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让学生睁开眼睛凝视万物,竖起耳朵倾听万籁,敞开心灵关怀、感悟生活,激发兴趣,陶冶热爱生活的情感。<br>----题记<br></h3> <h3> 2020年春节前后,新型冠状肺炎疫情牵动着祖国人民的心,为了打赢这场严峻的战役,各行各业的人们积极行动,以己之力防控疫情,希望祖国早日走出阴霾,恢复繁荣昌盛的局面。作为一线教师的我根据学校的安排,也走上了“停学不停课”的“主播”岗位,和“宅家学习”的孩子们共同攻坚克难,开启了精彩的课堂之旅。<br> 夙夜无寐,思虑再三<br> 作为一名一线的老师,如何让正处于爱玩、爱闹年纪的孩子们在面对屏幕时高效地融入课堂、收获课堂上的精彩呢?我冥思苦想,认真研读课标、阅读书籍、观看线上播课……在观看薛法根老师的古诗词阅读课《山居秋暝》时,那一幕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中:他没有胡里花哨的课件,仅有的是他带领学生一遍一遍地诵读,在读中理解诗意,感悟诗情。谈笑中,学生读得字正腔圆,读得舒缓有致,读出了韵味;吟诵间,学生竟读明白了“留”,读清楚了“空”,对诗中深意似有所悟,对生活境界似有所感。这样的课堂不囿于语文知识的束缚,反而使课堂更加澄明,让学生深受浸润。这个点的切入让我有了灵感,与其冥思苦想,不如结合学生“宅家”现状,在教学中挖掘和利用学生的创新思维,巧妙地将课堂教学引向生活。<br></h3> <h3> 在部编版四年级第四单元《母鸡》一课的教学中,我以文本教材为载体,让课堂教学贴近于生活,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懂得生活,感受生活,赋予课堂以生命和活力,注重课堂之源——生活,让语文课堂因生活而精彩。</h3> <h3> 聚焦生活,创造精彩<br> 《母鸡》是部编版四年级下语文第四单元的第一篇精读课文,描写了作者老舍对母鸡的看法的变化,表达了对母爱的赞颂之情。课文以作者的情感变化为线索,前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前半部分写了母鸡的无病呻吟、欺软怕硬和拼命炫耀,再现了一只浅薄、媚俗的母鸡,后半部分则描述了母鸡的负责、慈爱、勇敢、辛苦,塑造了一位伟大的鸡母亲的形象,作者对母鸡的情感由“讨厌”转化为“尊敬”。本文语言风格比较口语化,直白自然,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读起来令人感到亲切舒服。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对教学的处理更多地放在了从学生的生活实际着手,层层深入,感受文章的情感“爱”。<br></h3> <h3> (一)课中学法,感受对比。<br> 1、没有鸡雏前母鸡的叫声<br>师:课文开篇作者这样写“我一向讨厌母鸡。”这句话说的是那样的郑重其事,那么为什么作者会“一向讨厌”母鸡呢?让我们走进鸡雏出生前的课文片断。看看母鸡的哪些行为让作者如此的讨厌呢?<br> 出示学习任务一:请大家默读文章的1-3自然段,试着用简洁的话概括为什么老舍如此讨厌母鸡?<br> 生答:母鸡的叫声、欺软怕硬、爱炫耀让人生厌。<br> 师:(巧抓时机,引导学生说出具体事例)我们从老舍先生写的这些事例中,感受到他对母鸡的讨厌。那他又是怎样把事例写具体的呢?让我们把目光聚焦到第一自然段,看老舍是怎么写出母鸡叫声讨厌的?边读边用笔圈出你认为能体现讨厌的词语。<br> 生:默读,圈画。<br>生集体交流:“没结没完、细声细气、颤颤巍巍、如怨如诉”。出示含有这些词语的两句话,对比中体会这些词语的表达效果。<br> 出示句子:<br> 1、它由前院嘎嘎到后院,由后院再嘎嘎到前院,并没有什么理由;有的时候,它不这样乱叫,而是细声细气的,有什么心事似的,顺着墙根,或沿着田坝,那么扯长了声。<br> 2、它由前院嘎嘎到后院,由后院再嘎嘎到前院,没结没完,并且没有什么理由,讨厌!有的时候,它不这样乱叫,而是细声细气的,有什么心事似的,颤颤巍巍的,顺着墙根,或沿着田坝,那么扯长了声如怨如诉,使人心中立刻结起个小疙瘩。听声音,深入体会这些词语的表达效果。<br> 《语文新课标》提出:学生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对于这几个关键词的理解,我没有让学生直接解释,而是让他通过对比读、听声音的方式来表现。通过删减词语,对比朗读,读中体会到词语表达的情感色彩,进而体会老舍先生遣词造句的生动巧妙,落实学习目标。