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之怎样使学生注意力集中

Ding

领读内容 <p>  我带领27个幼儿到草地上去参观,目的是让他们看到各种植物是怎样传播自己的种子的。他们要看的那些植物长在草地的一个较远的角落里。要想让所有的孩子都围拢来看这些植物,我就得用注意力的很细的丝线把男女孩子们都拴到我的身边来,这就好比是一根根无形的“缰绳”。在他们眼前的这些植物中间,还有几十种各式各样的、非常有趣的事物,只要一个儿童的注意转到其中的一件事物上,那根丝线就断了,于是我给他所讲的和指给他要看的东西,他就再也不看、不听了——思想开了小差。譬如说,一只花蝴蝶翩然起舞,瓦尼亚、柯里亚、尼娜、娜塔罗奇卡这4个孩子的好奇的小眼睛就盯住了那只蝴蝶,于是4根丝线就断了。或者脚底下突然蹦出了一只小青蛙,于是又有几根丝线被扯断了……</p><p> 这种情形在课堂上也是常见的。怎样才能把这一群坐立不宁的、好奇心很强的、随时都会跑去追赶蝴蝶的小家伙吸引在你的身旁呢?当你开始给少年讲解一些枯燥的、并无趣味的知识,而他的头脑里却正在想着别的什么有趣的、吸引人的、激动人心的东西的时候,你该怎么办呢?</p> <p>  控制注意力的问题,是教师工作中最精细的而且研究得还很不充分的领域之一。要能控制注意力,就必须懂得儿童的心理,了解他的年龄特点。多年的学校工作经验告诉我,要能把握住儿童的注意力,只有一条途径,这就是要形成、确立并且保持儿童的这样一种内心状态——即情绪高涨、智力振奋的状态,使儿童体验到自己在追求真理,进行脑力活动的自豪感。</p> <p>  我们要动用智育的一整套手段来创造这种状态。要创造前面所说的情绪高涨的状态,单单依靠在上课时采取某些特殊的方式,譬如说选用恰当的直观手段,那是不能达到目的的。这种状态的形成取决于许多因素——取决于思维的素养和情感,取决于学生的见闻的广度等。</p><p> 掌握注意力——这是教师对儿童的思维施加的一种非常精细而微妙的作用。例如,我知道,学生要学一年生物学,其中有许多初看起来毫无趣味的教材——蠕虫的机体构造、生机活动等。在教这部分教材时,如果在儿童的意识里事先没有一些能跟教材“挂起钩来”的思想,那么你就无论如何也无法控制住他的注意力。在这里,学生的注意力取决于他事先知道的一系列常识,有了这些常识,他就会把毫无趣味的教材看成很有趣的教材。例如学习关于蠕虫🐛的教材,学生应当知道这样一些常识:有益的蠕虫🐛(如蚯蚓)对土壤构造的作用和对植物生长的作用,各种自然现象之间的普遍平衡,一些现象对于另一些现象的隐蔽的依存性等。</p> <p>  我要让学生集中注意力听讲关于蠕虫的教材,我就得培养我所需要的学生的情绪状态,我就推荐他们读一些关于自然界、关于土壤的生活的有趣的书。当我讲解那部分初看起来毫无趣味的教材时,我的话针对着学生的思想,我好像在触动他们的思想,于是我所讲解的东西就在学生的意识里引起兴趣。这种兴趣首先是靠内部的刺激和诱因而引起的;学生过去在阅读时头脑里留下的思想,这时候好像又苏醒了,更新了,它竭力向我的思想靠拢,——学生不单是在听讲,感知新教材,而且是在自己的意识的深处搜索某些事实和现象,对它们进行思考。</p><p> <span style="color: rgb(21, 100, 250);">不随意注意应当与随意注意相结合。当学生一边听讲一边思考的时候,才能出现这种结合。而要做到这一点,则必须使学生意识里有一点“思维的引火线”,也就是说,在所讲的学科中,应当使学生有某些已知的东西,在感知教材过程中,学生的思考越积极,他学起来就越轻松。通过阅读而做好准备的注意力,是减轻学生脑力劳动的最主要的条件之一。只要在课堂上能把学生的不随意注意与随意注意结合起来,他们就不会感到疲惫不堪。</span></p> <p><br></p><p> 如果教师不去设法在学生身上形成这种情绪高涨、智力振奋的内部状态,那么知识只能引起一种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只会带来疲劳。甚至最勤奋的学生,尽管他有意识地集中自己的努力去理解和识记教材,他也会很快地“越出轨道”,丧失理解因果联系的能力。而且他越是努力,反而越难控制自己的思想。凡是那些除了教科书以外什么也不阅读的学生,他们在课堂上掌握的知识就非常肤浅,并且把全部负担都转移到家庭作业上去。