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庚子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病毒疫情肆虐了全球,疫情不仅带走了众多鲜活的生命,而且还对世界经济造成了重创。对疫情的控制和经济发展态势的未知,让越来越多的人处于担忧和焦虑状态。网络上流传的各种不实信息的推波助澜,更是把一些海内外民众推向了相互质疑,相互嘲笑,甚至是相互谩骂的极端情绪中,整个世界在遭受病毒的重创中,正艰难地走过撕裂和拯救的过程。</p><p><br></p><p>回顾历史,人类社会经历过无数次大大小小的瘟疫流行,夺走了数以亿计的生命。面对死亡的威胁,无数的医护人员和有识之士挺身而出,他们以无畏和智慧之光引领民众战胜瘟疫,实现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共同进步。</p><p><br></p><p>在不朽的经典名著《鼠疫》中,法国著名作家加缪通过小说中的灵魂人物里厄医生的口说出:“看到鼠疫给人带来的灾难和痛苦,除非是疯子、瞎子或者懦夫,才会任其摆布。” </p><p><br></p><p>“面对肆虐的鼠疫,绝不能跪下求饶,任其摆布,不管以什么方式,必须与之搏斗,这就是《鼠疫》通篇彰显的真理……” 这是译者对《鼠疫》一书最好的诠释。</p><p><br></p><p>加缪也曾借书中人物的口说:“鼠疫有其裨益,能让人睁开眼睛,逼人思考”,尤其是“有利于一些人的思想升华”。</p><p><br></p><p>文友们,我们不是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我们不是力挽狂澜的领军人物,我们只是一些文学爱好者。我们很普通,但是我们依然可以用我们手中的笔,以我们自己的方式与病毒和网络谣言制造者抗争。</p><p><br></p><p>在为阻断病毒传播而宅居的日子里,让我们一起回顾那些曾经的如烟往事,无论是美好的、眷恋的,还是伤感的、心痛的,都是我们心中真实的情感和永恒的记忆。让我们拿起笔记录下来那些如歌的岁月,分享给处在疫情中的人们,为暗淡焦虑的日子带来一些美好、光明和希望。</p><p><br></p><p>三毛说:“岁月极美,在于它必然的流逝。春花、秋月、夏日、冬雪……”</p><p><br></p><p>疫情无论肆虐多久都会过去的,这段日子无论多痛也都会成为记忆中的过往。若干年后当我们回首往事的时候,我们可以欣慰地说疫情中我们没有消沉,没有虚度!</p><p><br></p><p>大家好!这期文学社的周主题创作是【往事如烟】,盼望才子才女们踊跃投稿。本期收稿依旧是文体不限,希望大家能够找出那些定格往事的老照片做插图。本期主题创作的截稿时间2020年4月11日下周六晚9:00pm,谢谢大家的支持和积极参与!</p><p><br></p> 目录 <ol><li>那些早已远去的军歌嘹亮 / 木西</li><li>往事 / 林圣奇 (SQL)</li><li>想起从前的日子 / 郭醒奇</li><li>我们相隔四十三年 / 晓霞</li><li>樱花盛开 心之所向 / 小涟漪</li><li>采桑子 如烟 / 伊人在岸</li><li>往事 / 湖滨堂主</li><li>关于四川的记忆 / 如玉</li><li>小时候的茶 / 伊人在岸</li><li>浮云影趣 / 刘俊民</li><li>张锦华 / 铁木尔</li><li>杭大记事---忆河东平房 /蔡小平</li><li>往事如烟——岁月的边缘 / 蛇影</li><li>往事如烟 (微小说)/ 姜尼</li><li>两张老照片 / 王今中</li><li>一块红烧排骨 / 清牧</li><li>去年的龙舟赛 / 维佳 . 马列耶夫</li><li>江城子 玉箫引凤落梧桐 / 一民</li><li>往事如烟 / 紫陌香尘少</li><li>往事不如烟 / 张颖</li><li>如烟往事 / 雨后阳光</li><li> 那时新冠 / 刘俊民</li><li> 蝶恋花 往事如烟 / 雁翔</li><li>往事并不如烟 / 一叶飘萍</li><li> 散文两篇 《再见,北海道》/ 《那湖,那摩托,那二丫头》/ 王慧</li><li> 岁月的篱笆 / 斯夫</li><li>感念的文字,最后的送别 / 罗谨平</li><li> 往事如烟 - 春种一粒籽 / 子苓</li><li>The past affair faded like a puff of smoke (情爱云烟)/ 汤道夷</li><li> 往事如烟忆恩师 / 康健</li><li>山子的故事 / 王杰民</li><li>在美国驾车 / 原野</li><li> 记忆边家村 / 寇雪娟</li><li>如烟往事之20200411 / Mei</li><li>童年往事如烟 / 苏畅</li><li>呱呱随笔 - 笑对人生 / 但召红 (呱呱)</li></ol><p><br></p><p><br></p> 作品 1 <p>那些早已远去的军歌嘹亮</p><p>木西</p><p><br></p><p>这一生中唯一的一次走进军营,是在刚上大学军训的时候。</p><p><br></p><p>记得刚刚报到一两天后,同寝室的女孩子们还没来得及相互熟识,就欣喜地接到了发下来的军装,然后就是争先恐后地把军装换上身,挤在一面小小的镜子前,惊奇地打量着一身戎装的自己,那些还未褪去的稚气在军装的包裹下,显得格外的单纯青涩。</p><p><br></p><p>我们是在接到军服那天下午出发的,所有新生都是以班级为单位,着好军装,带上简单的行李,在统一的安排下,上了一辆辆绿色的军用卡车。因为卡车拖斗是露天的,为了安全起见,每个人都必须坐下来,大家也顾不得拖斗里是否干净,只能照做。已经记不得当时一车斗里坐了多少新生,反正就是人挨人的,我们建班36个新生只有七个女生。还好当时男生们都是很谦让的,让我们女生先上车,坐到了里面,背靠着驾驶室的后窗,既安全又挡风。北方的初秋,夜里行车,还是很凉的,现在想想也是蛮感激男生们的绅士风度的。</p><p><br></p><p>要去的军营是在丹东市境内的凤城一面山驻地,离沈阳大约有四五个小时的车程,那时还没有高速公路,有的地方还是颠簸的土路。因为新生很多,等到我们出发时已经是傍晚了,一路上汽车都是在黑暗中行驶的。</p><p><br></p><p>月光下,第一次坐军车出行的我们都兴奋极了。那时侯和男生们还都不认识,我们七个女生不知道是谁起的头,竟然在车上开始唱起歌来,大家一个歌接着一个歌地唱,把那些会唱的老歌和流行歌曲都唱了个遍。现在想想那些男生们一定是被我们女生的傻大胆给震住了,竟然没有人跟着我们唱,想必那时我们七个女生傻傻的模样,就留在他们的记忆里再也抹不去了吧。</p><p><br></p><p>我们到达军营的时候,部队的官兵们早已等待多时了。因为女生的数量远远少于男生,我们全部的女生被分成了两个连。我们农工系因为是最大的系,人数占了全校学生的一半,所以我们系的女生自己组成了一个连,然后又按照身高把大家分配到不同的排和班里。我们连有两个排,好像有十个班,我记不大清楚了,每个班大约都有十一、二名新生。我当时是分在七班,带我们班的是一个在部队里服役十多年的老兵,我们叫他董班长。</p><p><br></p><p>因为到达时已经很晚了,所以分好班后,我们洗洗很快就睡了。第二天一早还在睡梦中就被起床号惊醒了,大家慌成一团地穿上军装,边跑边系着腰带到外面站队,床上的被子乱七八糟地留在了那里。等到连长训话结束后,回到屋里,我们才开始跟着班长学习整理内务。</p><p><br></p><p>整理内务主要就是学习叠被子,要把每个人的军被都折成像豆腐块一样的方正,还要大家一起评比,看谁的被子叠得又快又好。我刚上大学时很瘦,只有84斤,手臂没有多少力气去压被子,所以总也叠不平整,最后还是董班长帮忙才把被子叠得过了关。</p><p><br></p><p>队列训练可是没有难倒我,也许是天生的肢体协调能力比较好吧,我对各种行进的步伐都学得很快。要说做的标准还要感谢在我小学的时候,曾经被市体操队挑选上,参加过一段时间的体操训练,说来惭愧,后来是因为吃不了苦就放弃的。虽然只是参加了短短的一段时间的初级训练,却也是为我打下了一点形体美的基础,以至于让我在队列训练中脱颖而出,第一天就被董班长任命为协助他的班副,后来又当上了我们系女兵连的学生指导员。</p><p><br></p><p>说来也是个意外,我在上大学以前从来都是一个不上进的落后分子的,突然在军营里就被看中了,想想人的一生都是有际遇使然吧。</p><p><br></p><p>在军营里最热闹的就是开大会各连队拉歌的时候,我们连长让我打拍子指挥大家唱歌。连长很细心,他怕我不会,还专门找了连队里的一名女兵教我打拍子。那个女兵长得挺漂亮的,在当时以男兵为主的军营里,走到哪里都很受欢迎。她人很好,很耐心地教我,其实也就是两只手很有气势地一摆一摆的,和上节拍就好了。</p><p><br></p><p>那时瘦小的我虽然没有怯场,也还是有些放不开的,起头唱歌时声音很小,不够响亮,于是连长就找了另外一个同学起头唱歌,她就是我们大学里同一宿舍七个女生中的二姐。二姐的声音浑厚深沉,很有穿透力。后来每次都是在二姐的起头下,我打着拍子,我们女生连使劲地大声唱,和那些男生连比着拉歌。那时大家唱的最多的就是《打靶归来》,每次都是一个连接着一个连的比着唱,看哪个连唱得声音最响。</p><p><br></p><p>在连队里我们每个人都要轮流值夜班站岗两小时,每班岗都是两个人在一起,因为有人陪伴,所以夜里站岗也不觉得害怕,只是在睡梦中被叫醒了,还是很不情愿的。有一次轮到我和另外一个同学站岗,因为是快到黎明时分了,不会打瞌睡,我闲着没事,便开始练习踢正步。自己也没觉得有什么,就是好玩,没想到不知道被部队上哪个早起的人看到了,第二天连里的通讯员就跑过来找我,说是给我写了一篇报道要在部队的刊物上发表,表扬我刻苦训练。我当时真的是吓了一跳,自己就是站岗时消遣的,哪有想过刻苦训练的事啊。</p><p><br></p><p>不过通过这一次的报道,我和连里的通讯员变得熟识起来。因为时间隔得太久了,已经记不起他的名字了,只记得他是黑龙江人,年龄和我们新生差不多,人长得很白净清秀,性格也好,说话很温和。后来他也考上了军校,还给我寄来了一张他上军校后拍的照片,只是时间久了,渐渐地彼此都忘却了。我们连里打靶的时候,每个新生只有五发子弹。他知道我们要打靶,便好心又送给我五发子弹。</p><p><br></p><p>打靶那天我把十发子弹都装上膛,第一枪还是认认真真地瞄了半天准才扣动扳机的。我旁边一起打靶的女生们也是,第一枪大家好像都是在那里等着,直到听见有人打了,其他的人才陆续地打出去。我们当时用的是半自动的步枪,可以打连发的那种,后坐力很强。第一枪打出去后,枪托反弹打到了我的锁骨上,可能是我当时太瘦了,没有肉,枪托和肩膀之间有空隙,那一下疼的我直咧嘴。接下来的每一枪打出去都撞得我疼痛无比,当时心里真的后悔干嘛要多子弹。可是子弹已经上膛了,不打又不行,别人都打完了,我只能咬着牙也顾不上瞄准了,总算把子弹都打光了,后来发现肩膀已经青肿了。</p><p><br></p><p>打靶的结果说来也很好笑,我们一排趴在地上打靶的女生中,有一个人的靶上竟然打出来八十多环来,要知道每人只有五发子弹,即使是神枪手每发十环也只能是五十环的。刚刚听到报靶时,大家还都很羡慕,那个女生也很得意,后来排长告诉我们实情后,我们才反应过来,原来是其他人把子弹也打到了她的靶上。我当时心里暗忖,她的靶上估计也有我不少的贡献吧。</p><p><br></p><p>一个月的军训生活过得很快,转眼间就到了分别的时刻,那时候大家和部队上的班长们都是依依不舍,很多女生临别时都是哭得稀里哗啦的。我们也和董班长约好了,让他回老家探亲时一定要来学校探望我们,后来他也真的来看望我们了。</p><p><br></p><p>回校后我们新生做了一次阅兵式汇报表演,我当时作为我们连方队的领队,和连长一起走在最前面。路过主席台的时候,走正步行军礼,那时真的挺自豪的。我还带领四班的同学们代表全体女生连做了队列表演,后来有老乡告诉我,我当时喊口令做队列表演时,声音大的全操场都听得到。</p><p><br></p><p>一个多月的军训生活不仅让我们学习了很多生活上的自理能力,也锻炼了我们吃苦耐劳的意志。还有一个不小的收获就是我们都长肉了,我们同宿舍的七个女生都增加了不少重量。我那时长了八斤肉,人也晒得黝黑,一下子就强壮了很多。除了我是因为以前太瘦了,我们宿舍的另外六个女生在接下来的体育课上,都不时地被我们幽默的女老师称作小胖儿。那些军训时长在我们身上的肉,在四年的大学生活中再也没掉下去,宿舍里的女孩子们每每说起这件事时都是大笑不止!</p> <p>编者按:军训的日子早已久远,但是那些挥之不去的记忆却永存心底。三十多年的时光中,那些回忆就像馨香的花束一样,依然美丽,依然散发出淡淡的清香,这是作者(编者)人生中第一个离家后的成长经历,终身难忘!</p> <p>这张照片是作者军训时七班的合影,为了拍照,那天大家还特意穿回了便装。军训的营地就在山脚下,风景很美,照片上的男兵就是文中的董班长</p> 作品 2 <p>往事</p><p>(微小说 by SQL)</p><p><br></p><p>李生:隔壁老王说,在电视上他看见某国总统在记者会上建议用围巾当作防护新冠肺炎病毒的口罩,效果可能更好,因为围巾比口罩厚。</p><p><br></p><p>李太:并不是越厚的东西就越好,比如脸皮,越厚越容易被人看穿。</p><p><br></p><p>李生:是的。</p><p><br></p><p>李太: 那位总统,他一会儿说病毒会奇妙地消失,一会儿又说,如果病毒只造成美国十万人死亡,那么他领导的班子就是做了大好事。</p><p><br></p><p>李生:是啊,再过十年二十年、一百年以后,当我们回顾2020年发生的“往事”的时候,人们一定会记得这些。</p><p><br></p><p>李太: 我们一定还会记得为抗击新冠肺炎牺牲的烈士们和活下去的勇士们。而且一定会记得世界各国在2020年针对 COVID-19 的表现。</p><p><br></p><p>李生: 就象我们小时候戴口罩的目的是为了防冻一样,永远留在我们的记忆中。</p> <p>编者按:李生和李太的对话系列故事已经成了作者独特的创作风格,关注时事和生活中的琐碎让平淡的生活增添了无穷的乐趣。当疫情过去以后,口罩真的会像疫情的符号一样永远地留在我们的记忆中。</p> 作品 3 <p>想起从前的日子</p><p><br></p><p>文/郭醒奇(Frank)</p><p>2020.04.05 多伦多</p><p><br></p><p>在疫情肆虐期间</p><p>宅家的日子过得很慢</p><p>百无聊赖的时候</p><p>随手又翻看了老照片</p><p><br></p><p>那懵懂白衣少年</p><p>有一副涉世不深的脸</p><p>心里存无数幻想</p><p>就觉得天终会一样蓝</p><p><br></p><p>那一双求知的眼</p><p>无所谓前方的路深浅</p><p>但心中的一团火</p><p>总认为冬离春不会远</p><p><br></p><p>那深色衣服的暗</p><p>顽固地在变中求不变</p><p>人生就该是这样</p><p>远航总会有匹配的帆</p><p><br></p><p>依旧是类似容颜</p><p>但外表无法代替内涵</p><p>经历过风风雨雨</p><p>更珍惜能看到的灿烂</p><p><br></p><p>生活就这样突然</p><p>口罩完全遮住了视线</p><p>我隐藏了我自己</p><p>只因为病毒就在身边</p><p><br></p><p>一切都将会好转</p><p>不管是喜欢亦或祈盼</p><p>就像说往事如烟</p><p>可往事还是会在眼前</p><p><br></p><p><a href="https://www.meipian7.cn/2ut0fn0i?first_share_to=singlemessage&first_share_uid=1078654&from=groupmessage&isappinstalled=0&share_depth=1&share_from=self&share_user_mpuuid=f0543ff0ce1530b94d16512bb68ec715&user_id=1078654&utm_medium=meipian_android&utm_source="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想起从前的日子》美篇链接</a></p> <p>编者按:疫情中宅家的日子里,回忆便成了生活中的一部分。