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 的 母 亲不 简 单

阿昌

<p> 我的母亲不简单</p><p> —为母亲九十寿辰而作</p><p><br></p><p> 到今年农历四月二十二日,母亲就满九十周岁了。我期待这一天还和往年一样,祖孙四代同堂,一起为母亲祝寿,那一定又是一个家族大团聚其乐融融的美好场景!</p><p><br></p><p><br></p><p><br></p> <p> 要强的母亲</p><p><br></p><p> 母亲聪慧的天资和倔强的特性是与生俱来的。</p><p><br></p><p> 母亲是满族人,祖籍辽宁凤城,那里是满族的发祥地之一,是满族人集中居住的地方。母亲的父母都生长在辽东这块宝地。据母亲讲,姥爷的陈姓是满族的大姓人家,属满洲八旗中的镶白旗人,姥爷的上辈和叔伯兄弟中,有人在衙门中当官,有的开商铺做买卖,势力不可小觑。后来因为大清朝被推翻,满族人不再吃香,年轻的姥爷姥娘不得不背井离乡,迁移到了人烟稀少的长白山脚下,以打鱼贩鱼为主要生计。虽然是小业主,但也比一般扛活种地的农户要富裕一些。记得有一次家人闲聊,母亲不无得意的说,她也算是大家闺秀,是下嫁给父亲,因父亲家是地道的贫农。父亲听了不以为然,回怼母亲道:“你嫁过来的时候满洲国已经倒台 ,你也不是格格了,有什么牛的!”这是后话。</p><p><br></p><p> 小时候的母亲,着实过了一段无忧无虑的日子。她把姥爷抓来的鱼拿到街上摆卖,卖钱多了会得到姥爷的奖赏,于是兜里常有买糖葫芦的零钱;有时候也去几个舅舅家串门,帮助开纸店的舅妈干些零活,舅妈便给她买一些好吃的。母亲没上过学,但她天性聪明,做什么一学就会。她从舅舅那里学会了剪纸,也学会了扎纸活,她剪的各种图案的窗花,扎的牛马等祭祀用品,跟专业纸匠做的一模一样。母亲现在还能哼唱出不少满族歌谣,也是她小时候学来的。</p><p><br></p><p> 母亲16岁嫁给父亲,就开启了她辛苦操劳的漫漫长路。按照封建礼数,她上要伺候公婆,下要养育儿女,还要照顾起早贪黑在外做工的父亲,其辛苦劳累可想而知。那些年,我看惯了母亲在锅台前弯腰往热气蒸腾的大锅里贴饼子,往灶炕里添柴火;看惯了她蹲在自留地上拔草、摘菜,一脸的汗水;看惯了母亲端着一大盆衣服,在门前的小河里搓洗;看惯了在煤油灯下,母亲踩着缝纫机缝补我们穿破的衣裳……</p><p><br></p><p> 母亲不仅能干,而且有主见,爱管事。父亲早年就参加土改,后来又当了十几年的大队书记和社办企业领导,整天在外面忙,对家事基本甩手。母亲自然就成了“当家人”,不光“主内”,操持一家人的吃喝拉撒,也擅长与人打交道,处理家外的事情。如我们兄弟姐妹们的婚姻嫁娶,招工就业;与乡亲邻里的人情往来,甚至矛盾纠纷,几乎都是母亲做主,张罗操办。她天生有一股不畏难能扛事的精气神,遇事敢出头,得理不让人,但也讲究分寸,拿捏有度,讲理也服理。在这方面,不识字的母亲不仅赢得了邻里乡亲们的尊敬,也常常让有些文化的我的兄弟姐妹们自叹不如。</p><p><br></p><p> 母亲虽然有些强势,但心地却非常善良。老家的后坡曾住着一个五保户,是孤零零的上了年纪的兄弟俩。母亲称他们蔡大爷,没少帮助他们。那时候他家推磨碾米,都是使唤我家的驴和石磨,每回老蔡头来推磨,都是母亲帮他完成,有时候磨的米和面多了,老爷子拿不动,母亲便背上送到他家里。这个忙,母亲一直帮到俩孤老头包括后来又有个孤寡姐姐去世,前后有二十几年。</p><p><br></p><p> 母亲有个姑舅表弟,我们叫他老尤舅舅。原本住在很偏僻的大山沟里,生活贫困。母亲听说他曾是下乡青年,便鼓励他找政府落实政策,母亲还亲自领舅舅上公社和市里找人,最后终于办成,尤舅全家改成城镇户口,舅舅舅妈双双被安排工作。可以说母亲的爱管闲事,改变了这一家人的命运。</p><p><br></p><p> 我们兄弟姐妹曾无数次地劝过母亲:不能什么事都管,别太操心了。母亲虽不言语,但就是“痴心不改”。一直到现在,期颐之年的母亲还如从前,每当晚辈们来家里,她便指挥保姆做什么饭菜,晚上安排谁住哪个房间,盖什么被子。