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有人做过统计:一个人一生会碰到2920万个人,能相遇的人是其十万分之四,能相识的人是其千万分之五。</p><p> 我很幸运,五十年前,和一群人因军营相聚在张掖,身着六五式军装,开始了千万分之五的缘份,这群人就是我的战友们。</p> <p> 1969年底,还有一周就要过元旦,我们从这扇大门,走进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八野战医院的军营,五十年的缘份从此开始。</p> <p> 这是当时我们新兵队时的合影,已记不清是谁为我们拍的,真的非常感谢。孙淑珍是我们的班长,江新新是副班长,还记得第一次半夜紧急集合是在平原堡,急促的号声响起,大家慌乱起床打背包,不是你扯了我的背包带,就是你错拿了我的物品,真是一地鸡毛,连滚带爬奔到集合地点,背包散了的,衣服穿错了的,相互一看忍俊不已,就这样,一群十几岁的青春少女,摔打着结束了新兵生活。</p> <p> 1975年之前的病房是一排排平房,我所在的传染科在平房的最后两排,很安静。那时取暖烧的是火墙,病房用的开水,是要从开水房一担担挑到病房,开水房距离病房是有距离的,不论男女老少,每个人都挑过开水,捅过火墙,烧火墙的煤坯,都是大家利用业余时间打制的,病人的被服,洗衣房的人是用双手一件件洗出来的,那时候,医院的每一个岗位,医护,行政,炊事班,洗衣房,通讯班等,都有战友们的身影,没有人叫苦,大家都一样,一心只想着把工作做好,对得起这身军装。</p> <p> 这是当年的开水房,如今已废弃,几十年后见到它,仍能感受当年的热气腾腾,仍能依稀看到那一个个挑着开水的稚嫩身影。</p> <p> 这是当年的理发室,澡堂,如今已成废品收购站,那里为我们洗去过征尘,让我们焕发精神。记得澡堂旁是洗衣房,洗衣房过去是面包房,每周六洗完澡出来,常被面包房飘出的面包香味,馋的一个劲的咽口水,现在想起还能感觉到那面包的香甜味道。</p> <p> 上世纪70年代初部队每年都会组织野营拉练,我参加过三次,都是在冬季,第一次是新兵蛋子时拉链到平原堡,记得行军至55师防区时,张英碰到了她在55师当兵的哥哥,见面场景犹如电影《英雄儿女》中,王成路遇王芳。</p><p> 拉练途中虽很疲惫,我们也没有忘记欢歌乐舞,为战友们解除疲劳。</p><p> 有一次拉练到民乐住老乡家,我们这个班是住在一对老夫妻家,老夫妻是军属,亲当兵的,怕我们冷点了个炭盆放在屋里,我们没经验,不知炭盆熄灭要移出屋外,结果我们全班人煤气中毒,幸亏半夜有我的岗要站,被叫起床换岗,结果一班人倒地一半,老夫妻吓得哆哆嗦嗦一个劲道歉,记不清当时我那班岗是谁替我站的,谢谢了,尽管这声谢迟到了50年,但是发自内心的真诚。</p><p> 军部有个处长外号叫魏大胡子,喊口令声音宏亮,气势如雷,有次参加军直拉练,走在戈壁荒滩没有厕所,魏大胡子一声:男左女右,就地休息。声音通透贯穿队尾,五十年了,在没遇到像他那样字正腔圆、口齿清晰、具有穿透力的口令声。</p><p> 艰苦的拉练中,战友们的爱美之心也没忘指点下江山,只要有好景,一定展示一把飒飒的身姿。</p> <p> 我们同学习,同工作,同拉练,同下农村巡回医疗,同在宿舍的操场上打羽毛球,乒乓球,篮球,唱歌跳舞,说悄悄话。</p><p> 医院每年都有各种活动的比赛调解部队生活,每次的文艺汇演都比的热火朝天,医院宣传队在张掖也算小有名气,去军部演出也从没有掉过链子,那张拿着镰刀的照片,是个舞蹈,我记得舞蹈名字叫《喜开镰》,火热的军营生活形成的凝聚力,是我们这群人缘份的基石。</p> <h3> 还记得这座大庙吗?当年的院部,没想到大庙是文物,当年的医院领导们真是幸运哦,能在文物里办公,如今这大庙也是物有所用,整体搬到张掖卧佛寺展出。