从白衣少年到历经风雨,不变的是依旧渴望阳光的情怀。这首诗的作者从生活的突然变故中,感悟到自己和病毒之间的距离,面对危险我们能做的就是保护好自己和家人。</p> 作品 4 <p>我们相隔四十三年</p><p>文:晓霞</p><p>2020.4.5(写于多伦多)</p><p><br></p><p>四十三年前,那是我一生中最快乐的时光,青葱少年,无忧无虑。我跟我的同桌,一个文质彬彬的男孩,管理着一个班级。</p><p><br></p><p>他叫铁柱,文学社的铁木尔,曾经幽默的说,铁木尔叫铁蛋,是铁柱的弟弟。呵呵呵,我写过的文字里,得有多少铁柱的名字呀?是不是文学社都知道,我有一个同桌,叫铁柱呀!</p><p><br></p><p>那时的我就是一个野丫头,不知哪来的自信,天不怕地不怕。欺负铁柱,那是一个爽。可怜的铁柱,和我同桌受过了多少委屈,不得而知。不打不相识,匆匆时间,人生已经过半,回忆以往,往事如烟,多少事都相忘于江湖,唯有铁柱,记忆犹新。</p><p><br></p><p>成年后,做了一名人民教师,放暑假的时候,回去找过他,堂妹阻挡,说一个女生,不能无言无故接触男生,会叫家乡父老笑谈,脸上无光。</p><p>自此以后,浪迹天涯,横冲直撞混社会,哭过笑过,撞过南墙,生活无铁柱。</p><p><br></p><p>厚德载物,风华正茂,叱咤风云许多年,由大哥背后的女人做了大哥,顺风顺水无愧于心。</p><p><br></p><p>朝阳升起,夕阳西下,人生慢慢变老,好的坏的随着时间的流逝,一点点沉淀下来,埋葬在大脑深层,变成了疤痕,触碰会痛心。</p><p><br></p><p>就在前几日,几经周折,真的和铁柱联系上了,东半球西太平洋,距离遥远,时间相差十二个小时。我白天他晚上,他白天我晚上,无法正常联系。恨自己,不能生上一双翅膀,飞向东方。</p><p>简单的了解,也知道他曾经向堂妹打听过我,我想他的时候,他也想过我,足也。</p><p><br></p><p>最美不过想象,如果我不随父母离开,生活中会不会有铁柱?我哭的时候,他会不会为我擦去眼泪?我笑的时候,他会不会陪我一起哼唱欢快的乐章。</p><p><br></p><p>希望这份情感纯洁无暇,留作余生纪念</p><p><br></p><p>编者按:青葱少年懵懂的情怀在岁月的流逝中沉淀成一份浓浓的牵挂,生活中的历练成就了作者一颗坚强的心。曾经嬉笑打闹的同桌,如今已远隔天涯,再聚首依然遥遥无期,就把这份纯洁无暇的友谊深藏心底吧,他日重逢时再道一声珍重!</p> 作品 5 <p>去年的四月,樱花🌸盛开,周末飞奔去DC,游人如织,如醉如痴,飘香流泪的盛景。珍惜自由的昨天,珍惜禁足的今天,静心冥想......</p><p>视频/小涟漪 </p><p><br></p><p><a href="https://www.meipian.cn/wap/video-work/view/index.html?share_depth=2&type=6&from=groupmessage&isappinstalled=0#/?id=2w47gp3&type=6" target="_blank">《樱花盛开 心之所向》美篇链接</a></p><p><br></p><p>编者按:人间最美四月天!去年樱花纷飞的美景还历历在目,如今又是四月天,繁花依旧,却少了游人如织。疫情中重温那些飘香的美丽图片,心中多了一份宁静。期待文字记录下的樱花盛开时,静待更新中。</p> 作品 6 <p>采桑子 如烟</p><p>文/伊人在岸</p><p><br></p><p>去年春日晴阳暖,</p><p>风柳成弦,</p><p>眉眼成缘,</p><p>有语无声皆是怜。</p><p><br></p><p>今朝细雨幽濛笼,</p><p>别岸如烟,</p><p>心事缠涟,</p><p>洇透相思檐下肩。</p><p><br></p><p>编者按:这一阙采桑子词道出了去日和今朝情与景的不同。曾经的春和日丽,眉眼相对的无限怜爱皆已是往日云烟。今朝的细雨中,相思成愁,何以凭寄?</p> 作品 7 <p>往事</p><p>图文/湖滨堂主</p><p><br></p><p>多年前</p><p>那小河旁的插肩而过</p><p>又在眼前浮现</p><p><br></p><p>年少时</p><p>那山巅旁的萌萌细雨</p><p>又在发梢停留</p><p><br></p><p>校园里</p><p>那黑夜中的点点繁星</p><p>又在梦里闪烁</p><p><br></p><p>在这静止的日子里</p><p>停一停脚步</p><p>回望过去的一段一段</p><p>宛如记忆的湖面</p><p>波光粼粼</p><p><br></p><p>经历过的时光</p><p>走过的小路</p><p>如天空飘过的白云</p><p>风中摇曳的芦苇</p><p>仿佛不曾来过</p><p>却留下</p><p>刻在眼角的细纹</p><p>染在鬓角的白发</p><p><br></p><p>编者按:记忆的湖面波光粼粼,每一段时光,每一段路程,都记录了往夕的点点滴滴。作者借这一首小诗,回望旧日时光,内心的情感溢于言表,令人不胜感慨。</p> 作品 8 <p>关于四川的记忆</p><p>文/如玉</p><p><br></p><p>那是初夏的季节,茉莉和栀子的清香飘满了成都的街巷,街边小贩的提篮里,插满了又香又白的栀子花和茉莉花。年轻爱美的我,也仿效当地的姑娘媳妇们,买一朵别在衣服上,哇,深深陶醉了。</p><p><br></p><p>第一次入川,吃夫妻肺片、水煮鱼和钟水饺,才知道川人不仅嗜辣更嗜麻,麻辣鲜香这四个字,川菜真是当之无愧;坐在茶馆里,和朋友听着戏磕着瓜子聊着天,才知道川人的生活用悠闲惬意来形容真是恰如其分。</p><p><br></p><p>第一次坐滑竿,走在峨眉山的青苔石阶上,颤颤巍巍,悬崖转弯处,心惊肉跳,忍不住高声尖叫,倒把后面抬滑竿的瘦子吓了一跳,操着浓重的川音说,女同志,你叫啥子么?</p><p><br></p><p>第一次吃重庆火锅,盛夏时分,人们赤膊上阵,头顶上是转动的风扇,桌子上是冒着热气的红油火锅。吃到一半,麻辣之气灌满咽喉,喘不上气来,不得已到室外去透口气,回来接着吃,再出去透气,如此反复多次,才把一顿饭吃完。</p><p><br></p><p>第一次在重庆体育场看万梓良恬妞夫妇演出,看到重庆的女孩子竟是如此大胆,趁恬妞不注意,跳上台去,众目睽睽下送给万梓良一个甜蜜的吻,一个又一个,到后来干脆把万梓良团团围住,不让恬妞近身,让人看得目瞪口呆。</p><p><br></p><p>第一次走三峡,半夜时分,船停靠万县一个小时。下船上岸,时至盛夏,被酷暑蒸了一天,屋内炎热尚未完全消散,万县城内到处都是在街头纳凉的人们,小商贩们也都没有休息,摆摊儿售卖各种纳凉产品,诸如竹扇、竹席、竹枕。四川是产竹大省,竹子制品应属上乘。想起在船上闷热难耐的情景,想着买个竹席躺上去应该会消汗散热,凉爽宜人。</p><p><br></p><p>问过卖席的老板,说是有竹席,有草席,价格不一,竹席的价格要高出草席很多。当然是要竹席了,仔细挑选后,终于选定一款,手摸上去,光滑无比,甚是满意。付钱后看着老板把席卷起来放进一袋子里,正准备伸手去接袋子,突然,周围涌上来几个男子,将我围住,然后东问西问,吓了我一跳,好不容易摆脱,拿了凉席匆匆离去,及至上船,方才安下心来。</p><p><br></p><p>船鸣响着缓缓离开了万县,夜深了,我准备休息,打开刚买的凉席,顿时吃了一惊,这不是我挑选的那个竹席,这是一个草席,摸着很扎手。哦,我明白了,刚才那帮人是故意围过来的,目的是为了掉包。没办法,用吧,躺在不舒服的草席上,心中感慨着,那些人大概是经常这么干,每天都有船只经过这里,有客人上岸购物,反正等发现船也离开了,再去换也不可能了,唉,我的会做生意的父老乡亲们啊!</p><p><br></p><p>如今二十年过去了,在后来规模宏大的长江三峡工程中,有大规模的居民迁出故土,万县可受到了影响? 移民后的日子过得可好? 生活可变得富裕了?</p><p><br></p><p>编者按:本文作者对四川的记忆始于诸多的第一次经历,四川女人的豪放泼辣即使用川菜的麻辣鲜香来形容也是不过的。作者以接地气的叙述把四川人悠闲中带有精明的算计娓娓道来,虽然旅途中购物受骗,却依然心系故土,如此的宽厚仁心读起来令人颇有暖意。</p> 作品 9 <p>小时候的茶</p><p>文/伊人在岸</p><p><br></p><p>总是跟着先生喝铁观音、大红袍一类的茶,今天突然想着换个口味,就泡了一壶碧螺春。</p><p><br></p><p>随着清馨的茶香在口中洇开,不由自主地想起小时候喝过的茶。</p><p><br></p><p>那个时候好像没有这许多的茶叶种类。商店里的茶按照价格分出等级。人们买茶时,只要说一声:“买二两茶叶。”售货员就会问:“多少钱一斤的?”然后根据买茶人选的等级把茶叶称出来,用纸紧紧地包好,系上纸绳,递给买茶人。买茶人拎着茶包在街上走,一副神清气爽的样子。</p><p><br></p><p>也不是完全没有种类。买茶时,除过说“买茶叶”,有的人会说“买花茶”。花茶就是现在的茉莉花茶了。也是按照价钱分出等级。花茶比一般的茶叶高级一点了。谁家来客人时,泡一壶花茶待客,就很有面子了。</p><p><br></p><p>还有一种叫“高末”,就是碎的像渣渣儿、末儿一样的茶叶,很便宜,但喝起来茶味儿很足,也颇受欢迎。不过,高末大多是泡了自己家人喝,待客还是要用一般的茶叶或者花茶。</p><p><br></p><p>记得有时候家里会出现茶砖,形状像厚厚的一本书,四四方方。说是从蒙古带来的,牧人喝的茶。茶砖很硬,用手一般是掰不开的,要用改锥撬。撬下来几小块,放入小铁皮壶,在煤炭火炉上咕嘟咕嘟地煮开了喝。我不喜欢喝,觉得它味道苦。后来才知道,牧人煮了砖茶后,要放奶和盐,做成奶茶喝的。讲究一点的牧人,还会撒一把炒黄米进去。多年后,我喝到这种奶茶时,惊异于它独特的醇香,完全没有了当初对砖茶的恶感。</p><p><br></p><p>小时候就只喝过这几种茶,都没什么名字,却因为喝了多年而印象深刻。</p><p><br></p><p>如今,家里一罐罐的茶,不同味道、不同种类、不同喝法。有时,当先生问我“喝什么茶“时,我就仿佛看到小铁皮壶在火炉上咕嘟咕嘟地烧,爸妈和我们兄妹几个围坐成一圈。想象着砖茶水入口时的苦味儿,我的眉头就轻轻地皱起来,让先生大为不解。</p><p><br></p><p>嗯,小时候的茶,没现在这么好,但很香。</p><p><br></p><p>编者按:这是一篇能把读者带回旧日时光的小散文。过去的生活就像小时候喝过的茶,没有高档精致,却是多了亲切质朴的醇香。茶如人生,从字里行间我们能感受到,也许作者心中留恋的是那种人与人之间的真情,如同小时候喝过的粗茶一样,虽然清苦,但是很香。</p> 作品 10 <p>浮云影趣</p><p>文/刘俊民</p><p>2020年4月6日</p><p><br></p><p>电影对少年儿童的影响常常是制作人及教育者们始料不及的。比如《小铃铛》要告诉我们拾金不昧,可也让孩子们总想着要是能捡到那样的木偶多好。《宝葫芦的秘密》劝人要自己努力,可孩子们看了,心里分分秒秒想着有个宝葫芦替自己实现梦想。《大李、小李和老李》本欲鼓励人们积极运动,我看了后,就扮演为躲避做广播体操躲进冷库的老李,假装身子也被冻得崩崩硬。让弟弟演小李,用手敲我的胸脯,还发出像敲在冻猪肉上的砰砰声音。看完《李双双》就更有意思了,母亲说找媳妇就找张瑞芳那样大眼睛身材结实大方能干活的女孩子,比如常来我家帮着做饭的风杰。可我却偏偏喜欢《护士日记》里王丹凤那样苗条娇嗔秀气的女孩,比如跟风杰一起来我家玩的芬传。</p><p><br></p><p>那些黑白反特片惊心动魄,很吸引我们。比如《虎穴追踪》、《英雄虎胆》、《跟踪追击》、《岸边激浪》,还有《古刹钟声》,把黑暗中小观众的心揪得紧紧的。可灯一亮,揪心的情节多也随之消逝。不过,也有让人难以忘怀的。比如《国庆十点钟》最后几秒时,那个孩子急着看表演,要把里边装着定时炸弹的表针拨快点的举动可把我们吓坏了。玩游戏时,也会假装手里拿着定时炸弹的马蹄表吓唬小孩子。《秘密图纸》里的那个特务把公文包放到一个大树洞里,我们也学着找树洞藏东西,可惜从来也没找到像电影里那么大的树,更找不到那么大的树洞,只是把一些小东西藏在树上的小洞里或树杈之间。最难忘的是《铁道卫士》里在火车顶上搏斗的情景,这和我们自己扒火车在火车厢上打斗的经历相似,所以特别感兴趣。</p><p><br></p><p>还有,那个时候不论学校还是居委会,总是宣传要提高警惕,严防敌特搞破坏,加上这些电影的强化,好像敌特时时刻刻会出现,孩子们的警惕性相当高。每个大院和大楼,都有红小兵站岗放哨,街道公园有民兵巡逻。一旦发现“敌情”,就会听到当当当急促的敲锣声,大家都会拿起家里准备好的武器冲出来抓“敌特”。但基本抓到的都是谈情说爱的一对对男女青年。后来明白了,大人们把在公园里山坡上谈恋爱的女孩叫“马子”,有伤风化,所以连她们也抓。搞得我们小小年纪的男孩子们,也经常成群结队跑到像劳动公园那种带山坡的地方,专门找隐蔽的谈恋爱男女进行攻击,打得他们四处逃窜。不是因为我们有多强的战斗力,而是因为他们做贼心虚,不敢交战。</p><p><br></p><p>六年级时(大约71年吧),阿尔巴尼亚电影《勇敢的人们》给我影响很大。和伊利尔一样,开始我也跳不好木马。“伊利尔,跳”也成了同学们喊我跳的号子。但这并没影响我对影片中兴趣点的关注。那时,已经喜欢打扮了,所以我留意的是伊利尔身上的皮夹克。从衣柜里把父亲年轻时穿的黑色紧腰皮夹克翻出来,找出保养油重新擦了一遍,穿起来虽然稍微大点,咣当点,但还算合身。弟弟说裤子颜色不搭配,又找出母亲的一条白色粗布瘦腿裤子(很像现在的牛仔裤),和弟弟一起操起剪刀,踏起上海飞人牌缝纫机,重新改成男式的。(因为布很厚,还摸索学会了怎么调整缝纫机上的压脚弹簧和针距。)配上过年新买的深红色皮鞋,一穿,帅呆了。可又觉得发型不配套,弟弟又翻出父亲以前用的发蜡。好久不用了,外包装的铁筒锈迹斑斑。里边的发蜡也已泛黄,但往头发上一抹,马上就可以做成各种形状,还油光发亮。</p><p><br></p><p>现在想想,这身打扮其实都是50年代以前的,可对70年代初的人来说却很前卫。一出门就引起轰动,大楼大院里的孩子都羡慕得不得了。到了学校,感觉所有女孩子的目光都在我身上。却被班主任叫到办公室把我挖苦了一番,说你看看你这个班长的打扮,流里流气的,像不像个小痞子?你看你的头发,鸟站上去是不是都会滑溜下来?接着又说我是资产阶级思想泛滥,资本家公子哥习气严重,要我在全班做检讨,挽回班干部的影响。我不服气,心想这是我爸以前当团干部时穿的,怎么跟小痞子挂得上?可嘴里却说,阿尔巴尼亚也是社会主义国家,伊利尔可以穿可以打扮,我为什么不可以穿不可以打扮?老师没辙,说看电影不学好的,找你家长去。母亲积极配合老师,二话不说,当时就把裤子绞了,逼着我洗掉头发上的发蜡,然后就把我的头发给剪短了。</p><p><br></p><p>说到这,就想起一部让我的幼小心灵备受伤害折磨的电影。跟父母看这部电影时大概只有三、四岁,没有多少印象。可它给我带来的恐惧感,直到长大后都没有消失。不论小时候多么淘气,多么撒野,多么胆大包天,有一种地方从来不敢靠近,从来不敢多看一眼,甚至想想都会头皮发麻。就是那种有贴着地面长满矮树丛的地方,尤其是浓密暗黑的松树丛。每当遇到这样的地方,眼睛会发麻,心会一下子揪起来,恐怖感会传遍全身。矮丛中不知藏着的是老虎还是毒蛇,随时都会扑出来吃人。</p><p><br></p><p>想来可笑,可是那种小时候被电影情节吓破胆留下的恐惧心理是很难克服的。我一直想不起来那部电影的名字和故事情节,只记得一个小男孩追着什么进了山林,后来就是大人进山找他,最后找到了那个地方,看到了那只红色的鞋,那种小时候去农村时见过的鞋面绣着虎头的鞋。然后就是矮树丛露着狰狞恐怖的模样,旁边是鲜血。</p><p><br></p><p>编者按:这部作品对老电影有着满满的回忆,那些熟悉的名字在六、七十年代伴随着一代人的成长。在那个物质和娱乐匮乏的时代,电影对人们的影响可以说是至深的。作者通过对老电影的回忆,用流畅的文笔把年少时的淘气、好奇心和恐惧感一一呈现在读者的面前,使读者仿佛又置身于那些老胶片之中,耳边又回响起那些激动人心的英雄赞歌。</p> 作品 11 <p>张锦华</p><p>ᡨᡳᠮᡠᡵ ᠴᡳ ᡨᠠᡵᡨᠠᡵ</p><p>2020.04.06</p><p><br></p><p>四年级上,二姐班上新来个女生。二姐作为小孩,对新鲜事物本能地好奇。于是一段时间里,二姐的其她同学就像不存在了似的。听见的看见的就是这个张锦华!</p><p><br></p><p>张锦华的爸爸很老、很弱。常年围个被子坐在炕上。