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家研天下,掌中观世界”系列研学微课堂——“人文古韵,醉美山西”之“山西古建”第三篇(上)

刘默默

宋代时期木结构建筑 <p><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b>为有效防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全面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确保师生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将疫情对教育教学秩序的影响降到最低,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疫情防控的重要指示精神,落实省委“五严五防”“七个一律”重要举措,坚持“防控结合、杜绝感染、保障教学”的方针,确保全市教育系统“零感染”。</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固近期的外出研学课程暂时取消,但是学习不会止步于此,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营地·大同市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为广大学生制定的防疫线上学习的课程,让学生足不出户就可以看到、听到、学到知识百科、历史沿革、文化传承、艺术魅力……</span></p><p> </p> 建筑史略 <p>  北宋(960-1127)立国时,唐的中心区域在五代50余年的乱战中元气大伤、图典丧失、使得唐文化大大削弱,但在南方及西南战乱较短,唐代地方建筑继续发展,北宋建国后舍弃长安洛阳而建都汴梁,更靠近南方,建设中需利用南方较高的建筑水平,所以南方建筑的一些特征被吸收到北宋官式建筑中。</p><p> 南方几座宋建存在较多与法式相似的地方,如保国寺保存的地方做法均在法式上有记载但在北方建筑中未见,而法式兼记一些南方术语,也可以侧面证明这点,吴越名匠喻皓入汴梁修筑皇家工程,也表明南方技术北传。这是历史上第二次北传。</p> <p>  北宋在建筑技术上的成就最瞩目的应当是《营造法式》的刊行(宋崇宁二年,1103年)。</p><p> 法式高度规范了北宋官式建筑的做法,对后世影响深远,但北宋北方诸构都有异于法式,实例设计按照法式进行的不多,例如殿堂厅堂混合构架中,斗拱用材多按殿堂设计,梁栿用材多按厅堂等级。</p><p> 归结其原因可能有二,一为实例多处偏僻地方,法式影响较微,二为实例多为寺院建筑,而法式规定的是官方建筑。</p><p> 说明法式只用在皇家官建,流行并不是很广。</p><p> 所以法式可以反映北宋高水平建筑,但是不能代表北宋建筑全貌。</p><p> 而南方建筑保持了独立性并继续发展,形成体系,上溯唐中后期,下延明清,表明南方地域建筑相当有活力,且因对外口岸的特殊情况远渡日本,形成日本“大佛样”。</p><p> </p> 建筑技术 <p>  自辽出现减柱法后,后来金代的佛光寺文殊殿同时用了减柱和移柱法。</p><p> 但匠师们恪守的原则是宁可改变椽架的长度,也要使内柱与榑缝对位,这样传力比较直截了当。</p> <p>  除法式里出现的殿堂厅堂梁柱作三种结构体系外,在北宋乃至辽金实物中还出现了“殿堂厅堂混合式”,特点在与它在具有一般厅堂式建筑内柱升高的特点的同时,在内柱柱头上使用铺作层,或在梁栿间对应于内柱柱头位置也使用铺作,于是形成了和内外两圈不同高度的铺作层闭合木框,比一般殿堂同高两层铺作更稳定。</p><p> 实例如奉国寺大殿、保国寺大殿、善化寺大雄宝殿、玄妙观三清殿等。</p><p> <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用材方面:</b>宋面阔份值比唐多1/2,但大木构件截面份值并无多出1/2,故宋用材要比唐小,同一跨度可以用更小的材,是一种进步。</p><p> <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斗拱的变化颇大:</b>铺作中偷心造变成计心造,从转角加抹角华栱开始,华栱上加瓜子栱的计心造渐渐普及。因为计心造能产生更多的素枋,使得空间稳定性更强;法式成书之前补间铺作有用减铺不减跳的做法,成书后便消失,这是铺作完善的过程;此时出现了假昂,如晋祠圣母殿;扶壁栱多以一层泥道栱上架多层柱头枋组成,不用法式规定中的做法,这样使得铺作木框更牢固;斜华栱的应用,意义在于减少斗拱间木方的跨度,出现在辽,流行于宋金,特别是金。</p><p> 另外,构架节点多以斗拱为过渡处理,尽管此特点从唐开始便出现,但是在宋日臻成熟:</p><p>1.梁柱节点做法有梁头入柱头铺作后作成华头子、出跳华栱、耍头、把头绞项造和梁头不入铺作,搭于铺作上充当柱头枋;2.梁与梁相接的节点多用柱头卷头铺作联系;</p><p>3.