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人物】缘浅情深忆大师——我与上党落子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李仙宝的忘年之交

清心

<p> 文/王建敏</p> <p>  惊闻上党落子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李仙宝先生于3月31日仙逝,甚是错愕,因为10天前(2020年3月20日)他还独自到办公室看我,虽然上楼有点气喘,但稍作休息后,他为我们表演了两段上党落子。即便是坐着,他的动作、眼神、唱腔都能让我们这些戏盲体会到什么叫“一丝不苟”,当时我还想:这就是一位老艺术家刻在骨子里的“挚爱”吧!不管生活有无艰辛、身体有无病痛,只要有人听、只要他能唱,他的世界都是丰富多彩的。临走,我要搀扶送他,他坚决不要,目送他下楼梯的背影,依旧轻盈、敏捷,不想竟是永别!</p> <p>  我与李仙宝先生相识于2014年。当时,县委宣传部要组织采写一批百姓身边具有典型性和影响力的好人物、好故事,李仙宝先生便是之一,不过他并不是我的采访对象,而是分给了我的徒弟——黎城新闻中心记者范林。在接下来的采写中,我帮她研究细节,斟酌句子,谋篇布局,也从她的采访中对李仙宝先生有了一定的了解。</p> <p>  李仙宝先生,1937年生,黎城县麦仓人,14岁步入梨园,师从大净名角赵远枝学艺。李仙宝先生认为,武功要练好,三百六十早。每天喊嗓、踢腿、转圈、练早,日子虽然苦,却也充实和满足,而扎实的基本功也为他后来的表演打下基础。渐渐地,他不仅用自己的努力通过了学徒期,而且开始出台表演。每一次出台表演的机会,都让他格外的珍惜。一开始只能是跑兵,可他一招一式都跑的认真,哪怕一个最简单的动作也要用心做出个样子来。</p><p> 经过了三年认真学习,李仙宝先生找准了属于自己的目标和方向:演丑角。随后,他找到了丑行名角靳见文拜师学艺,这也开启了他戏曲生涯中的新征程。在近六十多年的舞台生涯中,李仙宝先生不断继承传统、大胆突破,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他先后成功扮演了《狸猫换太子》里的郭槐、《白毛女》中的穆仁智、《智取威虎山》中的栾平等众多优秀角色,特别是在《十五贯》中扮演的娄阿鼠形象,以独创的专用脸谱,以神形兼备的表演塑造出一个贼头贼脑的反面形象,人们称他为“活鼠李仙宝”。</p> <p>  肯吃苦头,能下功夫,他开始有了自己的收获。曾连续十二年被授予先进工作者、模范党员、文化功臣等荣誉,2009年李仙宝入选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上党落子代表性传承人。</p><p> 为确保上党落子传承有人、保护有法、发展有策、创新有路,退休后的李仙宝先生始终如一的对保护、传承和发展上党落子倾注满腔热情,每天忙着为县里各种戏曲协会排练上党落子剧本,并从中挖掘培养了一批优秀的上党落子传承人,进一步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上党落子的宣传力度,给群众带来更多喜闻乐见的戏曲作品。</p> <p>  正是这次受访,当时已78岁李仙宝先生与范林交上了朋友,随后,他得知我是范林的老师,就在看望范林的同时,也要顺便看看我,每次他都语重身长地对我说:“你是老师,可要好好教她,不仅要教她写文章,还要教她做人!”</p><p> 后来范林离职,先生还是一如既往的来看我。我们新闻中心从原来县委院二楼搬到原文化局三楼,楼层的加高,对一个耄耋老人的出行就像一次战斗,但他每次都不辞劳苦,笑呵呵地推开办公室门,说:“在呢,我来瞧瞧你!”多次的小坐,我了解到他不顾高龄,仍然奔波于两个剧团和四个协会之间,帮他们排练和编导,他常说:“现在登不了台了,但帮后辈们指点指点,出出主意还是可以的,我的这身本事都是老师教的,我也要把我学到的活儿一点不漏地教给后人……”</p><p> 随后,先生拿几本(份)我们新出版的周刊(报纸),放在他随身携带的大背包里:“这社会变化的多快,你们年轻人学,我们老了也得学!”</p><p> 六年的交往,先生没问过我的名字,也不知我姓甚名谁,但他却把我一直当成他的老相识、老朋友,并且隔三差五的来看望我。</p><p> 4月4日,清明节,防火归来已是傍晚,我去为先生送行,肃穆的灵堂前,有先生的自赋诗作:“我不老,心情好,哪里热闹哪里跑。交益友,多聊聊,相好朋友是个宝。勤锻炼,拣爱好,粗粮细粮搭配好。读书报,练练脑,我喜欢南腔与北调。五十五年在梨园,艺高不如德最高……”或许,这就是先生留给后人的启迪吧!</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2015年黎城新闻中心留存资料</p> <p>2020年3月20日拍摄于黎城新闻中心编辑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