张锦华的妈妈用一个齐齐哈尔铝制品厂生产的长方形铝饭盒盛着肉枣,喂她爸爸。张锦华的妈妈不算年轻,但是颇有姿色。大双眼皮、眼裂很开,像苏联电影里那些人物。还有金牙。</p><p><br></p><p>按我妈的说法她家应该是山东的。但是发型又梳个鸭拽儿(旗人妇女头发下半段的遗留)。说话风趣,和孩子们一起唱《白毛女》选曲《军队和老百姓》,一定要把“百”读成“伯”。其实我感觉她背景神秘!</p><p><br></p><p>大概过了半年,隆冬时节,张锦华的父亲去世。丧事办得非常隆重。这时候才知道张锦华不但有大哥张志柬(碱),还有二哥张志言(盐)。还有三个姐姐!这三个姐姐散居在附近城乡,不住在一起。原来这三个姐姐是张锦华大妈的孩子。她自己的妈是家庭中的小妈。</p><p><br></p><p>看俩妈的孩子年龄杂错着,可以肯定张爸一向同时拥有俩张妈。在新社会这是怎么实现的呢?</p><p>三个大女儿哭得非常悲哀。在订棺盖的时候。钉东面她们就一起唱,“东躲钉!”,钉西面就唱,“西躲钉!”。整个棺材钉好,三姐妹就扑上去,“我们再也没有亲人了啊!”</p><p><br></p><p>这时张锦华妈妈神态自若地端着一大碗生面团、上面竖着两根用高粱秸秆做的假筷子摆在正面的棺材头上。听着三个女儿这么说,有些不悦!过去拉她们起来,“别哭了!看哭坏了身子!难道我不是你的亲人吗?” 三个女儿马上止住哭声,头上缠着长长的白头巾,似乎呆呆地看着一个不存在的什么。姐姐叫过张锦华,“为什么不哭爸爸?”张锦华和一直病着的爸爸朝夕相处,悲痛也悲痛,但是还是有精神准备的。</p><p><br></p><p>灵柩在门前停了好多天。一天,看到棺材已经不在,喜欢串门的我就踱进她们家。张锦华和张妈都穿着白色的鞋,正坐在炕沿聊天。</p><p><br></p><p>看我进来给我糖吃,都问,“铁蛋怎么好久不来啦?”</p><p><br></p><p>我说,“害怕!”</p><p><br></p><p>张妈笑啦,“现在怎么不害怕?”</p><p><br></p><p>我说,“现在棺材没了!棺材怎么运走了?”</p><p><br></p><p>张锦华说,“你傻不傻!我们还要继续过日子啊!”</p><p><br></p><p>张妈妈手很巧,会用鸡蛋壳做成展翅欲飞的小鸟。窗户上有两只公鸡,有铁丝连在外面。外面有风,俩公鸡就拼命打架!我进进出出研究了很久。认为彻底搞明白啦!就忙忙地回家自己做。无论怎么做都不成功。弟弟一直一脸崇拜地盯着我看。到最后,甚至他问很正常的话都能激怒我!</p><p><br></p><p>二姐说,“铁蛋这是学张锦华家!她们家有好多有趣的东西。张锦华说他爸爸从前在满洲国是三级翻译!”</p><p><br></p><p>我妈听了看看我爸。我爸说,“三级翻译是做公务员必须达到的日语水平。考上二级翻译可以上大连实习一个月,大连是日本租借地。考上一级翻译可以去日本国实习一个月。”</p><p><br></p><p>正说着,二姐问,“给日本人当翻译不是坏人吗?他二哥在部队,家庭成分应该没问题啊?”</p><p><br></p><p>我妈说,“应该是临解放,没攒下钱、没攒下地!”</p><p><br></p><p>我爸说,“是啦!中国革命就是围绕个土地!土地革命战争阶段时间最长、最残酷!在大城市、手里有点钱倒不一定是个事儿!”</p><p><br></p><p>十年后,恢复高考。我和二姐一起参加。我会一点俄语,但对付考试就不够啦!二姐更是没认真学过,除了用俄语说“缴枪不杀!“也不会说别的。</p><p><br></p><p>这时爸爸问可以选日语吗?我们说行!他就试着教我们几天,从五十音图开始。后来听说理工科外语考试仅仅作为参考分。我们就没有再花精力学日语。</p><p><br></p><p>上大学临行前,我爸给我恶补了一个星期日语。讲了音读和训读。说日语是容易的,看书,猜猜也可以啦!我问他怎么会日语,他说那时候在社会上都要会一些日语。</p><p><br></p><p>在朝鲜战场上,他和朝鲜老乡用日语聊天。朝鲜老乡说,“日本人有化肥,你们有吗?”我爸爸真的不清楚中国有没有,但是马上回答,“有!有!大大地有!”</p><p><br></p><p>大学第一个学期结束。回家。有聊起学外语。这时候我们都学《科技英语》。我爸突然说他自己过去也是三级翻译,和张锦华爸爸一样的。</p><p><br></p><p>编者按:文学作品来源于生活,这句话用在这篇纪实散文上真是最贴切不过了。作者以聊家常的方式向读者讲述了一个东北两家人的小故事。文章虽短,但是人物众多,最难得的是每个人物都有突出的特征,尤其是张妈的形象刻画得很传神,人物活灵活现,仿佛就在眼前。</p> 作品 12 <p>杭大记事---忆河东平房</p><p>蔡小平</p><p><br></p><p>85年初我接到通知到学校房管科开会分房子。到那儿时会议刚刚开始,王姓科长手正在讲话。我看见外语77级的朱尔萍也在,总共有15,6个人参加。这时才知道分到的房子建在西溪河的河东,那里是杭大的大片教工宿舍,现在在马路旁边增加一排简易平房。</p><p><br></p><p>拿到房门钥匙后就兴冲冲地赶去看刚分配的新居。河东离校园很近,骑自行车出东大门,沿西溪河北上几分钟,一个右转就到了文三街。平房位于河东宿舍的北大门左侧,紧挨着马路。虽说是平房,用现在的话来讲是一排崭新的联体别墅。每套隔成前后两间,门朝北,前面一条不宽的走廊,这里原先是比较宽大的道路,现在建房了,人还是来往这里,路小了许多,骑车的人只能推着车走。隔着走廊是各家的厨房间。烧好什么菜端出来,在进到房间之前,大家都能看得见,闻得着。</p><p><br></p><p>很快,父母开始催促我办婚事。还没等我回过神来,家乡就上来10几号亲戚朋友,住在旅馆里等着喝喜酒。只不到一个星期的时间,我老爸一手策划的逼婚闹剧,热热闹闹地完成了。必须承认,乡下亲戚的办事能力,超强。从装修房间,铺塑胶地板,买家具,电器,喜糖,到联系酒席及参加人员,几天就搞掂,难怪中国的事,农村包围城市,即可。</p><p><br></p><p>婚假里我自然是在平房接待来人,虽然那时没有手机,联系方法单一,但能知道哪些客人会来串门。第二天上午,外办的同事,专家楼的工作人员,外籍老师来了。年轻的美国教授温蒂说,蔡,你有彩电,冰箱,还要什么呢? 下午3,4点,走廊上又传来熙攘讲话声音,应该是一帮子行人,我想。</p><p><br></p><p>"小蔡,恭喜,恭喜! 我们是不请自来啊。" 一看,是薛艳庄校长,夏越炯书记和其他学校领导,校办人员也来了。好不惊喜。众人站立在房里,参观一番。"不错,不错,比我们那时好很多了。你看看,还有独立厨房。说着她推开了厨房门。</p><p><br></p><p>"咦,里面怎么有棵梧桐树?" "校长,这颗树原来就长在厨房里,但是不影响烧饭,下雨也不漏水,分到房子我们已经非常满意,非常感激了。"</p><p><br></p><p>确实是,学校为了让平房里的住户有个炊烟之处,顾不得当时的市政规定,建造了这排违章建筑,还把行人道加上这排梧桐树一块围住,隔开,成为每家一个小厨房,有人有树,有人没有,而我分到了有一颗有点歪的大树。墙外行人只能在小小的通道挤过,只见头顶树枝树叶,不见树干,这很环保,不过既然它是活的,就不能长期淋不到雨。树干在厨房里成为盆景,树枝则升出房顶,如同大伞,为行人遮阳挡雨,奇景。</p><p><br></p><p>要说河东平房有什么缺点,我真的说不上来。只有一次感到不大方便。一次请美国教授夫妇到平房吃饭,我突然想到吃饭聊天至少2小时吧,他们都70来岁了,要上厕所怎么办?房间里没有卫生间,整栋排屋也没有,平时我们没有感到如何不便,白天上厕所就到四栋教工宿舍,蹲坑,挺好使,; 顺手拿份报纸阅览一下,很适宜,没有浪费时间。晚上就用痰盂罐当便盆,白天去有一定距离的地方倒掉,也不难。现在晚上让老教授夫人黑灯瞎火摸到4栋去蹲坑,别说味重,安全也是个问题。于是我建议夫人,不是有人送的礼物里有两个高脚痰盂罐吗? 没有用过,请教授夫人来开光。夫人说她会用吗? 我说不会你可以示范,培训一下子不就行了呗!</p><p><br></p><p>当我告诉劳力斯夫妇家里没有卫生间的情况后,他说你考虑真周到,我这年龄确实尿频。我们改成午饭,来前先方便。这样,解了我的窘境。除此以外,没有任何问题。</p><p><br></p><p>后来整个河东教工宿舍全部拆除翻建。多年后在文三街原来河东宿舍前我看到那排曾经被关在厨房里的梧桐树,依然高大挺拔。凭记忆我找到了我的那棵,因为它是斜长的。</p><p><br></p><p>这不是我在上面钉的铁钉子吗?我没少钉钉,这是挂苍蝇拍子的,我围着它转了几圈,锅台转,那时它已经有一人抱那么粗了,我给它浇了很多洗碗水,有机的。它占据着厨房的不少地皮,烟熏火燎不为所动,堪称树坚强。 对了,我的酱油是放在它的左边小桌子上的,盐罐在这里 ...,我突发奇想,如果我现在是个名人呢? 糟了,那它现在旁边会有一个牌子,写着: 这里曾经是蔡xx的厨房,里面有这棵树。于是不时参观的人儿指指点点,摸摸转转。太没有隐私了。还好我是一介平民,它现在多自在啊!</p><p><br></p><p>80年代中期高校青年教工生活的一个缩影。</p><p>河东平房给我的是母校的关怀,在物质条件还不富裕的情况下,学校仍然十分关心群众,同时还有精神上的关怀。在那里生活是温馨和满足,幸福指数是现在和将来都达不到的。</p><p><br></p><p>编者按:这是一篇很暖心的纪实散文,作者通过回忆在杭大教书时分房的经历,向读者展示了80年代中期高校青年教工生活的一个缩影。文中提到的父母和家乡的亲戚们过来热热闹闹地办婚礼的场面,还有校领导的亲切关怀和同事们的融洽相处,都让读者感受到了那个时代人与人之间朴实真诚的情感。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对厨房里那棵大树的描写,每一个细节都有着浓郁的烟火气,充分体现了作者对待生活的乐观态度。</p> 作品 13 <p>往事如烟——岁月的边缘</p><p>诗/蛇影</p><p><br></p><p>冬日,沿着蜿蜒的霓虹</p><p>冻结着城市里湿漉漉的残缺</p><p>踏着这场无垠的寒冷</p><p>一些葱笼的记忆,是否正在穿越?</p><p>多少臆想中的苍白</p><p>正安静地残喘着春与冬的交错</p><p>停滞经年而来的渴望</p><p>依偎,来自天涯的那弯明月</p><p><br></p><p>如果,能够吹熄如烟的往事</p><p>别让我徘徊于相思的孤寂</p><p>如果,你不明白冬天的忧伤</p><p>是否该期待下一个春暖花开的季节?</p><p>多少诗意的字句,蜂拥而至</p><p>是谁人的倩影占据了篇篇诗行</p><p>不阅唐诗与宋词的典雅</p><p>只为吟咏前尘往事的,花开花谢</p><p><br></p><p>听,是什么声音传来</p><p>仿佛是来自皎洁重生的天穹</p><p>那是一种渴望,一轮沉醉 </p><p>翻飞,在每一个思绪飘零的日夜</p><p>天涯咫尺,掬一缕微风祈祷</p><p>寄思于曾经走过的每一个春秋</p><p>当回忆唤醒青春的缤纷</p><p>任梦的衣裳在风的边缘,折叠</p><p><br></p><p>编者按:这是一首意象化的朦胧诗。诗人的思绪在岁月的边缘游走穿行,跨越时空和季节的交替,内心的情感随着诗意的流转翻飞在诗里行间,那种若隐若现的忧伤,和无法排解的孤寂,让读者有一种动容的伤感。</p> 作品 14 <p>往事如烟 (微小说)</p><p>文/姜尼</p><p><br></p><p>珍妮佛在美国已经二十年了,二十年前来美国留学的时候才二十一岁,刚从国内南方一所著名高校毕业,她算是最幸运的那批人,没有耽误一点儿时间。大四就开始考托福和GRE, 一毕业就得到美国高校的全额奖学金,马不停蹄地就出国留学,外加年轻美貌,珍妮佛的同学们颇为嫉妒地说她几乎沾到了所有的好事。</p><p><br></p><p>珍妮佛其实姓张,珍妮佛是来美之后起的英文名,的确让生活方便了不少。眼看同学朋友们整天喊她珍妮佛,自己的中文本名渐渐为人忘却,她也就干脆改了名字,从此珍妮佛.张就成了她的官名,所有的文件上都改成了这个名字,以至于那些只知道她中文名的老朋友有时候都有些迷惑,经常怀疑是否找错了人。</p><p><br></p><p>珍妮佛是典型的冷面美人,学业优秀,两年硕士毕业后又紧接着读博士。整整花了五年时间,终于拿到了博士学位,转眼曾经的妙龄少女已经年届三十,眼角有了细细的皱纹。珍妮佛的感情生活也很顺利,婚姻和学位一样不能落在别人后面。博士毕业不久就与相恋数年的美国同学大卫结婚了。大卫是典型的美国人,非常喜欢珍妮佛这个美丽的东方女子,经过浪漫热烈的追求,终于修成正果,携手走近伊甸园。但是两个人都低估了东西方文化差异对婚姻的冲击,终于没有熬过七年之痒,在婚后的第五年,两个人和平地分手了。这一年珍妮佛由于工作成绩突出,被大学提升为副教授。</p><p><br></p><p>冷面美丽女强人虽然又回单身,但生活还是相当充实,每天忙忙碌碌地上班,教课,带学生,写文章,开会,总是满满的日程,没有一丝闲暇。也许只有忙碌才能慰籍珍妮佛一颗孤独的心,让她一直保持着强大和自尊。然而每当夜深人间,万家灯火的时候,珍妮佛就会陷入寂寞的痛苦,常常彻夜难眠,每当此时她就回思念一个人。</p><p><br></p><p>珍妮佛思念的这个人叫赵志强,是在她上研究生时国内来的一个访问学者,比珍妮佛大五岁,温文尔雅,是典型的中国知识分子。珍妮佛和志强曾经有一段在中国学生学者中流传甚广的爱情故事,是在结识前夫大卫之前。两个人可以说郎才女貌,情投意合,经常出双入对,还经常一起去各地旅游。据说两个人还一起去过意大利旅游,留下不少美好回忆。然而,这段儿美好的感情并没有经受住考验。志强当时在国内有相恋多年的女友,虽然感情甚是波折却也快到了谈婚论嫁的程度。更重要的原因就是志强的访问学者经历已经到期,必须回国。虽然回国后两人还有书信来往,但是珍妮佛还是不看好这段儿感情,选择了放弃。不久便听说志强在国内已经完婚,自此两人就几乎断了联络,各自忙碌自己的生活,没有交集,行同路人。</p><p><br></p><p>时间过得飞快,转眼珍妮佛已经离婚好几年了。随着时间的推移,珍妮佛越来越发现自己总是思念志强,经常回忆起和志强在一起的美好时光,经常把有志强的那些老照片一遍遍地看,有时候盯着志强的照片一看就是几个小时。经常夜里梦见志强,有时候就想早早地进入梦乡,也许就能梦见志强,那总是珍妮佛最幸福的时刻。</p><p><br></p><p>经不住思念的折磨,珍妮佛想给志强写封信,可每次拿起笔又不知从何写起。于是想给志强打个电话,也许面对面说话胜过笔墨,可当她鼓足勇气拨出电话的时候,才发现志强的城市早就电话升级,改成了八位数。终于,她发现联络不到志强了。</p><p><br></p><p>然而折磨人的思念让珍妮佛欲罢不能,于是她开始在网上一遍遍搜索志强的消息。得益于现代科技的强大网络系统,珍妮佛发现志强现在就职于一家上市公司的董事长,还有志强参加会议发言的照片。志强不再年轻了,可是透着中年人的成熟和干练。从此珍妮佛网上搜索志强的信息成了每天的任务,一有空就在网上搜索,每一个志强的网上报道她几乎都能背下来,而她的思念更是与日俱增,不能自拔。</p><p><br></p><p>终于珍妮佛再也经不住思念的折磨,她计划去志强的城市看看,了解一下志强的情况,也许志强也婚姻不顺,也许自己还有机会。在网上看到志强公司在上海举行一次国际会议,珍妮佛也悄悄地报了名,订了机票,请了假,在鲜花盛开的五月,她要去上海开会,去见朝思暮想的志强。</p><p><br></p><p>五月春风撩人,鲜花盛开。珍妮佛虽然已届中年,但保养的甚好,精心打扮配上得体的衣饰,一点儿都不输给年轻人,倒是多了一份成熟女性的魅力。经过一天的飞行,很快就到了上海,入住就在会场附近的酒店。由于时差和就要见到志强的兴奋,她整夜难眠,连着几杯红酒下肚,丝毫没有睡意却格外的精神,于是干脆坐在电脑前,一遍遍地看志强的消息,似乎从前少女时恋爱的感觉又冲上心头,快乐且甘甜。</p><p><br></p><p>会议的日程很紧,白天一整天的会议,晚上是欢迎国内外与会者的宴会,珍妮弗知道宴会上她一定会见到志强。</p><p><br></p><p>白天的会议进行得很忙碌紧凑,志强在主席台上侃侃而谈,令珍妮佛格外的激动。多年后终于又见到故人,且是曾经的恋人,各种情绪五味杂陈,理不清头绪。然而很快有些不好的消息,会议册上注明的秘书长据说是董事长夫人,当看到那个年轻干练的女人时,珍妮佛发现原来她非常的干练精明,聪慧美丽,颇有自己年轻时的影子。最重要的是她发现这个女子比自己要年轻许多,瞬间一股阴影略过眉头,兴奋的性情顿时减了不少。