如可加改错、利用加法交换律进行验算等,这样就会锦上添花。</font></p><p> 祝:工作顺利,身体健康!</p><p style="text-align: right;">五九七农场小学 王桂英</p><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给孙红老师的一封信</p><p>孙红老师:</p><p> 您好!</p><p> 近日聆听了您所执教的《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一课,让我受益良多。</p><p> 一、本节课的亮点是:</p><p> (一)从具体到抽象。从分桃子这个具体问题向抽象算理进行了深入探究,并呈现出算法的多样化。 </p><p> (二)对比交流,体验算法。通过比较让学生悟出用乘法口诀求商的算法最简便,促进学生对算法的掌握理解,沟通了乘法与除法之间的关系。既发展了学生思维,又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大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p><p> (三)经历过程 探究学习 在抓住知识和能力发展的同时,注重学生经历数学学习的过程。</p><p><font color="#b06fbb"> 二、我的一点不同看法:</font></p><p><font color="#b06fbb"> 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生动的故事比枯燥的数学题更能激发他们的兴趣,所以可以尝试通过设置故事情境来引入新知。后面的习题训练也可以多样化。低年级的学生需要有不断地新奇的事物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可以设计不同的题目,如:“计算速度大比拼”,“谁答对了就把礼物送给谁”,“找朋友”……也可以活跃课堂气氛。</font></p><p> 整体来说你您这节课完成了教学目标以及重难点的达成,感谢您带来的这节精彩课例。</p><p> 祝:工作顺利,身体健康!</p><p style="text-align: right;">五九七农场小学 冯丽</p><p><br></p>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给陈冰老师的一封信</div>陈老师您好:<br> 今天有幸观看并学习了您的《加法交换律》这一节数学优秀课例。我认为,本节课,您的教学思路非常清晰,创设金钥匙的情景,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探究新知的过程中,您设计了学生动手摆一摆的环节,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探寻解决问题的办法,发现规律,从而让学生掌握本课重点加法交换率。<br> 而更加值得我学习的是陈老师线上教学的过程中,仍然十分注重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利用线上教学平台,充分利用了教学软件的互动功能,及时了解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对课堂把控自如。<br><font color="#ed2308"> </font><font color="#b06fbb">我个人的一点建议,数学是一个十分严谨的学科,所以教师课上的用语也需要尽可能的严谨,您的新课导入环节,我认为用时有些稍长,可以适当的调整,让课堂教学的各环节用时更加的合理、科学。</font><div> 祝:工作顺利,身体健康!<br><div style="text-align: right;">五九七农场小学 王晶晶</div></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给陈丽娟老师的一封信</div>陈老师:<br> 您好,很荣幸观看并学习了您的《质数和合数》优秀课例,您的设计比较科学,学生知识构建比较自然,注重培养了学生的能力,练习设计新颖,整节课学生的兴趣很浓,效果较好。<br> 课堂环节紧凑,前后衔接自然流畅。先是回顾与本节课所讲内容相关联的知识点,随后讲到了质数和合数,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过渡自然,最后总结出了百以内质数的儿歌,课堂推向了高潮,每个环节都有条不紊,环环相扣。题型设计多样,有代表性。设计的题目类型多样,有填空题,判断题、叙述题……让学生在练习中不会产生厌倦感。而且题目设计从易到难,逐层深入,从20以内找质数和合数到从100以内的数中找质数和合数。<br> <font color="#b06fbb">小建议:在教学“1”这个既不是质数又不是和数时,学生没有及时回答上来,您在等了3秒后直接给出了答案。个人认为数学本就是一门思考思维的课程,应给予学生更多更长的时间。建议教学这些特殊数时正好可以复习巩固下质数和和合数的定义知识。</font><div> 祝:工作顺利,身体健康!<br><div style="text-align: right;"> 五九七农场小学 杨国珍</div></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给祝贺老师的一封信</div>祝老师:<br> 您好,观看并学习了您的优秀课例《2,5的倍数特征》,首先您的亲切、和蔼的语言、教态,与学生的交流亲切自然,教学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对学生的启发、点拨恰到好处,驾驭课堂的能力让人佩服。您从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入手,逐步过渡到新知的教学。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教学要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从旧知逐渐迁移到新知,并让学生通过对新知的探究,理解和掌握学习内容。在本节课中,您主要引导学生通过操作,观察.比较和分析,自主发现并归纳出2和5的倍数的特征。教学中,先让学生根据在“百数表”用不同的颜色分别涂出5和2的倍数,然后重点指导学生观察5的倍数,并交流自己的发现。在得到初步的结论后,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索2的倍数的特征。突破了重、难点,最后得出结论,不但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而且能更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您的教学方法值得我们学习。<br> <font color="#b06fbb">我有个小建议本节课您安排的练习题,以教材习题为主,缺乏创新和教学开放题,限制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如果您设计分层练习我想效果会更好。</font><br><div> 祝:工作顺利,身体健康!