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胜者为王败者寇~ 还原一个真正的商纣王</p><p> 说到暴君中国历史上不计其数。但是在先秦时期,有名的暴君还真是不多,最出名的就是夏桀和商纣。对于夏桀这个人,因为文献记载比较少,真相如何已经无从考证。</p><p>而关于商纣的记载,商之碑刻、甲骨、殷墟则能找到周史以外的蛛丝马迹,他的真实帝号为”帝辛“。先王通过占卜为其取名”受“。子姓。他是帝乙的小儿子,按照一些史料上记载,他长得高大,孔武有力,能够搏击猛兽,并且聪明过人。子辛大约于公元前1075年登基,之后采取一系列稳定国家政权的行为,但最后还是在公元前1046年亡国。中国整个历史,开国皇帝几乎都是贤明之人,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亡国之君就一定是荒淫无道吗?我想未必,因为历史往往是后人写的。历史上真实的商纣王真的是天天只会酒池肉林,残害忠良吗?周朝取缔商朝是真的一步步打下来那样的名正言顺吗?真实的商纣王本不应该称作纣王,毕竟“纣”是谥号,指的是帝辛残暴,但实际上,帝辛在位时,革除先王旧弊,他不再屠杀俘虏和奴隶,而是让他们参加生产劳动,不仅如此,帝辛还让这些奴隶中身强力壮之人参军作战,就此强盛了国力。与此同时,帝辛还唯才是举,大量征辟了中下层国人,同时他也毫不避嫌的重用王室,比如微子和比干。同时帝辛还是个有雄才大略的人,他蔑视陈规陋俗,不信奉鬼神,为了改革宗教,帝辛还惩处了一批为非作歹的宗教人员。再加上帝辛本身的能力强,武艺高,因此他率军征战无往不利,就此统一东南。可见帝辛并不是后世心中只会奢靡享乐,荒淫无度的暴君。然而子辛最终却因军队东征时被西岐周部所灭,自焚身死,最后被人扣上了”纣“的超级大黑帽。其实纣”是一种谥号,是对帝王一生贡献的总结。帝王生前自然是不允许下面人议论他的,但是死了之后也只好留给后人随便评说了,特别是那些末代君主,没有一个被冠上好的谥号。自古胜者为王败者寇,“纣”的意思是”残义损善”。是一种具有极大贬义的蔑称。子辛被称为“纣王”。最早出现在周人的文献记载里。</p><p>商人对子辛的帝号为“帝辛”。这是一种不偏不倚的称呼。一些文献里可以看到,绝大多数商人并不讨厌他。在文献里,虽然有很多对帝辛东征扩土不满的句子,但是从没有关于对他残暴的描写。在商周文献里发现,帝辛在位期间,并没有记载说有大规模地杀害俘虏。甚至比历代先王有所减少。“纣”的说法几乎全在周人文献里出现,并且后世争效之,越抹越黑。</p><p>《尚书》记载,周武王伐纣时,开列了纣王六条罪状:</p><p>一是酗酒;</p><p>二是不用贵戚旧臣;</p><p>三是登用小人;</p><p>四是听信妇言;</p><p>五是信有命在天;</p><p>六是不留心祭祀。</p><p>现在看来其中有相当部分有不实之处。以下是一些历史爱好者的总结。特别是利用现代人的眼光,很多罪状都是不切实际的,比如酗酒一说,商代酿酒多为粮食发酵,酒精度数不高,更加类似今天的酒精饮料,很难喝醉。往往没有喝醉就饱腹了。到了后世更增添了“酒池肉林”的荒谬说法,这远远超过了当时的国力。</p><p>还有几条是社会变革的问题。比如说“不用贵戚旧臣”和“登用小人”两条,这里的小人指下等平民或奴隶。商王武丁也曾启用身为奴隶的傅说而使商朝中兴,不用贵戚旧臣而用有才干的平民甚至是奴隶是美德还是昏庸呢?