</p><p><br></p><p>晚宴如约而至,那个年轻女人是志强夫人的信息也得到了确认,她不知道这个女人是否志强曾经的女友,还是后来的女友,其实这些已经都不重要,总之是个比自己年轻很多的女人,珍妮佛觉得有些压抑。</p><p><br></p><p>终于志强和夫人开始给大家敬酒,当志强走到珍妮佛跟前时,顿了一下,志强客气地说到:“我们好像很面熟,你有些像我从前的一个朋友”,志强的夫人也客气地和她打招呼。</p><p><br></p><p>从志强的眼神里,异常聪明的珍妮佛知道这个男人非常幸福,他拥有他想要的一切,他已经认不出自己,他不可能像自己一样思念对方,这个男人早就不属于自己,其实早在二十年前她决定放弃这一段儿感情的时候,这个男人就已经不再属于自己。</p><p><br></p><p>珍妮弗客气地回答道,“您可能认错人了,我们是第一次见面”。</p><p><br></p><p>上海之行很快结束了,不等会议结束,珍妮佛就匆匆结束了回国之旅,回到了美国冰冷的大屋。</p><p>五月的美国突然下起了雨,天气格外的阴冷。珍妮佛又是彻夜难眠,她裹着毛毯坐在壁炉前,看着志强的那些相片,突然觉得那些相片非常陈旧,那些故事非常的遥远,好像是上一个世纪的事情。自己突然一点儿也没有从前思念志强的情绪,突然觉得从前那些悸动的心情有些愚蠢,一切都过去了,早就过去了,二十年前就过去了。</p><p><br></p><p>珍妮佛深深地吸了口烟,把那些相片扔进了壁炉,轻轻地点燃。曾经留有那些美好的记忆的相片,一点点儿烧着,卷起,化作了缕缕青烟。</p><p><br></p><p>编者按:这部微小说的结局很令人伤感,所有的思念在重逢时都化作了虚无,感情的列车一旦错过,留下的就只有远去的记忆和那些陈旧的照片了。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让往事化成云烟也许是最好的解脱。</p> 作品 15 <p>两张老照片</p><p>王今中2020.4.7.</p><p><br></p><p>宅家翻阅家中老照片和历史材料,成为了特殊的疫期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份。当见到了四十年前的这两张照片时,思绪不禁一下回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那令人回想和怀念的那个时期。照片是我分别和以前的工厂党委樊书记,以及兼总工程師的金厂長合影。两张照片时值一冬一夏,衣著一深一淺,照片中人都一老一青。可两位老领导的和蔼可亲、平静、慈眉善目却都是一模一样的。而且不用我现在缀上二位的职务,时代的沉积和岁月的痕跡,稍有阅历和识别能力的人,都会一下准確的断定出飽经滄桑的他们二位的职务。</p><p><br></p><p>回忆拍照时,二位老领导都已离休而安度晚年了。但是当接到我们现任厂里领导邀请他们重归老厂参观和指导工作时,出于对自已花费了心血、精心浇灌事业的眷恋和无限的怀念,他们都愉快的应允了,並各自按排了不同的时间,回厂兴致勃勃的参观了厂史和产品陈列室,以及其一些活动。</p><p><br></p><p>往事哪能如煙。</p><p><br></p><p>虽然已时隔40年了,但当我这次又见到了这两张照片时,两位老领导待人亲切的音容笑貌一下重现在了眼前。樊书记那去不掉的山西人口音,金厂長那标准的一口京腔,所发出的工作指示、嘘寒问暖和唠叨的家常的话仿佛就在耳边回响!樊书记是延安印刷厂厂長、陕甘宁边区的劳动模范,解放后在今天的北京理工大学(原北京工业学院)调干班进修过。金厂長则是在原北平大学工学院(今北京大学)读书的地下共产党员、解放初期任过中国驻苏联大使馆的文化参赞。</p><p><br></p><p>国家派出这样两位有卓著功劳的人出任一个三线军工企业领导,无疑是对我国唯一的敌我识别雷达研制单位的充分重视。</p><p><br></p><p>回想向两位老领导汇报工作和拍照时,那种既激动又亲切的心情真是难以形容。因为这是他们离休几年后的第一次返厂,多时不见曾朝夕相处的老领导,尊重、敬佩、愛戴、感恩的复杂感情交炽在一起,讓人久久不能忘怀!</p><p><br></p><p>两位领导是先于我们这批六十年代初最多一批重点高校毕业生来厂的。虽然他们都身为行政九级的高级干部行列,但全是只身一人来厂,平时与单身职工一样,自行料理飲食起居。据干部处人说金厂長原配夫人仍居老家石家莊,樊书记老伴在四川省委组织部工作,也是没有保姆佣人而一人独居。我至今还清晰的记得金厂長在食堂与职工一起排队打饭的情景,以及樊书记自已在职工宿舍里煮面条的样子。老干部那种生活低标准,朴素、平易近人的品德,在他们身上处处表现出来。</p><p><br></p><p>我们刚刚参加时,正值科研任务繁重而又紧张。技术人员在实验室挑灯夜战,而工人在車间里也是日夜加班。当时还实行粮食定量供应,工人在車间干活劳动量大,体力消耗多,两位领导都有拿出节约出的粮票,支援给加夜班工人的举动。要食堂给技术人员做可口的加班飯更是常事。</p><p><br></p><p>记得1967年夏天和樊书记出差北京的时日,那更是难以忘记。因为向部里汇报申请改造的规划,要牽涉到多个司局的協调,他们需要多个时日统一意见,然后再向部领导汇报,于是我们就只好先办其它事情,于是也就多日在电子部招待所住了下来。日常生话和近距离与樊书记接触,更深透的了解了这位老干部的一言一行。山西人多偏爱吃羊肉,有一星期天去东安市場百年老店东来顺吃羊肉水餃,飯后他把碗筷都主动收拾好,然后说今天是我主张来的,飯錢都记在我帐上。这事要和后来与年青的厂领导在外吃飯的情况相比真是天渊之别。樊书记酷愛看报纸,招待所报纸种类有限,每天从外回来,他都叮囑我買足夠的报纸,而且都要记在他的日常开銷帐上。</p><p><br></p><p>两位老领导的专业知识自然比不上年青人,但每当我们有举行方案论证的大型活动时,他们二位都必亲自坐阵。发言中对问题和难关的总体趋向,都提出要多方位多角度听取不同意见,以及反复试验,辨证的看问题等指示,给予明確和及时的指导意见,绝不含糊和模稜两可。</p><p><br></p><p>两位老领导虽然都已驾鹤远去多时,但他们的殷切期望和諄諄教导仍历历在目,在耳边回响,在心中激荡。</p><p><br></p><p>编者按:王老师的这篇回忆录把我们又带回到了那些激情燃烧的岁月,老一辈建设者们平易近人,关心青年一代,无私奉献的忘我精神,在今天读起来依然让我们后辈肃然起敬!这些真实的情感和记忆不会随风飘散,它们将随着文字的记载永远地流传下来。</p> 作品 16 <p>一块红烧排骨</p><p>文/清牧</p><p>04/08/2020</p><p><br></p><p>当前的新型冠状病毒正席卷着整个世界,给各国人民带来了恐慌,焦虑和死亡。 给正常的生活, 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影响。这不禁让我想起另一个传染病发生时的亲身经历。那还是上个世纪80年代时的事儿, 听起来是不是很遥远?要不怎么叫如烟往事呢。</p><p><br></p><p>1988年春节过后的二月下旬, 放完寒假的学生陆续返校。那时我正在读大学二年级的下半学期。当时通过报纸、广播和电视得知上海地区正在全面爆发甲型肝炎(HAV)传染病。其原因是人们食用了受到污染的毛蚶。 返校前家长提醒我要预防这个传染病,我只是哼哈答应没太放在心上, 心想上海离沈阳远着那。</p><p><br></p><p>我的大学是全国招生,学生来自全国各省、直辖市。我的寝室共有八名同学,来自多个省份。一号宿舍楼住着机械工程系,电气工程系的所有四个年级的男生和研究生部的所有男生。宿舍楼呈U字形, 共四层。食堂独立地建在U字的开口部,一段T字形走廊连接食堂和宿舍楼。T字形走廊的上面一字形走廊紧贴食堂楼外的墙面, 延伸到宿舍楼的U字两端, T字形走廊的竖状走廊连接U字的底部。这样宿舍就有三个出入口与食堂相连。食堂里有桌椅供学生就餐,周末挪开桌椅就是舞厅的场所。我寝室的同学午餐和晚餐基本都是把饭菜买完拿到寝室里吃。</p><p><br></p><p>开学后两周的一天中午,同学们照例把饭菜买回宿舍来吃, 来自成都的四川籍同学和我坐在靠门口的桌子的对面, 他的床是进门左手边的下铺, 我是进门右手边的下铺。他那天买了一盘儿红烧排骨,也就是说一个硬菜, 价值两元钱。要知道那时一个馒头仅五分钱, 一盘儿普通的菜只需五毛到一块。同学们要么狼吞虎咽, 要么细嚼慢咽地吃着。我一边看着手里的报纸一边吃着饭。给你一块红烧排骨,还没等我反应过来,排骨已从成都同学的银色的羹匙中滑入到我的饭盆中。我心想我并没有羡慕你的硬菜呀, 我也没有吃着自己碗里的看着别人碗里的呀, 我们相处这一年多也没有在吃饭上有互动呀。为什么今天他要给我一块红烧排骨呢?联想到几天来报纸上有关上海甲肝的疫情新闻,本想把那块排骨扔回到他的碗中,可是中国人都太爱面子了,不会说出不字。转念又一想甲肝不至于那么巧就传到自己的身上。就这样很忐忑地把那块排骨吃了下去,谁知道自己为日后吞下了一颗定时炸弹。</p><p><br></p><p>很不幸的事实当晚就发生了。</p><p><br></p><p>当晚的半夜时分, 成都同学那里就传来急匆匆的翻身起床的声响,还没等把门拉开,呕吐声已充满了房间。灯被打开了,大家都坐了起来,几个人把他的呕吐物倒进了这个该楼层的厕所。又用拖把打扫了一下。一名同学陪着成都同学去了学校的诊所。约一小时后那名同学回来说,诊所已联系了沈阳市传染病医院,汽车很快就会过来把他拉到医院进行检测。几天后得知他确诊甲肝。留在传染病医院隔离治疗。</p><p><br></p><p>这一消息像惊雷一样在班里炸开。随后诊所通知我的寝室取来一瓶消毒液,对宿舍进行了简单的消毒。即使这样我的寝室也受到了冷落。别的寝室的同学再也不到我的寝室里来下围棋和象棋了。本寝室的同学们都像惊弓之鸟, 面面相觑了很久。大家调侃地说,这真是门可罗雀了,门前冷落车马稀啊。 我更是如此,自责并后悔吃下那块排骨。</p><p><br></p><p>之后我就特别关心浏览报纸上关于上海甲肝的信息。报纸上说该传染病症狀可能包含:恶心、呕吐、腹泻、皮肤发黄、发烧和腹痛等,甲型肝炎的潜伏期是两周至六周。这段时间对于我来说是特别难熬的漫长时光,每天都观察自己是否出现传染病的症狀。</p><p><br></p><p>初春的沈阳校园正如所有的北方城市一样, 灰色是唯一的色彩,灰色朦胧的天空,灰色的墙壁, 灰色的板油马路,灰色的杨树和柳树、、、、、正如此刻我的心情。</p><p><br></p><p>每天中午每当我吃饭的时候, 望着对面空空荡荡的位置, 那块红烧排骨就时常在我的眼前晃动。这极大地影响了我的正常饮食,吃饭也就不像以前那么有规律了, 睡觉也不是很踏实。这种状态持续了两到三周, 并且稍微感觉右腹下部有些许疼痛,也不知是否是神经作用。</p><p><br></p><p>一个星期天的下午,我觉得右下腹的疼痛有些加重, 于是我就和我寝室中的一个要好的同学说要去医院看病。他陪着我来到了离学校最近的沈阳市第五医院,挂号,检查。医生问了我的病情并用手轻轻按了我的右腹部,问是否疼, 问多长时间了, 我说有一周了。医生告诉我患的是阑尾炎,马上做手术。我一看时间已是下午将近五点钟了,心想一定是很严重了, 要不怎么马上做手术呢。 于是我的同学替我签了字,局部麻醉之后被推送上了手术台。当腹部被手术刀划开的时候,感觉就像是被蚊虫叮咬了一下,片刻之后就听医生说, 还一周了呢。从医生的语气中能推测出阑尾的状况不是他想象的那么严重。 </p><p><br></p><p>手术后被推进了住院部,开始挂点滴。我的同学也说要回宿舍,并找别的同学晚上来照顾我。几个小时后同寝室的另一个同学也来了。他就坐在我床边的椅子上。半夜时分,一阵疼痛把我从睡意朦胧中叫醒,我的胃部有一种被向下拉扯的疼痛感,嘴里干得要命地想喝水。就央求我的同学喊一下大夫看一看。走廊里只听到一些叽叽咕咕的说话声。一会儿我的同学回来对我说,是麻醉时间过了,很正常的手术症状, 不能喝水, 要忍耐。就这样等到了天亮。一周很快就过去了, 终于出院了。</p><p><br></p><p>说来也怪, 通过这个小手术,我对甲型肝炎的恐惧感立刻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而成都同学因为要隔离两到三个月,他不得不休学了。后来在与他的交谈中得知,他只是在北京换火车的时候买了一袋果脯就感染上了甲肝。或许是果脯本身被感染了病毒,或许是他的手在火车上碰到了被感染的地方,他没洗手就抓了果脯而将病毒吃入口中。因此疫情时期吃东西之前洗手是十分必要的。</p><p><br></p><p>下面是上海甲肝时期的一些数据。上海市及周边一月末至二月中旬就有将近30万人口同时感染,上海的医疗系统立刻崩溃,床位严重不足。上海市临时将一些大中型企业仓库、学校的校舍、小型旅馆、新建或正在改建的住宅等改为临时隔离病房用以收治甲肝病人,避免产生新的传染源。三月上旬基本控制住了疫情。一年中陆续有零星的病情发生。据统计全年中国共发生35万左右病例, 死亡31例。这场疫情使上海市政府开始重视突发传染病疫情的防控,并逐步建立了传染病的防控应急预警机制。</p><p><br></p><p>联想到当下的新冠肺炎疫情, 在没有特效药,没有疫苗的情况下,能避免被传染的配方只有:</p><p>能呆在家里就一定呆在家里,如果一定要出门就戴好PPE,保持好社交距离, 尽可能的勤洗手,做好定期的消毒,增加一些室内的运动,适当的晒一晒太阳, 注意休息,加强营养, 提高个人免疫力。提到营养,是不是可以做一盘红烧排骨?我认为可以是选择之一。</p><p><br></p><p>编者按:这篇文章的作者回顾了三十多年前甲肝流行时自己的亲身经历,那一幕幕校园里的场景让编者感觉即熟悉又亲切。从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出一个可能被忽略的事实,那就是面对疫情最可怕也许并不是真正的被感染,而是恐惧被感染。因为在极度的恐惧下,精神上的压力所带来的影响可能会远远超出病毒的危害,不是吗?</p> 作品 17 <p>《 去年的龙舟赛 》</p><p>文/ 维佳 . 马列耶夫</p><p>庚子年四月八日</p><p>于安省图龙都</p><p><br></p><p>一年一度的多伦多国际龙舟赛始于1988年,其宗旨是通过民间龙舟赛为公益慈善事业筹集资金,比如《加拿大乳腺癌基金会》,《多伦多病童医院》等机构筹款。每年约有200多个龙舟队,近5000人参赛,是一项颇具规模,颇有影响力的国际赛事。其中多伦多工程师龙舟队是一支刚成立不久的队伍,前奥运选手,亚运会皮划艇冠军马福良先生担任工程师龙舟队的教练,带领我们这一帮 “ 菜鸟” 选手经过两个多月的艰苦训练,在第三十一届加拿大多伦多国际龙舟赛500米男女混合组决赛中获得 J DIVISION 亚军的好成绩。工程师龙舟队是好何成军?马福良教练又是如何化</p><p>“ 腐朽”为神奇的呢?</p><p><br></p><p>工程师龙舟队是一个荣誉的团体,注定将成为每一个队员人生中最珍贵的回忆和永远无法磨灭的印记,他们大部分是由工程技术人员组成,在加拿大中国地质大学校友会会长冯建德登高一呼的感召下,他们聚集在Frontop Engineers Team 麾下,除了本人之外,参加的还有浙大校友会王晓鸣,兰州大学校友会穆诗今,西安外语学院校友会王先明,华侨大学校友会王艳,本着工程师精益求精,勤奋努力的精神,勤学苦练。</p><p><br></p><p>人总是有永远难以满足的好奇心和贪于安逸的懒神经,力量训练,划龙舟特有的划桨,蹬腿和转身连贯动作对每一位队员是一种毅力和突破自我的考验。除了苦和累,获得更多的是龙舟队那种团队合作,拼搏向前的精神。一次又一次地咬牙完成每一组的训练,一次又一次地挑战自己的极限,可以说,龙舟队是一种信仰......</p><p><br></p><p>旅居海外,我们会时常遇到自由独立的西方精神与强调集体主义的中华文化之间的有趣碰撞,而多伦多国际龙舟赛就是这样一个中西文化的交汇之处。在水光潋滟的安大略湖上,胸中激荡的却是中流击水的拼搏精神,众志成城的团结意志,同舟共济的兄弟姐妹之情,与子同袍的英雄气慨,那真是人生一个无比美妙之体验。</p><p><br></p><p>公元2019年6月15日,夏初,这是一个阳光明媚,和风徐徐的周末,人们扶老携幼乘坐渡轮涌上湖心岛,聚集在岸边观战,或为自己喜爱的队伍加油助威 。尽管我们在马福良教练倾心倾力地指导下,对龙舟赛事有一定的认识,但第一场200米男女混合组预赛哨声一响还是有手忙脚乱,仓促应战之感,成绩当然是不够理想。