<br></h3> <h3> 2、有鸡雏后的叫声<br> 过渡:有了鸡雏之后,母鸡的叫声有了怎样的变化呢?请大家在文中找一找。<br>①咕咕地警告②咕咕地紧叫③顶尖锐、顶凄惨<br>在交流中,我以其中“咕咕的警告”一处为例,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读文字,谈感受。从文字中,你读出了什么?(学生:读出了母鸡的警惕性很高,很负责任。)<br> 师:你是从哪里感受到的呢?接着引导学生抓关键动词:歪、听、挺、看、警告,体会当时的紧张的预备作战的情景,并读出来。在引导学生抓住“咕咕地警告”展开想象:此时的母鸡好像在说什么?通过想象,进一步感受母鸡的负责与勇敢。<br> 用同样的方法,体会母鸡的“咕咕地紧叫”和“顶尖锐、顶凄惨”的叫声背后,母鸡的那份慈爱、勇敢、负责。<br></h3> <h3> (二)阅读实践,感悟对比。<br> 过渡:同样是母鸡的叫声:没有鸡雏时,母鸡没结没完、如怨如诉的叫声令人讨厌;有了鸡雏之后,叫声中让我们听到了母鸡对小鸡的呼唤、对小鸡的保护,前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让我们看到了母鸡对孩子满满的爱。<br> 师:课文中这样的对比还有很多,请大家擦亮你的慧眼,从文字中找一找吧!并思考:母鸡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br> 学生自主阅读后,进入全班交流阶段,寻找文中的对比,从中感悟母鸡对小鸡满满的爱。<br> 预设:<br> ①对待大公鸡的变化<br> ②母鸡与小鸡肚子的对比<br> ③不反抗公鸡与欺侮鸭子和母鸡的对比<br> ④下蛋时发了狂似的叫与小鸡啄它时的一声不哼的对比。<br> 在交流中,通过找对比,思考为什么,让学生在文字中发觉母鸡对小鸡的负责、慈爱、勇敢、辛苦,从而感受母爱的伟大。<br></h3> <h3> 基于课堂,启发思考<br> 陶行知先生“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理论启示我们:一个自呱呱坠地而长大有为,在语言发展的过程中,其思维、认知、情感、语言、词汇的源泉,乃是生活。生活对语言的感受、认知、学习、发展,是活生生的,实实在在的,最具有魅力与渗透力的,课堂教学与生活联系起来,学生就会学得活泼生动。<br> 这个片段的教学中,我本想让学生说出母鸡当妈妈前后的变化时,没想到一个学生竟从文本内容出发想到了变化的“叫声“”,原本我的设计是通过前后文的对比,引导学生找到母鸡行为的变化,由此看来学生的发现更为“直观”。这位学生之所以会这样想,就来源于他对生活的关注。而这一石却激起千层浪,在关注了母鸡不一样的叫声后,学生纷纷举手说出了母鸡当妈妈后的不一样,由点及面,更加深入的体会到了母鸡的负责、慈爱、勇敢、辛苦。这时有个孩子想到了自己的母亲。由母鸡到母亲,这是“母爱”撞击出的精彩,因此借机巧设作业:点滴之恩,当涌泉相报。请你写一写你最想对妈妈说的话。学生在作业中写下了自己的话语,这一切都是生活给予他们的。对于妈妈的感谢并不仅仅流于文字,更留在了生活实践中。<br></h3> <h3> 看来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途径,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过程。这堂课的教学中,当我面对学生突如其来的、个性化的理解,巧妙地将生成与预设融合起来,现场捕捉,智慧启迪,学生在与教师、文本的思维碰撞中呈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创造性的见解,学生彼此之间在在交流之中相互启发。这一气呵成的精彩,难道不恰好是尊重学生的思考,尊重学生的发展,而生成的精彩吗?<br> 我真庆幸自己没有错过这道靓丽的风景线。我没有按照我们“想当然”的观点去框定学生的思维,而是给了学生思维的空间,想象的余地。我肯定了学生的见解,珍视学生的发现,使学生在愉悦的状态中受到鼓舞,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碰撞出创新思维的火花。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获得了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教师的劳动也闪耀着创造的光辉,师生都能感觉到生命力的涌动,使我们感到语文因生活而精彩,生活因语文而灿烂。<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