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滇藏之旅(十五)布达拉宫-色拉寺(7.31)

嗳静☆*:...

住进布达拉宫,我是雪域最大的王。 流浪在拉萨街头,我是世间最美的情郎。 自恐多情损梵行,入山又怕误倾城。 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 ——仓央嘉措<br> 今天我将携带着六世达赖仓央嘉措的情歌前来参观西藏最宏伟最尊贵的宫殿:布达拉宫。<br> 布达拉宫(藏文:པོ་ཏ་ལ,藏语拼音:bo da la,威利:po ta la),坐落于中国西藏自治区的首府拉萨市区西北玛布日山上,是世界上海拔最高,集宫殿、城堡和寺院于一体的宏伟建筑,也是西藏最庞大、最完整的古代宫堡建筑群。<div><br></div><div>“布达拉”是藏语“普陀”之意,在藏传佛教的信徒来看,此处犹如观音菩萨的普陀山。</div> 布达拉宫最初为吐蕃王朝赞普松赞干布为迎娶尺尊公主和文成公主而兴建。但在吐蕃王朝灭亡后,布达拉宫大部分毁于战火,直至公元十七世纪,五世达赖建立噶丹颇章王朝并被清朝政府正式封为西藏地方政教首领后,才开始重建布达拉宫,以后历代达赖又相继进行扩建,而且由原来的9层变为了重建后的13层。 这里由白宫和红宫两部分组成,东部的白宫即达赖喇嘛居住的地方,中部的红宫为佛殿及历代达赖喇嘛灵塔殿,西部白色的僧房为达赖喇嘛服务的亲信喇嘛居住的地方,东西全长360米,主楼高117米,看上去甚是宏伟壮观。 当天下起了小雨,阴沉的天空给原本气势宏伟的布达拉宫更增添了一分庄重宁静。 道路两侧是红白相间牛奶墙,人们顺着“之”字形青石阶梯缓缓前行,仿佛行走于云端的天宫中,威严肃穆伴你左右。 <p>掀开这道帷幔,才算正式进入布达拉宫内殿。由于内部不让拍照,我简单地在外围随拍了一些外景,权当留念下吧。</p> <p>在殿前是一个接近正方形的广场,所有游客顺着“U”字形的队伍依次进入宫殿内部。和众多旅游景点一样,“U”字队伍的开端设有游客纪念品销售处,总会有人要买点什么以纪念他曾经来过这里。</p> 巨幅帷幔下,仰望神居住的地方,心中无比敬畏。简简单单的红、白、黄、黑这几种颜色,竟然勾勒出这世上最庄严、最恢弘、最尊贵的圣殿,真的令人赞叹不已。 顺着“U”字形尾端的红色楼梯进入布达拉宫正殿,你完全想象不到,和紫禁城的大气宽阔完全相反,布达拉宫殿内通道狭小,空间紧密,光线阴暗,由于常年点着酥油灯,空气中弥漫着浓厚的酥油味道。而就在这样狭小的空间中,却收藏着世上不计其数的无价之宝,有人曾毫不夸张地讲,在布达拉宫中最不值钱的就是黄金。 放眼望去,昏暗的宫殿密密麻麻铺满了奇珍异宝,一座座灵塔十几米高,均是用黄金和稀世珠宝打造而成,宫内所珍藏的卷贴和浩繁的经书,有的是金水写成。宫内供奉着近二十万尊佛像,大都是用黄金、或者用白银、黄铜加以包裹,甚至是用黄金等铸造。难怪有人称布达拉宫是“金色的宫殿”,果然名符其实。 许是里面的珍宝贵气逼人,许是酥油灯闻得时间太久,走出布达拉宫内殿,猛地呼吸到外面清凉的空气,瞬觉轻松了许多。而此刻天也放晴,暖阳高照,布达拉宫又恢复了素日里雍容华贵的圣殿形象。 转山转水转佛塔,布达拉宫山脚下据说有一千八百五十三个转经筒,我没有时间去一一细数,但这里,您能再次看到那些朝圣转经的藏民们认真虔诚地转动经筒,我生怕惊扰了她们,快速拍了几张,记录下西藏的味道。 在世人眼中,拉萨的色拉寺并不如大小昭寺那般出名,而且只要在指定时间到达黄教寺庙,就能看到喇嘛的辩经活动,无需专程跑到色拉寺去看。<div>其实不然,色拉寺的辩经活动不论是场面规模、动作规范、严谨激烈的程度在整个西藏地区都更具特色,观摩色拉寺辩经成为我们下午感受西藏佛教文化的不二选择。</div> “色拉”在藏语里是野玫瑰的意思,据说修建的时候,因山上长满野玫瑰而得名。色拉寺作为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大主寺之一,始建于明朝永乐年间,是格鲁派开山祖师宗喀巴的高足绛钦却杰(大慈法王)所建,距今已经有近600年的悠久历史了。 