“信有命在天”,“不留心祭祀”不信鬼神,剥夺神权贵族的权利,想用实力改变命运也是昏庸吗?归根到底,当时商朝政治体系的弊端已经出现了,帝辛想要改革,势必触犯朝中贵族和当时百姓信奉的神职贵族的利益,这部分贵族和外敌勾结,从而推进商朝的灭亡。</p><p>再不然就是老一套,把一个国家的灭亡,栽在一个女人的头上。</p><p>周檄文《尚书》中另一部分如下:</p><p>《尚书》里的《牧誓》节选:王曰:“古人有言曰:‘牝鸡无晨;牝鸡之晨,惟家之索。’今商王受,惟妇言是用,昏弃厥肆祀,弗答;昏弃厥遗王父母弟不迪,乃惟四方之多罪逋逃,是崇是长,是信是使,是以为大夫卿士,俾暴虐于百姓,以奸宄于商邑。今予发,惟恭行天之罚。今日之事,不愆于六步、七步,乃止,齐焉。勖哉夫子!不愆于四伐、五伐、六伐、七伐,乃止,齐焉。勖哉夫子!尚桓桓,如虎如貔,如熊如罴,于商郊。弗御克奔,以役西土,勖哉夫子!尔所弗勖,其于尔躬有戮。”</p><p>大概意思是:1、牝鸡司晨,我觉得此说有疑义。商汤有一位武丁的嫡妻妇好,就曾挂帅,还有自己的封地,组织祭祀。《史记》载,商代“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所以,商汤时候女性的地位其实还蛮高的?2、不留心祭祀。(因此得罪了当时的神权贵族)3、不用王族而用百姓为官。(因此得罪了王公贵族)4、推崇尊敬信任庶民和服过刑的人,并任命为官。(把奴隶不在生杀用于祭祀,而是参与生产和征兵)。由于西周来范时主力东征兵力空虚,最后的牧野之战,主要军队还在东南平夷,只好仓促间把40万夷人、奴隶组成奴隶军,与周战于牧野。奴隶军临阵倒戈,周军队长驱直入,直取朝歌。帝辛与皇后苏妲己,便在鹿台自焚而死,商朝灭亡。</p><p>毛主席说:“把纣王、秦始皇、曹操看作坏人是错误的,其实纣王是个很有本事、能文能武的人。他经营东南,把东夷和中原的统一巩固起来,在历史上是有功的。帝辛伐徐州之夷,打了胜仗,但损失很大,俘虏太多,消化不了。他的俘虏政策对奴隶不在生杀祭祀,启用奴隶生产及充军,加之贵族内外勾结,周武王乘虚进攻,大批俘虏倒戈,结果商朝亡了国。”</p><p>关于比干之死:在商时期是兄死弟继或父死子继,有先王喜好和意愿定夺,和后来封建王朝相同的是传嫡子不传庶子。比干为辛之王叔,微子为辛之异母庶兄,箕子也是王叔,三人由于是庶出被剥夺了继承权,所以就组成联盟反对帝辛的统治。微子是帝辛哥哥,因庶出没得到皇位兄弟不能同心。所以他把商朝主力东征,朝歌空虚的情况告知于周,因商朝王叔和兄弟离心离德。武王抓住机会伐商,从而能一举成功。</p><p>一些资料显示,帝辛在位一直在打仗,虽然扩大了国土面积,但是削弱了国力。再加上奴隶不在生杀作为祭品祭祀,而是大量充于军队,加之贵族怨声载道与外勾结,最后在主要军事力量东征时,被周人乘虚而入,覆灭了自己的王朝。他本身是一位好君主,勤政爱民,想要改革,可惜生不逢时,死后被周人泼黑水,因封神演义等被人越描越黑,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冤枉的暴君。帝辛死后,周王室命辛之子武庚管理殷商遗民封于宋,宋就是商朝遗国,武庚后来因复国反周被杀。帝辛之异母兄微子启在武庚死后因通周灭商有功管理商遗民又封于宋,其后代就有鼎鼎大名的灭狄君主宋武公。