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他</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生于华沙</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灵魂属于波兰</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才华属于世界</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波兰一位华沙市长的留言</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他的天才</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同任何被他承袭的大师一样</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广阔、全面和精深</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从性格来讲,他</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比巴赫更精致</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比贝多芬更有力</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比韦伯更有戏剧性</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他集三者于一身</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然而他还是他</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在挖掘情趣时比他们更微妙</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在表现宏伟壮丽时更朴实无华</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在倾诉悲痛时更催人泪下</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法国作家乔治•桑</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br></p> <p><br></p><p> 不用猜就知道,这个“他”,当然就是那个被整个音乐界称之为“钢琴诗人”的波兰音乐家——肖邦。</p><p><br></p><p> 且不管上面两段话说得是否准确,也不管肖邦与巴赫、贝多芬等音乐前辈大师们是否可比或是如何比,单就钢琴乐曲的创作、演奏与传承上来看,肖邦应该是屈指可数、与他的提携人法国大钢琴家李斯特并驾齐驱的了。</p><p><br></p> <p><br></p><p> 不同的是,肖邦是世界著名音乐家中,唯一一个心无旁骛,只用钢琴创作、也几乎只创作钢琴曲的人。</p><p><br></p><p> 在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的辉煌时期,肖邦创造性地赋予钢琴诗意般的演绎内涵,是前所未有的。</p><p><br></p> <p><br></p><p> 诗意般的歌唱性和随性而出的自由性,奠定和保持了肖邦“钢琴诗人”的世界级荣誉与长久的影响力。</p><p><br></p><p> 也正是因为有了肖邦模式和后续的传承,人们才能在今天,仍能欣赏到那些精致华美、如诗如梦般的钢琴作品。</p><p><br></p> <p><br></p><p> 有趣的是,有音乐评论家把中国的古典诗词与西方古典音乐相对比,提供了一种跨越东西方文化鸿沟的视角。说,巴赫严谨的对位法就好似杜甫的七律,贝多芬的气势像是李白的古风,而肖邦音乐的诗性则更接近于南唐后主李煜。</p><p><br></p><p> 因为,去国之情与游子离殇,在肖邦身上牢牢地缚上了“剪不断理还乱”的绳索。故乡波兰,始终是肖邦音乐创作的原点和取之不尽用之不绝的源泉。