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姐孙黎芬讲五朵金花的故事

天水之间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b style="">让历史铭记我们的青春与汗水</b></font></h1> 我叫孙黎芬。可能大家对我的名字并不是很熟悉,但是我相信大家对“五朵金花”这四个字一定很熟悉。<br> 真的很难忘那一段岁月,我们用青春的汗水,让历史铭记下我们的名字。<br><div style="text-align: left;"> 真的很感谢那一段时光,我们用艰苦的劳动,让燕化铭记下我们的名字。</div> <div style="text-align: left;"> <font color="#167efb"> 左起:焦淑清、佟慧琳、孙黎芬、董艳英、刘惠英 </font></div><div><br></div><div> 每当回想起那充满艰苦和快乐的日子,每当想起那轰轰烈烈拼搏奋战的日子,我都会情不自禁地激动起来,感觉自己仿佛年轻了许多。30万吨乙烯大会战的工地上,成千上万的建设工人挥汗如雨,因为我们有一个共同的信念,就是建设好新中国引进的第一套30万吨乙烯及其配套装置。</div> 可能很多人不知道,当时的乙烯工程对于新中国、对于新中国石化工业的意义。乙烯产量,是衡量一个国家重化工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当时的中国,大陆地区的乙烯年产量不足6万吨。也就是在兰州炼油厂,有一座年产6万吨乙烯的土法上马的沙子炉,除此之外,国内再也没有能生产乙烯的化工厂了。而当时美国的乙烯年产量2000万吨!<div> 这就是我们当时的现状。怎么办?奋起直追啊!<br> 1973年8月,经毛主席、周总理批准,我国引进的首套30万吨乙烯及其配套装置在燕山石化开工建设,掀起了燕山石化建设历史上又一场大会战,我们就在现在化工一厂的厂区内召开了动员大会——当时那里还是一片农田。这是一场有几千人参加的群众大会,《人民日报》、《工人日报》、《北京日报》都做了报道。<br></div> 这一振奋人心的消息传遍大江南北,传遍五湖四海,更是点燃了燕山这块36平方公里土地上每一名燕化人的热情。“为社会主义祖国争光,为中国工人阶级争气”的豪情,激起了每一个燕化人大干一场的决心。大家抢着写请战书、倡议书、决心书,全体燕化人沉浸在一片沸腾之中。一时间,苦练技术、苦学本领蔚然成风。<br> 我们“五朵金花”参与的是4具乙烯球罐的焊装。<br> 4具乙烯球罐,每个直径15.4米,有5层楼房那么高,体积是2000立方米。球罐需要将日方提供的“瓜瓣式”球壳板组对焊接,其材质是特殊的低温高强钢板。经计算,光焊缝就有2000米,焊好1具球罐要用掉6吨左右的焊条。<br> 为保证焊接质量,所有的焊缝都要进行100%的X光透视、100%的超声波探伤。在日本,没有从事过三年以上球罐焊接的高级焊工是不能上这样的球罐进行作业的。所以,日本专家对于我们能不能在10个月里完成球罐组装焊接的工作很是怀疑。<br> 因为我们完全没有任何经验。但是,不会我们可以学,技艺不够精湛我们可以练。<br> 北京的盛夏本就难熬。根据工艺要求,焊缝焊接前要预热到120度,我们焊工则要穿着厚厚的工作服、踏着笨重的大头鞋,举着面罩,握着焊把。你们可以想象一下,在离我们不到50公分的地方,就是加热到120度的钢板,全副武装的我们要正对着它去打火、去实施焊接。身边是条条火龙,预热后钢板的高温穿过隔热层,又穿过大头鞋,烫得两脚不由得来回倒步。<br> 这样的条件,男同志尚且要硬着头皮,何况我们5个女同志。可是我们5个就是有一种不服输的劲儿。<br> 我们5个,除了我是二级工外,佟惠琳、董艳英、刘惠英、焦淑清4人都是1970年底进厂才刚刚转正的一级工。我们一出现在队伍中,日本专家既惊讶又怀疑,惊讶的是怎么还有女同志参加焊接,怀疑的是中国的女工能胜任这么重要的任务吗?可那时,我们就是自信。我们5个最大的28岁、最小的20岁,一想到这是毛主席亲自圈定的重点工程,这是中国第一套引进的大型乙烯装置,我们满心里都是“为国家争光、为毛主席争气”的信念。我们就是要让日本人看到,女子也能顶半边天,中国的女子更不让须眉。<br> 为了掌握九镍钢板这种特殊材质的焊接技术,我们在进入现场作业之前,进行了几个月时间的艰苦练习。焊工要有蹲功,我们一有时间就蹲着,吃饭蹲着,开会蹲着,在宿舍看书、聊天全部都蹲着,常常蹲下去几十分钟不能站一站,我们凭着毅力硬是挺了过来。我们反复练习平焊、立焊、仰焊等多种姿势的焊接,以适应球罐多种位置作业的需要。我们算过一笔帐,在不到20天的时间里,我们光练习用掉的焊条足足有300公斤! <br>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几个月的苦练,我们5个人都一次通过日本专家极为严格的考核。看到考核结果,日本专家大拇指向上一伸,服气地道了一句 “吆西”。同时,一支由20名青年员工组成的球罐焊接攻关队正式成立。我们5个女工也便成为这支队伍里最独特的存在。<br> <div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167efb"> 左起:刘惠英、孙黎芬、董艳英、</font><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佟慧琳、焦淑清</span></div><div><br></div><div> 到了正式进罐作业以后,我们才知道,挑战刚刚开始。