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作者:平静</p> <p> 幼儿园门口修路的那段时间,蓉蓉的爸爸每天骑着自行车送她上学,每天都走同样的路。一天,天气下雨,爸爸换了一条路线去幼儿园。以往走的那条路会经过一个小土坡,今天的路变了,没经过那个小土坡,到达幼儿园时,爸爸将蓉蓉从自行车上抱下来的时候,她突然大哭起来,而且哭声越来越大,她的爸爸设法让她安静下来,但根本不起作用。</p> <p> 我刚好看到了这一幕,听到蓉蓉嘴里念叨着“没走小土坡”。我问她:“蓉蓉是不是想走和昨天一样的那条路?”蓉蓉点了点头,立刻平静下来。后来,爸爸又带着她重新按照以往的路线走了一次,路过了孩子所说的小土坡,再回来时,蓉蓉的脸上露出了美丽的笑容。</p> <p> 记得还有一件特别有意思的事情,幼儿园每天都会做早操,有一个小朋友叫兜兜,她每天几乎都按时来幼儿园,从早操开始一天的流程。有一天早上她来迟了,早操时间已经结束,她却和以往一样,把书包放到大厅,自己走到做操的位置,用胳膊比划了几下,然后进到大厅背上书包走进了教室。</p> <p> 原来,兜兜是到了秩序敏感期,她所做的事情会依据自身内在的秩序来完成,否则,她会觉得不舒服。</p> <p> 在生活中,秩序敏感期的例子有很多,比如:鞋子放错了位置;家里人睡觉的位置变了等等,都能引起孩子的不满,甚至是哭闹。所以孩子处于秩序的敏感期时,家长要理解和帮助他们。</p> <p> 孩子的秩序是由于急切需要一个精确且有序的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孩子将自己的直觉归类,然后形成内在的概念架构以了解环境并知道如何对待环境。透过对秩序的敏感性,孩子所要辨别的并不是各个位置的物件,而是各个物件之间的关系。</p> <p> 秩序有内在秩序和外在秩序,一旦孩子有了良好的秩序感,自我的形成就成为了可能,内在就和谐了。有了内在秩序,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变得有界限、有规则,关系也将是和谐的。环境中的秩序表现在规则中,每个孩子在一个群体中生活,都知道自己的位置,该干什么,并能专注在自己的成长中。孩子执行了这种秩序,就对自己有了要求,有了自己的目标,孩子就可以把注意力集中在自我的成长和探索未知的世界之中。</p> <p> 当孩子的秩序敏感期到来时,我们成人要做的是保护、理解、尊重、协助孩子,尽可能给孩子提供一个有序的外在环境。因为,秩序成习惯,习惯成自然,自然成人格,这一切来自孩子幼年时期。是幼年时期造就了一个人的基本品格和素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