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76日

斯先生

<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0px;"> </span></p><p><br></p><p><i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当我听到</i></p><p><i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风从我耳旁呼啸着掠过</i></p><p><i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我爱这艰难又拼尽全力的每一天</i></p><p><br></p><p><i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朴树《空帆船》</i></p><p><br></p><p> 4月8日午后,天气很好,气温适宜。今早从朋友圈密集的微信提示音中醒来,满眼这座城市几小时前结束“暂停”模式的奔走相告。流行通俗的说法,武汉重新按下启动键。</p><p> 暂停与重启,说起来容易。我们比谁都清楚,1月23日以来的76天,所经历的这些那些,不会像一个空白键那么简单。</p> <p><br></p><p> 76天里,我保留在朋友圈打卡的习惯。打卡除了能让亲友知道我在武汉仍然活蹦乱跳,还能知道我在干些啥,心情怎么样,武汉到底怎么了。</p><p> 特别感谢不在武汉,北京甘肃吉林内蒙江苏河北河南浙江安徽山西湖南广东福建等地以及大学群高中群的一些朋友,最艰难的一段时间,他们陪我聊多久都不烦,快乐着我的快乐,痛苦着我的痛苦,准时在我的朋友圈点赞打气。</p> <p><br></p><p> 昨天的朋友圈,发布了这段时期的最后一期打卡:“忠诚记录,认真贺岁,武汉回来了。”</p><p> 用贺岁二字,当真就是这种感受,仿佛是重新来一次春节,过完除夕就算翻了篇,所有的痛苦和不愉快就过去了。</p> <p><br></p><p> 这种想法的估计远不止我一个,不切实际,却又是实实在在可触及的念想。一个朋友说,看我每天的记叙比看名人日记要轻松。我回答他那是因为我简单粗暴,看过朋友圈,基本就知道我是什么状态。</p><p> 而且我不怎么写日记,小学开始学着写日记那会儿,每天都是捡到钱和扶老奶奶过马路,尽是虚假的东西;后来写日记又遇到被教导主任抄走公开宣读大写的尴尬……日记我是不写了,熟悉我的朋友都知道我写事后的回忆录多一点。</p> <p>  有关这次76天我的回忆,其实应该追溯到2019年底最后一天,四处弥漫有关不明原因肺炎的小道消息。这消息像是会传染,我很快开始咳嗽,伴胸闷。这病基本每年都得,咳嗽半月就好,最严重时枇杷膏也能对付,所以并不在意。警惕自是有的,不逛海鲜市场,饭桌谢绝海鲜产品。</p><p> 元月中旬,院士公开呼吁武汉人尽量留在武汉,事情开始不简单。接下来的每天,局势急剧变化,欢渡春节计划被迫调整。我又想起那天夕阳下的奔跑,驱车六百公里将段小二接回武汉的沿途路口,开启了汉籍车辆专用通道。</p><p> 返汉两个小时后的午夜时分,传来武汉即将封城的消息。</p> <p>  接回段小二,意味着接下来的时间保持了相对完整的家庭状态。封城时间从最初想像的不超过一个月,到随后疫情全面爆发后的遥遥无期,像是永远看不到尽头。节前乔迁新居给孩子们带来的兴奋,暂时冲淡春节出行计划成空带来的失落,但这种日子并不持久可靠,武汉开始全面封闭,大家像是闷着的罐头,总想找个透气的孔,小朋友蠢蠢欲动,大人开始数指头熬时间,憋屈却又无法爆发,一天,又是一天。一周,接着一周。</p> <p><br></p><p> 现在回想起来,疫情比能够想像最坏的情况还要糟,一个接一个的坏消息,越来越多的救援队抵达,开启更多的方舱医院,不断猛增的确诊数据,病毒仿佛无处不在,躲在城市各个角落环顾窥伺。小区一片死寂,整日听不见半点声音。偶尔传来两声野猫哀叫,居然也是一种奢侈。天气也不怎么好,老是要死不死的阴。</p> <p><br></p><p> 起初曾想,不如把这日子当成荒野求生,转移注意力就会好过。后来发现柴米油盐就能杀得你片甲不留,生活原来不是游戏,危机来临前,我们并没有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p> <p>  城市开始变得既熟悉又陌生,空荡的路面少有车辆行人。武汉正式成为战场,留在城内的每个人都是战士,没有星期几,没有周末和节假日,没有黑夜和白天,每天都是拼尽全力的星期一。</p><p> 与只能宅在家里的人们相比,游走在城市各处,看花开花落大雪纷飞,却也是一种简单而实在的幸福。</p> <p>  故事终究会有一个结局,相比重启而言,城市解封更大的意义,是我们的生活开始了更多可能。不要再问我最想做什么,只想抓紧时间,见想见的人,去想去的地方,做想做的每件事。</p> <p> 2020年4月8日午后</p><p> 汉口香港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