<br> 球罐里的温度高达60度,一进去就是一身大汗,出来后除去腰间系皮带的一圈是干的外,衣服都能拧出水来!而我们一进罐就是几个小时。闷热的空气、刺眼的电弧光、呛人的烟气,无不挑战着人体的极限。每次钻出球罐,我们的脸都是黑的,口腔内、鼻腔内呛满铁锈,咳一声吐出的痰都是黑红色的。<br> 而且为了保质量、抢工期,我们在工地上铺几块草袋子,工间休息时,就地而卧。每天上岗,我们也都尽可能地少喝水,常常带进罐里的军用水壶,到出来的时候还是满满的。嘴唇裂出了血口子,嗓子也哑得说不出话来。领导或者同事实在看不过去,就把水壶硬是送到我们嘴边,我们也只敢小小地抿上一口。因为我们知道,一道焊缝如果不一口气完成,很可能出现气孔而影响质量和工期。<br> 有一次,在焊球罐赤道带的时候——就是球罐中间最长的那条大箍,现场督导的日本专家突然闻到一股焦糊味,仔细寻找才发现,原来我脚上的鞋底和护脚冒烟了,赶紧上去用脚把火给踩灭。收工之后,日本专家忍不住问我,你刚才脚上着火了你知道不?我说,烧的是我的肉我能不知道吗?日本专家纳闷了,那你为什么不把它处理完再焊?我如实地告诉他,赤道带是焊缝最长、也是质量要求最高的部位,根据工艺要求,一条焊缝在没有焊完之前是不能停顿的,我怎么都得等焊完了啊。听我说完,感动不已的日本专家,不禁伸出大拇指,向我表达心中的敬佩。<br> 而令日本专家敬佩的不只是我们的敬业精神,还有我们精湛的技术。一次,和我还有董艳英对口的两位号称“神仙焊工”的日本专家,提出同我们俩进行焊接比赛。结果,我在确保质量一次合格的前提下,拼了一天,胜利完成了球罐温带板6条焊缝的焊接,而和我比赛的“神仙焊工”却直到第二天上午9点才焊完。董艳英那边,她的焊缝质量完全合格,而和她比赛的“神仙焊工”却有一处需要返工!值得骄傲的是,在整个球罐焊接过程中,我们5名女工,焊接一次合格率始终保持在96%以上,其中有两人还达到98%以上。<br> 180个日日夜夜的坚持,电焊的火花烧坏了我们一件又一件衣服,也给我们的胳膊、脖子上留下了一串串疤痕,嘴唇被高温烤裂了,双眼被火硝烟熏肿了,可我们从来都舍不得放下手中的焊把。凭着非凡的毅力和无限的忠诚,我们和球罐焊接攻关队的其他战友一起,用6个月的时间完成了计划10个月的任务。<br> 工程结束时,日本专家深深地向我们5个女工鞠了一个90度的大躬。我们知道,他们致敬的,不仅仅是我们5个女工的奉献与拼搏,更是致敬中国石化工人的担当与技术。<br></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font color="#167efb">工间休息的男焊工们 </font></div><div><br></div><div> 说起那4具乙烯球罐的焊装,现在大家都能想起我们“五朵金花”,其实当时我们20多个参战焊工,个顶个都是好样的。火线入党的青年工人冯瑞奇,在第二具球罐的焊接中坚持几天几夜不下火线,恶劣的作业环境和极度的疲劳使他昏倒在球罐里,被送到医院后的第二天,他的身影又出现在球罐焊接的脚手架上!<br> 在球罐组装中挑大梁的戴用学师傅,即使砂轮机打出的碎碴崩进眼睛里也依然坚守现场,红肿的眼睛总是流泪便戴着墨镜,一干就是整整四天!<br> 负责丙烯塔吊装的起重队副队长郭晓业,前后7次因工负伤,2次昏迷住院治疗,被誉为“铁人式的硬骨头战士”。<br> ……<br> 巍巍的银塔,托举着我们坚强的意志;纵横的管线,萦绕着我们美好的理想。正是因为有着无数和我们一样无畏艰险、顽强拼搏的人们,从1973年到1976年,燕山石化用2年零3个月的时间,就建成了30万吨乙烯及其配套工程,并实现一次开车成功,创造出我国建设大型引进装置的成功范例,树起了中国现代石化工业史上一块重要的里程碑,一举将我国石化工业推进到新的发展阶段。燕山石化也由此一举成为当时中国最大的石油化工联合企业。<br> 这是我们整个燕化的骄傲,这是中国石化工业的自豪。<br></div> <div style="text-align: left;"> <font color="#167efb">退休后的五朵金花。左起:佟慧琳、孙黎芬、焦淑清、刘惠英、董艳英</font></div><div><div><br></div><div> 人老了,就爱回头看。我觉得,人的一生不能在碌碌无为中度过。我非常有幸,赶上了新中国工业大建设的时代;我非常荣幸,参加了中国第一套30万吨乙烯的建设。这一难得机遇让我平凡的人生有了特别的分量。这是燕山石化给我的机遇,让我成为光荣的燕化人,让我们5个女焊工成为光荣的燕化人。<br> 如今,燕山石化已经度过48个春秋,今年是燕山石化的本命年,今天就是燕山石化的48岁华诞。我再次为燕山石化祝福。<br> 新时代新征程,愿年轻一辈的燕山石化人,能够传承老一辈创业者无私的奉献精神和顽强的奋斗精神,以对祖国的热爱、对党的事业的忠诚,以坚韧求实的行动,创造燕山石化新的辉煌。<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br></div><h3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167efb"> 本文系孙黎芬在2018年7月燕山石化公司48周年厂庆大会上的报告<br></font><font color="#167efb"><span style="text-align: right;"> 摄影孙毅,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著名工业摄影家</span></font></h3></div></div></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