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镇·儿时的记忆

山东剑客

<p class="ql-block"><b>  人这一辈子,能遇到两个庚子年,不知是幸运, 还是不幸?1960年,儿时的我遭遇“三年自然灾害”,饿得皮包骨;这个庚子年,又遇上新冠病毒肆虐全球。这个春天,真是不寻常,近两个多月来,疫情严峻,我都宅在家里,那里也没去。</b></p><p class="ql-block"><b> 前不久,表弟之约,我去了一趟龙潭,走过古镇的石板街,突然又勾起我儿时的记忆。往事如烟,已轻轻飘散而去;往事如梦,早已沉淀在我的记忆里,留下了深深的印痕。</b></p><p class="ql-block"><b> 各地的古镇,几乎都大同小异,古朴的街道、古老的民居,几近相同。这里,却能依稀可见我儿时的模样,过去曾经居住的老屋,虽已破败,却依然如故,儿时的记忆仍然挥之不去⋯</b></p><p class="ql-block"><b></b></p><p class="ql-block"><b><span class="ql-cursor"></span></b></p> <p class="ql-block"><b>  这里是重庆市酉阳县的龙潭古镇,是我出生和成长的地方。据说,古镇巳有1700多年的历史,因伏龙山下两个状如“龙眼”的氽水洞,常积水而形成潭,古镇自“龙眼”之间穿过,所以因此而得名。清代、民国时期,成为川鄂湘黔重要的商贾重镇,当地流行着“货龙潭、钱龚滩”的说法。</b></p><p class="ql-block"><b> 望着路人在古镇里晃悠,青石块铺成的街面,经过千百年沧桑,已磨得光光滑滑。古桥、古井、古码头、古木屋,还有那儿时贪吃的“苕麻糖”、“油粑粑”、“汽汽糕”。进入古镇,就好象走进了历史,到处都有儿时记忆的痕迹。</b></p><p class="ql-block"><b></b></p><p class="ql-block"><b><span class="ql-cursor"></span></b></p> <p class="ql-block"><b>  这条弯弯曲曲的小巷,叫“王家巷”,记得,我儿时每天都从这里走过,踩着光滑的青石板,去王家大院旁的水井挑水。一挑水担回家,路上要“歇上两三回气”。</b></p><p class="ql-block"><b> 今天,我步行于石板街上,感觉街面窄了许多,没有儿时那么宽敞。那时,家住古镇中街(三村),往上走到“拐拐”处的三岔路(一、二村),同班同学都住在这一带,常与小伙伴在街上玩耍、打闹、玩着“打洋仗”的游戏,在街上来回奔跑。长大成人后,故乡的街道好像变窄了,其实,变化的是岁月的流逝,不变的,是自己心中的那份乡愁与思念。</b></p><p class="ql-block"><b></b></p><p class="ql-block"><b><span class="ql-cursor"></span></b></p> <p class="ql-block"><b>  记得,上小学时,同学都是左挎书包,右挎算盘,还有同学提着书篮,走过石板街去上学。“文革”时,又增挎个红布“宝书袋”。</b></p><p class="ql-block"><b> 每学期开学报名时,有“家庭成份”一栏要填写,我很是难堪。都是“生在新社会,长在红旗下”的少年儿童,却要填写什么“地主”,后又改为好听点的“教工”成份,那是一个“唯成份”论的年代,你只要出生后,就打上了阶级的烙印。这东西,给我的童年留下深深的阴影。</b></p><p class="ql-block"><b> 那个时候,也没有什么“九年制义务教育”,读到小学四年级,就要进行“升学考试”。1一4年级每级三个班,升入高小就只有二个班了,意味着有几十个同学就要离开课堂,拿现在的话讲“扫盲”,“脱盲”了。</b></p><p class="ql-block"><b> 半个多世纪了,如今我还清𥇦记得,语文考试作文题目有两个:《给越南小朋友一封信》、《记一件有意义的事》。儿时贪玩,学习也不是很专心,写信得有格式,挺复杂,还是选第二个题目为好。于是,我便胡乱编了个“放学路上,看到一头牛吃庄稼,被我赶走”的故事。儿时胆小,见到牛、狗都害怕,那里敢去赶牛走哟!</b></p><p class="ql-block"><b></b></p><p class="ql-block"><b><span class="ql-cursor"></span></b></p> <p class="ql-block"><b>  记得那时,冬天很冷,古镇旁的水田里,结有厚厚冰,我与小伙伴常去,玩着用小石块打“梭梭”,这也不叫什么游戏,算是“恶作剧”吧?被庄稼人看到,会挨骂的。偶尔,洗头时,头发会冻成硬硬的、直直的。现在气候变暖,很难见到那样的场景。</b></p><p class="ql-block"><b> 儿时,最开心愉快的就是夏天,去河里洗澡、捉鱼、游泳。