由于家庭作业负担过重,他们就没有时间阅读科学书刊,这样就形成一种“恶性循环”。</p><p> 众所周知,直观手段可以提高学生对学科的兴趣,加强学生的注意力。但是,直观性作为一条教学原则来说,则具有广泛的含义。如果把直观教具仅仅看做是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手段,那么这不仅对教学,而且特别是对智育,都是很有害的。</p> <p>  怎样使学生注意力集中,之前我们能想到的,仅仅停留在用直观手段去提高学生对学科的兴趣。<b style="color: rgb(237, 35, 8);">现在,我们知道了,不管哪门学科,都要学生通过阅读或预习,事先对知识有某些已知的东西,拥有一条“思维的引火线”,让学生在一边听讲时一边思考,达到不随意注意与随意注意相结合的境界,才能让学生始终保持情绪高涨、智力振奋——即注意力高度集中的状态。</b></p> 品读感悟 <p>  “提高学生注意力”这个问题经常困扰着我,而我惯用的方法基本都是点名提醒或者暂停授课以提醒学生集中注意力,当然也尝试变换上课形式来改善,但是效果不是特别明显。虽然每一课都布置预习,但是没有想过这是一个使学生注意力集中的一种措施,也许是布置的预习内容针对性不强,导致在提高学生注意力方面不够显著,所以得变换布置的预习内容了。</p> <p>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培养学生养成阅读的习惯是非常重要的。<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阅读是一项任重道远的工作,重在培养兴趣,难在积累,贵在坚持,只要持之以恒,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span>当你的学生爱上阅读,那他就会主动认知,主动去探索未知,并积极运用所知知识开动脑筋,去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学生的注意力就会集中了。</p> <p>  有目的、有计划的预习,对于学生学习新课是非常重要的。就像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在所讲的学科中,应当使学生有某些已知的东西,在感知教材过程中,学生的思考越积极,他学起来就越轻松。孩子通过预习而在脑部储存了一些已知的知识,当我们在授新课的时候,他们就能快速地跟上我们的脚步,并且能利用已有的知识对新课有更深的理解。这样,就会让他们上课时精神注意力越来越集中!反之,学生的注意力则会在课堂上开小差,学习效果也会不理想。</p> <p>  当我们讲解看似孩子索然无味的教材时,我们必须针对着学生的思想,提前布置一些与这篇课文有关,孩子们又易操作的预习单,有动手操作或是摘抄或是阅读后小记等实践性作业,触动他们的思想,让我们所讲解的东西就在学生的意识里引起兴趣,学生学课文之前在阅读时头脑里留下的思想,这时候好像又苏醒了,更新了,它竭力向我的思想靠拢,——学生不单是在听讲,感知新教材,而且是在自己的意识的深处搜索某些事实和现象,对它们进行思考。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把不随意注意应当与随意注意相结合。这就是要使学生意识里有一点“思维的引火线”了!这样,在所讲的学科中,让学生有某些已知的东西,在感知教材过程中,学生的思考越积极,他学起来就越轻松。通过阅读而做好准备的注意力,也是减轻学生脑力劳动的最主要的条件之一。他们就不会感到疲惫不堪了。不过老师的课前的备课和研究要付出很多精力,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因此,备课组集体备课时,集思广益,要特别注意学生的预习,设计有趣的语文预习活动,同时,重视阅读过程中的陪伴、分享和互动,真正实现高质量的阅读。由此说来,引导孩子大量阅读真是太重要了,时不我待,只争朝夕。</p>

学生

注意力

教材

随意注意

预习

阅读

思想

思考

听讲

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