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山阅水之寻访百祥桥

林子歌

<p class="ql-block">不知从何时开始迷上了木拱廊桥,旅途匆匆,每遇到木拱廊桥都会驻足细细品味。据了解,造桥的匠师都是乡村艺人,没读过多少书,造桥工艺也没有文献参考,都是口口相传。然而这丝丝入扣的木拱廊桥搭建时却不差毫厘,巧夺天工的民间智慧着实让人惊讶。对于知名木拱廊桥更是心向往之。</p> <p class="ql-block">廊桥,在闽东北实在是太常见了,由于山高路远,涧深水长。在一条条通山达海,前往繁华都市的古道上,造桥是必须的。在山区,廊桥不仅承载了渡河、歇息、交流、祭祀等功能,还同时承载着旅人的思绪和寄托。在交通日益发达的今天,大多建在深山峡谷的廊桥已经失去了他的实用价值,但还是许多乡民的精神寄托。特别在屏南,当地乡人对廊桥是倍加呵护。正是如此,这些深处江湖看似脆弱的廊桥才得以大量留存。有“中国木拱廊桥文化之乡”之称的屏南县,据专家考证,境内现存木拱廊桥15座,仅次于寿宁的19座。其中有三座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分别是“万安桥”、“千乘桥”、“百祥桥”。其营造技艺之精湛,传统廊桥文化形态之完整,民俗文化传统积淀之深厚,是研究廊桥营造技艺,寻求人文根脉的资源富集地。</p> <p class="ql-block">在从多廊桥中,由于交通便利,中国现存最长的木拱廊桥的“万安桥”和位于屏南县棠口镇棠口村的“千乖桥”很早就去过。而位于屏南棠口镇下坑尾村与寿山乡白洋村交界处,有“江南第一险桥”之称的百祥桥,由于崇山峻岭之中。交通不便,一直未能成行,深以为憾。乘春光正好,呼朋引伴踏春寻桥去。</p> <p class="ql-block">寿山是我们此行的起点,做为茶盐古道的重要节点,从寿山过百祥桥往漈头后达宁德,是闽东北山海交响乐团的重要一弦。然而到寿山村多方询问,确定到百祥的古道已了无痕迹,我们只能沿着公路前行,方向不变,目标就有前方。</p> <p class="ql-block">偶遇老工艺,这个桌子有什么特点,看出来了吗?</p> <p class="ql-block">驿路断桥边,寂寞开无主。茶盐古道随时代变迁而逐渐萧瑟,沿途的村子寂寥空旷。一树繁花也开了个寂寞。</p> <p class="ql-block">到太保村,离百祥桥就不远了,百祥桥,位于福建省屏南县棠口乡下坑尾村与寿山乡白洋村交界的白洋溪上,白洋是太保村下的一个自然村。</p> <p class="ql-block">三小时的跋涉,百祥桥终于出现在了眼前。该桥为四柱九檩穿斗式构架,全长三十八米,宽四点五米,单孔跨度三十五米,仅比河北赵州桥的单孔跨度小二米半,桥面至谷底高度达二十七。桥中设神龛,祀真武帝。由于其位于崇山峻岭中,又单孔跨于地势险要的大峡谷之间,被誉为“江南第一险”木拱廊桥。在历史上,百祥桥是屏南通往宁德、福安等地的必经之路,有“茶盐古道”之称。最初由高朝阳创建于南宋度宗(1240-1274)年间,后来或毁于水患,或毁于火灾,历代进行了重修。现在见到的桥是2002年6月,漈头张书巡牵头修缮百祥桥,主修为周宁县秀坑村张昌云、张昌智、张昌泰,同年 9月底完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百祥桥有个奇特规矩,清代咸丰二年(1852年)重修的时候,漈头、旺坑村的苏文坛、张永禅、张传恭、高大左、张永衢、张曰子、林光辉、韩占达、梁光宗、张传雅、陈汝择、高伯发、张奕凯、张仕香、张传扬等十六人集资买下桥西一片山坡,植杉树四百八十多株,以作修桥永久专用林,并在桥头立碑永志。并通过捐谷放贷,从中收取薄利作为每年“立冬”日集中村民锄草扫桥之午餐,此规矩一直沿用至解放初。</p> <p class="ql-block">匠师,在村民心目中依然有着重要地位,桥头石碑上看到周宁秀坑张昌云、张昌智、张昌泰的名字,作为周宁人自豪感油然而生。2002年8月,张昌智与堂兄弟张昌云、张昌泰三人应邀主持修复百祥桥。有意思的是,屏南的百祥桥于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重建时,当时造桥的老匠师就是他们几个人的曾祖。</p><p class="ql-block">据2002年宁德市廊桥考古课题组调研发现,秀坑张氏从新字辈至昌字辈的八代人,250多年传承期间,张氏家族新建、迁建木拱桥共达46座,现存15座。仅在《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与传承》一书中,关于秀坑村造桥世家张氏的造桥契约(即承建合同)就有31份,包括浙江景宁的梅崇桥,福建的屏南的千乘桥、古田的公心桥、寿宁的张坑桥等。张昌智老人2015年还在德国雷根斯堡的一位庄园主建造廊桥,他沿用传统技艺,凭着过硬的技术,不用一颗钉子,完全以榫卯结构连接建造。不用桥墩支撑,桥梁却能飞跨两岸,成为海外建成的首座中国木拱廊桥。</p> <p class="ql-block">百祥桥下的白溪还有着陈靖姑斩水蛭精的传说,可惜想象力有限,在河谷没找到身首异处的石水蛭。</p> <p class="ql-block">过百祥桥,我们偏离了原定的方向,原计划通过下坑尾、大章到漈头古村,却走到了山棠,到安溪村。既定目标完成,心中无憾了。决定乘车去游览千乘桥。</p> <p class="ql-block">偶遇安溪观音桥,也有茶盐古道的记载,可见这条古道对屏南生活的影响之深远。</p> <p class="ql-block">千乘桥,是屏南境内第二长木拱廊桥,2001年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全面整修。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该桥始建于南宋理宗年间,明末清初毁于火患,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重建,雍正十年(1729年)落成。嘉庆十四年(1809年)被大水冲毁,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秀才周大权等人再次募建,并召集能工巧匠精工勘察设计,把桥梁建成形似一只昂首展翅的公鸡形象。桥长62.7米,宽4.9米,桥面至水面高度9.7米,一墩二孔,单孔跨度27米,桥堍和桥墩以块石砌筑,墩船形,墩尖雕成鸡喙形状。桥屋建24开间99柱,九檩穿斗式构架,悬山飞檐翘角顶,桥面以木板铺设。桥中设神龛,祀五显灵官大帝。千乘桥为双孔桥,造型优美,以千乘桥为主体的水口建筑群,构成了棠口村的一大美景。千乘桥若长虹卧波,雄伟秀丽,桥志铭中“架木凌空,上拟虹横百尺;临渊累石,下同鼎峙千秋”之句是该桥的最好写照。(以上文字来自百度)</p> <p class="ql-block">千乘桥附近还有多座富有特色的古建筑建筑,距桥十米处有清乾隆四年(1739)的石坊一座及八角亭、林公庙、祥峰寺和两口龙井,附近还树有新四军三支队六团北上抗日纪念碑。由于来过多次,缺乏兴趣,就没拍照了。</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走一段古道,找一座廊桥,了一桩夙愿,足以!</p><p class="ql-block">下次,我要去寻找屏南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的姊妹桥广利桥、广福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