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育的理想课堂——《中国新教育》阅读分享

疏雨梧桐

<p>  读新教育,就像认识一位好朋友,从陌生到熟悉,一路走来,虽说不上相知甚深,却也有了更多一些的了解。从2020年3月31日共读“追梦人”开始,我们就开启了共读“新教育”的旅程。在这路上,有时走得轻松一些,有时又艰难前行,有时被书中的文字激励着、反思着,有时又憧憬着新教育实施后的美好蓝图……无论有着怎样的心情,但我们一直跟着阅读的脚步向前走着。</p><p> 每日的阅读已经成了一种习惯,它已经成为了生活的一部分,融入了我们的生命。在阅读的路上,我们走着、读着……这条路上,有你、有我,我们都是同行者!</p><p><br></p><p> 接下来就开始我们的分享:《中国新教育》第八章“新教育的理想课堂”</p> “理想课堂”之浅见 <p>  一提到“理想课堂”,我就想起了我在小学任教时的一些场景。我最通俗的理解就是“教者满意,学者满足”,教的人达到或者超出了预期效果,学的人不仅学到了知识,更感到了学习的快乐。一个理想的课堂,应该也算是“适合”的课堂,印象最深的是有一次去参加优质课比赛,本来在自己的学生那里做得游刃有余的我,却在一群陌生的学生面前差一点就进行不下去。那节课是失败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我不了解孩子的学习状况和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我用了他们不适应的教学方法,所以,理想课堂是需要师生共同打磨并都能从中受益的课堂。 </p> 新教育“理想课堂” <p>  理想的课堂应该创设一种平等、民主、安全、愉悦的课堂气氛,应该由以知识本位、学科本位转向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真正对知识、能力、态度进行有机整合,因材施教,充分体现课堂的生活性、生命性和发展性。知识、生活和生命的深刻共鸣,是理想课堂最显著的特征。新教育实验认为教学活动是师生间的共同生活,每一位任课教师理应成为所任教学科(及此一知识领域)的虔诚的传教士。他的课堂研究事实上是将各种现有的教学理论、课程理论在日常教学实践中综合运用和检测。</p><p> 新教育的理想课堂分“有效课堂研究”、“对课堂的多元文化理解”、“风格与个性的课堂”三个层次。</p><p><br></p> 四种课堂话语的分析 <p><br></p><p> 一是“公开课的课堂话语”。</p><p> 二是“面向应试的课堂教学话语”。</p><p> 三是“民间校本课堂教学话语”。</p><p> 四是“学院派课堂教学话语”。</p><p> 新教育实验中构筑理想课堂的话语,就是对以上四种话语的研究性理解、批判性吸收、创造性调和的建构。</p><p> 它想要拥有公开优质课的课堂活力,但更想让活力呈现于日常的课堂中;它想拥有应试课堂话语同样想要的成绩,但希望是以一种人性的、人道的、科学的方式来实现;它想像洋思、杜郎口等民间校本课堂改革话语一样,是简明的,基于自身的,但也希望它是能够经得起学理解释的;它同样希望它是能够被高度理论化的,但更注重应用于实际课堂上的。</p><p><br></p> 理想课堂的六个度 参与度 <p>  理想的课堂,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能做到全员参与、全程参与和有效参与。</p> 亲和度 <p>  理想的课堂,师生间有愉快的情感沟通与智慧交流。</p> 自由度 <p>  理想的课堂充满着自由轻松的氛围。</p> 整合度 <p>  理想的课堂切忌过度的“分析主义”,把完整的知识支离为鸡零狗碎。</p> 练习度 <p>  理想的课堂是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脑、动手、动口,通过观察、模仿、体验,在互动中学习,在活动中学习。</p> 延展度 <p>  理想的课堂能够在知识整合的基础上向广度和深度延展,从课堂教学向社会生活延伸,为学生的进一步探究留下空间。</p><p><br></p><p> 新教育对理想课堂的研究看起来好像与幼儿园离得远了些,但分析起来却也是有关系的,我们幼儿园的教学就充分体现了这六个“度”。我们在游戏中教学,教师是引导者,孩子们是学习的主体,他们喜欢并乐于参与。教师创设不同的情境,引导幼儿去探索,孩子们能自由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积极动脑动手,各项能力都得到发展。</p><p><br></p> <p>  新教育有效课堂研究提出了自己的课堂教学框架:</p> 解读 <p>(一)教学目标</p> <p>  新教育的有效教学框架,在三维课程目标基础上,分为A类、B类和C类。</p> <p>(二)预习作业</p><p> 预习是学生自主学习和自我发展的最好途径,预习甚至是学生唯一的独立学习的机会,学生最终的学习能力,可以体现在预习的水平上。预习是真正的自主学习,是学生构建新知的过程。</p><p>(三)教学板块</p><p> 新教育有效教学框架要求课堂能够清晰地划定为若干板块,并在每一大板块及核心部分的不同小板块叙述后,注上本板块要解决的目标序号及可能所需的时间。</p><p><br></p> <p>  课堂的中心,应该是一个问题的提出、理解及解决的过程,是一个知识作为问题解决的工具被探索、被发现的过程。优秀的课堂教学要重现这一神奇的创造过程。</p><p> 综合新教育理想课堂第一境界的追求和第二境界的追求,我们还应该进一步确认:发掘知识这一伟大事物的魅力,重新经历此一过程的,不应该只是教师,而更应该是学生——全体学生。</p><p><br></p> <p>  我们把学习视为一个同时展开的三重对话:</p><p><b> 1.人与知识(世界、文本)的对话</b></p><p> 人与知识的对话是课堂教学的核心,理想课堂所追求的是“倾听”与“应对”,也就是实现真正的主体间的对话,要让课堂教学实现学生与知识的共鸣,重现这一伟大事物的魅力,其前提是教师首先要能够认识到知识内在的魅力,并参与整个知识重现的过程。</p><p> <b> 2.人与他者(教师、学生、其他读者)的对话</b></p><p> 人与他者的对话,不仅是教师,更应该是学生之间的学习合作。佐藤学提出,在课堂教学中,应该以实现活动性、合作性、表现性的学习为课题,在教师集体中以“同事性”为课题,在学生父母方面,以“参与性学习”为课题。</p><p> <b> 3.人与自己的对话(反思的,历史性的,生长性的)</b></p><p> 人与自己的对话,也是课堂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环节。教师应该学会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而学生应该学会反思自己的学习历程。新教育实验主张的“师生共写随笔”和教师的专业写作,就是努力推进这样的对话。</p><p> 这就是新教育理想课堂的第三重境界:知识、社会与师生生命的深刻共鸣。它是继新教育构筑理想课堂的“六个度”和“新教育有效教学框架”之后,新教育实验在课堂教学及课程方面诸种思考组探索的一个小结。</p> <p><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世界上最可以变化的是人自己,人可以变得很伟大,也可以变得很渺小。只要自己不断努力,永不放弃,就会不断进步和成长。</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朱永新</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span></p>

课堂

理想

课堂教学

教育

知识

学生

教学

学习

话语

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