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正是茶叶尝新的时节了。我难得有机会亲历了一片茶叶从树上摇曳生姿、绿意盎然,到杯子里浮沉翻飞,暗香氤氲的过程。算是明白了,一杯好茶,真的值得再三品味。</p> <p> 一品时光</p> <p>郑板桥有诗曰:“不风不雨正晴和,翠竹亭亭好节柯。最爱晚凉佳客至,一壶新茗泡松萝。几枝新叶萧萧竹,数笔横皴淡淡山。正好清明连谷雨,一杯香茗坐其间。”</p> <p>确实是这样的。</p><p>各种新茶已经上市,很多人催着要茶了,做茶的朋友还不着急,她说:我的茶,急不得,只有清明到谷雨中间这些日子才采。清明前去,它还只米粒那么大;谷雨后去,它又有手指那么长了,都不行!单单这十几天里面的合适,还得碰上大晴天,阴天、下雨天做的茶色不好,茶味不行。</p><p>估计这个做茶的朋友也是读过《茶经》的,陆羽说:日有雨不采,晴有云不采。</p><p>尽得真传。</p> <p>原来是这样啊,一杯好茶,得赶上老天爷的好时光,要经得起等待的慢时光,才等得到品茶的惬意时光。</p> <p>这样想来,其实世间好物都一样,要花得起时间去等,一旦等到了,那便从此有了好时光。</p> <p> 二品工艺</p> <p>做茶的朋友平时看起来蛮随和的,谁知道到了做茶这件事上,还很严苛的,有个“三不”原则。</p><p>哪三不呢?</p><p>一是不要其他品种茶,只要沩山本地老树茶。</p><p>二是不要已经展开的叶,只要含苞待展的叶。</p><p>三是不要破损的,只要齐整的。</p><p>所以说,这做茶工艺的讲究,应该是从第一步——选茶,就无比的重要了。</p> <p>至于其它的流程,陆羽还说:晴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干矣。</p><p>其实,茶圣当年写书时可能也没想得到,他这套做茶的办法流传到现在,人们还是这么按章操作。</p> <p>毛尖茶制作时有杀青、揉捻、初烘等程序,流程是固定的。但最后一道工序其实也是非常重要的,那就是做完之后的拣剔。</p><p>这又是个慢工出细活的事儿了。要专门请上几个熟练的工人,把茶叶梗,花蒂以及没揉捻好的大片儿都拣出来,剩下的就全是条索紧细、卷曲有峰苗、色泽绿润、茶叶全身遍布着白毫的精品了。</p><p><br></p><p><br></p> <p>这样子制作出来的毛尖,泡上一杯,感觉香远悠长,茶汤的味道十分的鲜浓甘爽,茶汤颜色碧绿,茶叶舒张开来,慢慢沉入杯底,茶叶片片匀整,柔嫩鲜绿光滑。当真是色、香、味、形都独特。</p> <p>如此看来,工艺流程全部到位了,我们想要的精致就有了。</p><p><br></p><p>也只有坚持原则、步步到位、注重细节的人,才能做得了好茶。</p><p><br></p><p><br></p> <p>我个人觉得:做得了好茶的人,自然也做得好其他事情的。</p><p>因为精益求精的好习惯已经在了,深入骨髓了,一切就变得自然而然了。</p> <p> 三品情怀</p> <p>白居易有诗这样说:坐酌泠泠水,看煎瑟瑟尘。无由持一碗,寄与爱茶人。</p> <p>朋友做茶乃兼职,问及:爱好而已!朋友熟人当中爱茶之人多,而我生在沩山,千年贡茶故乡人,能够把最好的茶制作出来,让懂茶、爱生活的他们享受品质毛尖,品味悠悠茶香,也是人生一大乐事啊。</p> <p>确实,像我这样爱茶的人,应该还有很多。我对茶自有一份迷恋:写不出文章的时候、闲下来看书之前、吃多了油腻食物之时、劳作回来口渴之际……一杯热茶往往能喝出心满意足的美好,偶尔还能带来些灵感,真好!</p> <p>世间之人,能干的人多,做得好事情的人多,但要在做事的时候拥有一份真情怀,就是不容易的。这正如我们平日所做之事,有人只是在做一份谋生的职业,有人却在做一份喜爱的事业,心境是大不相同的。</p> <p>爱茶,爱自然之绿色;</p><p>爱美,爱草木之精灵;</p><p>爱生活,爱这世间万物!</p><p>方能拥有一份好心境,</p><p>方能葆有一份真情怀!</p> <p> 古人云:“沐春风,啜春茶。”</p><p>茶时已到,茶香已浓。</p><p>投入沩山满怀的灵秀,开启一场美丽的禅茶之约,正当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