如果要游“通河”,得事先与几个同学约好,用“石头、剪刀、布”,抽一个同学给下水的抱衣服到下游。从中街的“猪行坝”下,来到河边“大岩堡”,赤裸着往下游去,就是“甘家河”激流“冲滩”了,身体在浪头一上一下的感觉很爽。</b></p><p class="ql-block"><b> 再往下,穿过大众桥,到达“江西塘”。那时码头上还有一个个铁环,是以前拴船用的。据说,是江西商人来龙潭做生意时,捐款修建的码头。民国时期,装着桐油、生漆、药材⋯的木船,从这里顺流而下,能直达洞庭湖、常德。人们常说的“下常德”典故,可能是出自这里吧?</b></p><p class="ql-block"><b></b></p><p class="ql-block"><b><span class="ql-cursor"></span></b></p> <p class="ql-block"><b>  从“江西塘”上岸,便是 “中山公园”,古镇当年的公共设施,人们休闲常去的地方。这里,儿时是荒芜、破败不堪。砖墙上孙中山老先生的画像也模糊不清,更不懂是什么意思,只知道每家每户都贴有毛主席画像。如今,公园已经整修一新,基本上还是原来的部局,小桥、流水、人家,墙上的孙中山画像也更新了,还增有铜雕塑像、凉亭、望江楼等设施。</b></p><p class="ql-block"><b> “中山公园”,全国古镇无数,又有几个有这名称的地方?自己长大后,才明白,古镇蕴涵的文化底蕴有多厚重!古镇,地灵人杰,有赵世炎、王勃山、王剑虹、赵君陶等名人。身为古镇的儿女,不觉得这有多自豪吗?</b></p><p class="ql-block"><b> 这里,还竖立着“抗战建国阵亡将士纪念碑”,是民国时期的文物,原来在汽车站附近,后来搬迀到这里。</b></p><p class="ql-block"><b> 公园虽不大,但却绿化得很好,鸟语花香,小巧玲珑。小广场上,早上有人晨练,傍晚有人跳舞。</b></p><p class="ql-block"><b></b></p><p class="ql-block"><b><span class="ql-cursor"></span></b></p> <p class="ql-block"><b>  走到“万寿宫”前,那斑驳的墙面上,还有岁月痕迹《毛主席语录》。再往下走,便是古镇下街的外婆家,青砖青瓦的四合院,正方形、条形两个天井,七、八间房,老屋的花窗上,还有那斑驳的花纹。屋脊上,片片青瓦,还有那特有风火墙,都留有沧桑的印迹。上世纪六十年代,母亲还带着我在这里住过一段时间。</b></p><p class="ql-block"><b> 那时,寒暑假生活,主要就是跟着表兄弟去“捞柴”(砍柴),“双龙桥”是常去的地方。表弟“小毛”聪明能干,上山不一会功夫,“捞”的一挑柴,那一根根“标标直直,齐刷刷的”,卖样十足;表兄“大毛”忠厚老实,一挑柴虽零乱不齐,但“捆捆大,实在”,足有百十来斤。只有我捡的柴不像样,还费了不少劲。记得有次,不小心将柴刀砍到手背上,至今还留下疤痕。</b></p><p class="ql-block"><b> 那时,“捞柴”虽然艰辛,但也有不少乐趣。砍柴回来,我们穿过河巷子(外婆家小巷)去河中的“内江塘”洗澡、嬉水,一下子冲洗掉劳动的疲惫。</b></p><p class="ql-block"><b></b></p><p class="ql-block"><b><span class="ql-cursor"></span></b></p> <p class="ql-block"><b>  从外婆家门前“衙门口”巷子走岀,便来到古镇小学,学校经过几次大的修建,早巳没有儿时的痕迹,没变的是学校还在原来这位置,还有那棵苍劲的皂荚树。</b></p><p class="ql-block"><b> 如今,一说到学校,就讲什么“素质教育”,其实,某些方面,我感觉还不如半个世纪前的小学教育。记得,我在古镇小学,升入高小后,语文、算术等课程,一样也没拉下,但体育活动、课余活动丰富多彩。清明节,同学们自己动手扎花圈,排着队去给“牌坊”旁的革命烈士扫墓,一路上唱着“翻过小山岗,走过青草坪,烈士墓前来了红领巾⋯”的歌曲。</b></p><p class="ql-block"><b> 组织课外学习小组(蔡丽川、何平通和我在一个小组),棍操、剪纸、泥塑、春游、办“小银行”等。排演“草原英雄小姐妹”舞蹈节目,用手摇鼓风机吹散纸花,营造暴风雪飘的场景。记得排练时,何平通同学的“骑马”动作,逗得全班同学“哈哈”大笑,印象特深。还有说唱结合的儿童剧《黄河在咆哮》等。</b></p><p class="ql-block"><b> 至今,我还记得与同学晏天翼排演的快板:“打竹板,竹板敲,我来段快板凑热闹。小竹板,打得好,毛主席著作要学好,学习‘毛著’有标兵,标兵出在解放军。廖初江、黃祖仕,还有炊事班长丰福生。学习经验多得很,为革命,为工作,带着阶级感情学。学习坚持‘三不倒’,文化低,难不倒;工作忙,挤不倒;有了成绩,夸不倒⋯”。