坐在她身旁,她必定打开藏在柜子里的好烟塞到人家手里,打听并关心她认识的每一个人,而独独心里没有自己。</p><p><br></p><p><br></p> <p> 母亲的绝活</p><p><br></p><p> 母亲这一生,似乎就没有居家过日子的活是她不会的。</p><p><br></p><p> 她会做一手农家好饭菜。普通的像过去农家院常吃的苞米饼子,大小碴子粥,煎炒烹炸的各种菜肴,母亲做的熟练且麻利。具有满族特色的食品如摊煎饼、烙粘火勺、点豆腐、下农家酱等精细话,母亲也做的漂亮。尤其是烙糖饼和炖鱼,是母亲最拿手的厨艺。普通食材经母亲手做出的味道,至今也让我垂涎欲滴。早些年农村经常有工作队来蹲点,各家轮流吃派饭。有的工作队员吃过母亲做的派饭,就谁家也不去,一日三餐都来我家。有父亲熟悉的市里的干部,一下乡就到我家里吃饭,说是“老于嫂子做的饭菜吃的又饱又好”。</p><p><br></p><p> 母亲还有一个手艺,就是裁剪衣服。从我记事开始,就知道我们全家的衣服都是母亲买来布料,在炕上铺开,由母亲为我们量身裁剪,再由她用缝纫机一件件的轧成。布料虽然普通,但样式绝不落后。这也使得我们兄弟姐妹虽然众多,但穿着还算整洁体面,曾经引来邻居们的羡慕。</p><p> </p><p> </p><p> </p><p> 为了节省,我们兄弟姊妹小时候头发长了,也是母亲用推子和剪刀给我们剪理,从没去过理发店。她还会根据我们的的脸型和喜好,把男孩分别剃成平头或分头,把女孩梳剪为长辫或运动短发,其水平不逊于镇上的专业师傅。</p><p> </p><p> </p><p> </p><p> 那些年,母亲不但给家人裁制衣服和剪理头发,也无偿地帮助了不少人家。记得村里有个李大娘,儿女一大帮,每年春天一到,这个大娘就抱着一大包布料来求母亲,一做就是五、六件。母亲右手中指上有一块硬茧,多少年不消,就是总使剪刀磨出来的。</p><p><br></p><p> 母亲40多岁时,得了一场病——胸膜炎粘连,折腾了她几年后,是一位老中医治好了她的病,这位金老大夫跟母亲沾点亲,于是就教了母亲治小孩惊吓的秘方。从此,母亲又有了一个绝技:持咒抚摩加自制的一味中药,专治惊吓引起的小儿病,手到病除,疗效神奇。“老于太太会看小孩病”的名声传开后,大人抱着孩子慕名来找母亲看病的很多。有的小孩来的时候大哭不止,母亲看过后立即安静下来;有的小孩来时昏睡不醒,走时有说有笑。几十年了,母亲向来都是信者来而不拒,而且不收分文。</p><p><br></p><p><br></p> <p> 豁达的母亲</p><p><br></p><p> 母亲虽然性情有些刚烈,但她明事理,懂大义,心胸豁达,非一般妇道人家所能比。</p><p><br></p><p> 年轻时的母亲,曾在公婆手下当了十几年的“小媳妇”。爷爷奶奶旧思想较重,常挑母亲的毛病,甚至还骂上几句。母亲讲究“三从四德”,一直小心翼翼地恭敬老人,未曾有过怨言。分家后母亲当了家做了主,但她并不计较过去,未忘尊老孝亲的老规矩。爷爷活着的时候,几乎每天都要到我家坐一会儿,母亲总是一边忙活,一边和爷爷聊上几句。奶奶得了严重的胃病,也是母亲领着奶奶去挺远的湾沟镇找老大夫看病,最后吃了几副药才去了病根。奶奶生前最后的一段时光,是父亲接到家里和母亲精心伺候,92岁的老奶奶最后无疾而终。</p><p><br></p><p> 母亲中年丧子,老了时又接连遇到大姐和父亲病逝。面对这些变故和不幸,母亲虽然无比悲痛,但也看得很开。她说:命有八尺难求一丈,人到寿了谁也救不了,听天由命就是了。</p><p><br></p><p><br></p><p> 母亲含辛茹苦地养育了我们兄妹10人。常言道“十个指头不会一般齐”。因为各自性情喜好不同,家庭事业有别,这或多或少会影响到老人家的喜怒哀乐。但母亲对我们“十指连心”,“一碗水端平”,从不以贫富和贡献分亲疏,也不挑儿女的缺点和不是。对嫁出去的女儿和娶进门的儿媳,也一视同仁,常会念叨各家的好,从不讲哪个人的差。她常说:“老人要会做,婆婆要会当,不能让晚辈瞧不起我这个老太太”。