赛后马福良教练马上招集所有队员,给大家分析前因后果和进行心理辅导,鼓励大家“ 放下包袱,轻装上阵 ”,军心马上稳定了下来,接下来的几次分组预赛,我们充分展示马教练一再强调的动作要领,全体上场队员奋力拼搏,顽强地杀入决赛圈里,最终我们获得了 J DIVISION 亚军战绩,这一成绩对一支刚成立的新军来说,确实来之不易。当时同伴们都非常激动,拥抱,击掌,大声呐喊,当时不少人激动地泪水盈框 ,几乎所有队员都拿着奖牌仔细端详着,抚摸着,然后自豪地挂在脖子上。</p><p><br></p><p>短短几个月,每周两次的训练,如梦如幻,一点都不夸张,除了强身健体,享受龙舟文化的独特魅力之余,还能结交那么多值得信赖和托付的朋友。这是一个有热血、有热爱、温暖而又纯粹的大家庭 。值得一提的是,工程师龙舟队还有一支美女啦啦队现场舞蹈助威,红裙白衣,朝气蓬勃,活泼可爱,成为赛场上最靓丽的风景。从此多伦多国际龙舟赛将活跃着一支勇往向前,敢于拼搏的工程师龙舟队。</p><p><br></p><p>编者按:这是一篇散发着激情和活力的纪实散文,从字里行间读者能强烈地感受到一股朝气蓬勃的力量和团结奋斗的精神。一次龙舟比赛让一群热血有爱的工程师们体验到了中流击水众志成城的豪情,没有付出怎会有收获,让我们一起为顽强的工程师勇士们喝彩!</p> 作品 18 <p>【江城子】</p><p>文/一民</p><p><br></p><p>玉箫引凤落梧桐。趁东风,试新声。壮志凌云,直上九霄重。此起彼伏新概念,天未亮,校园中。</p><p><br></p><p>今生难忘少年行。古城东,会群英。不负韶华,一笑与君同。聚散依依真若梦。回首处,盼重逢。</p><p><br></p><p>编者按:这一阙美词以回首校园往事的情与景为内容,上阙再现了青年学子为实现壮志凌云而努力读书的校园场景,下阕中叹青春不负韶华,曾经涌动的情怀依稀还在梦中,此情此景真是令人追忆无穷。</p> 作品 19 <p>往事如烟</p><p>文 / 紫陌香尘少</p><p><br></p><p>昨夜有雨,</p><p>重似龟壳</p><p>干枯生涩</p><p><br></p><p>而你我浸泡雨中</p><p>渐渐言语无味</p><p>面目全非</p><p><br></p><p>春天</p><p>欲来未来</p><p>后院的荒草浸润</p><p>似绿非绿</p><p><br></p><p>往事</p><p>漫过台阶</p><p>要遮掩旧痕</p><p>要剥落新漆</p><p><br></p><p>一把火焚了吧</p><p>愿如烟散</p><p>即使烟</p><p>熏得泪流满面</p><p><br></p><p><a href="https://www.meipian8.cn/2v48jcoe?share_depth=2&user_id=ohbsluE5-GbXl2Q0Bhw4rD1K1kcs&sharer_id=ojq1ttxwcMb89AX8MDCWkuGeNHAc&first_share_to=singlemessage&first_share_uid=36692260&share_source=singlemessage&from=singlemessage&isappinstalled=0" target="_blank">作者的美篇链接</a></p><p><br></p><p>编者按:这一首文风极简的小诗,有着唯美伤感的笔调。岁月带走了什么,让欢颜失去了色彩。伤痕就让它在春光中愈合吧,往事也可以收起来做成水墨的书签,分隔旧乐和新曲。生活是一门艺术,从不同的角度欣赏便有了不一样的风景,何不尝试一下呢?</p><p><br></p><p><br></p> 作品 20 <p>往事不如烟</p><p>文/张颖</p><p><br></p><p>一场场滂沱泪雨</p><p>把往事浸泡</p><p>不让风如烟吹散</p><p><br></p><p>一遍遍剥开记忆</p><p>支离的片段</p><p>在淡忘时独自清晰</p><p><br></p><p>谁能证明</p><p>光阴是否如梭似箭</p><p>曾经从未虚无</p><p>只是有了苍老的模样</p><p><br></p><p>有的故事</p><p>穿越无数次灰飞烟灭</p><p>化身寒春里</p><p>一树玲珑花苞</p><p>在抬眉处剔透</p><p>搅动心底幽潭</p><p>徒留一帘烟雾</p><p><br></p><p>编者按:这一首小诗玲珑透彻,虽感伤却不消沉。穿越悲欢支离的片段,谁又说不能云淡风轻的回眸?无法忘却的故事,不如就化作一树的繁花吧,那偶尔激起的心潭深处的涟漪,即使留下一帘烟雨又有何妨?</p> 作品 21 <p>如烟往事</p><p>文/雨后阳光</p><p><br></p><p>谁的心底没有如烟往事?午夜时分,望着新月,望着星光,或泪盈,或微笑,或叹息,或窃喜。有个他,她,它在心里游动,浮现的往事如清烟般,时隐时现。。。</p><p><br></p><p>经历过几次灾难,此时此刻的疫情经历,也会过去,成为往事。多少年之后再写今天的故事,会是什么感慨呢?</p><p><br></p><p>小的时候,五六岁的光景吧,随着爸爸,妈妈下放到五七干校。爸爸妈妈下地干农活,我就放养在田间。那时已经记事,能回忆起的片段,都是彩色的。赤着脚在田埂上捉青蛙,捉泥鳅。泥鳅捉回来,要放在盐水盆里,浸泡好长时间,让它吐泥。还有一次我在田埂上追兔子,妈妈跟在后面,跑着跑着,兔子突然掉头,离我很近了,看着拼命奔跑的竖着两只耳朵的兔子,我吓坏了,掉头就跑向妈妈,估计是喊“救命”了。我们那时住的是土坯房子,和爸爸妈妈睡在一张大炕上,房间里有一张桌子,马蹄灯有时放在桌子上,有时挂在墙头。我喜欢盯着看马蹄灯里的火苗,用旋钮把火苗调大调小,甚是好玩。那年我在农村上了小学。背着军用书包,走在土道上,满满的兴奋和欢喜。学校的样子记不清了,只记得小小的书桌和昏暗的教室与上学路上明晃晃的阳光形成了鲜明对比。</p><p><br></p><p>那年在五七干校,遇到了人生第一次灾难---特大洪水!</p><p><br></p><p>河南的这次洪灾有历史记载。我只记得黄黄的水铺天盖地地涌来。一会儿功夫已是水漫金山。爸爸妈妈都去抢救国家粮食,我一个人坐的土炕上,从害怕到恐惧到无望!水在房间里上升再上升,快要到床沿了!妈妈来了!她背着我走出房间,蹒跚在齐腰深的大水里,逃难的人越来越多,大家手拉着手,相互搀扶着往安全厂房转移。途中要路过一条水渠,那个地方的水急,妈妈差点摔了一跤,幸好旁边的人拉了一把!以前和朋友说起这一段,朋友问:你记得这么清楚?真真切切地记得!那一幕太过惊险!也许那时还不懂生死,但是已完全知道危险!</p><p><br></p><p>到了水泥做的厂房,没多久就听说老百姓的土坯房子全部坍塌。</p><p><br></p><p>水面还在上升,大人们用几个油桶摞起来,在油桶上搭木板,好长时间就睡在这样的通铺上。吃的东西很少,记得有大饼吃,但是爸爸一直奋战在抗洪抢险的前线,整天泡在水里,我和妈妈尽量省下吃的给爸爸。扛了几天后,国家派直升机来送食品。记得清清楚楚,我们用红布在窗子外面使劲摇晃叫喊,希望飞机能看到我们,投放准确一些。</p><p><br></p><p>往事如烟啊!五六岁时经历了洪水,也许那个时候的挨饿是害怕,可是几十年后,再回忆,那段经历似乎有着顽强的生命力,人生中的重重一笔!我该感谢这一笔!</p><p><br></p><p>后来又经历了唐山大地震。地震波及到北京。那时爸爸正好出差,是妈妈把我背下楼房,记得当时混乱的场面,楼里的人都跑了出来。再后来我们住的大院里堆满了临时搭的帐篷。爸爸,妈妈和我睡在一个小小的帐篷里,夜里翻身都得一起向左向右!</p><p><br></p><p>再后来的911,Sars, 金融股灾。人类就是在一次次灾难面前摔倒又重新站起来!</p><p><br></p><p>引用一段好友的原话: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有悲剧,悲剧的存在是一个客观事实。一个人要想一辈子不经历悲剧,那是不可能的,除非这个人根本就没有生活过。只要你生活,你就会遇到悲剧,一种没有经历过悲剧的人生才是真正悲惨的人生。但是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有没有悲剧,而在于你如何对待悲剧。你如果有一种哲学的素养,有一种超脱的姿态和深邃的睿智,你把悲剧看做是人生中的一些必然性插曲,这些插曲有时候还具有几份崇高的色彩,他们会带给我们一些深刻的启示,那么你就会对人生的悲剧采取一种一笑置之的态度。我完全赞成!</p><p><br></p><p>走过灾难的每个人所想所感各不相同,希望这个世界从此多一些同理心,多一些包容和善意!希望我们不要再藐视一切。茫茫苍穹之下,人类和动植物都一样!</p><p><br></p><p>多少年以后,我会再写2020年里的他,她,它。朋友圈里的各种晒图,各种转载,各种感慨是我的佐证吧。有欢乐的云聚会,有焦躁的牢骚,还有愤怒的训斥。不管怎样,我们终究会翻过这一篇章。疫情会过去,股市会创新高。只是请记住:人类和动植物一样,都是平等的!!!</p><p><br></p><p>编者按:本文作者通过对童年时亲身经历的洪水和地震灾害的回忆,感悟到生活本身就是悲喜交织的真实。没有经历悲剧的人生是不完整的,有了这样的领悟,便有了作者直面灾难的勇气和智慧。文章中令人印象极其深刻是作者一家人在灾难面前相亲相爱共渡难关的真情,这一份来自父母的爱的传承,在作者的笔下延展到对世间生灵万物的博爱。</p> 作品 22 <p>那时新冠</p><p>文/刘俊民</p><p>2040年4月7日星期六(世界卫生日)</p><p><br></p><p>喂,老朋友,好久不见。</p><p><br></p><p>还记得那一年我6岁。春假之前,妈妈说已经订好了回老家的机票,一放假就走。</p><p><br></p><p>从来没有回过老家,只是偶尔父母闲聊的时候听到点枝枝叶叶,也不连贯,有时还听不大懂,因为他们说他们老家的话。可就那点枝枝叶叶引得我常常想象着老家的样子,有红砖红瓦有白墙,村口还有小河和小桥。</p><p><br></p><p>还没放假呢,妈妈又说回不去了,因为老家那边发生传染病,村子都封了。</p><p><br></p><p>想象中的老家忽然清晰起来,更让我急着想看看了。我想象不出来到底是什么病那么严重,把整个村子都给封了。封村又是怎样的呢?</p><p><br></p><p>妈妈说,封村就是不让外人进村。那要是我们回去,他们不让我们进村,我们上哪呢?所以呀,我们就不能回去了。我们就在家里呆着喽。</p><p><br></p><p>我很失望,因为盼着回老家盼了很久。回不去了,呆在家里多没意思。只好找我的好朋友们玩了。</p><p><br></p><p>可是,没过多久,妈妈说,从现在起不能出门到同学家了。说我们这里也发生传染病了。为什么呢?我不理解。妈妈说这个传染病很厉害,你要是出去被传染了,就要去医院了。</p><p><br></p><p>我感到很可怕,我可不想去医院。那我能去哪呢?可以去图书馆吗?妈妈说不能,因为图书馆关门了。游乐场呢?关门了。电影院呢?关门了。公园呢?不让去了。</p><p><br></p><p>我们也封村了吗?我不解地问。妈妈说没有,但是,这些地方不关闭,就会有很多人。很多人在一起,如果有人被传染了,就会互相传染。所以就关闭了。谁也不想得病,是不是?嗯,我明白了。</p><p><br></p><p>爸爸把我以前的玩具都翻弄出来,搬进我的房间。哇,我都不记得还有这么多好玩的玩具啊。还有我以前看过的书,那么多的书我都忘记了。这下子我的日子会很开心了,我觉得会是这样。</p><p><br></p><p>哦,差点忘记了。爸爸妈妈也不上班了,他们说他们在家里上班。可我看他们就是在电脑上聊天,也不像上班的样子。我想,要是我长大了,也这样上班多好啊。上班就是呆在家里。</p><p><br></p><p>嗯,好像也没意思。整天呆在家里多烦呢。我还是喜欢出去上班。好想我的好朋友们,要是能见到他们多好。视频里又不能一起玩游戏,我是说一起玩,不是在视频里在电脑上一起玩,是在操场上花园里一起玩。</p><p><br></p><p>是啊,好久没在一起玩了。上一次在缇娜家里过夜是什么时候的事呢?好像很久很久以前的事了。我忽然觉得家里很烦,那些玩具那些书也没什么意思,都是小时候玩过看过的,没意思。爸爸妈妈在家里办公比在外边办公还忙。以前他们下了班我可高兴了,一进门就会冲上去抱抱他们。他们回来家还会陪我玩一会儿,起码也会问我学校的事啦,和小朋友的事啦。我可高兴给他们讲了。可现在他们也不出去了,我也不上学了,他们什么问题都没了。</p><p><br></p><p>哦,我们在网上上课。一个星期就上那么一点点课。哦哦哦哦哦,好烦哪。我开始讨厌这个病毒,叫什么来着?叫新冠?爸爸说“冠”就是帽子,中国古代的人把帽子叫冠。新冠就是新帽子吗?爸爸说不是,不那么叫。新是说那个病毒是新的,叫新的冠状病毒。那就是新的像帽子一样的病毒吗?爸爸说不是。说“冠状”不是说那个病毒像帽子,是说那个病毒的外表长着一些像刺儿一样的东西,那些东西像帽子。</p><p><br></p><p>很讨厌的病毒,连样子都长得这么麻烦。说了半天也想象不出他们到底是什么样子。爸爸从网上找到一个病毒样子给我看,哇,好漂亮的病毒啊。</p><p><br></p><p>本来把这个浑身带刺的家伙想得好丑好丑,没想到会这么好看。那是我头一次在电脑上看见病毒的样子。我让爸爸找其他的病毒,没想到眼睛看不见的病毒世界那么丰富多彩,多彩又多姿。</p><p><br></p><p>它们那么小那么软弱的样子,怎么会把人吓得封村了,闭户了呢?我真的不明白。</p><p><br></p><p>那一年我6岁。从那一年开始,我就着了迷一样喜欢上病毒了。现在,我已经在我们这所全球首屈一指的病毒研究所工作3年了。哦,顺便说一下,我喜欢在实验室里上班。我每天都打开病毒世界的大门,走进去,和它们在一起玩。当年的新冠病毒已经发生了多次变异,可我们早已开发出对付它们的疫苗和药物了。</p><p><br></p><p>是啊,你没听错,是药物。我知道,你们那个时候是没有专门对付新冠病毒的药物的。现在有了。这种药物进入人体后,会主动寻找新冠病毒,溶解它们的冠状突出,使它们无法进入人体细胞进行繁殖,并最终将它们分析解体在细胞之外。</p><p><br></p><p>是啊,我要感谢爸爸给我讲的那些病毒外表的小帽子。那时就想,要是能把它们的帽子摘掉,不就可以阻止它们继续生存了吗?</p><p><br></p><p>知道有一本小说叫《麦田守望者》吗?那里的红色狩猎帽子就象征着保护,最终 ,主人公认识到了,帽子是靠不住的。我也要让冠状病毒们认识到,请远离人类,你们的那些小帽子也是靠不住的。</p><p><br></p><p>最后还要告诉你,我在老家买了红砖红瓦白墙的房子,就靠着村口的小河和小桥。我喜欢。</p><p><br></p><p>编者按:这是一篇写在二十年后的回忆,作者以丰富的想象力用一个孩子的视角审视今天发生的疫情。孩子的求知欲从对病毒的好奇中打开了一扇大门,孩子是人类的未来和希望,无论病毒是怎样的可怕,我们相信人类终将会战胜疫情!</p> 作品 23 <p>蝶恋花 往事如烟</p><p>新韵</p><p>作者 雁翔</p><p><br></p><p>欲晚还寒烟上陌。</p><p>寂寂江山,冷落天涯客。</p><p>往事浮沉凭哪个,杯中消取眉心锁。</p><p><br></p><p>拾取清欢无对错。</p><p>墨字平生,不悔春颜色。</p><p>燕子归来檐下落,一蓑烟雨诗中我。</p><p><br></p><p>编者按:这一阙蝶恋花新韵道出了一个天涯游子的心声。忆往事浮沉,人生岂能用对错衡量?水墨书写的平生,有过春色终不悔。燕子归来,风雨中自有诗人自由的天空。</p> 作品 24 <p>往事并不如烟 文/一叶飘萍</p><p>写于2020年4月10日</p><p><br></p><p>清明本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五个节气,在《历书》中记载:“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后来由于晋文公重耳和他的大臣介子推的故事演变成寒食节,由于清明节和寒食节的日期接近,清明寒食自然和人文合二为一就成了现在的清明节,一般都在每年的4月4日或5日。庚子鼠年的清明落在了4月4日,这一天是国家公祭日,悼念那些在瘟疫中失去生命的人们,注定是悲情的一天。</p><p><br></p><p>清明节俗丰富,归纳起来有两大节令传统:一是礼敬祖先,慎终追远;二是踏青郊游、亲近自然。