<br><div style="text-align: right;">五九七农场小学 陈家红</div></div> <p style="text-align: center;">给孙红老师的一封信</p><p>孙红老师:</p><p> 你好:</p><p> 听你的课我受益匪浅,这节课能够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抓住教材实质,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情境,精心设计教学的各个环节,引领学生自主探索学习。学生从具体问题向抽象算理进行了深入探究,并呈现出算法的多样化,从而突破了教学的重难点,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p><p> 在教学过程中,孩子们能够很快速地列出算式,学生对用口诀求商掌握的比较好,个别学生可能速度比较慢,但算理是理解的,<font color="#b06fbb">可以引导学生能根据图上的信息,说出乘法和除法之间的关系。</font></p><p> 祝:工作顺利,生活幸福! </p><p style="text-align: right;">五九七农场小学 孙华勇</p><p><br></p>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给陈冰老师的一封信</div>陈冰老师:<br> 你好!非常高兴能和你共同学习交流,近日听了你主讲的《加法交换律》这一课,感受颇深。下面我就感触最深的几点与你交流:<br> 1、在这节课中,通过分层问题设置引导学生思考,不仅和学生研究了交换律是什么,更重要的是花更多的时间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亲历学习的过程,激励学生从已有的知识结构中提取有效的信息,观察、分析,主动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可以说是循循善诱,在学生思考中逐步解决教学重点。<br> 2、通过一个个练习题丰富了课堂,也拓展了学生的思维。<br> 3、和学生互动非常好,课堂气氛轻松。<br> <font color="#167efb"> </font><font color="#b06fbb">4、个人认为课前准备应该在预习时就布置准备好,课上再准备一是耽误课堂时间,二可能有的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准备不好,影响接下来听课。</font><br> 以上是我个人的一点看法,期待再有机会交流。<br> 祝:工作顺利,身体健康! <br><div style="text-align: right;">五九七农场小学 于珊珊</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给孙红老师的一封信</div>孙红老师你好:<div> 近日收看了你的《用2到6的乘法口诀求商》一课。本节课是学生首次接触的除法计算。重点是解决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通过计算使学生感受到用乘法口诀计算除法的简便性,培养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积极性和灵活性。<br> 亮点:<br> 一、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允许学生算法多样化,并学会优化方法。<br> 二、利用动手操作直观了沟通的加减乘除法之间的关系,理解算理,行成算法。<br> 三、突出重点,分散了难点 引导学生讨论,确定各部分的联系。<br> 四、以书为本,让学生进行了大量的练习,减轻了课外负担。<br> 不同思路:</div><div> 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引导学生回忆一下这个问题,放在一年级的时候你怎么解决这个问题?二年级上学期的时候你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现在我们怎样解决这个问题?让学生体验知识的连贯性。并且要让学生体会方法的多样化。并学会优化方法。<br> <font color="#b06fbb"> 一点建议:<br> 重点要突出课题是用乘法口诀求商,那么如何用乘法口诀求商就是这节课的重点,虽然本节课孙老师也详细地引导学生思考了求商的过程,但我认为还不够明朗化。刚开始,学生可能总结不出来,随着探究的深入,教师应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根据12÷3=( )小结出:除数是几就想几的乘法口诀,那么3的乘法口诀有9句,到底用那句呢?还要根据被除数来确定,这样学生思路可 能就更加清楚了,为今后学习除法大奠定坚实的基础。</font></div><div> 祝:工作顺利,身体健康! <br><div style="text-align: right;">五九七农场小学 李凤玉</div></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给陈冰老师的一封信<br></div>陈冰老师您好:<br> 近日有幸聆听了您分享的《加法交换律》一课,受益匪浅。<br> 《加法交换律》是一节概念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四则运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探索和理解加法交换律,并能灵活运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认为有以下亮点:<br> 一、以旧带新。课前金钥匙这一环节,让学生回忆学过的知识,从而带动新知识的学习,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学习方法。<br> 二、学生为课堂主体。通过实际操作,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老师还指导了具体的学习方法。<br> 三、归纳推理,体现数学思想。让学生在对比中发现规律,总结出加法交换律,提升了学生的思考能力和总结能力。<br>整节课思路清晰,目标明确。<div> <font color="#b06fbb">个人认为,在学生总结出加法交换律后,如果能多做一些训练,应该可以更好地巩固知识点,使学生加深对加法交换律的理解,并能够灵活运用到解决问题中。以上是我对这节课一点个人见解,有不当之处多多指教。</font><br> 祝:身体健康,工作愉快。<br><div style="text-align: right;">五九七农场小学 马赛凤</div></div> <p>  通过此次活动,老师们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更加开阔和多样化,并且会落实到具体的教学工作中,以提高线上教学质量,待疫情结束,重返校园,我们都将收获满满!</p>

学生

教学

交换律

九七

求商

老师

加法

乘法

口诀

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