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穗期是小麦产量形成的关键期,也是小麦病虫多发、并发和重发的有利时期。做好小麦穗期病虫防治,实现小麦丰产丰收,要根据麦田病虫发生实况与趋势,选择对路适量的杀菌剂、杀虫剂和叶面肥混配,适时开展一喷多防工作。</p> <p> 小麦条锈病又称“黄疸病”,主要发生在叶片上,也可发生在叶鞘、茎杆、穗部、颖壳及芒上,发病后有鲜黄色的疱疹斑(夏孢子堆),疱疹斑沿叶脉纵向排列成整齐的虚线条状(像缝纫机轧过的针脚一样),后期疱疹斑变为黑色(冬孢子堆)。该病争夺损耗小麦营养和水分,破坏小麦叶片上叶绿素,影响光合作用,造成小麦减产,一般可减产20%左右,严重时几乎绝收。</p> <p> 小麦条锈病是我市常发重大病害之一,由真菌引起,可随气流远距离传播,具有传播区域广、扩散蔓延快、成灾损失重特点。单一发病叶片、传病中心、全田发病是田间的扩散过程,其中传病中心就是条播麦田单行33厘米内或撤播麦田0.11平方米内有3片以上条锈病病叶。</p> <p> 小麦条锈病防治要采取带药侦查,封锁菌源,发现一点,防治一片,打点保面、治小治了的防治策略。</p> <p> 小麦条锈病防治药剂可选择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80-100克、43%戊唑醇悬浮剂10-15毫升、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28-40克、250克/升丙环唑乳油28-36毫升、30%氟环唑悬浮剂20-25毫升、10%己唑醇悬浮剂15-30毫升、25%粉唑醇悬浮剂16-20毫升、30%醚菌酯悬浮剂50-60毫升,兑水喷雾。</p> <p> 小麦赤霉病又叫麦穗枯、烂麦头、红麦头,会引起苗枯、茎基腐、秆腐和穗腐,其中穗腐影响最严重,田间湿度大时病穗有粉红色胶状霉层(分生孢子),后期病穗上产生密集的黑色小颗粒(子囊壳)。该病不仅能造成小麦减产,而且发病麦粒里有毒素,发病严重时小麦不能食用。据报道,一般流行年份可以引起10%-20%的产量损失,大流行年份可导致绝收。</p> <p> 小麦赤霉病是我市南部县市区的重大病害,是由真菌引起的气候型病害,这种真菌能在秸秆上存活,可借助气流和风雨传播,具有小麦扬花期侵染、灌浆期显症、成熟期成灾的发生特点。一般在小麦抽穗扬花期如遇2天以上的连阴雨天气或长时间结露,病害就可能爆发成灾。 </p> <p> 小麦赤霉病穗期是否需要防治,要根据小麦生育期和天气预报而定,若小麦抽穗至扬花期有2天以上连阴雨天气或长时间结露或多雾天气,就需要在抽穗至扬花初期进行防治,防治要落实“主动出击、见花打药”的预防策略,施药后3-6小时内遇雨,雨后应及时补防,防治药剂每亩可选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150克、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00-150克、25%氰烯菌酯悬乳剂200毫升、48%氰烯菌酯•戊唑醇悬浮剂20-30毫升、30%戊唑•多菌灵悬浮剂120毫升或45%戊唑•咪鲜胺乳油25毫升等,兑水后喷雾。</p> <p> 小麦白粉病在苗期至成株期均可发生,主要为害叶片,严重时也可为害叶鞘、茎秆和穗部,发病后有一层白粉状霉层(分生孢子),霉层逐渐由灰白色变为浅褐色,其上有许多黑色小点(闭囊壳)。</p> <p> 小麦白粉病是我市常发普发病害之一,渭北旱塬略重,是由真菌引起的气传病害,中温(15-20℃)、弱光和高湿度有利于发生,如背阴潮湿、植株密度大、通风不良、光照不足、倒伏麦田发生重,一般多在底部叶片发生,条件适宜时向中上部叶片发展,使功能叶片和穗部发病,严重时多病斑连成片,造成功能叶片发黄枯死,影响光合作用,直接造成减产,一般可减产5-10%,严重时高达30%。</p> <p> 小麦白粉病当病叶率达到10%时开展化学防治,防治药剂同小麦条锈病。