梁与攀间、蜀柱、驼峰的关系,梁头和攀间从相互垂直的方向十字交入大斗或者十字斗拱,梁头多以足材入大材,出方头;</p><p>4.脊傅与蜀柱节点以单斗支替(支撑替木)、令拱支替、重拱支替。法式中规定的再做一“丁华抹颏拱”与其十字相交。但实例中未采用,仅见于元代慈云阁。</p><p><br></p> 晋祠圣母殿 晋祠 <p>  晋祠,位于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晋祠镇,原名为晋王祠,初名唐叔虞祠,是为纪念晋国开国诸侯唐叔虞(后被追封为晋王)及母后邑姜后而建。</p><p> 其中难老泉、侍女像、圣母像被誉为“晋祠三绝”。</p><p> 晋祠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皇家祭祀园林,晋国宗祠;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集约载体,国内宋元明清至民国本体建筑类型、时代序列完整的孤例,附属彩塑壁画碑碣均为国宝;是三晋历史文脉的综合载体,晋文化系统上溯西周封唐建晋至盛唐肇创文脉传承的实证;是世界王氏、张氏发祥地。</p><p> 1961年3月,晋祠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p><p> 2001年,被国家旅游局评为首批AAAA级旅游景区 。</p><p> 2009年5月,被国家文物局批准为国家二级博物馆。 </p> 晋祠圣母殿 圣母殿,是晋祠的主殿,晋祠内主要建筑,坐西向东,位于中轴线终端。<div>  是为奉祀姜子牙的女儿,周武王的妻子,周成王的母亲邑姜所建。<br>  创建于北宋天圣年间(公元1023年一1032年),晋祠西隅大兴土木兴建造了规模宏伟的正殿供奉唐叔虞,崇宁元年(1102)重修,政和元年(1111),诏封叔虞母后邑姜“显灵昭济圣母”;正殿所奉者改为“圣母”邑姜,世人也随之把这座巍峨的建筑称为圣母殿,这是晋祠现存最古的建筑,也是北宋木构建筑中的代表作。</div> 创建于北宋天圣年间(公元1023年一1032年),崇宁元年(公元1102年)重修,是我国宋代建筑的代表作。<div>  殿面阔七间,进深六间,重檐歇山顶,黄绿色琉璃瓦剪边,殿高19米。<br>  殿四周围廊,前廊进深两间,极为宽敞,是中国古建典籍《营造法式》中的“副阶周匝”制实例。</div><div> 大殿檐柱侧角升起明显,给人以稳重之感,殿堂结构为单槽式,即有一排内柱,殿四周除前廊外,均为深一间的回廊,构成下檐。</div><div> 殿内外采用“减柱法”,以廊柱和檐柱承托殿顶梁架,扩大了殿内空间。圣母殿基本上遵照了《营造法式》的定制,表现了北宋的建筑风格和审美意识,为我国古建国宝。<br> <font color="#167efb">殿前廊柱上有木雕盘龙八条,传说为宋代遗物。四周围廊,为人国现存最早的木构建筑之一。</font></div><div> 殿内有宋代彩塑四十三尊,主像为圣母端坐木制神龛内,风头椅是,凤冠蟒袍,神态端庄。侍从手中各有所奉,为宫廷生活写照。</div><div> 殿内的宋代侍女塑像,是晋祠文物中极为珍贵的佳作,它是按照封建社会的宫廷制排列的,<font color="#167efb">是宋代皇室生活的缩影。</font>塑像共44尊,是不同年龄、不同个性的女性形象。她们个个眉目传神,形态潇洒,栩栩如生。<font color="#167efb">是国内规模较大的一座宋代建筑。</font></div> 圣母殿坐西朝东,重檐歇山顶,平面接近方形,面宽七间,通面宽26.71米。其中当心间5米,两次间各4.03米,两梢间各3.725米,两尽间各3.1米。 进深六间,下檐回廊四架椽,上檐八架椽,两檐共十二架椽,总进深21.15米。自前至后第一、六两间各3.1米,第二、五两间各3.735米,第三、四两间各3.74米。 殿身柱网配置以廊柱和檐柱两周合成,为了形成一个前深二间宽阔前廊,左右后三面为深一间的回廊,即《营造法式》所载“副阶周匝”的做法。 梁思成在上世纪30年代考察晋祠后,曾写有《晋汾古建筑预查纪略》一文,文中是这样描述晋祠圣母殿:“晋祠圣母庙大殿,重檐歇山顶,面阔七间进深六间,平面几成方形,在布置上,至为奇特。<div>  殿身五间,副阶周匝。但是前廊之深为两间,内槽深三间,故前廊异常空敞,在我们尚属初见。”</div> 圣母殿身采用殿堂式构架体系,形制为乳栿对六椽栿用三柱。内柱与外柱同高。副阶构架为乳栿、劄牵,插入殿身檐柱。 前檐廊上层檐柱由廓下乳栿之上立童柱所代替。<div>  前檐装置门窗者实为前槽金柱,金柱直通在八椽栿下,传递著栿上前半段荷载。</div><div> 前檐柱,也就是上檐明次间的四柱仅为上半段,矗立于廊下乳栿之上,这样便在前廊形成了较开敞的祭拜空间,<font color="#167efb">在我国现存木结构古建中,副阶前廊深两间者,圣母殿是最早的实例。</font></div> <font color="#167efb">大殿前廊八根木柱上有木雕盘龙八条,是现存中国古建筑的孤例。</font><div> 为宋元祐二年(1087)太原府吕吉等人集资施造,盘龙柱之制,北朝晚期之际的石雕佛龛门倚柱之上即已出现,木结构建筑实物遗存至今者推此为古。