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碑林教育•思政】碑林思政教师读书进行时——(小学篇七)

碑林进校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时,就如何办好学校思政课、发挥好思政课教师作用作了重要讲话。根据《碑林区教育局关于进一步提升中小学思政课教师综合素养活动方案》, 2020年1月,在全区思政课教师中启动了主题为“让阅读成为习惯,做新时代合格教师”的读书活动,由碑林进校提供小学、初中、高中思政课教师阅读参考书目,学校、教师因校因人制定合理科学的读书计划。旨在通过读书不断提升我区思政课教师的理论素养,并与教学实践相结合,形成更加成熟的教学思想,从而更好地发挥思政课教师作为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的作用。<br>  现将活动第一阶段部分教师的读书心得与大家分享。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读《接上童气》有感</font></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碑林区建国路小学 耿娅娟</font></div> 在这个特殊的春天,我们不能如期返校,但我们“延学不停研”。在线教研以来,进校汝敏老师一直鼓励大家认真阅读一些思政课教师提升素养的必备书籍。今天就来谈谈《接上童气》这本书。<br> 完成这本书的阅读方式也很特别,除了汝敏老师把书的内容拍照发群里研讨,我又用喜马拉雅软件倾听了全书的所有内容。第一遍听完了,觉得书里很多内容很绕口,专业术语太多,还没听懂就过去了。当第二遍听的时候就发现:作者不仅用深奥的学术理论引领我们思考,如何做一名有深度的思政课教师,还结合教材文本分析,指导我们如何教学《道德与法治》这门学科。我一定会和这本书再次相约,好好品味。<br><br> 下面就来说说自己的一些体会和感悟:<br>  书中有这么一段话:经验指有所感受,有所反应,有所意识。体验就是通过亲身做而获得意义、升华情感的过程。体验有两个核心要点,一是亲身做,一是意义获得与情感升华。<br>  这让我不禁想到《道德与法治》教材落实以来,我们思政课教师一直关注的“体验式”教学。那么如何更好地有效实施呢?<br>  首先是善于使用生活化教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经常提醒自己,要实现自己的教学目标与任务,切莫让教学手法流于形式。要知道,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育并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还需要将自身的经验进行传授,如果仅仅是进行死板的空头说教,那几乎就没有教师存在的价值了。正因如此,教师自身定要学会善用与教材相关的情境教学法,鼓励学生积极展示,让那些内容成为对学生有用的信息。另外,课外的延伸,各种实践活动,也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处理好知识与体验的关系,挖掘书本中的道德知识,将其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相结合,使其成为有助于学生道德的知识。<br> <h3><font color="#010101">  其次是基于国情时政化教学。时政新闻对于《道德与法治》教材来说一样是重要的课程资源。虽然是小学生,但是也要了解国情,关注时政,一步步在潜移默化中形成道德品格。其实,这次全国上下一起同舟共济,科学防控疫情的重大事件,每一个孩子都感同深处。很多学校及时把握新闻热点,随机融入到线上的教学活动中,使广大小学生有了鲜活的思想认识。</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总之,作为思政课教师,应当结合具体教材和学生的成长规律,精心设计教学环节,不断创新,进而带动学生道德品质的提升。</font></h3>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德育教师之路的三座大山</font></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碑林区建国路小学 王瑞元</font></div> “不将童心矫揉造作,不以童气涂脂抹粉,不持童趣亦步亦趋。”德育教材是为儿童编制的,是为儿童的思想道德发展服务的,因而作为新课程改革后的统编教材,一方面,融合了叙事伦理学与理论伦理学的优势,革新了德育课程与教材的伦理基础;另一方面,重铸了教材的儿童经验观,绽放出儿童经验在德育中的价值,突破了德育教材的“儿童化”难题。教材重要,因其指引着教学;教师重要,因其实施着教学。那么,作为捧起这册接住童气教材的执教者,谁又能做真正的接上童气的人?谁又能称为真正的德育教师呢?<br>  笔者浅见,小学《道德与法治》统编教材对于德育教师的学科素养有着时代化的新要求,而德育教师通往真正的“德育之路”前,便亦有三座大山——<br> 第一座大山:<br>  是单一学科教学,还是综合学科教育?<br>  诚然,成为一名具有“在之间”性的专业教师,并同时拥有多种学科的非单一维度的专业学科素养是存在一定难度的。但我们不难发现,道德与法治学科的一个典型特点即是多种学科的综合——政治学、法学、哲学、伦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等等,语文、历史、地理、美术、数学、信息技术等等。这个典型特点便基奠了德育教师德育之路的第一座大山,这便需要德育教师综合地学习各种学科的不同知识。并且,需要强调的是,无论是来自哪个学科的内容,最终都需要进行一定的教育处理,以抵达儿童的世界,这也同样意味着德育教师具备能够将学术、学科只是教育化的素养。 第二座大山:<br>  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br>  教与学的关系,无论是在教育学,抑或是在课程论中,古往今来的学者对其研究从来都是有加无已、精进不休的。我们的落脚点统一为:教师的教固然重要,但还要基于学生的学。教材,归根结底是“学材”;德育,归根结底是“学德”。因而,这一特点便筑起了德育教师德育之路的第二座大山,这意味着德育教师需要具备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结合在一起的素养,关注学生,亦即关注儿童,关注儿童经验的生发。现在,我们用生活事件,这样的“经验”作为酵素,去激活儿童自在的经验,使自在经验向自觉层面流动,继而在表达中,完成经验的重构,最后化经验为体验。这就是我们关注的儿童经验(学生的学)的完全过程。<br> 第三座大山:<br>  是一种品格,还是一种职业?<br>  教师,作为一种职业,有其职业的行为规范。但是,道德与法治学科,尤其是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的一个重要特点就在于:德育教师从事的德育教学不仅仅是一个工作,不能单单靠工作的技能,更要靠自身的品格。古希腊哲学中对于道德教师的形象刻画有这样的论调:高贵的品格、良好的教养、适宜的年龄、健康的体魄、广博的储备等等,第一便是品格。诚然,古今以来,对于道德教师身份的理论充满了内在的张力,然而德育教师的品格本身就彰显着德育教育因素和教育力量。这一特点便堆砌了德育教师德育之路的第三座大山,要求德育教师具备将自身美好品格与教学技能有机结合的素养。<br>  德育之路漫漫,德育教师除了具备新课程教学的理念与技能以外,德育教师更需要明确自己进行道德实践的动机和身份。德育教师进行道德实践就是作为道德学习者,和学生一道追求美善生活,一同守护高贵的灵魂,一共保卫社会正义。而这些,正是促使我们在德育之路上翻越山脉的坚定的、深厚的、不竭的动力源泉。 <div style="text-align: right;">撰稿:耿娅娟</div><div style="text-align: right;">王瑞元</div><p style="text-align: right;">审核:汝 敏</h3><p style="text-align: right;">制作:汝 敏</h3>

德育

教师

思政课

教学

教材

道德

学科

学生

法治

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