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时,就如何办好学校思政课、发挥好思政课教师作用作了重要讲话。根据《碑林区教育局关于进一步提升中小学思政课教师综合素养活动方案》, 2020年1月,在全区思政课教师中启动了主题为“让阅读成为习惯,做新时代合格教师”的读书活动,由碑林进校提供小学、初中、高中思政课教师阅读参考书目,学校、教师因校因人制定合理科学的读书计划。旨在通过读书不断提升我区思政课教师的理论素养,并与教学实践相结合,形成更加成熟的教学思想,从而更好地发挥思政课教师作为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的作用。<div> 现将活动第一阶段部分教师的读书心得与大家分享。</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9b9b9b">《民主的细节》读书心得</font></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9b9b9b">西安铁一中 谭樊</font></div> 这本书和林达《近距离看美国》系列的书有共同之处在于,都采用通俗的表达,诙谐的语言,或生活化的故事或历史中的情节为读者尽可能的展现,究竟美国的政治生活是怎样的?美国的民主究竟是什么样的形式。<br> 作为一名高中政治教师,充分的了解并对其他国家的政治建设有自己的理解和认识,是应该具备的能力和素养。每到高一下学期讲解必修2《政治生活》的知识内容时,结合自身的课堂教学感受,如果单纯的讲述我国的政治发展状况,学生的学习兴趣从上课初始到结束会有明显的减弱。但如果将不同国家的相关内容进行对比分析时,能够很大程度的调动学生,最明显就是课堂抬头率的提高。我想,这是好奇心在驱使,因为不了解所以感兴趣。而作为政治教师,就是连接学生和世界政治的桥梁。通过比较教学,不仅仅是激发和满足学生的学习欲望,更是需要借助这种方式能够让其通过了解世界各国政治建设的文明和过程,更透彻地理解我国的政治文明和模式,从而实现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达到教育教学的目的。正如本书开头作者摘抄法国作家扎克维尔一段话:“我考察美国并不仅仅是为了满足一种合理的好奇心,我的愿望是找到一些我们自己能够从中受益的启示”。<br> 一定的政治制度背后一定有其相应的政治文化。“民主”对全世界任何国家而言都是一个美好的词汇,但民主并不能和自由直接划等号,也不能和富有直接划等号。结合林达系列丛书,我最大的感触是美式民主背后更深层次体现的是在宪法文化熏陶下对于权力的平衡与制约。在美国人心中,比起轻信个人,更依赖一种严密的机制,因为人总会犯错。而宪法的角色就是这套保障机制,它不仅是政府和公民间的一项政治契约,且这项契约对双方都有绝对的约束可见,还是一种行为规范的尺度,一种价值观的体现和集合,更是一张权力结构的设计蓝图,规范和限制着人的不可靠的行为。因为在美国,权力就是强腐蚀剂的代名词,权力的运行必须要有完备的“安全刹车装置”。<br> 初读这本书时,简单的以为,作者是在高调的夸赞美式民主的优越性。但再读之后,就越来越能体会作者开篇引用的那句话:了解美国民主是为了能够从中受到启发。美式民主也不是万能的,比如推崇宪法之下带来了权力制衡的同时,也会带来利益集团相互竞争,政策摇摆不定的情况;比如宪法中尊重每个人的权利,引发的不仅是解决持枪问题的苦恼,还会涉及FBI处理案件的效率问题;比如疫情面前,州政府对联邦政府措施不予理睬,分散管理的美联邦与州的公共卫生管控模式,无法做到有效精准治疗和防控。因为美式的民主看重的是权力制衡,程序优先。只要政府没有违反宪法精神和程序,一切都没有问题,无非再次选举时换个政府。<br> 中国的政治建设导向就是民主建设,要对全体中国人民负责,对中华民族的发展负责。面对这次疫情,中美的防控态度、防控速度、防控力度,实质体现的就是中美两国政治建设的差异。<br> 因此,理解各国的政治建设都需结合其特殊的历史背景、文化脉络、价值观念、社会结构、发展水平等多方面因素辩证看待。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9b9b9b">《激荡三十年》读书心得</font></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9b9b9b">西安铁一中 吴喜斌</font></div><br>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之中,任何一件在当时惊天动地的大事,如果放在后来回头去看,都不过是一个个小小的浪花,历史的方向从来不会因为一时的波澜而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发展的潮流也不会因为某几个人的意志而停滞不前。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人类的渺小,再伟大的人也只在他所存在的时代有意义,再伟大的人最终也必须要顺从这个世界的规律,所以真正的伟大即是谦卑,傲慢和无知是阻碍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可鄙的品性。然而问题的症结就在于人性的复杂决定了人类不会总是懂得谦卑,相反,自大和无知更多地影响着社会的发展,因此,人类社会大多数时候都是在倒退和徘徊中摇摆,进步只是在几个瞬间。<br> 但也正因如此,人类的奋斗,探索,抗争,拼搏也就显得更加可贵,这是一种在生活的残酷中寻求希望,在混乱和无序中寻求秩序,在生活无意义的状态中寻求意义的过程,也就是生命力最根本的体现。或许就像余华的《活着》中所表达的那样,活着的意义就是活着本身。是这种活着的渴望与抗争让人类能够不断地在探索和奋斗中彰显人性的光辉,显示人性的力量。<br> 《激荡三十年》想要呈现的,我想不仅仅是这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历史,更为重要的是展示了这三十年中国各个社会阶层为了改变所进行的探索、拼搏和奋斗,他是通过对一个群像奋斗史的描写来反映一个民族的精神气质。在艰辛中坚持,在苦难中奋斗,在迷茫中探索,在前进中创新。对于这个存在了5000多年的民族来说,任何的波折都只是小小的插曲,因为怎样活下去是这个民族生活中永恒的主题。在这个民族的历史中,任何一种艰难困苦最终都会转化成为一种前进的力量,任何一种枷锁都会因时间的积累而被最终打破。我想这就是中华民族能够生生不息,存续于今的原因。 在本书中,还看到作者描写了不少顺应时代发展,积极调整,不断创新,最终取得成功的企业家。也有人乘着改革春风,敢想敢干,名噪一时,最终却归于沉寂。但无论怎样,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不会因为谁赶不上前进的节奏而停下来,在发展的过程中,有人倒下有人站起来,有人欢喜,有人忧愁,但在时代的裹挟之下,没有人能真正停下来。我想也不会有人停下来,活着的渴望会让每个人继续坚持,努力向前,这也是这个社会发展的真正动力。 <br> 对于人类来说,一个伟大的时代,并不因为时代本身而伟大,因为任何一个时代,人类所面临的问题都是怎样存续和发展,对于中华民族来说也是一样。因此,一个时代的伟大是因为这个时代有伟大的人,有一群能脚踏实地,实事求是,敢想敢干的人;有一群胸怀理想,勇于创新,坚持不懈追求真理的人;有一群眼界开阔,思维活跃,能顺应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人,他们就是给人类前进指明方向的群星。激荡的三十年,也是伟大的三十年,人类渺小,但也同样伟大,伟大在他们能克服掉自身的部分局限性,能从不利的环境中撕开一条口子,并逐步将其开拓成为一条康庄大道。而今天,我们在这条大道上不断前行,继续书写人类新的传奇。 <div style="text-align: right;">撰稿:谭 樊</div><div style="text-align: right;">吴喜斌</div><div style="text-align: right;">审核:和巧云</div><div style="text-align: right;">制作:汝 敏</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