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

如月

<p>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唐代诗人杜牧的一首《清明》把我们带进了中国的传统节日清明节。</p><p>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清明节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兼备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扫墓祭祖与踏青郊游是清明节的两大礼俗主题。</p> <p>  假期变迁</p><p> 清明节虽有着久远的历史源头,但在全国范围盛行并设扫墓假期是在唐宋之后。据资料记载,唐代,由于官吏回乡扫墓,时有耽误职守的事,唐玄宗颁布政令解决假期的问题。开始规定:寒食、清明四日为假,后来规定寒食通清明,休假五天,到贞元六年,假日加到七天。这样官员们可以从容地进行扫墓祭奠之事。宋代的寒食、清明也放假七天。每到清明节,官员士庶俱出郊省墓,以尽思时之敬。1935年中华民国政府明定4月5日为国定假日清明节。2007年12月7日,国务院第198次常务会议通过了修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的决定,其中规定“清明节放假1天。”(农历清明当日),2008年清明节正式成为法定节假日,放假一天。</p> <p>  主要习俗</p><p> 踏青</p><p> 踏青古时叫探春、寻春等,即为春日郊游,也称“踏春”。一般指初春时到郊外散步游玩。清明时节,春回大地,万物“吐故纳新”、气温升高,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正是郊外踏青的好时节。人们乃因利趁便,扫墓之余亦一家老少在山乡野间游乐一番。中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踏青习俗由来已久,唐宋尤盛。</p> <p>  植树</p><p> 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做“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每年党和国家领导人都会参加义务植树活动。今年的4月3日上午10时30分,党和国家领导人来到位于北京市大兴区旧宫镇的植树点,同首都群众一起参加义务植树活动。在全国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复工复产不断推进的时刻,主席他们参加义务植树,既是以实际行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生产生活秩序加快恢复,又是倡导尊重自然、爱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p> <p>  放风筝</p><p> 风筝又称“纸鸢”、“鸢儿”,放风筝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者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像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p> <p>  扫墓祭祖</p><p> 扫墓祭祖,是清明节俗的中心。清明之祭主要祭祀祖先,表达祭祀者的孝道和对先人的思念之情,是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一种文化传统。清明祭祀按祭祀场所不同,可分为墓祭、祠堂祭。以墓祭最为普遍,清明墓祭被称为扫墓。祠堂祭,又称庙祭,是一个宗族的人聚集在祠堂共祭祖先,祭完后要开会聚餐等,这种祭祀是团结族人的一种方式。</p><p> 清明祭祖,按照习俗,一般在清明节的上午出发扫墓。拜清的方式或项目各地有所不同。常见的做法有两部分内容组成:一是整修坟墓。二是挂烧纸钱、供奉祭品。扫墓时,首先整修坟墓,其做法主要是清除杂草,培添新土,然后叩头行礼祭拜。这种行为一方面可以表达祭祀者对先人的孝敬和关怀,另一方面,在古人的信仰里,祖先的坟墓和子孙后代的兴衰福祸有莫大的关系,所以培墓是不可轻忽的一项祭奠内容。所供奉祭品主要是食品,品种各地不同,都是当地人认为的并且按祭祀者的经济能力能拿得出来的美味佳肴或合于时令的特色食品。</p> <p>  每年清明节这一天,学校会组织学生去烈士陵园为烈士献花、扫墓以此缅怀英雄烈士。今年清明节缅怀英雄烈士活动是在网上祭拜的。时值全国人民抗击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时期,在抗击新型冠状病毒疫情中牺牲了很多医务工作者、警察……逝世了很多同胞,为表达全国各族人民对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牺牲烈士和逝世同胞的深切哀悼,国务院发布公告,决定2020年4月4日举行全国性哀悼活动。在此期间,全国和驻外使领馆下半旗志哀,全国停止公共娱乐活动。4月4日10时起,全国人民默哀3分钟,汽车、火车、舰船鸣笛,防空警报鸣响。3分钟,180秒,哀思充满心间。3分钟,180秒,警报响彻神州。</p> <p>  插柳</p><p> 清明节,中国民间有插柳习俗。清明节插柳习俗,其来源普遍存在三种说法。有专家认为,插柳的风俗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的。有的地方,人们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预报天气,古谚有“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的说法。清明插柳的另一种说法是驱鬼辟邪。我国北方一些地方将清明节、中元节、寒衣节,合称为“三大鬼节”。因受佛教观世音手持柳枝蘸水普度众生的影响,许多人把柳枝称为“鬼怖木”。因此值此柳条发芽的清明时节,人们便纷纷插柳戴柳以辟邪了。还有一种说法是为了纪念介子推。介子推为明志守节而焚身于大柳树下,让晋文公和群臣百姓痛心不已。第二年,晋文公亲率群臣爬上山来祭拜介子推时,发现当年被烧毁的那棵老柳树居然死而复生。晋文公当下便将老柳树赐名“清明柳”,并且当场折下几枝柳条戴在头上,以示怀念之情。从此以后,群臣百姓纷纷效仿,遂相沿成风。清明插柳戴柳成为纪念介子推的一种象征。</p> <p>  荡秋千</p><p> 荡秋千是中国古代清明节习俗之一。荡秋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之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荡秋千不仅可以促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p> <p>  蹴鞠</p><p> 鞠是一种皮球,球皮是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北方喜爱的一种游戏。相传是皇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马球,是骑在马上,持棍打球,古称“击鞠”。到明代,马球仍流行。直至清中叶之后,马球才消失了。</p><p> 清明节除了以上习俗外还有拔河、斗鸡、射柳、蚕花会。</p> <p>  节令食品</p><p> 由于寒食节的冷食习俗移植到清明节,我国北方一些地方还保留着清明节吃冷食的习惯。吃的东西不同,寓意也不一样。比如:吃鸡蛋和冷饽饽,就不会遭冰雹。吃冷煎饼卷生苦菜,吃了眼睛明亮……我们南方部分地区清明节时有吃青团的风俗。青团子是用一种名叫“浆麦草”的野生植物捣烂后挤压出汁,接着取用这种汁同晒干后的水磨纯糯米粉拌匀揉和制成的。</p> <p>  清明节与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2006年5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申报的清明节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类别:民俗;编号:X-2)所以在过清明节时,我们不应该把它过得跟平常的日子一样,应该要有个仪式感,应该要传承给下一代一种民族传统文化,一种家国情怀的精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