</p><p><br></p><p><br></p><p><br></p> <p> 二十年前,我在工作上受挫,一度情绪低落。母亲开导我说,人的一生不会总是顺顺当当,肯定会有点背的时候,三穷三富才能过到老。你看有那么多大干部,说下台就下台了。你命有劫难,挺挺就过去了,不用太在意。母亲的这番教诲让我豁然开朗,从此不再纠结。</p><p><br></p><p> 母亲的慈悲情怀和豁达心态,源于她对神明的信仰。她小时候就看过萨满教“上刀山下火海”的神奇表演,对萨满跳神能驱魔治病和消灾降福等,深信不疑。尤其在亲眼目睹了大哥的神奇经历之后,母亲更尊崇天神和祖先神灵,信奉佛法道教所说的因果和轮回。她从中年就开始在大年三十晚上吃素,并祭拜天神,为家人和自己祈福。我想,与年轻时的极其辛劳和病痛不断大不相同,母亲晚年身体健康硬朗,生活上安逸幸福,应该就是上天神明对母亲的贻赐。</p><p><br></p><p><br></p><p><br></p> <p> 母亲的小心思</p><p><br></p><p><br></p><p> 可能是从苦日子里熬过来的,母亲对钱敏感,拿钱为重。她和父亲吵了一辈子架,多数都是为钱的事。无非是家里要用钱,母亲手紧,有时候叫父亲垫上,父亲则认为母亲“抠”,舍不得往外掏,于是掐架不可避免,但平心而论,母亲一生过日子仔细,勤俭持家真是她的美德。而且,母亲并非一“抠”到底,也常有大方的时候,比如十年前她用积攒下来的一万多块钱买了10个戒指,分送给6个儿媳4个女儿,每年春节都包上红包送给来拜年的孩子们压岁,等等,就足见老人家的大气和对子孙晚辈们的疼爱。</p><p><br></p><p> 爱干净也是母亲的特性。给我印象深的是,每次母亲出门,哪怕是上趟街,她也先在家里用湿毛巾擦一把脸,用梳子梳几下头发,再抻吧几下衣服,利利正正的再走。即便这些年母亲老了,可我们见到的母亲,在家里也是穿戴整齐,端坐在沙发上,一副干净利落的样子。</p><p><br></p><p> 母亲也爱花。老屋的院子里,就有母亲栽种的各种花卉,像鸡冠花、地瓜花、月季,赶上开花的季节,五彩缤纷,煞是好看。后来家搬到镇上直到又进了市里的高档小区,母亲爱花照旧,窗台甚至屋地上,总是摆满了诸如蟹脚兰、杜鹃、菊花等盆栽,过年时家人团聚,有的花正好开放,这时候不仅母亲格外高兴,全家人也都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和幸福。</p><p><br></p><p><br></p> <p>  母亲老了,就如我们见过的许多老人一样,耳朵背了,腰也驼了,记忆力尤其下降。但母亲有几样始终没变:遇事处事还是有自己的主张和见解;还是乐意打听询问家里家外的事情;还是关心和惦记家族中每个人的收入和生活状况;还是再三挽留来串门看望她的人在家里吃饭;能自己动手的就不麻烦别人……,一切皆如从前。</p> <h3><h3>  我很庆幸,在自己也近古稀之年的日子里,还有来自家乡老母亲的惦念,还随时可以坐在90多岁高龄的老妈身旁,继续接受她老人家对儿女晚辈的慈爱的恩德。 </h3></br><h3> 于昌<br></br></h3></br><h3> 2020年2月26日于沈阳</h3></br></h3></br> <h3> <a href="https://www.meipian2.cn/2r7ezzpx?share_depth=2&user_id=ohbsluJ_gag9s2f6tXw7ePYPowQ4&sharer_id=ojq1tt_eP6n4LGHeYErnxzvI70yQ&first_share_to=group_singlemessage&first_share_uid=23773079&share_user_mpuuid=3e27ada0e3268d3e5eb6272e50a334d3&share_source=singlemessage" >查看原文</a> 原文转载自www.meipian2.cn,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