</p><p><br></p> <p><br></p><p> 为躲避战乱,肖邦离开故乡华沙,移居到法国巴黎,以演奏钢琴、作曲为生。</p><p><br></p><p> 在这里,他结识了钢琴大师李斯特和作曲家舒曼,并在李斯特的特别关怀下,认识了不少法国文学文艺界的名人,比如乔治•桑、缪塞、福楼拜、屠格涅夫、雨果、小仲马、巴尔扎克、德拉克洛瓦等。</p><p><br></p><p> 在与这些文化大家的交往中,他汲取了广泛的文化精华,收获了10多年的黄金创作期,直到他39岁去世。</p><p><br></p> <p><br></p><p> 他留给世人大约二百部作品。主要有:夜曲21首、圆舞曲17首、马祖卡25首、波罗乃兹舞曲16首、练习曲27首、前奏曲24首、谐谑曲4首、即兴曲4首、钢琴奏鸣曲3首、钢琴协奏曲2首、钢琴三重奏、叙事曲4首、埃科塞兹舞曲3首、歌曲17首。</p><p><br></p><p> 此外还有一些为数不多的波莱罗舞曲、船歌、摇篮曲、幻想曲、回旋曲、变奏曲、塔兰泰拉舞曲,重奏等。</p><p><br></p> <p><br></p><p> 肖邦的大部分作品都是钢琴独奏。肖邦作品的演绎风格非常独特,不仅需要很高的演奏技巧,而且需要投入极其细微和敏感的情感。</p><p><br></p><p> 肖邦发明了器乐叙事曲的概念。他的曲式风格以家乡波兰民间音乐为基调,融汇了巴赫的古典传统、莫扎特和舒伯特的音乐风格。比如他的玛祖卡、华尔兹、夜曲、波兰舞曲、练习曲、即兴曲、谐谑曲、前奏曲和奏鸣曲等。</p><p><br></p> <p><br></p><p> 肖邦在作品风格、音乐形式、和声对位以及融合民族特性等方面所做的创新,在整个浪漫主义时期都自始至终发挥着深远的影响。</p><p><br></p><p> 但一个奇怪的现象是,经历了一百多年的淘洗,无论怎么变化,直到现在当人们谈论起肖邦的作品时,谈得最起劲的不是他的家乡玛祖卡,不是他的钢琴协奏曲,而是他那一组小巧浪漫的夜曲。</p><p><br></p> <p><br></p><p> 人们有理由认为并相信,肖邦用心灵、情感和一生创作的音乐体裁夜曲,才是肖邦音乐艺术表达的灵魂!</p><p><br></p><p> 它是一种印象,也是一个标签,以至于人们一提到肖邦,就会先想起夜曲;一说起夜曲,必定会先想到肖邦!</p><p><br></p> <p><br></p><p> 夜曲,起源于罗马时代天主教会的“夜祷”。夜曲成为一种独立的钢琴曲式,则是爱尔兰作曲家菲尔德的首创。</p><p><br></p><p> 他前后一共写了21首夜曲,大多是牧歌式的,旋律优美平静朴实,内容较为舒缓,有的带有一些忧郁情绪,常用慢速或中速,富于歌唱。总的表现意境,是夜的沉静与人的内心抒发。</p><p><br></p> <p><br></p><p> 而真正将夜曲发扬光大、传承至今的,却是肖邦。</p><p><br></p><p> 他在菲尔德的基础上,结合了歌剧的歌唱性和奏鸣曲旋律的伸展度,全面提升了夜曲的形式和内涵,把夜曲发展为一种形象丰富、情深意远的钢琴诗篇,也启发了钢琴大师李斯特创作“交响诗”。</p><p><br></p> <p><br></p><p> 随着浪漫派音乐的发展,夜曲已不再是“夜间的音乐”那样简单,而是特指一种具有安谧恬静的气质和沉思冥想的性格的抒情器乐短曲,大多为钢琴曲,成为浪漫派音乐独特的体裁。</p><p><br></p><p> 对于肖邦本人来说,他没写过交响乐,也没写过歌剧,他的一生都致力于钢琴的创作。其中,夜曲是他创作的最具特色风格的一种体裁,也是最能表现和表达他内在深刻情感的一组珍品。</p><p><br></p> <p><br></p><p> 有评论说,肖邦似乎命里注定是为钢琴而生的,他自身缠绵细腻的浪漫性格,与十九世纪后期浪漫主义的音乐潮无缝地结合起来,化成了其指尖下独有的吟唱般的诗意钢琴特色,使得他音乐的个性与钢琴的特性如水乳交融一样地和谐。</p><p><br></p> <p><br></p><p> 不知是有意还是巧合,在肖邦短暂的生命岁月中,同菲尔德一样,一共也创作了21首夜曲。</p><p><br></p><p> 他以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描绘着大自然的夜色,也倾诉着作者心灵的话语。他创作的的夜曲,旋律恬静、优美、抒情,形式多样而色彩绚丽,却又有着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内容。</p><p><br></p> <p><br></p><p> 在夜曲中,肖邦打开了他的整个心灵。