辩经,藏语称“村尼作巴”,意为“法相”,是藏传佛教喇嘛攻读显宗经典的必经方式。是对最近所学内容的扎实与理解程度的测试,如果僧人不参加辩经,就如同每日不学习不思考那般,这样到头来是学不好的! 色拉寺的辩经仪式在寺内最北边的辩经场进行。 每天下午三点,辩经正式开始,身着红袍的僧人进入辩经场,简短的开场仪式后,辩经正式开始。 僧人成对或一对二、一对多形式进行组合,发问者站立,回答者坐立,问题一出,坐立者必须不加思索地作出解答或反驳。 辩论者双方的三要素是:智慧具足、心机熟练、通晓经籍。<div>辩论四根本:主张、见解、戒禁和我论。</div><div>辩论三过失:内容过失、思维过失和语言过失。</div><div>所以,辩经的目的不是要争出个你输我赢,而是通过辩经提高自己对佛法的领悟。如遇到学僧因为辩经起了冲突并大打出手,那么学僧将面临被退学的风险。</div> 僧人右手向后高高扬起,和左手相拍发出清脆的响声,然后将右手向下伸向对方后收回,向对方发问。 据说这个右手扬起的动作代表文殊菩萨的智慧就在身后,而两手掌合击发出声响,代表着三层意思。<div>第一层为一个巴掌拍不响,世间一切都是众缘合和的产物;</div><div>第二层为掌声代表无常,一切都稍纵即逝;<br>第三层意为清脆的响声击醒你心中的慈悲和智慧,驱走恶念。待对方答后,或无言以对之时,发问者右手向下后又拉回,是希望通过自己内心的善念和智慧,把在苦难中的众生救出来。<br></div> 由于辩经场内不准许单反相机拍照,我随手拍了两张便走了出来,毕竟在这个陌生的寺庙里吸引我的地方还有很多。 走着走着,在一条正路的拐角,有一个正在维修的小门,很少有游客前往,我知道,那里便是我要去的地方,一则人少静心,二则充满了探险与未知。 走过一段山路后,一幅幅壮美、色彩艳丽、描金彩绘的佛像岩画惊现在我眼前,这些画依山而绘,四周白云环抱,好似游走在空中的神明,对我来说这简直是一场视觉盛宴,美的叹为观止,目不暇接。 还有一些岩石上刻画着藏语和梯子的图案,据说这个梯子代表通往天国的“天梯”,可以保佑人死之后能升天。 在这边往山上搬运东西,全靠人力运送,看着他们行走在山间,无比敬佩,而这样天地合一人神共存的画面可能只有在这里才能看到了吧。 <p>面对如此壮阔的美景,怎能辜负,正在我躲在墙角阴凉处举着相机进行构图,盘算着守株待兔的时候,突然感觉头被人摸了摸,抬头便看到一位慈祥的老喇嘛,他对我微笑着。</p><p><br></p><p>事后爷告诉我说,这是被赐福啦,非常幸运呢~</p><p>信奉藏教的干爹也说,在西藏,人很少用手直接摸头,他们认为那会把被摸的人身上的业障带到自己身上。而一般的赐福也是用经书垫着赐福,直接用手抚摸赐福则是万分难得的幸事~</p> 看来冥冥之中,他也是我要“守”的人,最终在这位老喇嘛的赐福下,也成全了我的这幅作品。拍到这一瞬间时,我内心无比激动。 看着他渐渐远去的背影,暗暗祝福怹老人家健康长寿。 洁白的展佛台前最适合极简摄影。 事后才知道,我去的地方是色拉寺后山的“色拉乌孜山”,拉萨市区唯一的天葬台就在此处。 傍晚,我们回到拉萨市中心自由活动。 我再次回到大昭寺门前,行走在朝圣者的身边,寻找那日未了的心愿。 那未了的心愿是想用50定焦镜头拍摄出像空气切割机一样的画面,是想拍到从他们身上感知的那种触动我心灵的画面,对于那未了心愿的执念在一次一次的快门声下得到救赎。 夜晚的八廓街更加神秘宁静,朝圣之路仿佛被圣光点亮,除了很多磕长头的朝拜者,这里还有各式各样的藏式小铺、美食小馆、温馨小旅店,地面上打着各种抒情诗歌的投影,夜晚的八廓街浪漫得更像个多情的诗人。 <p>下一次,一定要在这里找一个藏式小客栈,每天闻着酥油茶的奶香起床,在慵懒的阳光下不紧不慢地吹着风,或穿起藏式小裙子旋转在八廓的胡同中,带上你爱的书,带上我爱的猫,在一个浪漫的小酒馆里,用你的话语融化我的甜蜜。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