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沟 唐 石经幢》——我的家乡岐沟关(四)

范阳草民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唐朝经幢立街中,</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县志图文记载清。</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铭言载事弥珍贵,</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博物馆藏范阳城。</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能知当时田赋税,</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可考流布大藏经。</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镇馆之宝世罕见,</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影覆沾尘众目瞠。</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2020.4.5</b></p><p class="ql-block">  岐沟 唐 石经幢,今藏涿州博物馆,为“镇馆之宝”。</p> <p class="ql-block">  岐沟 唐 石经幢历史价值:一是可考唐设岐沟关,修筑古城史。二是可考辽代大藏经的流布。三是可考当时国家的田亩赋税政策。四是自然灾害史况。极其珍贵。</p><p class="ql-block"> 今人们或许涿州人觉得岐沟关很陌生,岂不知您的初中历史就学到过。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就有“岐沟关之战。”作为一个偏僻村庄,在历史教科书中出现,涿州可谓仅此。</p><p class="ql-block"> 唐 石经幢, 这也是“岐沟关三怪”传说之一:“有塔无寺,有枳无刺,有碑无字”。其实所说“塔”,是百姓对“幢”的俗称,见下解释,故不会有寺的。“有枳无刺”,传说是御封,萧太后和辽圣宗战胜宋军后,很是高兴,在关内各处巡游。到城墙上登高瞭望大辽疆土,被城上的酸枣树刺痛。宋王耶律休哥命令守城将士把刺掰掉,至今城西北部的酸枣树有枳根但无刺。据考,是因为春季万物发芽,酸枣刺先出,早春倒春寒把刺冻掉,再就是城上干旱所致。“有碑无字”,传说岐沟关大战,萧太后和辽圣宗亲帅大军至此参战,辽国大胜。为了给太后和圣宗歌功颂德,刺史韩瑜就想在真武庙立碑以记,太后知道后,觉得这里是双方交战处,疆域不稳,不宜如此碑铭,碑虽运到,但未及刻字使然。</p><p class="ql-block"> 注: 幢:帷幔 ,幌子。早期是丝绸刺绣制作的,张挂在车船,或用杆子支撑立于大道或街道中央,汉唐时把皇帝功德刺绣其上歌功颂德,后世演变成幢型石刻(故百姓俗称“塔”),宣扬功绩、主张、记录大事记等以做永久传颂,后佛教传入,也做传扬佛法等,称“经幢”。“抚鸿幢,御矰缴,方舟并骛,俛仰极乐。”——《后汉书》。</p><p class="ql-block"> 此照片为民国二十五年,编修《涿县志》之岐沟唐经幢照。幢的树枝背景,是我家胡同口的千年古家槐,六十年代可见,后遭毁。</p> <p class="ql-block">  县志记石幢立于唐朝天祐年间,唐昭宗防辽设岐沟关,修筑土城完毕,为歌功颂德,祈福天佑,立石幢于关内街中。因地震等原因倒塌,辽两次再修,也偶遇同年号天祐年间,后金元明清各朝重立与修缮题记,都加进了自己的内容。文革初期破四旧被造反派放倒,散落农家,幸得村民赵明堆放自家院中得以保护。1990年修建华阳公园,园林局强行拉走成景点。后几经移转,县文物局修复,现收藏涿州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  考古评介,涿州博物馆藏简介: 石经幢,收藏:涿州博物馆 珍贵文物 新赎大藏经香幢。白玉石质,高五点五一米,有高一点八七米的五十五尊佛造像幢,辽“新赎大藏经”幢等石刻不仅雕刻精美,而且还记载着辽代天王院(即祐圣寺)寺院的众僧、香客出资“赎”契丹藏、村民集资修缮香幢,官府因之免田税以及金代地震等方面的资料,一些补史、正史信息尚未破译,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p> <p class="ql-block">   国内文物专家评估,此幢刻将成为研究中国历史、经济发展史以及自然科学提供不可多得的文献资料,是国内稀有的珍贵文物。可见当视为“国宝”。</p><p class="ql-block"> 从首面题文可知,此幢是遵皇帝御旨而立。</p><p class="ql-block"> 首面题文</p> <p>  杨卫东教授,涿州博物馆首任馆长,对此“幢”有专著。“與《契丹藏》有關的一件石刻 —— 談遼咸雍四年刊《新贖大藏經建立香幢記》” 。</p><p><br></p><p> 第2—7面铭文记事</p> <p>  《北京辽金史迹图志》(下)——卢迎红等著,北京燕山出版社,2004年:《与“契丹藏”有关的一件石刻》 前不久,河北省涿州市文物保管所征集到一件辽代刻石,其题记文字为研究当时燕京地区的历史和寺院经济提供了第一手资料,特别是其中关于辽代大藏经(即《契丹藏》)的一些信息,更是弥足珍贵。</p><p> </p><p> 下图 国际考古研讨会评价</p> <p>  宋辽时期,岐沟关称“易州”,确切称“东易州”(见续资治通鉴),当年岐沟河也称“易水”。《杨家将演义》十五回“曹彬部兵征大辽 怀德战死岐沟关”,宋军战死“易水”,就是这条河,也有称“萧太后大战安乐桥 高怀德战死岐沟关”的。</p><p><br></p><p> 岐沟关古城“鸟瞰俯视全图”</p> <p class="ql-block">  易水风潇和诗:</p><p class="ql-block">作七古律步师兄韵*</p><p class="ql-block">唐末设幢古城中,</p><p class="ql-block">关塞弘佛立意清。</p><p class="ql-block">胡汉融合和为贵,</p><p class="ql-block">宏善扬佛拱边城。</p><p class="ql-block">北隘多灾薄赋税,</p><p class="ql-block">南关扶持铭在经。</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涿州博物馆“辽宋岐沟关之战”浮雕</span></p><p class="ql-block">千年文献难一见,</p><p class="ql-block">斑剝文字众人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