也用他自己的心灵情感世界,感染了整个音乐世界的情感。</p><p><br></p><p> 它不像大型古典音乐作品那样充满矛盾和斗争,揭示出深刻的哲学和社会问题。它就像诗歌、散文一样,有眼泪,有痛苦,有愤怒,也有乐观,有美好,有期望。</p><p><br></p> <p><br></p><p> 据历史记载,肖邦本人弹奏他的夜曲,是随着他的心境而有所变化的,也就是说,对于同一首夜曲,他每次弹奏的节奏和强弱等都不完全一样。这就是评论家们说的“弹性节奏”。</p><p><br></p><p> 正是因为有了这样随弹奏者的情绪和心性变化的节奏,才更能体现出肖邦夜曲无穷的魅力。也才有了后来肖邦钢琴曲演奏者发挥的想象空间。</p><p><br></p> <p><br></p><p> 在肖邦的音乐中从来就没有一成不变的规定性。据说他也最讨厌简单、僵化、粗暴的弹奏方式,而是用心灵的感受去弹奏一种纯粹的音乐。在夜曲中,最能感受到他的这份纯粹的心。他用心去感知手指与琴键之间的温度,每一次的触碰都要发自于内心的感觉,从而自然而然地流淌出不同强弱节奏的乐曲。</p><p><br></p><p> 有了这样与心灵交织的触碰才会让人在乐曲中听到优美的旋律和自由的节奏。</p><p><br></p> <p><br></p><p> 肖邦的弹奏就像他的心情总是那样的跌宕起伏,有时是那么的自由、轻快,有时是那么的忧愁、伤感,有时又是那么的兴奋、激昂。在节奏随着情绪的转变中,自由中没有放任,伤感中没有绝望,喜悦中没有忘形,而是一种从心底出发、表达最真实情感的演绎。</p><p><br></p><p> 听肖邦的夜曲,旋律的优美并不是唯一的感受,体会那份最纯粹的情感,才是肖邦留给人们最真挚的诗意般的感动。</p><p><br></p> <p><br></p><p> 肖邦被称为“浪漫主义钢琴诗人”,因而他的21首夜曲也大都极具浪漫主义特色。他将热爱家乡波兰的感情通过一个一个的钢琴键串联成一首首抒情诗一样的乐章,引领着听者感受着家乡土地的气息。</p><p><br></p><p> 在肖邦的指下,一切音符是那么的自由自在,没有任何束缚,似乎在述说着月光下故土寂静安详的夜晚;也激励着人们兴发民族奋斗的精神。</p><p><br></p> <p><br></p><p> 肖邦的夜曲,不同的演奏家对它的演绎也各自不同,但有一点是大家共同认可的,那就是:演奏时要体现出冲淡平和、寂静幽澜的特点,在轻缓中可以透着那么一点点沉思。</p><p><br></p><p> 但也有的肖邦夜曲专业研究者认为,对肖邦夜曲的演奏,最合理、最美妙的是在良好的节奏把握中,自然而然地、毫不做作地追求一种乐曲与情感上的融合、完整与统一。</p><p><br></p> <p><br></p><p> 还有评论说,要想达到如此美好的效果,除了演奏者本人要具有丰富的情感和深厚的艺术造诣外,还得充分认识肖邦作为钢琴诗人的浪漫气质,领略钢琴诗的独特韵致。</p><p><br></p><p> 如此的演绎所带来的效果,能够使演奏者和听众都能忘记乐曲何时开始,让你的思想沉浸在演奏和欣赏的过程中,不经意间在你的陶醉中乐曲悄然结束,其余音把你带入久久不舍的期待!</p><p><br></p> <p><br></p><p> 安静地、细细地听肖邦的夜曲,你可以从中体味出乐曲所弥漫的丰富而又微妙的情绪。那里既有浅淡的惆怅、沉静的瞑想和缠绵的缱绻,也有忘情的激动、感喟的叹息和莫名的兴奋。</p><p><br></p><p> 而诗一般的梦境,则始终迷幻在全部21首夜曲中。你能感受到夜曲的风格是统一的,而每一曲的情调又是各自不同的。梦幻所在,情致万般;格调淡雅,意境深远。</p><p><br></p><p> 这,就是肖邦的夜曲。</p><p><br></p> <p><br></p><p> 在这个每个钢琴“大师”都爱肖邦、必弹肖邦的年代,为了寻找肖邦夜曲中那种只能体会、不可言说的精神内核,百年来,世界各地的钢琴家们都按照自己理解的肖邦,开始了自己的表演。</p><p><br></p><p> 其中,比较著名的、世界比较公认的“肖邦夜曲”钢琴家代表有:傅聪、鲁宾斯坦、阿什肯纳齐、阿劳、波利尼等。</p><p><br></p> <p><br></p><p> 关于傅聪先生,大家一定不会陌生,一部《傅雷家书》,让我们牢牢记住了传奇般的傅雷家庭和傅雷先生的长子、世界著名钢琴家傅聪这个名字。家书中,父子俩关于肖邦钢琴艺术本质的探讨,更是传为佳话。</p><p><br></p><p> 1955年,傅聪参加世界肖邦钢琴比赛荣获第三名,同时获玛祖卡大奖。