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一场来势汹汹的大雨标志着非洲旱季的结束,不经意间,枝头的花儿已绽放,原本枯黄的原野也已被绿色替代,非洲的春天来了! </p> <p> 不知不觉中,我们已经到非洲过3月。 没有了初来时的新奇,我们已经完全融入到这片土地,百余天的经历仿佛已是经年岁月。</p><p> 春节伊始,还没来得及庆祝新春,就传来了国内发生疫情的消息,虽远在他乡,我们也时刻关注着祖国的一举一动,考虑到疫情存在全球蔓延的趋势,我们未雨绸缪,及时学习最新关于疫情的相关知识,并为驻非同胞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p><p> 俗话说,屋漏偏逢连夜雨,在大家关注疫情的同时,入住仅一个月的房屋就出现了问题,由于年代久远,屋顶的木料几乎被白蚁蛀空,整个顶棚坍塌,无法入住,为了不影响工作,我们一半的队员不得不搬到宾馆入住。</p> <p> 对我们这些在春暖秋凉、四季分明的地方住了久的人来说,非洲的气候真的难以适应的。初来时,气温不是很高,我们甚至笑话非洲没有名副其实,哪曾想,仅一月以后,非洲的热情就超过了我们的想象,即使你在树荫下一动不动,汗水也会像青藏高原的小溪一样最终汇成大河。但无论如何,没有什么是我们在非洲适应不了的,该工作继续工作!</p> <p> 因为入住宾馆比较远,我们的队员不得不每天乘车四个来回上下班,工作一天以后,回去唯一的想法就是休息,这种生活一直持续将近2月。</p><p> 我们所工作的纳迪丹古地区医院既往是一所综合性医院,从去年下半年开始,改建为以妇科、儿科为主,其他科室为辅助的专科性医院,所有科室多多少少都存缺少医生、需要培训的情况,其中以儿科情况尤为突出。</p><p> 李红梅主任是本次援助儿科的主任医师,改制后,因为医院没有儿科医生,所有的儿科诊疗基本停滞,医院原有内科医生只能对年龄稍大儿童的进行相关治疗,新生儿诊疗几乎为空白,在李主任的指导下,大力推进儿科建设,成立了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并对监护室护士做了相关培训,目前已经治疗了一大批重症患儿及新生儿。</p><p> 非洲妇女多孕多产,正常生产及刨腹产都很多,妇科亦是该院的重点科室,无论白昼,妇科孙雪林医生以及麻醉科李红萍医生,每天都奔波在产房、手术室的路上,已然为这片土地迎来了许许多多的新生命!</p><p> 非洲的是一片美丽的热土,对一个没有眼睛的人来说,再美的风景也是虚无。赵娟是我们援外医疗队中年龄最小的医生,在医疗条件极度恶劣的条件下,赵医生以自己精湛的技艺为多名患者做了白内障、角膜缝合、肿物切除等等手术,拯救了一双双发现美丽的眼睛。当那位已85岁高龄,在黑暗中生活多年的爷爷重见光明、畅怀大笑的时候,我们年轻的医生也发出最欣慰的微笑。</p><p> 因为生活习惯的原因,非洲很多居民都有颈椎、腰椎及关节疾病,医院原有的医疗条件仅仅能做基础的马杀鸡和热敷、电疗,我为他们做了传统的针灸、艾灸等治疗,患者症状能得到很好缓解,当然,最让他们佩服是那些脑血管疾病后遗症患者通过针灸肢体活动明显改善,让他们见识到了中国传统医学的神奇! </p><p> 依然还要说说我们的厨师长冯海涛,因为房屋的原因,我们只能把厨房搬到南边另一间公寓的过道里,没有空调,没有换气扇,在气温40加的地方,我们的涛哥依旧一如既往地给我们做出最美味的料理,为了降温,涛哥总是把一块浸湿毛巾搁在头顶,每个人都为每天喂饱喂好我们的涛哥点赞。</p><p> 队长席茂功和翻译刘清枚是队里管杂事最多的人,我们的衣食住行、与医院的沟通、和外界各行各业的联系都需要他们出马,作为一名95后的翻译,刘清枚配合席队长做好各项工作,他们所有的付出都是为了让我们在纳迪丹古更好的工作、生活。</p><p> 这里还要感谢纳迪丹古院方,仅仅百余天的生活,院方已经为我们提供了很多的便利和最大的帮助,疫情之前,为了缓解我们的思乡之情,每逢节假日都会为我们送上惊喜;队员住宾馆期间,委派司机按时接送队员,并出资修缮我们的房屋!</p><p> 非洲的雨季以自己特有的夸张方式到了,疫情也悄无声息的来了,我们已由最初的紧张慢慢变得理智,依然不折不扣的学习关疫情的所有知识,手卫生、穿脱防护服,每一个步骤都反复演练,确保疫情之下队员零感染,年底以后平安把家还!</p> <p> 祖国已是春意盎然,非洲也已绿草凄凄,在这片远离祖国的大地上,我们将以百倍的热情,千倍的信心,度过这最美的人间四月天!</p> <p>第24批援贝医疗队纳迪丹古分队宣传员 周淑凤</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