</h3> <h3> 当年的18公里医院农场,有我们挥洒的汗水,收获的果实,我轮值农场三次,忘不掉质朴老汉唐师傅,忘不掉唐师傅养的只认医院人的大黄狗,如今这农场已成私人的承租地,但住过的宿舍还在,18医院气息尚存。</h3> <p> 病房大楼是我们亲手一砖一瓦建成,那轰鸣的打桩机声,那浇筑预制板的振动声,那打磨水磨石地板的摩擦声,和着汗水与辛苦凝聚在大楼的每一寸钢筋水泥中,心目中这大楼就是四个字----高大雄伟。</p><p> 1975年之后,病房科室就搬到了我们自己盖的这座楼里,病房里留下过我们每个人的身影,见证经过在我们辛勤劳动的付出下,走出去的每一个康复病人。几十年后站在病房走廊,仍是那么亲切,静心闭目,仍能听、看到当年的你、我在病房中的忙碌脚步和灵巧身姿,那上下班的军号声犹在耳边,仿佛就是昨天的事情……。</p><p> 如今这里成了一所育人的学校,救死扶伤已成为过去。</p> <h3> 医院原是厚厚城墙围绕,后来逐年拆除,如今只剩这一点点了,因当年不知那城墙也是文物,没有保护意识,真是可惜了。</h3> <h3> 我们当年种下的钻天杨,如今已经成材成林,看着树们的成长,犹如看到了我们自己。</h3> <p> 这是1975年后修的大门,后因大门改到了另一侧,如今也是废弃了,成了垃圾场,当年这也是我们拍照的取景地哦。</p> <h3> 张掖街上的钟楼是我们共同的记忆,如今还是老样子,只是再不能随意上去,当年街角的新华书店,如今已变成东方商城,50年的变化,张掖不光是河西走廊上的金张掖,也因丹霞地貌,成为5A级景区家喻户晓,不管张掖如何变化,我们的缘份不会变,随着岁月年轮的增长,缘更深,份更重。</h3> <p> 铁打的军营流水的兵,战友们逐年离开医院,分散到祖国各地。1989年开始,战友们开始了一次次在各地的小聚,1989年北京军博,1990年兰州、西安,直到经过六年努力,1995年10月,战友们从全国各地齐聚西安,有了第一次大的相聚,我们的缘在那次得到升华。</p> <h3> 这组照片是2006、07年回到张掖,寻着青春的足迹,我们在张掖街头品尝特色美食-张掖小饭,在钟楼前留影,站在农场地头大喊:我们回来了,流连病房诉说当年轶事,街头碰到王福选,驻足开聊忘了时间,医院大门前兴奋跳跃犹如回到当年,短暂的停留,让大家兴奋了好长时间。</h3> <h3> 这组照片是2009年,战友们一起出游东北,长白山、五大连池、太阳岛、兴凯湖、北大荒,中朝、中苏边界都留下我们的足迹。途中,张红光不慎摔伤了脚踝,一路大家决不放弃,男战友们背上背下,坚持走完全程。大家开心欢跳,拄着双拐的红光也忍不住想跟着跳。<br> 照片中有一张沈阳火车站站台的合影,当时火车到达沈阳车站是凌晨两点多,离到站还有半个小时,大家互相叫起,安静的等候在车厢门口,因为停车时间只有三分钟,车还未停稳,已看到站台上李莹夫妇在跟着车奔跑,见面时刻大家笑着跳着七嘴八舌的说着,宛如见到青春年少的彼此。火车缓缓离开沈阳站,李莹夫妇追车挥手告别,黑暗的车厢里,大家静静的立在车窗前挥手,美美的画面久久留在我的脑海里,这-就是那千万分之五的缘份。</h3> <h3> 这一组照片是2013年,因为战友们的西北情怀,大家在青海西宁集合,进行了又一次西北省亲之旅。<br> 兰州、西安、南京、常州、上海、山东、太原、东北、北京等地战友,从西宁出发,把青海、甘肃的风景名胜好好游了游。酒泉卫星发射基地和张掖是重点,最后一站是西安,沿途都没有忘记跟各地战友的相聚。<br> </h3> <h3> 2014、2015年,战友们继续开心快乐的同游华东,北欧,我因工作的关系,跟过很多旅游团队,每个团队有每个团队的故事,但只有和战友们同游,才真正玩的松弛快乐。</h3> <p> 战友们从2015年就开始讨论啥时能再进行一次大的相聚,我说等我们入伍五十年再聚吧,“不行,我们等不得了”,这竟是大部分人的呼声。