清明节不仅有祭扫、缅怀、追思的主题,也有踏青郊游、愉悦身心的主题,“天人合一”传统理念在清明节中得到了生动体现。离乡多年,祭祖扫墓已在我的生活中渐行渐远,而踏青远足成了清明节的主要活动。清明时节,春回大地,阳光明媚,万物复苏,人间处处是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踏青的大好时光。</p><p><br></p><p>多伦多今年的春天比往年来得早,清明节前后这两周的天气也有和国内一样典型的清明气候:风多雨多。由于瘟疫被禁足在家,但是每天还是要借着遛狗的名义出去转转。脚踏青草,清风拂面,观赏春色,身心都得到舒展,被瘟疫搅乱的心也在春景里平复。看到路边的蒲公英长出来了,知道蒲公英有清热解毒的作用,不知道有没有解新冠病毒的作用。管它有没有,身体里累积了一冬的毒素也该吃点蒲公英解解毒了。农历三月三那天还在路边挖了几棵荠菜,回来做了荠菜煮鸡蛋。农谚有“三月三荠菜当灵丹”,还有三月三吃了荠菜煮鸡蛋不头疼,可我却不记得故乡有这个说法。</p><p><br></p><p>我在网上搜了一下,看见他们用来煮鸡蛋的荠菜都长得老高啦,有几十公分高,和我们老家的荠菜不在一个档次上,想到这可能是南方地区的风俗,不是我们豫北平原的风俗。清明时节豫北的荠菜还是趴在地下的,正是鲜嫩爽口的时候,可那时我们竟然不太知道去品尝这些美味,而是挖回来给猪吃,真是白白浪费了这春天的一大鲜。</p><p>记得那时大约10岁左右,每天下午放学后胳膊上挎着个藤条编的篮子,手里拿个小铲子,过了村口的小桥,去东洼地的麦子地里挖野菜。挖野菜这活也就是10来岁的小女孩干的事,同龄的男孩和稍大一些的孩子是不屑于干这些事的。我刚跟着爷爷奶奶回老家,对挖野菜的事还不是太在行,邻居家的女孩小竹带我去挖野菜,她比我低两个年级,那时一直以为我比她大,后来才知道我们是同年生的。</p><p><br></p><p>到了麦地里,小竹指给我看哪种野菜能用,教我识别野菜的方法。麦地里主要有两种野菜,一种叫沙地棵,直到前几年在加拿大酒庄的葡萄园里看到荠菜才醒悟过来,原来我们小时候挖的沙地棵就是鼎鼎大名的荠菜呀!这次可要好好品尝荠菜的美味了,果真做馅不管是馄饨还是饺子那是一个鲜,挖野菜成了每年春季的保留项目。还有一种叫面条菜,叶子细细的,手摸到叶子上有种绵绵的感觉。面条菜煮面条时放锅里当配菜,白白的面条上飘着绿色的面条菜好看又很好吃,可惜后来再没见过面条菜。小竹眼明手快,一会儿就挑满一筐,我却半天找不见一棵,感叹自己好笨!</p><p><br></p><p>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慢慢地我挑野菜的速度也赶了上来,挖满一筐后我们就去河堤上玩。折下一段柳条,扭一扭,抽出里边的白条子,截出一段柳皮,拿指甲把前边掐一掐,做成一个柳笛子,放在嘴里唔哩哇啦地吹。有时也会把好几根柳条挽成一个圈,做成个柳条帽子戴在头上。</p><p><br></p><p>还没回老家前,就听曾经回过老家的表哥和我说,老家的毛毛鸭和老鳖可好玩啦!回老家我让老鳖带你去逮毛毛鸭,引得没回过老家的我好一阵子向往。回去后一直惦记着这个事,一直等到春天,才有了我和毛毛鸭的第一次相遇,原来毛毛鸭是一种类似一种狗尾巴草的内芯,刚长出来时内芯嫩嫩的,拔开草丛仔细寻找,发现一个,用手指轻轻拽着把它揪出来,放到嘴里嚼着甜丝丝的很好吃。他们用了“逮”这个词,让我一直认为是一种长满绒毛的鸭子,其实应该是毛毛芽,青草里的花苞嫩芽。那是我离开故乡后曾多次试图寻找,却再没有见过的东西了,毛毛芽面条菜和故乡一样一起留在了记忆里。</p><p><br></p><p>也知道了老鳖不是河里的老鳖而是一个小名叫老鳖的男孩,论起辈份来,我还得管他叫叔,我俩是同班同学,他是唯一没有欺负过我的男生,多年后回想在乡下上学的日子,最忘不了的也是老鳖叔。其他欺负过我的坏小子们,知道你们在我童年里留下的阴影吗?以至我现在想起来,还恨得牙痒痒。</p><p><br></p><p>那时农村的孩子尤其是男孩子特别顽劣,以欺负女孩子为乐,在班里树立他们的霸权地位。人家别人家都有兄弟姐妹的,他们也不敢欺负,就欺负我这个外来的,没有兄弟姐妹的人,好几次都把我气得拿上板凳回家哭着说不上学啦!真羡慕那些有哥哥姐姐的同学,有人给撑腰,没人敢欺负。</p><p><br></p><p>说起搬上凳子回家,可能有人不明就理,我所在的乡下小学,是三个自然村的联校,学校有课桌没凳子,需要自己从家搬凳子。经常会有女同学被欺负的搬起凳子回家也就是不上学啦!非得弄出不上学的事来才能引起老师的注意,训斥一下那些坏小子们,安生一两天,接着继续捣乱。坏小子欺负人的名堂很多,揪头发呀,往凳子上放图钉呀,在衣服背后贴纸条写上骂人的话,把钢笔里的墨水甩到身上,在教室的门上放一个瘪的装着土的篮球,等推门进去时,让头上落满灰尘,换来他们的哄堂大笑。</p><p><br></p><p>最不能容忍的是,他们不知道从哪里知道了我父亲的小名,经常叫着父亲的小名羞辱我。有一次上书法课描大字,我说了一句“字是黑狗越描越丑”,他们哈哈大笑说“字是你爸,你还敢说你爸。”反应过来,我爸的小名叫小狗,无意中又被他们利用啦!那时男生女生不能说话,只要一说话他们就编排某某和某某搞对象。有段时间里听他们这边在喊“渡江侦察记,”那边喊“胡运通和田丽搞对象。”同桌的两位同学,不知什么时候说了句话就被编排上了。那时感觉搞对象是伤风败俗的事,如果被坏小子编排了,定是又羞又气,所以同桌之间界限分明,绝不敢越线。有些男生可能也怕自己被编排,专门欺负女生避免被编甩锅给别人转移视线,怎么和现在瘟疫期间的做法有点像呀!受不了这些言语上的暴力,多次忍无可忍之后也搬了凳子回家哭着说不上学了。奶奶找到那个欺负我最恨的男孩家警告了他一次,稍稍收敛了一点。</p><p><br></p><p>好像稍微大点以后,也不知是我变得强壮了,还是坏小子们懂事了,欺负人恶作剧的事少了点,但男女生还是不说话。到了清明节学校也要组织大家去踏青扫墓,每个班都要做个花圈,男生用柳条子或竹条子围个大点的圆圈,女生负责做花。学校给提供一些皱纹纸和大白纸黄纸,把皱纹纸裁成一定幅度的正方形,和折扇子一样折起来,中间扎根线,把两边拽开就是一朵花。把大白纸和黄纸剪成叶片,几张摞在一起,拿手绢包住,用掌心压住揉出几道皱褶,然后再把这些叶片粘在一起组成一朵花。大家都动手,很快就做好一个大花圈。</p><p><br></p><p>清明节那天,两个人抬上花圈,其余的人跟在后面,排着队去到邻村的一个烈士墓地去扫墓。去的时候就有任务,老师说回来要写篇作文,题目是《记一件难忘的事》,要我们注意观察,不要记成流水账。一路上不外乎是桃花红杏花白,杨柳依依,麦苗青青,油菜花开黄灿灿,春日美景尽收眼底。当年可是不会用这些形容词,作文的开头一般都是引用领袖语录,比如“东风吹,战鼓擂,究竟世界上谁怕谁”,“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结尾必然要有几句口号和大话,如我们一定要努力奋斗学好本领,解放全人类等等。</p><p><br></p><p>一天老师给我们念了一篇范文,《一件难忘的事》说的是一个人上学途中看见一头猪跑到麦田里吃麦苗,他不顾泥泞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跑到麦田里去赶猪,费了半天劲终于把猪赶出来了,自己却摔了一跤,沾了满身的泥。老师认为这篇范文里最精彩的句子是形容“麦苗像厚厚的毛茸茸的绿地毯铺在地上”,沾了泥的裤子被形容成“呢子裤”。当时也没见过绿地毯,听说过呢子裤,听老师一说觉得很形象生动。</p><p><br></p><p>以后再写类似的作文时也会用了,只不过把撵猪改成撵牛或驴了,绿地毯和呢子裤照搬。殊不知人家的猪那可都是家里的小金库,谁会让它在外面乱跑啊,有人给挑猪菜,猪吃饱了那还会去吃麦苗呀!假大空式的作文胡编乱造,正如瘟疫期间一些公众号的文章一样,哗众取宠博眼球,骗取点击率。只不过当时没有网络,遗祸不大,如今网络时代传播甚广遗祸无穷。那些班里的坏小子也如同现在的网络暴民,用语言暴力欺负善良的群众。只有当群众自己真正强大起来以后才有分辨是非的能力,多读书多思考受教育,让清明之正气上升驱除污浊之气,洁净身心,不受病毒侵害。</p><p><br></p><p>落笔至此心里隐隐作痛,怎么写着写着就写偏了,一直以来都小心翼翼地不愿触碰那些不堪回首的往事。只是选择性地记住那些美好的,屏蔽那些不愉快的,努力想忘掉那些伤心的悲哀的。看来往事并不如烟,也不能都随风散去,能散去的就让它散去吧,不能散去的就让它沉淀下来,活着不易好好珍惜!</p><p><br></p><p>编者按:这是一篇以清明节的习俗和春回大地为引子的忆事体散文,作者的思绪也随之打开了闸门。那些久远的儿时乡间趣事,还有成长中的烦恼和困惑,都如同潮水般地涌上了作者的心头。记忆不论是美好的,还是不堪的,都是深藏于心底的真实。跟从这篇有着典型的形散而神不散特征的散文,我们随着作者的思绪一起穿越,回到了那些曾经的蹉跎岁月中。</p> 作品 25 <p>再见,北海道</p><p>—文 王慧 </p><p><br></p><p>“爸,我会去这里!”</p><p>“哪里?”</p><p>“北海道!”</p><p>“那是日本”</p><p>“是,我要去日本的北海道,总有一天”</p><p>“那里很冷,在日本最北边,靠着海”</p><p>“那就夏天去一次,冬天再去一次”</p><p>“慧儿,你长到这么大,只去过一次扬州城,连命都差点丢了,小小年纪,还想去日本?”</p><p>“长大了我会去很多地方的,北海道一定会去”</p><p>“爸都没有出过国,爸都没有去过呢”</p><p>“那我就带你去……”</p><p><br></p><p>其实来北海道,真的不是为了来看富良野的薰衣草,不是来看美瑛的四季彩丘,不是来看艳绝世界的函馆夜景,不是来看登别的地狱谷,即便是文青于我的小樽运河也不是此行的目的,只是想,35年了,我总该带你来北海道了……</p><p><br></p><p>“你的成绩在小镇上还说得过去,初三考个兴化卫校吧,和你姑姑一样”</p><p>“不,我要读高中,我要去北海道”</p><p>“高中没有几个女孩子读的,除非你能考上大学,留在扬州”</p><p>“我是要上大学的,不是要上高中的”</p><p>“我是要去很远的地方的,不只是扬州的”</p><p>“我查过了,北海道其实不远的,离上海很近的”</p><p>“你还是先去了上海再说北海道的事吧,记住,一辈子要脚踏实地”</p><p><br></p><p>13岁的夏天,我坚定的说,我会去北海道,去看看北海道的牧场,其实只是想看看小鹿纯子成长的地方……</p><p><br></p><p>北海道,就是牧场青青,芳草萋萋,白雪皑皑,海风凛凛的世界</p><p><br></p><p>北海道,就是一位小女生在牧场奔跑,手持马鞭的父亲,立于马上,追赶着女儿,一个比马儿跑得还快的女儿……</p><p><br></p><p>北海道,就是一位寡言坚忍的父亲,不忍离别,却不得不目送爱女远去的背景……</p><p>北海道,就是一次次跳起,发球,扣杀,流星赶月,晴空霹雳,幻影旋风……</p><p>北海道,就是一次次摔倒,一次次爬起,一次次遍体鳞伤,一次次重新出发……</p><p>北海道,就是世界的舞台再大,你还会回来的地方……</p><p><br></p><p>于是,13岁的我,知道了北海道,知道了小鹿纯子,知道了排球女将。那年的夏天,被燃烧了一整个夏天,被激励了很多很多年……</p><p>于是,不擅跑步的丫头,早晚一圈圈的绕着操场跑……</p><p>于是,下垂的枝丫是我一次次弹跳向往触摸的方向……</p><p>于是,累了困了不想前行了,一扬头,笑颜如花……</p><p>于是,脚步轻了,走得远了……</p><p>于是,爸爸说,慧儿的世界大了,眼界开了,目光远了……</p><p>于是,48岁的慧儿说,老爸,咱今年得去一趟北海道了,要不然你要笑我了……</p><p>老爸,我干了这杯酒,你随意啊……</p><p><br></p><p>那湖,那摩托,那二丫头</p><p>文——王慧</p><p><br></p><p>对水上摩托的热爱我想源于我的童年,确切的说年少时并没有玩过水上摩托,即便是少年,青年也没有好好玩过,哪怕是在东莞做项目经理的时候,也只是开男装摩托飙飙车而已,水上摩托却没有好好的玩过。来亚特兰大参加峰会多少有点勉强,一个多月的咳嗽似乎让我的体力消耗殆尽,让我哪儿都不想去。直到来时前一个晚上,Joseph说你还是去吧,我才打起精神来,来到亚特兰大的the Ritz-Carlton。也直到今天上午会议期间,才知道与会者有一个下午的自由活动,高尔夫,Spa,游泳,还是?看到活动安排里有水上摩托时,我的神色才跳跃起来,可是这水上摩托早已被人订满了,不死心的我一定要把我的名字放在Waiting List上,期盼着有人退出,我想我是幸运的,真的是有人退出!</p><p><br></p><p>36度,艳阳,下午一点半,当缓缓驶出时,我想我是胆怯的,因为我的身后没有宽阔的胸膀,紧紧的保护着我,可是,你在,我知道!</p><p><br></p><p>童年的小镇和县城的交通主要是靠船,来回一趟便是一天的时间,小学三年级的时候,父亲是厂里的财务科长,经常往返于小镇和县城,那年的夏天,父亲说二丫头,今天爸爸带你去县城,不坐船,坐摩托艇。摩托尚且没有坐过,摩托艇该是一个什么样的东西呢? 来到码头,我就被这白色的摩托艇给迷住了,两三个人的空间,她是那么的轻盈,那么的娇小,那么的有气质,当岸上的人用艳羡的眼光看父亲把我抱上摩托艇时,我以为我是小公主了。</p><p><br></p><p>当摩托艇载着驾驶员,我和父亲三人缓缓驶出时,父亲在我的身后紧紧的把我护在胸前,可是她是那么的平稳,我一点没有感觉到任何的异样,不知道父亲为什么这么紧张,再说父亲的水性在小镇上也是出了名的,即便是我,也无惧一条大河呀,我扭头问父亲,爸爸是因为她很快吗?爸爸说很快很快,是你没见过的快。该是有多快呢,让一向从容的父亲这么紧张呢?直到那摩托艇在水上飞起来的时候,小小年纪的我才知道什么是速度,什么是飞驰!什么是白色浪花,什么是疾风拂面,什么是多快,快的让父亲只有紧紧的抱着我,而我在父亲的保护下,却没有一丝的胆怯,沉浸在快的世界里。。。</p><p><br></p><p>几个小时的船时,这小飞艇半个多小时就飞到县城了,摩托艇停下的时候,父亲在身后替我梳理吹乱的头发,问二小姐怕不怕,快不快?我大声说,飞快,不怕,等我长大了,我会开摩托艇的,带上你!父亲大笑,有志气是好事,你是个男孩我就让你开,这个你不可以,太危险了,爸不放心。</p><p><br></p><p>36度,艳阳,如36年前的夏天,只是湖面宽过当年的河面,我的摩托艇不是白色,是蓝色,白色的当年是快艇,而今天才是真正的摩托艇。我说过,带上你,一定!你的相片就在我白色牛仔裤的口袋里,你还是在我的后面紧紧的看护着我,我知道!我想我天生就是会开摩托的,我试图加速,努力的可以配的上当年的速度,25海里时速,很舒服,很惬意,长发已然飞了起来,可是心起没有起飞。30海里时速,35海里时速,不行,38海里时速,我觉得快要超出我安全的控制力了,可是记忆中应该更快,当我可以控制着40海里时速,我已经在湖面上半个小时,有速度,有自由,但还是没有当年飞的感觉,于是,我望着远处的湖面,身体不自觉的站了起来,对的,站在40海里时速的摩托艇上,右手两个手指紧紧的控制着油门,身体慢慢的倾向前方,如当年,43,45,46,47,48,50!Yes, 父亲,就像当年那样,我又有当年飞翔的感觉了,整个身心,整个灵魂,与你自由的驰骋在这湖面上,阳光不在那么眩目,风浪突然变得柔和,站起来飞驰在这湖面上,二丫头说过一定会带上你的!</p><p><br></p><p>编者按:这两篇满满的回忆父爱的散文随笔,让读者看到了一个勇敢倔强的小女孩在父爱的护佑下勇往直前的身影。曾经那个带着走出小镇看世界梦想的二丫头,如今早已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只是那个用爱托起女儿的父亲却已经离去,再也无法分享女儿的自豪。在女儿的心里,父爱从没离去,它已经和女儿对父亲的爱融为了一体!