</p><p><br></p> <p><br></p><p> 几十年离乡思乡的际遇,使得肖邦成为了他一生的艺术精神追寻;而沉浸在骨子里的中华文化和古典诗性,赋予了他完全不同于西方钢琴家的表达方式。</p><p><br></p><p> 在傅聪的肖邦夜曲版本中,听到的是一个轻柔连绵、对比圆润、内敛沉静、诗意盎然、音色绚丽、浑然一体的肖邦。可以说,傅聪先生的诠释,自然流畅地展现出肖邦夜曲极富诗意的灵魂。</p><p><br></p> <p><br></p><p> 美籍波兰钢琴演奏大师阿图尔•鲁宾斯坦,被世界乐坛盛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钢琴大师,也是最权威的演绎肖邦作品的专家、“真正的肖邦代言人”。他录制的肖邦夜曲全集,获得了英国企鹅唱片指南三星带花最高评价。</p><p><br></p><p> 鲁宾斯坦是肖邦的同胞,也特别钟情于肖邦的作品。他琴键上表现出的肖邦是一个精神健康、格调高贵,作品充满激情与丰富内涵的音乐家。</p><p><br></p> <p><br></p><p> 他演奏的肖邦夜曲饱满平衡,将肖邦独特的自由速度、不规则重音、明快的震荡音、忧郁的渐弱音、极弱音等等都表现得无微不至,在若有若无的忧郁中透着深邃的意境。</p><p><br></p><p> 他的演奏不仅具有超人的技巧和独到的见解,而且还赋予乐曲以深刻的内涵。先听鲁宾斯坦的版本,可以树立一个欣赏标准线,一个不会选错的范本。</p><p><br></p> <p><br></p><p> 弗拉基米尔•达维多维奇•阿什肯纳齐,俄罗斯著名钢琴家。1955年,他参加华沙肖邦国际钢琴比赛,技压傅聪,获得第二名。</p><p><br></p><p> 阿什肯纳齐的演奏风格,继承了鲁宾斯坦的特色,却又以诗意的情调和细腻的技巧为特点,在自己的风格里融入了西方古典派特有的意识美。人们从他所弹奏的技巧绝伦的钢琴练习曲中可以发现他那惊人的技艺和高深的造诣之价值所在。</p><p><br></p> <p><br></p><p> 他对肖邦夜曲处理得很细致,尽力表现出其丰富的内涵,显示了演绎的多样性,声音、指触都很讲究,结构完整,布局清楚,音粒饱满,情感浑厚,对旋律的渲染出众。</p><p><br></p><p> 不同的是,有时他在演奏中倾诉的情绪要大于吟唱的诗意,节奏变化多,快慢对比度很大,引导着欣赏者的情绪起伏波动,需要有一种别样的定力,才能沉浸到那个应有的梦境中去。</p><p><br></p> <p><br></p><p> 智利钢琴大师克劳迪奥•阿劳,自幼就有神童之称,曾到柏林求学,后定居纽约,持续其国际钢琴大师的演出生涯,誉满全球,公认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钢琴家之一。</p><p><br></p><p> 他在演奏肖邦夜曲时,对重音的运用和完全个性的节奏,是阿劳有别于其它钢琴家的显著标志,这使得它的肖邦颇有男性的刚强气息与思想空间,与肖邦敏感、诗意、灵婉的风格虽不接近,但他让肖邦更加深刻,也让肖邦难以琢磨。</p><p><br></p> <p><br></p><p> 阿劳弹奏的夜曲,比鲁宾斯坦的版本承载了更多内容,在出神入化的节奏中,注入了极其细腻的心境元素与情感成分。阿劳在端庄严谨的结构中,追求内蕴的表达,追求情感的沉积与浮起,它或许由于过于倚赖重音听起来不那么顺畅,你可以将其归结为风格而非暇疵。</p><p><br></p><p> 阿劳的演绎带有极其浓郁的个人风格,与其他所有人的版本完全不一样。他的自由风格使得他经常压节奏,他可以把每一个音的延展性都做得很足,和弦带出的氛围也就充满了一种朦胧的迷离感,把细腻的肖邦笼罩在了一层薄雾之中。</p><p><br></p> <p><br></p><p> 意大利钢琴家毛里齐奥•波利尼,1960年参加第六届肖邦国际钢琴大赛,以最小的年龄和出类拔萃的演奏荣获第一名。对此,比赛评委主席——钢琴大师阿瑟•鲁宾斯坦感慨道:“如果论技术,真不知我们在座的评委中有谁能弹得比他还好。”</p><p><br></p><p> 波利尼走的是意大利式的技术流,其音色变化丰富,情感饱满,技巧酷炫,他的肖邦练习曲堪称一绝。</p><p><br></p> <p><br></p><p> 最经典的,还是他演奏的肖邦《夜曲》全集,据说在他之前,还没有一位意大利钢琴家演奏过肖邦《夜曲》全集。波利尼被誉为是演绎肖邦音乐的权威。