</div> 前廊当心两侧设角柱各一,用以承载上檐翼角和下檐角栿后尾上的荷重。 殿身粱架采用“八架椽屋乳栿对六椽栿用三柱”的结构形式。<div>  粱栿搭于后檐铺作之上,由前乳栿对六椽栿在内槽柱头铺作上搭交而成。</div><div> 六椽栿上承五椽栿,四椽栿、平梁层层叠落,梁间用驼峰垫托,其上为四椽栿和平粱。</div><div> 平梁上施驼峰、蜀柱、叉手以承托脊槫,整组构架彻上露明造。</div> 圣母殿上下两檐阑额和普拍枋上用斗栱承托深远翼出的屋檐。<div>  斗栱本为一定规格的斗形木垫块和弓形短木层叠装配组成构件整体,具有结构和装饰的双重作用,是中国古代木构架体系建筑的显著特征。</div><div> 斗栱从两个方向上悬挑,因而在两个方向上减少了上部结构跨度,从而提高了梁、枋等构件的承载能力。也把建筑上部大面积的荷载层次地传至柱头,其可调节变形的作用保证了柱头受力的一致性。</div> 圣母殿斗栱形制变化多端,尤为精彩,其功能亦有所差异。<div>  根据斗栱的形制、部立和结构,计有十二种之多。</div><div> <font color="#167efb">主要为六种,即:下檐柱头铺作、下檐补间铺作、下檐转角铺作;上檐柱头铺作、上檐补间铺作、上檐转角铺作六种。</font></div> 上檐柱头铺作:六铺作双杪单下昂斗栱,单栱计心造,里转出三杪。 上檐补间铺作。六铺作单抄双下昂,单栱计心造,里转出二杪。 上檐转角铺作:正侧两面与上檐柱头铺作相同,只是在45度角线上出角华栱两跳,之上角昂一跳和由昂一跳,昂上有宝瓶承托大角梁。另在第二跳,也就是角昂上的瓜子栱作鸳鸯交首栱,里转为三杪。 下檐柱头铺作:五铺作出两跳平出昂(假昂),昂嘴平出琴面式,单栱计心造,里转出双杪偷心造。 下檐补间铺作:五铺作单抄单下昂,计心造,里转出三杪偷心造。 下檐转角铺作:总体形制与下檐柱头铺作相同,只是在45度角线上多一缝角昂。加上最上层的由昂,此缝角昂为上下共三道的平出角昂(假昂)。由昂上置宝瓶承托大角梁底面。 转角斗栱后尾出角华栱两跳,第一跳偷心,第二跳置梭形栱(翼形栱)与耍头相交,耍头为六分头承角剳牵。 中国现存的宋代建筑实物上斗栱结构和形制的变化,以晋祠圣母殿最为繁复,柱头与柱头相异,柱头与补间不同,下檐与上檐有别,内槽与外槽殊甚。尤为精彩的是铺作中昂的运用。 <font color="#167efb"><b>昂</b></font>在七世纪后半的唐代木构建筑中即已出现,名之为“枊”,分为下枊,上枊两种,也就是后世的下昂,上昂,是高级建筑才能使用的建筑构件,一般说来,在构造上下昂昂身大致都与斜下的屋面平行,下昂的作用是以斗中线为支点,类似杠杆,前承檐重,后承梁重;上昂则安置在斗栱后尾上承梁重(绝非在上面的昂为上昂、在下面的昂为下昂)。 而昂形华栱、插昂、昂形耍头,实质上只是具有下昂外形的假昂,其昂头的另一端,或为栱身,或为梁栿,或为耍头,仍然都是单纯的受重构件,而不是真昂那种“杠杆”,所以昂式华栱或插昂皆为假昂。 晋祠圣母殿下檐柱头铺作、转角铺作,上檐补间铺作用假昂;转角铺作用真昂;而下檐补间铺作和上檐柱头铺作都是真假昂混用(用真下昂和昂形耍头),真昂昂头为批竹形,假昂昂头为琴面形,一座殿宇之上如此繁复变化的斗栱形制,功能和装饰兼备,<font color="#167efb"><b>避免了模式化的呆滞现象和千篇一律的做法,使沉重的建筑看起来有灵动之势,这是中国古代建筑科学和技术成就高度发达的象征。</b></font> <font color="#167efb"><b>圣母殿无论是屋顶的瓦作,还是斗拱,抑或是梁柱的彩画等方面,都更加注重装饰性。</b></font><div> 而这些构件上的变化,也进一步影响了建筑的整体美学感受,梁思成在《图像中国建筑史》中指出,中国古建筑从唐、辽的豪劲时期,走到了北宋始创的醇和时期。</div><div> <font color="#167efb"><b>至此,大唐的雄健大气褪去,呈现出大宋的优美典雅,却也在某种程度上,也提前预告了明清时期的建筑风格演变。 </b></font></div> <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76, 79, 187);">【温馨提示】:</b></p><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55, 138, 0);">全世界共同的战“疫”</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55, 138, 0);">加油!!!</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55, 138, 0);"><span class="ql-cursor"></span></b></p>

建筑

法式

圣母

晋祠

柱头铺作

前廊

柱头

北宋

上檐

铺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