</p> <p> 小麦叶锈病是小麦三大锈病(叶锈病、条锈病、杆锈病)中分布最广、发生最普遍的真菌病害,主要为害小麦叶片,有时也为害叶鞘和茎,叶片发病后也会产生疱疹斑(夏孢子堆),后期变为黑色,与小麦条锈病菌疱疹斑比较,小麦叶锈病的疱疹斑大,排列散乱而又不规则,橘红色,且两者不是同一种病菌。</p> <p> 小麦叶锈病是我市常发病害之一,可随气流传播,该病争夺损耗小麦营养和水分,破坏小麦叶片上叶绿素,影响光合作用,造成小麦减产,严重时减产可达50%。</p> <p> 小麦叶锈病当病叶率达到5%-10%时开展防治,防治药剂同小麦条锈病。</p> <p> 小麦吸浆虫俗称麦蛆,有麦红吸浆虫和麦黄吸浆虫两种,发生为害具有周期性、间歇性、隐蔽性、岛屿型、危害重等特点。该害虫以幼虫潜伏在麦颖内,吸食正在灌浆的籽粒汁液,轻则使籽粒发育不饱满,或形成秕粒,重则造成空壳,一般使小麦减产10-20%,重则减产70%,个别田块甚至绝收。</p> <p> 小麦吸浆虫是我市重大农业害虫,以麦红吸浆虫为主, 50、80年代和2011-2013年曾大发生。该害虫一生与我们养殖的蚕一样,要经历卵(5天)、幼虫(蛆)、蛹(8-10天)和成虫(蚊子状,雌虫3-5天,雄虫2-4天)4个虫态。一般每一虫态与小麦生育期相吻合,在小麦拔节期,越冬幼虫大量破茧向表土移动;小麦孕穗时,幼虫陆续化蛹;小麦开始抽穗,蛹大量羽化为成虫并产卵;小麦扬花前,羽化基本结束,小麦灌浆时,孵化的幼虫陆续为害,危害20天后(小麦腊熟),老熟幼虫静卧在颖壳内不食不动,随着小麦灌浆后内外颖的逐渐张开,遇雨露便从颖壳处弹落在土表爬行,从土壤缝隙间钻入土内,深度多在3-10厘米,少数入土深度超过15厘米,幼虫入土后2-3天开始结茧休眠,至第二年小麦拔节孕穗时再出土,而有一部分幼虫可在土中继续休眠,以致形成隔年或多年出土羽化现象,大量持续休眠的幼虫经过多年累积,若遇到条件适宜年份,幼虫易集中出土,造成虫害暴发。</p> <p> 小麦吸浆虫防控中,要按照“系统监测、穗期保护、分级化防”和“蛹期防治为辅、成虫防治为主”策略,蛹期防治可在小麦孕穗期,一般在高密度田块辅助防治,成虫防治可在用手扒开麦垄一眼可看到2-3头吸浆虫成虫,或每10网复次有吸浆虫成虫10-25头时进行防治,对于吸浆虫发生达标田 (成虫1次防治平均每样方出土虫量4.41头,蛹期1次防治8.07头,一个样方为100平方厘米×20厘米)必要时二次防治,第一次必要时在抽穗初期,第二次结合一喷多防在小麦齐穗扬花前 ;对于吸浆虫发生未达标田块,在小麦齐穗扬花前结合一喷多防进行一次防治。于下午4时至黄昏前每亩选择40%毒死蜱乳油30毫升,或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50-70毫升、或2.5%溴氰菊酯乳油10-15毫升兑水喷雾。</p> <p> 蚜虫又称腻虫,小麦上的蚜虫种类主要有麦长管蚜、麦二叉蚜、禾谷缢管蚜和麦无网长管蚜,具有繁殖快、世代重叠特点,有十分明显的突增突减现象,存在孤雌生殖与两性生殖世代交替等独特生物学现象,在小麦中后期还有翅蚜和无翅混合发生的现象,而且有翅成蚜具有远距离迁飞特性。蚜虫不仅吸食植物汁液,还传播植物病毒病、分泌蜜露,造成植物生长不良,降低光合作用,降低药剂的防治效果。</p><p><br></p><p> </p> <p> 麦蚜是我市小麦常发普发的重大农业害虫,以麦长管蚜为主,以无翅胎生雌蚜和卵在植株基部叶丛或土缝内越冬,一年发生10余代,冬前和早春零星发生,小麦拔节期虫口上升快,至4月下旬至5月上旬达到高峰,干旱少雨有利其发生。</p> <p> 麦蚜防控中,坚持“关口前移、控制基数”防控策略,苗期蚜量达到百株500头以上时,应进行重点挑治。穗期田间百株蚜量达1000头以上,益害比(天敌:蚜虫)低于1:150时,每亩选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5-25克、3%啶虫脒乳油20-30毫升 、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20毫升、7.5%高氯•吡虫啉乳油30毫升,兑水喷雾。</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