</p><p><br></p><p> 波里尼所弹的强音,比传统上的夜曲演奏要来得更有力度,更为果断,大大加强了夜曲的表情幅度。他打破了肖邦夜曲原有的格局,它不再那么舒适可人,没有那些“柔弱、病态的浪漫特色”。波里尼走的道路,严谨清晰,自由速度用得很小心,试图返回往昔朴素和浪漫主义源头的努力。</p><p><br></p><p> 波里尼认为演奏肖邦首要表达出音乐中的伟大与深刻。</p><p><br></p> <p><br></p><p> 归拢一下,肖邦的21首夜曲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p><p><br></p><p> 第一种是以单一音乐形象为基础,写法像是带伴奏的歌曲:如《e小调夜曲》、《降E大调夜曲》等。 </p><p><br></p><p> 其中《降E大调夜曲》是肖邦夜曲中最优秀、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同时也是脍炙人口的一首。作品以浪漫主义的创作风格,描绘着大自然的景色,也倾注着作者心灵的话语。恬静优美的旋律和精雕细作的钢琴质体是该曲的主要特色;另一特点,是节奏上比较轻松,带有船歌的荡漾感,使作品张弛适度、又不散乱。乐曲情绪连贯,旋律的装饰性变化很大,具有较强的即兴色彩。</p><p><br></p> <p><br></p><p> 第二种类型是建立在抒情歌唱性与戏剧性的不同想象的对比上。如《F大调夜曲》、《g小调夜曲》、《升F大调夜曲》等。 </p><p><br></p><p> 其中《升F大调夜曲》是肖邦最优秀、最典型的夜曲之一。乐曲的基调是非常温柔的抒情曲,它像是静夜中从远处飘来的歌声,带有几分伤感,仿佛是一个孤独少年在异乡思念着亲人。夜曲中流露出来的感情,是肖邦思念祖国引起来的,也是肖邦创作的感情基础。</p><p><br></p> <p><br></p><p> 第三种类型更多地表现了戏剧性,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如《升c小调夜曲》、《降A大调夜曲》、《c小调夜曲》等。</p><p><br></p><p> 《c小调夜曲》,全曲充满戏剧性的激情,带有明显的悲剧性。波澜壮阔的英雄性与动人心弦的抒情性相结合,对比强烈,动力十足,既弥漫着惆怅、冥想的气氛,又包含着激动、叹息、兴奋和不安的丰富情绪,形成了鲜明的音乐形象。</p><p><br></p> <p><br></p><p> 肖邦逝去已百多年,他留给世界的钢琴曲也影响了世界百多年。</p><p><br></p><p> 正如苏格兰哲学家、讽刺作家、散文家托马斯·卡莱尔评价的话:肖邦是一位伟大的艺术家,“一个高尚的和饱受痛苦的人”。</p><p><br></p><p> 法国作曲家德彪西则说:“肖邦是他们当中最伟大的一位,在独自与钢琴为伴的过程中,他发现了一切。”</p><p><br></p><p> 有人说,肖邦至今依然是公认的钢琴演奏试金石,不管肖邦作品的诠释者是一位诗人或仅仅是一位钢琴家。</p><p><br></p> <p><br></p><p>附录一:降E大调夜曲赏析</p><p><br></p><p> 降E大调夜曲作于1830年,是肖邦夜曲中最脍炙人口的一首,也是最明朗的一首,作品的风格明显地流露出传说夜曲的痕迹。这首夜曲具有典型的肖邦早期作品的风格,平易优美,饱含诗意,是肖邦夜曲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也是最广为流传的一首,曾被改编为小提琴、大提琴、长笛等乐器的独奏曲。</p><p><br></p><p> 乐曲的构成为回旋曲式,行板。右手在装饰音中始终保持同样的形态、始终保持着华彩的咏唱,左手是节奏相同的伴奏型,自始至终保持同样的形态。恬静优美的旋律和精雕细琢的钢琴织体是其主要的特点,描绘着大自然的夜色,也倾诉着作者心灵的话语。 </p><p><br></p><p> 全曲有三个主题素材。以行板速度呈示的第一主题恬适华美,犹如表情丰富的花腔女高音般的歌调。这一主题在整首乐曲中反复了三次,情绪连贯,但是旋律的装饰性变化很大,具有较强的即兴色彩。</p><p><br></p><p> 第二主题则注重于速度的变化。接着再现的第一主题,其即兴特点增强,整个乐句的装饰性变化使旋律成为斩不断的情丝,诉说着内心的甜蜜和辛酸。</p><p><br></p><p> 以上两个主题重复一遍后,出现了第三主题,形成临近结束的气氛,第三主题变化重复后出现富于热情的华彩段落,最后,乐曲在宁静的气氛中结束。 </p><p><br></p> <p><br></p><p>附录二:肖邦21首《夜曲集》浅析</p><p><br></p><p>《三首夜曲》3 Nocturnes Op.9作于1830-1832年,出版于1833年,是肖邦最早出版的夜曲,献给玛丽·普勒耶夫人,有模仿自菲尔德的迹象,因此人们常把它拿来与菲尔德的作品相比较。</p><p><br></p><p>1. 降b小调夜曲 Op.9-1,这首夜曲虽然是肖邦最初发表的,但却是非常优美、情绪丰满的作品。采用甚缓板,6/4拍,三段体式,中段由八度音奏出甜蜜的降D大调旋律。尼尔斯评价:“充满了梦中饱满的甜蜜欢乐,那是把黄昏,夜的寂静,以及这产生的一切都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p><p><br></p><p>2. 降E大调夜曲 Op.9-2,作于1830-1831年,是肖邦夜曲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也是最脍炙人口、争议最大的一首,后被改编成小提琴、大提琴、吉他等各种乐器的独奏版本。行板,12/8拍,回旋曲式,行板在左手伴奏下,右手在装饰音中始终保持华彩咏唱,具有较强的即兴色彩。哈涅卡认为,此曲应以“纯粹的触键。”</p><p><br></p><p>3. B大调夜曲 Op.9-3,作于1830-1831年,稍快板,6/8拍,三段体。从速度标记上可以看出,这不是一首梦一般的夜曲,而是具有快活诙谐性格的暗示。第一段优雅而带几分媚态;第二段转为b小调,激烈的戏剧性情绪,有进行曲风格旋律;第三段再现第一段后有优美的尾声。</p><p><br></p><p></p><p>《三首夜曲》Trois Nocturnes Op.15,作于1830-1831年,出版于1832年,呈献给费迪南·希勒。其真挚的情感、旋律的优美、构成的巧妙,都超越了Op.9 中的三首。</p><p><br></p><p>1. F大调夜曲 Op.15-1,如歌的行板,3/4拍,三段体。第一段为清朗、典雅的行板,十六分音符三连音构成的装饰非常醒目,中段进入有魄力、近似暴风雨的激情部分。当它结束时,一切又回到开始时的优雅的情绪。</p><p><br></p><p>2. 升F大调夜曲 Op.15-2,甚缓板,2/4拍,三段体。第一段安祥的主题徐徐奏出,装饰成如歌的华彩,其中孕含丰富的情绪,时而骚动不安,时而如泣如诉,充满了憧憬和幻想色彩。中段加倍速度,情绪起伏也逐渐增大,其中五连音音型以半音量的柔声开始,如同流水般,很具特色,中间声部主题在上声部轻声咏叹,表现出一种不安和希冀。最后,乐曲再现第一部分,极其装饰性的旋律发展,在宁静而充满了希望的情绪中结束。</p><p><br></p><p>3. g小调夜曲 Op.15-3,慢板,3/4拍,二段体,第一主题有痛心疾首意味,似乎呻吟,悲叹中的反抗发展到顶点才平静下来,优美的转调后出现幽静的钟声及安慰与希望的第二主题。肖邦在此曲草稿上注明:“在《哈姆莱特》上演之后”,但经过思考后他又抹掉了这句话,改写成“不!还是任意地去想像较好”。</p><p><br></p><p><br></p><p>《两首夜曲》DeuxNocturnes Op.27,作于1835年,出版于1836年,呈献给达波尼伯爵夫人。</p><p><br></p><p>1. 升c小调夜曲 Op.27-1,4/4拍,小广板,三段体。第一段以柔声奏出暗淡的旋律,经种种转调后,情绪越来越不安;中段速度转快,出现悲痛的第二主题,逐渐获得力与热而转变为憧憬的明朗世界。这是肖邦夜曲中结构最阴郁、最壮大的一首。</p><p><br></p><p>2. 降D大调夜曲 Op.27-2,6/8拍,持续的慢板,优美而平衡回旋曲式,是与Op.9-2、Op.15-2 同样著名的夜曲,要求要有较高的演奏技巧。全曲由两个主题及其两次再现组成。第一主题柔美而略带伤感,具有夜曲典型的沉思而又抒情的特点。第二主题用平行三度、平行六度等音程装饰,凝练而优雅。</p><p><br></p><p><br></p><p>《两首夜曲》Deux Nocturnes Op.32,作于1836-1837年,出版于1837年,呈献给德·毕林男爵夫人。这两首夜曲被演奏的机会较少,或许是因为它们欠缺Op.27的两首夜曲那种甜美的旋律,也没有戏剧性的效果。不过它们有着温雅的情绪和亲切的感觉。</p><p><br></p><p>1. B大调夜曲 Op.32-1,4/4拍,自始至终都是行板,是优美得象梦一般单纯的风格。