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这几天的朋友圈净是挖荠菜的照片视频,内心蠢蠢欲动。昕儿说她知道哪儿有荠菜,我俩驱车前往,只见白色的小米花开了一地,地太干,荠菜们怕来不及传宗接代,在本该水灵的时候过早地开了花。</p><p> 隔天,约上慧儿昕儿在朋友带领下来到一片开满花的油菜田,放眼远望,满地金黄,名副其实的花花世界。如果说江西婺源的油菜花梯田是一幅唯美的天然画卷,那我们华北平原的油菜花田,就是一曲美妙的田园交响诗。我们的花田不仅能开出油菜花,还会出开梨花、杏花、桃花……白黄、粉黄、红黄,交相辉映,欲迷人眼。</p> <p> 眼前的油菜花一畦一畦整齐开放着,刚刚冒牙的小树们在花间卫兵式站立,一如北方人的规矩与耿直。我们就在花垅上挖着向往许久的肥嫩、油绿、硕大的荠菜。</p><p> 我就是那个二愣子,只挖到第三颗,挖野菜的小铲子就被自己的愣劲儿冲断,看着挖得畅快淋漓的俩人,眼馋心痒,只剩给人家提溜袋子的资格了,看她们挖下一朵,就赶紧巴结着把袋子张开。</p><p> 我们穿姜黄、蓝紫、深咖三色衣服在花间起伏躬行,是流动的风景,更是跳跃的彩色音符,这金黄花畦就是我们的巨制五线谱。</p> <p> 五个袋子都装满的时候,我俩喊昕儿:快走啦,快走啦,还要不要去挖茵陈了。不知是真听不见,还是装听不见,不管怎么喊,她还是在那儿吭哧吭哧使劲挖着。不得不又跟在她的身后把袋子里的荠菜摁了又摁,然后塞进一把,再塞进一把。每一个袋子都是又硬又沉。</p><p> 真是应了那句话:你永远也叫不应一个听得见的真聋子。昕儿还在挖,慧儿坐在离我不远的花垅上,双眼微眯,双肘抵住双膝,食指交扣,双膝张开,腰背微微弯曲、放松,好舒服的姿势。我也以相似的姿势坐在另一个花垅上。看着埋头苦干的昕儿,我俩一阵阵窃笑。</p><p> 小学学过一篇当代女作家张洁的课文《挖荠菜》 ,记忆犹新。她希望孩子们不忘历史,不忘苦难,珍惜现在,开创未来…… 其实我们今天挖的也不是荠菜,我们挖的是自由、自在、自然、自己。</p><p><br></p> <p> 听朋友说茵陈也正当季,下午5点钟的时候,拉上满满实实五大袋子荠菜,兴致不减地前往下一个目的地。</p> <p> 茵陈是长在沙滩地的野菜。一路迂回曲折颠簸,过沟坎,走沙窝,上高坡。四周沙丘沟壑纵横,都是绝美风景。慧儿说:这里太适合拍大漠古装武侠剧了。</p> <p> 约莫十几分钟,来到一个巨大的沙坡前,沿着车辙、脚印往上走,路边随处可见又小又老又衰的茵陈,显然是被别人挖了又挖剩下的。继续向前,终于在一处荆棘丛生的陡峭沙坡上,发见一丛丛一簇簇长势娞娞,颜色青青的茵陈。越是荆棘深处就越娞的可爱。</p><p> 王安石有句名言,“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风光在险峰,好草在人之罕至中。</p><p> 想要挖到这如此鲜美的茵陈真不是件容易事,沙坡太陡,我们需绕道远处稍缓的地方下到十来米深的沟里,然后往上爬,拨开荆棘才能挖到。沙子太松散,每上一步都要往下滑半步。慧儿聪明,先用铲子挖个小坑,再把脚放进去,效果很好。她一边示范,一边演讲当年在老家滹沱河沙滩里和童年小伙伴抽锥锥挖甜甜根的快乐。眉飞色舞的样子,满满的幸福回忆杀!</p> <p> 挖满一大包,手上不知被蒺藜扎了多少个小眼儿,头发在野风中凌乱不堪,好好一双鞋也已面目全非,但愉悦的心情无与伦比。</p><p> 晚上六点半到家。庆幸那里没有甜甜根,否则天黑都回不来呢!</p> <p> 后续:择净洗净包饺子煎菜饼,美味无比,很有成就感。尤其荠菜饺子皮薄馅大 ,咬一口滑嫩鲜香 ,那美味龙虾鲍鱼也不换啊。</p> <p> 早在周代,就有采荠为食的记载,《诗经·尔雅》中有:“荠菜甘,人取其叶作菹及羹亦佳”。唐代诗人白居易在诗中感叹:“惆怅去年墙下地,今春唯有荠花开”。南宋诗人陆游有:“长鱼大肉何由荐,冻荠此际值千金”。荠菜,其翠绿、鲜嫩、味美、醇香,即色、香、味俱佳之特色,使得历代文人墨客揄扬之诗咏吟不绝。</p><p> 在唐代,尤其是开元、天宝之际,人们要在立春这天去郊外野游探春、挖荠菜,用荠菜、肉馅制成“春饼”吃,还以荠菜为主料制成“春盘”作为节礼互相馈赠,有“盘装荠菜迎春饼”之说。现今,我们在立春所吃的“春卷”,就是从“春饼”延伸而来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