</p> 作品 26 <p>岁月的篱笆</p><p>斯夫</p><p><br></p><p>往事也曾如花</p><p>凋零在追逐远方的渡口与河叉</p><p>苦等的脸红与梦话</p><p>温暖如一杯茶</p><p><br></p><p>往事也曾如雾</p><p>朦胧了少年和窗边的她</p><p>湿透的岁月挂在脸颊</p><p>紧握过的手和紧贴过的唇</p><p>早已隔了无数个天涯</p><p><br></p><p>往事或许如霞</p><p>灿烂过当年的晨钟暮鼓</p><p>羞涩在歪脖树下</p><p>千年之后的千年</p><p>仍有渔樵闲话</p><p><br></p><p>往事或许如烟</p><p>火星在心底里牵挂</p><p>灸炽着眼角的皱纹</p><p>渲染进稀疏的白发</p><p>往事追逐着往事</p><p>缭绕着岁月的篱笆……</p><p><br></p><p><a href="https://www.meipian7.cn/2v9zzicw?first_share_to=singlemessage&first_share_uid=15320105&from=groupmessage&isappinstalled=0&share_depth=1%3Fshare_user_mpuuid%3De62ab054884cf266b1457199803e0def&user_id=15320105&v=5.5.4" target="_blank">斯夫的美篇链接</a></p><p><br></p><p>编者按:这一首回忆往昔岁月的唯美小诗,恬淡悠扬,世间的万物如同晨钟暮鼓一般,在岁月的长河中见证了情爱流转天涯。往事如雾、如花、如烟、如霞,萦绕着岁月的篱笆……</p> 作品 27 <p>感念的文字,最后的送别</p><p>罗谨平</p><p><br></p><p>翻看微信记录,我最后一次与王文翰教授见面是今年1月26日,结束的时间是多伦多时间晚上10点33分(冬令时),国内时间是1月27日上午11点33分,那是我和老师第一次视频,也是最后一次视频,时长仅有1分51秒,是她女儿帮我接通的。我一心想跟他见见面,宽慰宽慰他,却又怕打扰住院的他,我忐忑地拨通了视频,却又匆匆向他说再见,我说让他好好配合治疗,注意休息,便主动挂断了视频。他看上去有快要落泪的表情,我不忍看他鼻子上插着氧气管艰难地与我对话,不希望老师因为让我看到他住院的窘境和病弱形象而内心更加痛苦。我多么想跟他多说说话,给他好好打打气,但是,我不能,条件已经不容许,他已经不方便说话,他已经不能轻松与我对话,我也不忍心为难他,所以只能匆匆地告别。没想到这竟是我们最后一次见面!多伦多时间2月12号凌晨3点09分从他那儿也打来过一次微信视频电话,可惜我当时正在睡觉,没能接上,等到我看到信息,已是我早上上班去的时候,我不方便回打视频电话。最近一段时间我又想过打视频电话,但还是犹豫了,我怕打扰他,怕他更不方便接,怕勉强逼他吃力与我对话,怕我自己更不忍心看他病弱不堪的样子。没想到我犹犹豫豫,他忽然就走了,永远地走了,我永远错过了再次与他见面的机会,永远!我庆幸现代技术让我隔着海天远在万里之外还能在最近跟他见上一面,我遗憾即使有了微信这个千里眼我也未能与他多见上几面,他的健康状态和我的犹豫成了横亘在我们之间厚厚的墙,终究阻隔了我们,我们终究再未见面。</p><p><br></p><p>“爸爸走了”,多伦多时间本月7号晚上8点多(夏令时),北京时间8号早上,当我看到他女儿6点51分发来的这简短的微信留言时,我的心一下子沉了下去。过去的一两个月我一直奢望已经病重再度住院的王老师能再撑些时日,可他还是走了,最后还是阴阳两隔,定格了他留在我脑海里的音容笑貌,让这一切永久成了我的记忆。我心地生出一种莫名的悲哀:叹斯人已去,生死无奈;感鲜活不再,只留记忆;念恩师情谊,美好难驻。我知道,我远在异国,能做的不多。我只能赶紧回复微信,询问情况,安慰他女儿,通过她安慰师母。我知道这对她们的打击有多大,我经历过失去父亲的痛,她女儿比我小,肯定难以面对这样的痛苦;师母年长体弱,生命伴侣的痛失肯定如天塌一般。我知道我帮不了多少忙,但我尽力了,我的安慰也的确缓解了她们的痛苦,这让我多少感到了宽慰。病魔是残酷的,但从某种角度看,王教授是幸运的,几个月来,他远在新西兰生活的女儿回到了他的身边,陪他就医取药,送他住院,守护在他病榻之侧,侍候他的起居,度过了一个个难熬的夜,送他走到生命的终点;他远在澳大利亚定居的儿子也克服了疫情大流行之下出行、出入境被严格控制的艰难,回了国,陪他走完了生命旅程中的最后一程;师母则不顾病弱之躯也为他治病、养病、吃饭操碎了心。有孝顺儿女,有贴心爱人,这是人生之福。在生命的最后,王老师是在家人温暖关爱中长眠的,应该说他是幸福的,相信他在弥留之际是感念家的温暖的。</p><p><br></p><p>王教授走了,我与他的交往也就最后画上了句号。我与王教授的缘分起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期,他教过我们英语专业课程,他当时是我们天津外贸学院英语系的教学主力和负责人之一。记得他英语水平很高,很复杂的句子都能解释得很清楚,很严谨。他课上教学很认真,课下对学生日常事务也关心负责。印象中他朴实可亲,平易随和,很容易接近和交流,不带官腔,不端架子,也没有部分读书人有时有的那种迂腐或怪脾性,所以学习上或系内管理程序上有什么事我们都会乐于去问他,毫无压力。应该这个原因吧,我与他的交往并未随着我的毕业而结束,当年有限的几次去天津出差时,我都会借机去他家看望他。而后来九十年代末我打算去美国留学时,就想到了请他帮我写推荐信,而他也如我所期,欣然应允。虽然我因为签证未果没能成行,我们的友谊却正式开启了,之后我们保持了书信交流,每年春节我则寄去我的问候和祝福。本世纪初,当我留学的念想再起,我又想起了他,请他为我写推荐信。就这样有他的搭桥和热心支持,为终于在人到中年时我在澳洲实现了我的留学梦,之后开辟了我生活的另一条道路。随后,不论是留学澳大利亚,还是移居加拿大,我们都经常书信往还,我分享我的学习、生活经历,他关爱鼓励我,逢年过节我还拨打越洋电话送上遥远的祝福,而他也乐于分享他退休前的工作、退休后的活动和生活,关心、鼓励我,以我为傲,为我海外生活的顺利开心。近年,有了微信,我们联系就更紧密了。而几次回国探亲时有两次我都设法留出一天,匆匆绕道天津去看望他和其他师友。就这样,我三十多岁,四十多岁,如今已过半百;就这样,不觉间他由精力充沛变得老弱显现。曾几何时他兴致勃勃地提及贸院合并南开后他的教学安排;好像就在不到十年前,他还在开心地讲退休后返聘到分校教课的事;2009夏回国,我去天津看望他时虽然他已经有些老了,但还是能很精神地到迎水道贸院校址附近的公交站接我,打出租车去他家,临别时一路陪我走出深深的院子,把我送上公交车;2017年5月我回国后再次去他家时,他已明显显出老态,眉心的眉毛已凸显出来,说话时嘴角已有些微颤。终于,去年我听到他得了癌症的坏消息;终于,今年1月23日他本人的微信名下我看到了“我爸爸住院了”这句让我心里一震的话,问后才知道,那是从国外回来照顾他的女儿发的,终于……尽管我去年给他打气,让他达观看世,积极配合治疗,保持平和乐观,享受生命每一天,最后,他生命的乐章还是画上了休止符,我们生命的交流也从此戛然而止。</p><p><br></p><p>王教授走了,我们的交往成了历史,但我们的师生情谊并未画上句号。相信病情危重之际王教授是挂念过我的,而我现在也怀念着他,我的脑海里不时呈现出他鲜活的形象。师生情谊是有魔力的,因为求学造就的恩缘,因为点滴细微的关怀,没有血缘的我现在会痛他家人所痛,像亲人那样安慰他的家人,帮助他们度过伤痛。我知道我能帮他们的不多,但我愿与他们共度难关。身困于海外,我遗憾不能到他家祭拜他,不能去为他送行,但我用微信万里传语,寄上了我的哀思,我也想着我自己悼念、送别他的方式。就在他去世十多个小时之后的,我半夜恍惚,想到了许多与他交往地画面,凌晨5点半梦醒,我想到了为他写篇东西,我打开了手机屏,开始了我的写作。我起初想写成现代诗,但为不让形式拘泥我的思绪和表达,我很快选择了随笔方式。我写作的冲动也暗合了校友会同学的想法,多伦多时间8日早晨8点多(国内时间8日晚上),金佳同学发来微信说她已推荐我写篇文章纪念王文翰教授。这两天,断断续续,有时间有思绪时我就写写,没时间没状态时我就搁笔,我的文章现在接近尾声了。我在想,我写得比较随意,我写了什么呢?为什么写?梳理思绪,我想清楚了,我写的是捕捉情绪的真情流露的感念文字,我为的是以我的方式送别我的恩师。祝王教授一路走好!愿美好的记忆鲜活永存!</p><p><br></p><p>2020年4月8至10日于多伦多</p><p><br></p><p>编者按:在这篇忆文中,作者通过对与恩师交往中点点滴滴的回忆,深切地表达了对关心和鼓励自己的恩师的怀念和感激之情,这份情谊是多年来建立起来的如亲人般的爱,老教授为人师表,平易近人,热爱教育事业的形象感动着读者,师恩永存!</p> 作品 28 <p>往事如烟 - 春种一粒籽 </p><p>文 / 子苓</p><p><br></p><p><a href="https://www.jianshu.com/p/238cf09ff2f8?utm_campaign=haruki&utm_content=note&utm_medium=reader_share&utm_source=weixin&from=groupmessage&isappinstalled=0" target="_blank">请点击链接阅读全文</a></p><p><br></p><p>编者按:这篇微小说把邻里和朋友之间微妙的攀比和嫉妒心理揭示得真实而又深刻,生活中这些幸灾乐祸和嫉妒心理并不少见。小说中以浓重的笔墨描写了主人公内心里那颗攀比和嫉妒的种子萌生和膨胀发展的过程,并且尖锐地指出,如果不能及早地铲除这些不健康的心理,最后殃及的不仅仅是自己,还有他人。这篇微小说对现实的鞭挞,非常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深思!</p> 作品 29 <p>The past affair faded like a puff of smoke (情爱云烟)</p><p><br></p><p>I dreamt of meeting her in the campus last night</p><p>She was still beautiful in my dream</p><p>Her eyes were so sincere and gentle</p><p>Her red lips were as bright as flowers</p><p>Her smile struck a deep chord in my heart</p><p>She spoke her honey-sweet words</p><p>To warm up my anxious soul</p><p>She spelt her silent body language</p><p>To cater for my fervent expectation</p><p>As if she had never gone</p><p><br></p><p>What a familiar scene I had</p><p>It was the reunion I 'd been waiting for</p><p>It all seemed like yesterday, not far away</p><p>A light warm breezed in the sky</p><p>The campus was green and bushy</p><p>When music sounded on the radio</p><p>The sun was shining so bright</p><p>To dizzy my brain and sting my eyes</p><p>This was the moment I've been longing for</p><p>Let me revel in this paradise on earth</p><p>She was the lullaby of love</p><p><br></p><p>She and I wandered around the green campus</p><p>The warm sun shone through the leaves</p><p>To project the shadows on the boulevard</p><p>She told me in deep fond</p><p>“Te dijo te amo” ( Spanish: she loved me)</p><p>I prayed that moment would last for ever</p><p>She was the lullaby of love</p><p><br></p><p>I did really want to tell the world at this moment</p><p>The happiness coming from the heart bottom</p><p>It was the thrill hit by the lightning of happiness</p><p>I would tell every family member and friend</p><p>“Te dijo te amo” ( Spanish: she loved me)</p><p>The man and woman fell in the love</p><p>She was the lullaby of love</p><p><br></p><p>When the morning light cut the dream</p><p>into the wisps of smoke</p><p>She tried to lose our clasped fingers</p><p>Her beautiful face gradually turned into blur</p><p>The sweet pictures began to be illusive</p><p>In order to keep her fading figure</p><p>I refused to open my eyes for a while</p><p>to immerse myself in the sweet dream</p><p><br></p><p>There are two very different worlds in life</p><p>Reality and dreams make up the whole lifetime</p><p>Reality is what really happens to you</p><p>Dreams are compensations for the real life</p><p>They are in opposition, tanglement and complementation</p><p>The past events have faded like a puff of smoke</p><p>They often flicker in our dreams not gone with winds</p><p>What we need is to retrospect, smile and feel at ease</p><p><br></p><p>Zhejiang University, Electronics Physics, Grade 82. Daoyi Tang</p><p>April 10, 2020. Written in Toronto.</p><p><br></p><p>情爱云烟</p><p><br></p><p>昨夜又梦见和她校园相会</p><p>她在我梦境里美丽依旧</p><p>眼睛深情款款</p><p>红唇鲜艳如花</p><p>笑容动人心魄</p><p>她用似水的柔情蜜语</p><p>温暖我焦灼的心灵</p><p>她用无声的肢体语言</p><p>迎合着我热切的期盼</p><p>仿佛她从来未曾离去</p><p><br></p><p>多么熟悉的场景</p><p>正是我期待已久的相会</p><p>一切并不遥远往事如昨</p><p>天空中轻吹温暖微风</p><p>校园林荫郁葱又美丽</p><p>当校园广播里音乐响起</p><p>天上艳阳高照,</p><p>耳边乐曲潺潺,</p><p>令我头晕目眩</p><p>这是我一直向往的时刻</p><p>让我陶醉在这人间天堂</p><p>她是爱情的摇篮曲</p><p><br></p><p>我和她徜徉于翠绿校园</p><p>和煦的阳光透过树叶射来</p><p>林荫道上留下斑驳的身影</p><p>她深情地对我说</p><p>“Te dijo te amo” (西班牙语:她说她爱我)</p><p>我祈盼时光停留在那一刻</p><p>她是爱情的摇篮曲</p><p><br></p><p>在此刻我真想告诉这个世界</p><p>来自心灵深处我的幸福</p><p>是那幸福的闪电击中的震颤</p><p>我将告诉每一个亲朋好友</p><p>“Te dijo te amo” (西班牙语:她说她爱我)</p><p>两情相悦沐浴爱河的男女</p><p>她是爱情的摇篮曲 </p><p>....