它在音乐上的特征是旋律经常中断,突然地插入延长记号,然后是优美的装饰乐句而终了。最后的尾声,以非常剧烈的姿态及强烈的热情兴起,这也是此曲最有价值的地方。</p><p><br></p><p>2. 降A大调夜曲 Op.32-2,4/4拍,慢板,三部曲式,第二主题出现时,先前沉静的气氛变为暴风雨似的热情;第一主题再现时,受这种热情影响而出现摆动的情绪。</p><p><br></p><p><br></p><p>《两首夜曲》Deux Nocturnes Op.37,作于1838年,出版于1840年。</p><p><br></p><p>1. g小调夜曲 Op.37-1,4/4拍,延绵的行板。库勒普斯基曾为此曲取名为“乡愁”。其中中段部分为降E大调的圣咏合唱,雅希梅茨基由此推测此曲可能是在马略卡岛上荒凉的瓦尔德莫查寺院写成的。事实上此曲应该是肖邦与乔治·桑一起从马略卡岛回国之后写成的。但雅希梅茨基的假设充分体现了这首夜曲的色彩。</p><p><br></p><p>2. G大调夜曲 Op.37-2,6/8拍,小行板。此曲来自航海途中灵感,低音部不断起伏的伴奏中出现重音,表示船的进行,其间以丰富的和声表现水上的粼光,接着出现舵手之歌,按乔治•桑说法是肖邦自己配合着船身的摇摆,在睡梦中的自言自语。歌声消失,船像是在夜海中飘浮,再传来低声吟唱,摇动的曲趣反复,船渐渐在远处消失,黑暗的水中隐约的舵手之歌。</p><p><br></p><p><br></p><p>《两首夜曲》Deux Nocturnes Op.48,作于1841年,出版于1842年,呈献给罗拉•德尤贝尔小姐,是肖邦成熟期的作品。</p><p><br></p><p>1. c小调夜曲 Op.48-1,4/4拍,慢板,三部曲式,第一段是一支沁人肺腑的喧叙性旋律,伴奏部分节奏严整均匀,加上深沉的八度低音进行,给这首哀痛抒情的独白带来了一些严峻庄重的色彩。其中段则和g小调夜曲一样,由威严的、从容不迫的圣咏式和弦构成。在力量逐渐聚集后,终于八度齐奏象一阵急疾的洪流汹涌而来,此时圣咏式的和弦进行也不再含蓄柔和,它变得庄严宏大,雄壮有力。接着再现的第一主题不再是第一段那样含蓄的哀痛,而是不断增长的激动不安,到接近尾声的时候,它已经变得激昂慷慨、悲愤交加了。最后音乐又逐渐平息,结束在一句忧郁的问话上。</p><p><br></p><p>2. 升f小调夜曲 Op.48-2,4/4拍,小行板,三部曲式。序奏和最初的主题有挽歌式的情绪,尼克斯说:“有着令人不禁落泪的甜美。”开头主题反复两次后转为全然不同性格的甚慢板狂想曲中段。肖邦学生哥德曼回忆说,肖邦要求他弹中段时右手要用宣叙调表现,而且“最初两个和弦要如暴君的命令一般,其余部分以怜悯的感情演奏。”</p><p><br></p><p><br></p><p>《两首夜曲》Deux Nocturnes Op.55,作于1840年,于1844年出版,题献给曾经鼎力援助过肖邦后期生活的高贵的女友,苏格兰的珍妮·史达林克小姐。</p><p><br></p><p>1. f小调夜曲 Op.55-1,4/4拍,行板,三部曲式。第一段从f小调开始,转为降B大调,再转回f小调。中段情绪转为激情,速度也逐渐加快,经各种转调后,再现第一段进入尾声。这首夜曲比较容易演奏,因此为许多人所爱。</p><p><br></p><p>2. 降E大调夜曲 Op.55-2,12/8拍,持续的慢板,这是船歌式的拍子,有着即兴曲的性格,全曲保持着相同的情绪,形式不受任何约束。</p><p><br></p><p><br></p><p>《两首夜曲》Deux Nocturnes Op.62,作于1846年,题献给肯迪利兹小姐。这是肖邦一生中最后的两首夜曲,我们在肖邦生命中最后的四首夜曲(Op.55 和 Op.62)中听到最美丽而安详的死亡之歌。</p><p><br></p><p>1. B大调夜曲 Op.62-1,4/4拍,行板,三部曲式。这是这两首夜曲中较为惹人喜欢的一首。主旋律非常华丽,充满了装饰音,还有很长的颤音段落,和声也非常雄厚。降A大调处踌躇不定,有很大的魅惑力。</p><p><br></p><p>2. E大调夜曲 Op.62-2,4/4拍,慢板。第一主题之后经间奏进入第二主题,安详而抒情的歌调发展成热情的朗诵,库拉克说:“这里有激烈的性格,高音部与低音部成激烈的敌对式的对话,采取反复进行的方式处理,这首夜曲比同类作品中的任何一首旋律及和声部分都要丰富”。</p><p><br></p><p><br></p><p>《e小调夜曲》Nocturne in e Minor Op.72-1,遗作,于1855年出版。