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太行山是中国东部地区重要山脉和地理分界线,纵跨北京.河北.山西.河南四省市,绵延800里。太行山是自然风光的明珠,峰峦叠嶂,幽谷奇峡,泉瀑壮观,集雄.奇.险.峻.幽于一体,也是我们进行写生,师造化,搞创作的胜地。</p> <p> </p><p> 王锡棠,1943年生,《雪野斋》,1959年起从事绘画艺术。坚持到名山大川广泛写生,捕捉题材,启迪灵感,作为创作之源,将笔墨融于自然之中,用心灵显现山水画的精气神韵;坚持中国山水画的传统理念和精髓,在此基础上,广收博取,合理地吸纳西画元素,探索新的表现技巧,形成独特的艺术个性与风格。近年来在沪举办“春夏秋冬六十年书画展”;“王锡棠现代彩墨山水画展;“王锡棠彩墨山水师生画展”;赴菲律宾马尼拉参加“中菲艺术展”;分别赴斯里兰卡与澳大利亚参加“一带一路”中华文化走出去,全球艺术巡展;入编《上海市现代书画家名彔》;出版《王锡棠山水画作品集》。现为中国书画家协会理事、研究员,上海市美术家协会海墨中国画工作委员会会员,上海市陶行知书画院常务付院长。</p> <p><br></p><p> 太行山长卷式册页写生体会</p><p> 王锡棠</p><p> 2004年夏天我第一次上太行山写生。进入郭亮村,眼前出现了另一番景象,红崖绝壁,万丈深渊,群峰争奇,峽谷泉流,溪水潺潺,深山有村落,崖上有人家,一派独特胜景,处处可入画。我连续三天写生,早出晚归,跋山涉水,收获了十七幅写生稿。自我感到具象多了点,意象缺少点,笔墨气韵还不足。单幅写生未能体现巍峨太行群峰叠嶂,云雾缭绕,绵延不断的气氛。</p><p> 2014年5月与2018年5月,我参加海墨画会组织的太行山写生团队写生时,改进了前十年太行山写生的不足。根据山脉走势,决定运用册页可连续作画的特点,进行长卷式写生。从河南至山西太行山,共写生三本册页,以长卷形式(每册800×45cm),用心地写出了太行山雄伟壮观,幽谷险峻,及民俗风情。在笔墨中融洽了对太行山的情感。</p><p> 主要做法和体会有三条,写出来与同道共勉:</p><p> 一是,写生前要做好功课。了解本次写生的行程,自然风貌,主要山岭.山谷.泉瀑.民居等特点,然后对整本册页(共24页,每页45x32cm)按12幅画的长度展开,在布局上作系统性安排,既有12幅独立的画面,打开后又体现长卷的整体性。对山壑.泉瀑.村落等重点必须在册页中有一个初步定位,做到心中有数,使整体长卷有高潮.有起伏.有松紧.有节奏。如在河南段太行山,我将绝壁长廊和红岩大峽谷放在第三.第四幅,将高家台.石板村放在第七.第八幅,作为长卷的高潮和笔墨重点。而将郭亮村.崖上人家和万仙山安排在第五.第六幅,起到推波助澜作用,第一幅是长卷的起首,留在第二幅画好之后再接配,而且注意越靠右越玄虚,笔墨由深到淡,留余一定空间,以便题主款。</p><p> 二是,写生中选择重点,以景抒情用笔墨。把初步定位中的重点作为长卷的高潮,首先落笔,逐步展开。较难的是触景生情,意在笔先,实中见虚,虚中显实,把写生过程作为创作过程。到某点写生,就要体现某点景物的特征和形象,但又不能太具象,用六分实四分虚来表现。在山西黑龙潭大峽谷中,峡谷深处有座斜拉桥,悬架在空中,非常惊险,作为山区人流物流通道,触景生情,我将它作为画面的重心,突出表现,而把实景中的小桥,亭台等景物全部虚化。</p><p> 另外作为册页长卷式写生,一个很重要环节是12幅画的左右衔接问题,衔接不好,只能是十二个单幅而不能体现长卷。我的经验是每两幅画之间一定要有意识的定好位过渡好。一本册页12幅画稿,有11个衔接处,每个衔接处各不相同,有的上是山岭,下是山石,有的丛树、植被,有的是溪涧流水,还有的用云雾贯通。在写生师造化中既突出每幅画的主题内容,又要考虑与左右两幅画的关系,通过衔接点的正确处理和疏通,体现长卷的格调。衔接点的虚实景索取,一靠记忆,二靠记录,三靠手机.相机拍摄。</p><p> 三是:写生后要整理完善写生稿,为创作而思考和准备。十二幅画的衔接处理,由于册页的特点,不可能在写生实地进行,只能事后平放后,按上述要求和思路进行笔墨处理。</p><p> 赴太行山写生后,我创作的山水作品己有《太行之魂》、《太行天路》、《太行高家台》、《太行屋脊》、《太行印象》、《崖上人家》、《石板民俗村》等。目前正在创作《峡谷叠翠》和《峡谷秋韵》等。</p><p> 2018.9 《海墨书画》第十八期刊登</p><p> </p> <p>请将手机横屏观看,谢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