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最近在看纪录片《梁思成与林徽因》,看后感触颇多。多想穿越到那个年代,做一回梁林夫妇的学生,跟随他们去探古建,查史料,听他们谈天说地,看他们恩爱相随。</p><p><br></p><p>之前对梁林夫妇的粗略印象来自于林徐的康桥之恋,来自于《人间四月天》,以及于此相关的一些花边轶事,但始终绕不出一个“情”字。甚至还一度认为,林徽因之所以放弃徐志摩而选择了梁思成,只是因为梁家家境显赫。看了这部纪录片才知道自己格局太小眼界太低,一对完美的伉俪,除了家世、性格可以相互包容以外,更重要的是三观和理想相符相合。梁林二人即是如此,对中国建筑的研究和发扬是两人共同的兴趣和理想。为了这个理想,夫妇俩不畏艰辛携手同行,通过查阅历史建筑资料,实地考察、记录、分析,写出了很多伟大的著作,为中国建筑的历史传承和创新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过去的二十年里夫妇俩一半时间穿行在祖国各地,一半时间在流亡地将考察成果涓滴汇集”,这样的热情和执着,这样的责任和信念,如何不让人由衷敬佩?</p> <p><br></p><p>早期知道林徽因,是因为“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是因为“你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这些美好的诗句展现出一个才情俱佳风花雪月的女孩子形象。可是在美丽浪漫的外表下,林徽因有着一颗高贵而深沉的心。这颗心给予祖国热爱和依恋,给予丈夫欣赏和支持,给予儿女尊重和疼爱。和丈夫到处奔波考察古建筑,查阅古籍史料,撰写专业著作,林徽因的生命因事业上的执着而光彩动人。即使在林徽因的肺结核已经很严重的情况下,她依然出资出力帮助清华北大设立建筑系。林徽因是一个伟大的女性,她的伟大不在于写出那些美丽的诗歌,不在于沙龙里的侃侃而谈,而是一份深沉的社会责任感,更有为国为社会鞠躬尽瘁的高尚情怀。</p><p><br></p><p>而梁思成,毫无疑问更是一位伟大的建筑学家,呕心沥血研究《营造法式》、创立山东大学建筑系、主持清华大学建筑系,即使在流亡李庄那几年贫寒窘迫的日子里,依然笔耕不辍撰写专业著作。梁林夫妇的挚友,美国学者费正清对梁思成在抗战时期的工作作了如下的评价:“二战”中,我们在中国的西部再度重逢,他们却都已成了半残的病人,但仍在不顾一切地、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致力于学术。当时林徽因身患肺结核,梁思成则因为青年时代一次车祸的后遗症而导致脊椎受伤。然而,无论疾病还是艰难的生活都无损于他们对自己的开创性研究工作的热情。就是在战时的这一时期,梁思成用英文写成了《图像中国建筑史》。在我们的心目中,他们是不畏困难、献身科学的崇高典范。” 梁思成的一生都在为填补中国建筑史研究的空白而努力,他是第一个在世界舞台上宣讲中国建筑史的中国学者。</p><p><br></p> <p>林徽因在写给费慰梅的信中曾说:“梁思成是车站,而我是站长。” 这对情深伉俪在漫长的岁月中互敬互爱,携手相伴,无论是在北平享受优越的生活条件,还是流亡到昆明和李庄陷入困顿窘迫的环境,都没能消磨彼此守护的信念。这是一对让人敬佩的佳偶,他们不纠结于小情小爱,因为他们心中有大爱,对国家对社会饱含深情,是中国知识分子的典范,是中国建筑学史上不可遗忘的记忆。</p><p><br></p><p>附:</p><p> 记忆</p><p>作者:林徽因</p><p><br></p><p>断续的曲子,最美或最温柔的</p><p>夜,带着一天的星。</p><p>记忆的梗上,谁不有</p><p>两三朵娉婷,披着情绪的花</p><p>无名的展开</p><p>野荷的香馥,</p><p>每一瓣静处的月明。</p><p><br></p><p>湖上风吹过,头发乱了,或是</p><p>水面皱起像鱼鳞的锦。</p><p>四面里的辽阔,如同梦</p><p>荡漾着中心彷徨的过往</p><p>不着痕迹,谁都</p><p>认识那图画,</p><p>沉在水底记忆的倒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