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我的家风故事</p><p> ——“和”为贵</p><p>“家和万事兴”这样的道理无人不晓。也正因此,人们称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称和谐家庭是和谐社会的基石。</p><p>“家和万事兴”一语道出了中国人朴素的持家理念,家庭和睦才能更好地搞好个人事业。的确如此,这句话在我父母这个家庭体现得淋漓尽致。小时候我们一家六口人(父母、姐姐、哥哥、妹妹和我)那时的日子可以用“贫苦不堪”来形容,在那段艰难的岁月里,父亲起早贪黑地劳作,母亲含辛茹苦操持家务,抚养我们姊妹四个,每天能勉强吃上三顿饱饭就是最大的幸福。难忘我们放学回家在筐篓里掏红薯干充饥;难忘哥哥因为吃不饱而无奈地哭泣;难忘妈妈偏心为我藏下限量版的馒头。然而,每当晚上全家人围坐在一起,虽苦但其乐融融。</p><p>母亲没有上过学,教育孩子没有豪言壮语,但她却用自己的人格和实际行动让我们懂得了什么是坚强。“母慈儿孝敬”,也正是母亲的刚强、善良,造就了我们的孝心,促成了我们家庭的和谐。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都懂得了该如何来分担家庭的负担,我们一边帮助父母劳动一边刻苦学习,终于姊妹三个走出农门,这成了我们村传扬的骄傲。每当放假我们围坐在父母身边,使不大的小院传出一阵阵笑声,让邻居们羡慕不已。</p><p>我们各自成家了,有了自己的小家,四个孩子逐渐变成了八个,但父母的家永远是核心。每到休息日我们会轮流回家与父母团聚,基本上每月一次大团聚,使两位老人在谈笑风声中有了夸口的素材。做了外公、外婆,爷爷、奶奶的老人提议我们照了全家福,老人看着照片上的15口人更是喜上眉梢、笑逐颜开。</p><p>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妈妈病了住进了医院,这使一向笑声不断的家庭紧张起来。我们上着班孩子都还小,怎么办?一项有主见的哥哥下了命令:“男士值夜班,女士晚上回家照看孩子,白天根据上班情况适当调节,最好不要耽误上班还要照顾好妈妈!”姐姐最憨白天经常陪伴妈妈身旁,妹妹虽小却最勤快,一有时间就直奔医院。我们没有明确分工然而守候在医院的人从来没有迟到,每次交接都很自然,指挥我们的好像有一个无声的时钟——那时针就是孝心,分针就是家的凝聚力。在医院里手术后的妈妈跟在家里一样,常常被我们的欢声笑语逗得忘记了疼痛。同室的病友不时投来羡慕的眼光。曾有人风趣地开玩笑:“老太太,你好福气呀!这四个儿子(一个儿子、三个女婿)长相各不相同,却竞相争着付款,到底哪个是真的呀?”(其实最终还是哥哥说了算,基本都是他独霸的承担一切费用)老太太听后笑容可掬,回了一句:“老太太我糊涂呀!他们时常以假乱真,我也弄不清他们谁是假的。”这一声引来了全屋的人哄堂大笑,路过的护士们也忍不住随着笑起来,接着老太太又说:“四个女儿更难分辨,虽说手心手背都是肉,但她们都争着站在手心谁都不愿做手背。”一位医生接口说:“老太太,教育有方呀,你不白活一回!”。在这样的家庭里生活我们快乐、我们自豪,围绕着这个家我们彼此想着对方。正如嫂子说的那句话:“我们家具有向心力,只要迈进这个门槛,就会被我们的行为所感动,并以此为中心,尽力维护家的和谐。”</p><p>一个家庭里面,父子、兄弟、姐妹都能够和睦相处,相亲相爱,互助合作,这个家庭一定兴旺。正是有了家庭的亲和力,我们姊妹几个现如今的事业、生活相对比较如意,尤其是姐姐虽在农村生活却如日中升。在父母的熏陶下如今我们的小家又成为温暖的港湾,孩子的避风港。虽然在我们精心护理下的母亲还是没有逃脱疾病的魔掌离我们而去,但我们家的向心力始终没有变,因为和睦的家庭给我们每一个家庭成员带来温暖,带来快乐,带来健康,带来智慧,带来前进的力量,我们姊妹几个在哥哥的带领下和父亲各拿一把号,同吹一个调,奏出美妙和谐的天籁之音。</p><p> </p><p> 素艳写于母亲去世后某一年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