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青春里的“假想敌”共舞

丽说心语

引:受某知名杂志社邀请,就“我和我的假想敌”谈点自己的观点,现附以下文字,与同仁们商榷。 <h5> <b>似乎,每场青春都有一个“假想敌”。</b></h5><h5> 所谓的“假想敌”,就是根本不存在的敌人,只是自己内心虚设的一个对手。这个人可能是与你朝夕相处的朋友、同学、父母,也可能是脑海里莫须有的幻影。青春期的孩子们经常会花费大量的心理能量同这个对手作战,不经意间还把这种“斗争”的心理带到现实中来,影响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br> 埃里克森八阶段理论指出,青春期(12~18岁)突出的心理问题是自我同一性的危机,也就是“生理我”、“心理我”、“社会我”三者的统一。在这一阶段个体竞争意识较强,注重个人的能力和权威,但由于对自身的认识不全,常过高或过低地评价自己。在人际交往中,他们渴望得到尊重,渴望自己在任何场合都能成为最闪耀的星星。一旦,当认为自己不如别人优秀或者可以超越别人时,个体便将这人设为了自己的“假想敌”。<br> 对于喜欢找“假想敌”的孩子来说,又该怎么做呢?<br> <b>认识“假想敌”的正反作用。</b>恰当的“假想敌”,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我们完善自我,提醒我们学习上更加勤奋刻苦,品行上反思改过,此时的“假想敌”便是我们前进路上的鞭策和助力。而倘若某个“假想敌”,让自己有了被束缚和控制感,产生了焦躁、郁闷、无助等消极情绪,那么,这个“假想敌”便是一种自我囚禁。<br> <b> 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b>同学之间无可避免的会存在学业上的竞争,性格比较孤僻、不善合作的孩子很容易把一些相对优秀、和自己水平相当的同学视为竞争对手。而性格开朗、人际关系良好的孩子,更能以积极的进取心面对竞争,迎接挑战。<br> <b>完善自我。</b>“假想敌”是被个体自己放大的假象,是内心世界的投射,是缺乏自信的表现。真正的敌人不是别人,恰恰是自己内心的不安全感。我们需要调整自己的心态,通过对知识、才学、人格、等方面的自我提高才能真正走出内心的交战。 <br> 多彩的青春,不应浪费在与“假想敌”较劲,而应与他美美地共舞......</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