这是作于1827年的作品,当时肖邦年方17岁,也就是在华沙学校毕业的那一年。乐曲以简单朴素的形式构成,伴奏音型自始至终都是相同的。采用行板,4/4拍,三部曲式。第一段的主旋律到中间转调,出现新旋律。在重现第一段后,进入尾声结束全曲。</p><p><br></p><p><br></p><p>《升c小调夜曲》Nocturne in c-sharp Minor Op.posth,遗作,于1875年出版,为肖邦第二十首夜曲。作品约作于1830年,肖邦原来并未构思为夜曲,而仅标以“极有表情的慢板”Lento con gran expression字样。此曲的受赠人是肖邦的姐姐鲁德维卡(Ludwika Jedrzejewicz)。鲁德维卡在肖邦死后把他未经出版的作品编辑了一个目录,她在这首作品的题名下标以“夜曲风格的慢板”Leto w rodzaju Nokturna 字样。因此这首作品就被认为应归属于夜曲。</p><p><br></p><p>这首作品为升c小调,4/4拍,极有表情的慢板。其独特之处在于肖邦在这里从他的《f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Op.21 及歌曲《少女的愿望》中引用了一些乐思。这些引用与乐曲的织体编织在一起是如此的富于技巧,以致于它们一点也没有脱离同出一源的性质和忧郁的美。</p><p><br></p><p><br></p><p>《c小调夜曲》Nocturne in c Minor Op.posth,遗作,于1938年方出版,为肖邦第二十一首夜曲,为肖邦晚期的作品。这首作品相对低下的创意质量,清楚地把它定位在1847-1848年这一时期内。当时在病痛中的肖邦给他的朋友写道:“我感到较为虚弱,我不能创写任何东西。”李斯特提供了进一步证据,他写道:“从1848年的冬天起,肖邦无力进行有成效的工作。他不时地给一些草稿添加最后的润色,但他不能把它们内部所包含的音乐思路理顺……他留下的唯一完整的手稿就是夜曲和圆舞曲……”。作品为c小调,4/4拍,连贯的行板。</p><p><br></p> <p><br></p><p>附录三:肖邦的归宿</p><p><br></p><p> 在距1830年11月起义不到一个月的时候,20岁的肖邦离开了波兰,来到巴黎定居,生前再也没有回过波兰。</p><p><br></p><p> 1849年10月17日,肖邦在巴黎病逝,年仅39岁。临死前,肖邦挣扎着请求她的妹妹,在他死后将尸体打开,把他的心脏运回华沙。</p><p><br></p><p> 肖邦去世后,他妹妹把他的心脏装在一罐白兰地酒里,藏在裙子里,偷偷带回华沙。此后,这颗心脏被存放在家里很多年,中途又经过家乡几个亲戚的辗转保存,最终被埋在位于华沙中部的巴洛克式的圣十字教堂的一个柱子里。</p><p><br></p><p> 二战的到来,圣十字教堂和华沙一样经历了纳粹的破坏,他们把萧邦的心脏挖出来带回德国,理由是“更好地保存伟大音乐家的遗物”。战后,德国把肖邦的心脏归还波兰,又被埋回华沙圣十字教堂。 </p><p><br></p> <p><br></p><p> 圣十字教堂矗立于波兰首都华沙市中心,是华沙最著名的巴洛克教堂之一。这座教堂兴建于1682年,1757年完成。</p><p><br></p><p>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1944年波兰军民以这座教堂为堡垒,举行英勇的反纳粹起义,战斗持续14天,勇士们将鲜血洒在十字架下,而这座著名的教堂也同时被完全摧毁,成为战死者的灵堂。现在的圣十字大教堂是战争硝烟散去后1946年重建的巴洛克式建筑。</p><p><br></p><p> 圣十字教堂外观并不是非常的醒目,内部装饰也不是很豪华,但它出名的地方在于这里的墙壁上安葬着伟大音乐家肖邦的心脏,以及其他一些波兰名人的心脏,因此如此出名。</p><p> </p><p> 如今,许多游客专程来此,就是为了一看埋有萧邦心脏的那根柱子。</p><p><br></p><p> 游离十九年后,肖邦终于魂归故里,“安心”于此。</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部分图片下载于百度,附录和部分文字编辑于有关资料和网上文章。谢谢原作者。如有表述不当请谅解。)</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