于是,2016年金秋十月,大家克服各种困难,从全国各地齐聚北京,相隔西安聚会21年,缘份让我们又走到一起。</p> <p> 还记得北京新北纬饭店吗?它见证了我们的千万分之五。</p><p> 报道那天,顾不上放下行李,来不及喝口水,见面的拥抱,握手就开聊,旁观者想象不到,这是一群50-90岁年龄的人。夜深了,大厅里仍是聊的热火朝天不愿休息的人们,几十年不见,仍能认出彼此,聊不完的话题诉说着昨天今天明天,兴奋的夜不能寐,这样的相见宛如见到彼此的亲人。</p><p> 看看这组照片,能让你想起那天吗?</p> <h3> 第二天,大家一起游览承德和金山岭长城,车上继续着没聊完的话题,拍照常是在摄影师按下快门之前,画面里的人越来越多,笑声中飞出大家的开心。<br> 游览结束回京的路上遇到盘查,因军委门前有静坐的复转军人,我们四辆车被当成援助静坐力量被扣,我和公安人员进行交涉,被扣在屋内不得出来,男战友们呼呼啦啦去了几十人据理力争声援我,幸好我事先有报备,经过核实对我们放行,警察小伙子上车为耽误大家时间道歉,老军人们让警察小伙好好见识了一把,啥叫中国人民解放军,这个插曲,为大家的相聚增添了靓丽有趣的一笔,如能再见面一定是大家开心的谈资了。</h3> <p> 这组照片,是大家游览天津海洋世界,鸟巢,国家大剧院等景点的留影。鸟巢那天,赵金凤的先生,前张掖机场飞行员彭先生赶去跟大家见面,凡在张掖部队呆过的人,都有着共同的情节,何况机场跟医院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p><p> 给大家拍照的摄影师小伙子,曾悄悄问我:你们除了在一个部队呆过,没有其他关系吗?他不解这帮人为啥如此亲热。</p> <p> 医院走出过很多对夫妻,2016年聚会来了14对,联欢会上,大家为这14对夫妻举行世纪婚礼,他们经过漫长的试婚,终于在2016年十月,在战友们的见证下修成正果。</p><p> 婚礼进行曲响起,由89岁的王忠仁李桂贤夫妻带头,14对新郎新娘手牵红绸缓缓步入会场,200战友激动的大喊大叫,新郎新娘们向来宾们三鞠躬,掀了盖头,相互爱吻,大家齐祝他们相应国家号召完成二胎计划,14对夫妻们不甘示弱,同声高喊:保证完成任务。喜糖洒向战友们,欢乐填满在场每一位战友的心。</p> <p> 聚会在一曲《打靶归来》后结束,所有人敞开嗓子高唱儿时就会唱的《打靶归来》,兴奋、热血、酣畅都表现在这一曲高歌中,最后的1.2.3.4喊的铿锵有力,以至酒店经理跑过来说:声太大,老外客人投诉了。</p><p> 要告别了,纵有万般不舍仍是要挥手说再见。</p><p> 相信,2016年10月的北京相聚,深深的印在了每一个参加者的记忆中。</p> <p> 这组照片是1980年后到医院的战友们,那时医院番号已由18改成27医院,我跟他们并不相识,2016年北京聚会他们有不少人参加,得以相识,19年有幸受邀参加了他们组织的两次聚会,上半年是华东,下半年在江西。很高兴认识他们,使得战友们的缘份得以延续。</p><p> 如今战友们基本都是退休状态,爱玩儿的战友每年都会相约出游,从国内走到国外,从热带游到南极,开心的足迹要在还能走动时继续。</p><p> 五十年半个世纪,我们相识时青丝累累,如今相见白发满头,但这缘分经历五十载春秋,如白酒般更加醇香、绵长。因为我们彼此见证各自的青春;彼此记录着各自的成长;彼此收藏着各自的故事;彼此连接着各自的缘份。每当相见,这缘分便会敲打彼此记忆的窗户,唤醒你我对不曾遗忘的往事的回眸。</p><p> 谢谢战友们,谢谢这千万分之五的缘分。我把这份谢谢献给入伍五十年,献给我的战友们。</p><p> 致以军人的敬礼!!</p><p> 2020年4月完稿</p><p> </p><p>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