也许,是我受学校教育少的原故,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却就好像发生在昨天,记忆犹新,难以忘怀!</b></p><p class="ql-block"><b> 其实这些,不就是“素质教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体现吗?有许多东西,都是“文革”时搞乱的。</b></p><p class="ql-block"><b></b></p><p class="ql-block"><b><span class="ql-cursor"></span></b></p> <p class="ql-block"><b>  古镇举办喜事,多在大街上“摆上四方桌,宴请八方客”,坝坝宴成为一大特色。</b></p><p class="ql-block"><b> 故乡的年味,更是浓 烈,“八大碗”端上桌,有乡土的气息,有老酒的烈性,有古镇的烟火味。故乡的年味,是一种情怀,更是一种乡愁。</b></p><p class="ql-block"><b> 儿时的年味虽浓,辛酸的是年前去食品站,排队购买不用“肉票”的猪头肉。十冬腊月,寒风刺骨,那才叫个冷,天没亮就得去排队,每人限购,我也跟着母亲去站“轮子”,为的是能多买几斤猪头肉。</b></p><p class="ql-block"><b> 记得,那年的春节前,弟弟山松贪玩,将身体托在家里碗柜的门,将柜掀翻,幸好人没受伤,却将准备过年的菜油、白糖等食品(凭票购买)全部打翻在地。当时,我与表兄“大毛”就在旁边,学木工做木梯,硬是没有看住他。至今,母亲用棉纱布,将地上的菜油,一点点沾上,装入碗中的情景,还常浮现,历历在目,不由我时时热泪盈眶。</b></p><p class="ql-block"><b></b></p><p class="ql-block"><b><span class="ql-cursor"></span></b></p> <p class="ql-block"><b>  1967年,我小学毕业,“十年动乱”已开始了,中小学停止招生。后来“复课闹革命”,父亲又被“莫须有”的罪名,关进“牛棚”,工资也被停发了。中学恢复招生,我又被“工宣队”拒之门外,这“可以教育好的子女”是不能进中学的!连读书学习的权利也被剥夺了。自己的人生,才刚开始啊!遇到这么个世道,又能怎么样?要怨,怨谁?只能是怨“生不逢时”吧!</b></p><p class="ql-block"><b> 望着同班同学都进入中学读书,真是一个羡慕,儿时的我心理自卑,好像自己“已经变坏了”?渴望读书的心情难以言表。父亲在中学里教书,兢兢业业几十年,自己子女却不能上学读书,那是黑白颠倒的岁月啊!</b></p><p class="ql-block"><b> 因为有这种渴望读书的心理作支撑,鞭策着我不断努力自学,梦想有朝一日,能够改变自己的命运,有梦才有追求,有梦才有希望!真的“功夫不负有心人”,再能进入学校学习,又是二十年后的事了!</b></p><p class="ql-block"><b> 岁月蹉跎,不堪回首!</b></p><p class="ql-block"><b></b></p><p class="ql-block"><b></b></p> <p class="ql-block"><b>  人进入暮年,眷恋故土,怀念故人,“念旧”仍人之常情,与其说是怀念儿时的味道和经历,不如说是思念那一去不复返的童年时光。</b></p><p class="ql-block"><b> 我边走边想,来到表弟家的不远处,见到几个大嫂坐在街旁晒太阳,摆着“龙门阵”,还不时传来“嘻嘻哈哈”的欢笑声,可能又是在闲传“张家长李家短”的那些事?或是在讲述古镇的“新闻、旧闻”,或者⋯眼前,这才是古镇里固有的生活,还有原来的那个味。</b></p><p class="ql-block"><b></b></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  儿时的生活,虽然艰苦、困难,但大家都差不多,得到父母的关爱是一样的。再也回不去的童年,品味不出那时的乐趣,怀念儿时的各种味道和经历,还有那每个“春夏秋冬”的轮回,儿时的记忆,巳经铭刻在我的心里,难以忘怀!</b></p><p class="ql-block"><b> 怀念故乡,怀念儿时的欢乐,怀念儿时的伙伴,我们在成长过程,经历人生的酸甜苦辣后,多了的是苍凉,是深沉,更是感动,庆幸自己暮年遇上好时光!人们常讲对故乡的怀念,其实更多的是对儿时的念想!</b></p><p class="ql-block"><b> 古镇,儿时的记忆,此生永恒的记忆!</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br></p><p>(近日,矿山旧伤复发,疼痛待家而作, 约3800字)</p><p><br></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