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r></p><p> </p><p> 给自己催眠,进入冥想状态,固定一个喜欢的场景。</p><p> </p><p> 一张方照片在多如牛毛的生命片段中翻滚出来。秀丽的妈妈抱着洋娃娃样的琦弟,她那短发在微风的定格中散发着香气和利落。身边是婆婆,带大我和琦弟的婆婆。她慈眉善眼,穿着干净素静的偏襟中长褂,头发向后梳了个发髻,那些短散的发丝打着弯儿,和她脸上的每一根皱纹都像含着笑。她抱着我,我的小脑袋和她一般高,但我却正开心的沉迷于玩一枝树枝,身子向旁边扭着,眼睛根本没有镜头,嘴角是古灵精怪的抿笑。那可能是对妈妈和婆婆劝告不听的得意,也可能是对婆婆没有强行制止的撒娇。那时很难得到相馆拍照,我成了不和谐分子。而我,为什么这样喜欢这种不和谐。</p><p> </p><p> 香城上点年纪的人都晓得,县里几十年前只有一条街,南下北上,北街尾向东那截叫环街子,南街头向东这段叫蔑市街。</p><p> </p><p> 蔑市街街不长,从当时的第一完小南门到铁器社。第一完小南门出来的街道基本都是木结构的板房,建造多年,木房都像风刮般朝一个方向歪斜着、挤着,这些歪着的房樑宅门的房檐下有个柴市。卖方多是彝族,除卖柴火外,也有土豆萝卜和鸡、鸟菌类什么的,买方是街上的居民。</p><p> </p><p> 我比弟大一岁半,那些年我总是拽着婆婆的后衣襟,婆婆抱着或背着弟,手提瓶子过柴市去打牛奶。说我是这条街上走大的不算夸张。</p><p> </p><p> 柴市对我来说稀奇极了 ,小眼睛看不够,加上年龄小,常常挪不动脚步,婆婆爱说“把你送他们”,说一遍就管用。以至后来看电影“五朵金花”我还不适 ,直到我遇到我那些可爱的像阿俄之初样的彝族学生才彻底改变。</p><p> </p> <p> </p><p><br></p><p> </p><p> 人生的相遇是必然还是偶然?</p><p><br></p><p> 我来到世界的前一天,妈妈请到婆婆。她已经受雇另一阿姨,只因那阿姨产期推迟了,所以才到我们家。</p><p><br></p><p> 婆婆应该叫李顾氏,20多岁守寡,三个女儿盘大后就出来帮人。</p><p><br></p><p> 她很疼爱我,她的小女儿我亲爱的嬢嬢现在还常说,“高窗台是你吃饭的地方,抱上去跑不了了,指着天上的鸟儿分散注意力,赶紧喂进一口饭”。婆婆很疼爱我们。四岁时候吧,一次小朋友们见县委的吉普车的门开着,就争先恐后往上爬,我和伙伴占着座位了,还没来得及高兴,又被后面力气大的拉下去,我们不依,就撕扯在一起,大一点小孩开始捡地上的石头打人,我被砸中了,头上起了大包。婆婆不服,领着在卫生室涂药包头后的我,非要到打人小孩家评理。妈妈也劝不住。她说:不兴大欺小、强欺弱,管他家什么官。</p><p><br></p><p> 她处事很得体,对爸妈总是尊称某同志,她心灵手巧,常把一些碎布给我们拼短褂鞋子围裙什么的。当她有需求时,她会说:史同志,我做鞋绑缺块布,这个剩下的可以给我吗,妈妈总是笑着说:用得着就好,需要什么别客气。</p><p><br></p><p> 她们处得更像母女,很多年后,85岁的婆婆做好一家人的鞋垫,独自穿过车马如流的闹市送来,妈妈给我时,眼睛一下湿润了,我小心的珍藏起来了。那针脚肯定不及年轻时漂亮,但针脚依然那么密实。想起婆婆爱说的那话,做事要按捺更要踏实。</p><p><br></p><p> 那年,婆婆已回家带孙子了,但心里的大事小事,我都乐意和她分享。我没见过我的奶奶,外婆也只见过几次面,在我眼里,她就像我的祖辈。</p><p><br></p><p> 那天,课间铃声一响,刚上小学的我拔腿就往外跑,上气不接下气跑到婆婆家就为说一声,“妈妈昨晚生了个小弟弟”。</p><p><br></p><p> </p> <p> </p><p> </p><p> </p><p> </p><p> 婆婆,小弟不仅长大,也都有女婿啦。</p><p> </p><p> </p><p> </p><p> 那个缺吃少穿的年代,到婆婆家玩,她总要想方设法的弄点吃的解馋,坛子里的泡生姜、树上高处的桃子什么的。记得有一次糖瓦罐里一点糖都没有啦,她就做了盐汤圆给我,有点盐有点葱,长方型的,有点硬(那是少了糯米)。我一辈子都忘不了那味道以外情的味道。</p><p><br></p><p> 两家总是常走动,物资匮乏的年代,去婆婆家我们往往开心得很。因为她家捎信让过去,不少时候不是杀兔了,就是宰鹅了。她家一点不富裕,歪歪斜斜的小屋挤着一大家子。但她心里总惦记着我们。</p><p><br></p><p> 后来我上大学了,又在外地工作了,每次回家妈妈都李大娘长李大娘短的,催着我们去看望,其实不说我也一定要去看的。</p><p><br></p><p> 最后一面见婆婆时 ,我孩子都几岁啦。回家听妈妈说婆婆身体欠佳,我寻思,上次回来说她头上长了鸽子蛋大小的东西,大家可担心了,可后来那东西自己就掉啦,痊愈了。我婆婆什么人啊,她养大三个女儿,带了五个孙子,还帮了两家人家带孩子,她那么强壮、那么善良,那么坚韧,她不会有事的!</p><p><br></p><p> 我和孩子穿过蔑市街中段的一条小巷,来到她家后门。我们礼貌的敲门,没有回应,猜想是孃孃他们可能都不在家,就使劲敲,还放声喊。里面的小狗旺旺叫着。一会,我们听到一点窸窸窣窣的声音,门开了,婆婆柱着根木棍子,她眼睛只能凭着太阳光下的一点光感移动,我们扶着她走过厨房,穿过堂屋再到卧室。房子很干净,她半躺着,我们聊了很多,她病倒一段时间了,但很乐观,一直笑着问这问那,我握着那双温暖熟悉的手,尽量克制自己的哽咽声。</p><p><br></p><p> 临走时,婆婆从枕头下摸出一个手绢包裹的小包,一层一层的打开,取出两张,用手触摸了下,让后塞给潇儿,说:“第一次见面,这是祖祖的一点意思”,我们不肯收,婆婆执意要给。</p><p><br></p><p> 告别时,婆婆执意送我们到后门。我们站在门口好久好久,谁也不愿离去,我儿不解的望着我们。他哪知道,这可能是和婆婆的最后一别。</p><p> </p><p> ………</p><p><br></p><p> 得知婆婆走了的消息已是事后好久了,她老人家差几岁就百岁。那夜夜空放晴,都说亲人走后就变成一颗星星,我独自伫立涪江边,静静的寻找着,婆婆:您是活在我心中的女神。</p><p><br></p><p> 2019.7病中回忆于蓉,草就 </p><p><br></p><p>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