</p><p>关于妲己妖魔干预政治之说,后人往往借助周史中武王伐纣而杜撰,韩非子为了警醒世人,给纣王安了一个酒池肉林,司马迁为了更加形象加上了男女裸奔其中,然后又说酒池可供三千人共同引用,刘向把鹿台写大三里,高三尺,晋朝的皇普谧觉得不够震撼,干脆改成了高千尺,而历史越写越神话,《封神演义》没了历史约束,妲己就成了妖婆的代表。</p><p>当时妲己进宫时,商纣王并不是封神演义和电视剧中的壮小伙,已经是迟暮之年,贪慕美色可能确实有,但是一个几十岁的白发老人去听一个20几岁的女子杀死自己的宰相,言听计从、没有心智,了解商史的人都知道,商朝国之大事都有占卜而定,遵从于天意。六大罪状中“听信妇言”说帝辛听命于妲己之说岂不荒唐。</p><p>相比于《史记》我们可以与它之前的一些史书进行对比,发现书中更本就没有一处商纣王如此昏庸的做法,一本史书不这样写可能是受到胁迫,但是好几本史书中都没有提到此事,我们就要怀疑其真实性了。在二十世纪初出土的殷商文物中,似乎能够找到更多更加切合实际的资料。商纣王名为帝辛,纣王是后人给他的恶谥。帝辛三十余岁嗣位,正值大好年华,性情刚烈、孔武有力、神勇冠绝,同时又能言善辩、才思敏捷、通晓音律,可谓是文武全才。他四处征伐,殷商国力强劲,威震四方。妲己来到帝辛身边的时候,帝辛已年过半百,极尽征伐,也到了想要享福的年纪,妲己好歹是部族之女,辛有可能对其宠爱,封神演义极尽侮辱、毒如蛇蝎,甚至妖魔化,从其父苏护部族的沦落可见端倪,其实事实并非如此。</p><p>那么苏妲己妖妃的形象又是怎么来的呢?刚开始苏族是一个以九尾狐为图腾的部落,那个时候九尾狐是神的象征,是圣洁的代表。只是到了汉代,狐的形象才开始变为狐妖形象。而将妲己与狐狸精这一形象挂钩的人则是我们的古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其实妲己并非后人演义的祸国殃民,她不过是众多妃子中稍稍出众的一位妃子,但商纣的灭亡跟她并无关系,实际上当时的女性对朝政的影响简直是微乎其微,只不过古代历来女子地位极低,是有人杜撰成了女子红颜祸国,苏妲己被人甩锅而已。</p><p>那么后来取缔商王朝的周朝为何要抹黑帝辛呢?要从周朝代商的合法性和征服民心说起。商纣王的生活奢侈之所以会被放大,大多是出于西周政治宣传的需要,毕竟武王本是大商的臣子,臣子清君侧,竟然将帝王清理掉了,这不是清君侧,而是清君了,正因为武王伐纣本是以臣犯君的行为,是要受到谴责的,因此在武王伐纣成功后,西周不得不多宣扬纣王的污点,以解释武王犯上的合法性,所以世人其实是被武王骗了,纣王在历史上并不是暴君。</p><p>世事总能因果轮回,帝辛死后,他所信任的两位大将飞廉、恶来很忠义。恶来战死牧野。飞廉逃奔商盖氏,矢志抗周不屈而死。八百年后,飞廉恶来直系后裔建立的嬴氏秦国,攻取洛邑,灭亡周朝。</p><p> 泱泱华夏之历史,过往云烟,众说纷纭。虽然是胜者为王败者寇,虽然在周朝取缔商朝后,开始大面积的抹黑商王帝辛,他的功绩无人宣扬,流传的均是残暴昏庸的负面言论,可以说帝辛足足被黑了数千年,也是被冤枉了数千年。,如今,人们再看纣王的时候已经摘掉了有色眼镜,他的功劳也被后人发现并铭记,毕竟是他一统了东夷,扩充了国土。以后还会有更多的历史发现,还原那段历史的真实。</p><p>(此文摘选自百度节选而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