</p><p><br></p><p>当晨曦把梦境剪成缕缕烟缕</p><p>她试图要松开我俩紧扣的手指</p><p>美丽的脸庞逐渐变得模糊</p><p>甜蜜的景象开始变得虚幻</p><p>为了留住她渐渐隐去的身影</p><p>我久久地不愿睁开双眼</p><p>暂时地陶醉在梦境的幸福之中</p><p><br></p><p>人生有两个迥然不同世界</p><p>现实和梦境伴随一生的过程</p><p>现实告诉你真实发生的一切</p><p>而梦境则是现实生活的补偿</p><p>它们相互对立,纠缠不休</p><p>过眼云烟会在梦境中时隐时现</p><p>往事如烟,浅笑而安!</p><p><br></p><p>浙大电子物理82级 汤道夷</p><p>2020年4月10日 于多伦多 </p><p><br></p><p>编者按:这首以梦境中校园情爱为主题的中英文对照的浪漫长诗,抒发了诗人内心中对美好爱情的向往。人生本来就是在现实和梦境中交错痴缠,也许就像张爱玲小说中的白玫瑰和红玫瑰一样,拥有时便失去了色彩,可望而不及时便成了胸口上的朱砂。</p> 作品 30 <p>往事如烟忆恩师</p><p>康健</p><p><br></p><p>初中毕业后,因为每月几元钱的费用,没去成“名校”青岛二中,抑郁寡欢,心里一直抱怨母亲。当时少不更事,丝毫不知体谅家里的难处。人生关键的三年高中阶段是在青岛三中度过的,在那里遇到好几位让我终生受益的恩师,教英语的毛老师对我影响极大。三十多年了,下课时毛老师的表情还在眼前,似乎在说“下课了,可以走了”,他自己永远不着急走,总会在那里等待学生提问。 </p><p><br></p><p>教我们时毛老师已是花甲之年,已过退休年龄,因为教课太好,学校一直不放。我们也因此幸运得福,遇上这样一位贤师。毛老师十分和蔼,总是面带微笑;中等个头,走路步幅挺大;时常努嘴,讲话带点宁波口音,但并不重。老师住得挺远,每天都骑辆旧自行车来上班,风雨无阻。冬天有时戴顶呢帽子,还有毛线围脖。毛老师有副蓝套袖,洗得有些泛白了,上面落满粉笔灰,不到下课绝不抖落。上课提问英语造句时,他最爱说的是“我怎么觉得不大顺嘴”,然后指出其中的语法或句型错误。让大家多读多说,这样才能做到张口就来,得心应手。学英语一定要敢说才行,别怕犯错,多练习练习就会提高。当时都是哑巴英语,考试也不考口语。所以大家对于读写还能应付几下,但听说能力都极差。在毛老师的鼓励下,早自习有英语课代表领着读课文,毛老师也常亲自出马,一早赶来带大家朗诵。一段时间后,几位英文好的女同学,说起英语来都能够朗朗上口。</p><p><br></p><p>讲解英文时态时,由于中文没有相应构造,大家难以记住,尤其是像see, saw, seen这种不规则动词。毛老师举了个绕口令的例子,I saw a saw saw another saw, but this saw could not saw that saw (我看见一只锯正在锯另一只锯,但这只锯锯不动那只锯)。一下子,把一词多用,时态,“to” 的省略用法都贯穿起来。这么多年了,当时老师讲解此句的神态,手势,甚至场景都历历在目,如在昨日。我敢肯定其他同学对此也会有所记忆。说到记忆,毛老师一直鼓励我们多背多记,说你们青春年少,记忆力好,背过的东西可以终生不忘。少年的记忆像铜铸,青年的记忆像石刻,中年记忆顶多算是木雕,老年记忆就像写在沙滩上的字,甚至画在水上的画,稍纵即逝。他以身示范,微仰着头,眼睛注视着左上方,背诵林肯著名的葛底斯堡演讲“Four scores and seven years ago….(八十七年前….)。说他年轻时背诵了很多东西,尤其是这种名篇佳作,用词造句十分考究,多读几遍就可以记住了。我后来找到这篇演说的全文,工整地抄录一遍,最后背诵下来。</p><p>“He”和“She”(“他”和“她”)极其容易混淆,要是我们用错了,毛老师会皱一下眉头,怒努嘴。时间长了,提问时只要发现老师皱眉头,努嘴,就知道自己错了。大学的英语老师挺惊奇我很少混淆这两个字,我自豪地告诉他高中老师早给打好基础,这种低级错误俺基本不犯了,得意洋洋之情溢于言表。若是听到别的同学讲错了,我也会皱皱眉头,略显不屑一顾之色。后来在IBM工作,组里一位大佬姓佘,佘太君的佘。每次电话会议都闹笑话。他是男的,姓氏拼音是“She”,刚好是英文的“她”。他级别挺高,大家不好直呼其名,都是用Mr. She(女先生)。每当此时,我都会想起毛老师帮我纠正He和She时微皱的眉头。</p><p><br></p><p>有一次向毛老师请教介词用法,他详细讲解之后又给我加了点料。举了三个介词连用的例子,“The thief was taken out from under the bed by the policeman”。说英文惯用被动语态,中文则不是,汉译时最好译成“警察把贼从床底下揪出来”,而不是“贼被警察从床底下揪出来”。翻译讲究“信,达,雅”,“信”就是忠实原文,勿胡翻瞎译;“达”就是要通顺,别念起来搅别嘴;“雅”就是尽量用词雅致,有点文采更好。后来常想起这句话,译成“捕快榻下擒贼”,自觉有点雅,却又似乎太那个了。真正体会到“信达雅”是五六年之后了。那时为了出国,必须通过“托福”,GRE考试,培训班费用不菲,最便宜的一期也要三十块钱,贵的五十。俺是师范生,一个月的助学金也就三十几块,用来吃饭都紧张。想出国,又没钱上培训班,于是穷则思变,另辟蹊径。以处理旧书的价格买了一套崭新的英文版《毛泽东选集》,那是钱钟书,徐永瑛,金岳霖,唐明照等大师们花费数载光阴翻译出来的。俺前后通读三遍,边边角角都写了不少注解,一般的书早就破损了,《毛选》的用纸非同一般,都是“字典纸”,虽然薄却很坚韧。如此这般,不仅学习了伟大领袖的光辉思想,也把英文大大地提高了一个档次。钱先生等名家学贯东西,融会贯通,中英文均为顶级上乘,翻译之好,令人叫绝,确确实实地做到了毛老师说的“信达雅”。现在只要看到周围匾额,墓碑,诗句啥的我都会尝试着翻一翻,译一译,自娱自乐。每次到中餐馆吃饭,都翻译“幸运饼”里小纸条上的英文格言,力求做到信达雅,所有这些都源于毛老师当年的那番话。改行当导游后,有次住在渥太华二战纪念碑旁边的酒店,英语专业毕业的老板想炫耀一下水平。指着碑文上那句话,“All these were honoured in their generations and were the glory of their times.”给五分钟时间,悬赏征求最佳汉译。周围导游里不乏当过英语老师的,外语系毕业的,还有专职翻译。俺略加思索,不到三分钟给出答案,以“时代之光,同侪之荣”搏得头筹。</p><p><br></p><p>毛老师极有耐心,诲人不倦,从来没有见到他发火。对于不认真学习的学生,毛老师有其特殊的责备方式。我因为个子高,从来都是坐教室的最后一排,离老师最远。经常偷偷讲讲话,做点小动作之类。每当此时毛老师会停下来,盯着我们,同学们也会回过头来看我们。赶紧良心发现,专心听讲。有一次我们后排讲话太过分了些,毛老师终于一改光看不说的习惯,皱着眉头,伤心地说了句“你们怎么能这样?”说完摇了摇头,不再看我们。那次对我触动很大,以后上英语课再也没讲过话,实在是不好意思让他老人家伤心。不禁想到初中课本上的那篇《最后一课》里的场景,想到自己就是那个淘气的小弗朗士,想到毛老师就是韩麦尔先生,想到那句“散学了,你们走吧”,和毛老师下课时的表情颇为神似。毛老师比我父母年长十余岁,我心底没有把他当成父辈,而是当成祖辈来看待。</p><p><br></p><p>韩文公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许多老师大概只能做到“授业解惑”,毛老师在授业解惑之外,可谓传道有方。他的传道并不是高谈阔论,空谈虚讲,而是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点点滴滴,润物细无声地把做人的道理浸润到学生心灵中,脑海里。高中是人生的重要阶段,大家都还半生不熟,似懂非懂,虽是孩子却自认成人。许多做人准则,高尚品质,人性光辉,都可以从毛老师身上看到,久而久之,见贤思齐,学生们必定受益匪浅。在北师大求学期间,每每看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校训,我就会自然而然地想到毛老师,他的确切是学生的恩师和楷模,名副其实的“人师”和“世范”。从毛老师那里我第一次知道了林肯的那篇葛底斯堡演说,知道了“Of the people, by the people, for the people (民有,民治,民享)”。随着年龄的增长,逾加体会到其中承载的普世原则和民本精神。对与之背道而驰的东西极其反感,无论是封建的,还是独裁的。</p><p><br></p><p>大学七年每次放假回青岛,都一定会去看望毛老师,如果是寒假,大年初一必定去给老师拜年。他和师母非常平易近人,我们虽说年纪相差很大,彼此却交流甚欢,没有感到代沟什么的。平时一直和老师通信,依然记得毛老师圆润的字体。他鼓励我用英文给他写信,回信时会指出我信中的各类错误,注意口语英文和书面英文的差别,看得出他是一行一行,只字不拉地读我的信。我曾就此事专门问过师母,得知不仅仅是我,许多其他同学也给毛老师写英文信,老师要花相当时间一一阅读回复。可惜,当年来往信件都丢失了,没有保存下来。后来我还曾尝试着用英文写日记,现在翻看一下,错误百出。由此判断,那些信件里的错讹之处肯定更是多如牛毛。毛老师却总是满怀耐心,充满鼓励,从来没有对自己的学生丧失信心。</p><p><br></p><p>八九年夏初时节,我从北京仓惶回青。去看毛老师时,师母拉着我的手说“你可回来了,我们一直在担心”,他们在电视上看到游行队伍中有个打旗的大高个,认定是我。老师看我异常消瘦,劝我多多休息,恢复体力。临别时,毛老师语重心长地说,人生在世,挫折难免,要宠辱不惊泰然处之。老师的一席话,在那段特殊时期给了我莫大的指导和安慰。</p><p><br></p><p>我最后一次见到恩师是二〇〇一年,那次分别,毛老师一如既往坚持要送到路口。初春的青岛,乍暖还寒,阳光映照着老师宽阔的额头,微风吹拂着老师不多的头发,再次握了握手,和老师说声保重。走不多远回首望去,老师依然站在那里,依然笑容可掬,依然朝我们挥手。这是我看望毛老师时间最长的一次,浑然不知这竟然是我最后一次见到他老人家。</p><p><br></p><p>“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此后十几年我再没有回国,逢年过节都会和毛老师通电话,从同学那里也时常听到老师的消息。二〇一二年孟夏,鲐背之年的毛老师阖然长逝。我无法送老师最后一程,留存脑海的还是老师健健康康的样子,同样的话语,同样的微笑,同样的目光。闭上眼睛,熟悉的画面一幅幅展现眼前,一幕幕缓缓而过,慈眉善目的笑脸,皱眉努嘴的神态,圆润流畅的字体,沾满粉笔灰的套袖,吱呀作响的自行车。古人云“一日为师,终生为父”,“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毛老师执教数十载,桃李满天下,真正做到了“传道,授业,解惑”,使得众多学生受益终生。星转斗移,白驹过隙,单词,句式,时态或许早已忘却,但恩师浸润给我的处世哲理和人文精神将会刻骨铭心,永志不忘。</p><p><br></p><p>恩师虽去兮,精神长在;音容笑貌兮,永存脑海。</p><p><br></p><p>20200410</p><p><br></p><p>编者按:在这篇一气呵成的美文中,一位贤师的形象在作者的笔下是如此的饱满生动。他的音容笑貌,举手投足,师德文采,慈爱关怀,都被作者用娴熟的文笔一一呈现出来,我们仿佛看到了那个两袖沾满粉笔灰,在下课后依然耐心地站在那里等着同学们提问的诲人不倦的毛老师。人生何等至幸,在渴求知识的年龄遇到一位能够成为终身师表的传道授业解惑的指路人!</p> 作品 31 <p>山子的故事</p><p>文 / 王杰民</p><p><br></p><p>往事如烟,岁月如歌,关于山子的故事在时光流逝中几乎淡忘了。山子本是一个农夫,却在春夏秋冬周而复始的岁月沉淀中成为了一个地地道道的理工男。</p><p><br></p><p>记得有句名言:“生在新社会,长在红旗下” 让一代人引以为自豪。对山子而言,“生在大跃进,长在文革中” 更为贴切。在那个轰轰烈烈的年代,色有赤澄黄绿,人分三六九等。山子和许多同龄人一样,一出母胎就犯了出生罪。这罪是从母胎里带来的,是从祖先那里继承的。上小学时看到那些脖子上有资格挂一条红领巾的孩子们,既心怀羡慕又觉得低人一等。在他成长的过程中经历了文革中的“批林批孔”, “反击右倾翻案风” 等多项政治运动。</p><p><br></p><p>上初中时刚好赶上了三年“右倾回潮”。有幸进入了人民公社级的初中学习。尽管文革还在进行当中,学校教与学的氛围还是非常不错。学校要求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使这山子在智力上崭露头角,技压群雄,学习成绩傲居全校第一。在全校的数学竞赛中以满分的成绩險胜同班好友的99分。其实,看上去山子平时学习也不那么用功。或许是上苍怜悯,山子的学习成绩总是优秀。1973年,毕业时所考的7门功课中,以5门100,语文96和体育69分的成绩走出校门。正兴高采烈,欲入高中一展宏图之际,“反击右倾翻案风”、“知识分子上山下乡”、“贫下中农管理学校” 等一系列革命运动如火如荼地展开了。山子村里村长的儿子和村支部书记的女儿都被推荐上了高中。山子却被以家庭成分不好为由拒之门外。可惜这支书的女儿对上学毫无兴趣,白白浪费了一个入学名额。山子当时曾试图说服村领导,是否有以这女孩儿的名义入学的可能性。所憾未能如愿,以失败告终。</p><p><br></p><p>人,在很多情况下,包括许多大人物其实不能自由选择自己的社会生存环境。何况是山子呢。山子在贫下中农的领导下回到乡下度过了近四年的青春岁月。</p><p><br></p><p>1976年,那个年代宣告结束。“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恢复高考”迎来了教育复兴的春天。此时扎根在农村的的山子却浑然不知。好几个月之后,他的一个至亲告诉他这大好的消息,看他是否愿意重返学校。此时的他早已心灰意冷,在他看来那是既太奢侈又无望的事。</p><p>然而,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山子在家人特别是他母亲的劝导和鼓励下,死灰复燃思进取,励精图治剥农皮。</p><p><br></p><p>篇幅所限,关于山子几经周折,托关系,走后门,入学,转学,成功进入县高中,奋发进取,一举考入全国知名大学的诸多鲜为知的独特经历以后有机会再叙。</p><p><br></p><p>编者按:在时代大潮的漩涡里,一个人的命运又何尝是自己所能把握的。这篇讲述一个山村学子坎坷求学路的小故事里,有心酸,更有自豪。命运之神是不会错过一个励精图治的有为之子,幸运的背后是春风吹又生的顽强!期待后续的故事分享。</p> 作品 32 <p>在美国驾车</p><p>原野</p><p>2020/4/11</p><p><br></p><p>在生命的旅途中,有的往事如过眼烟云随风而逝,而有的往事却时常浮现眼前挥之不去。</p><p><br></p><p>记得二零一二年的夏天,我出差从加拿大第一大城市多伦多(Toronto)出发,飞行约3小时飞往位于南部的美国第四大城市休斯顿(Houston)。休斯顿时差比多伦晚一小时,下了飞机已是晚上约七点半了,我婉拒了客户前来接机的好意,开上了从网上租赁的崭新的韩国现代小轿车前往离机场约四十分钟的预订宾馆先住下来,第二天和客户见面。</p><p><br></p><p>第一次在美国的高速公路上开车,而且是在晚上,出了机场,路上的车辆少得出奇,高速路边居然没有路灯,忽然有一种置身于荒无人烟,穷乡僻壤的孤独感。</p><p><br></p><p>大部分美国公路的限速60mile/h(合约96km/h),此刻我的车速已达到100km/h,根据驾车经验,通常这个幅度的超速是默认的合理速度,除非碰上吹毛求疵的警察。根据GPS导航我沿着漆黑的高速公路行驶了约20分钟,期间通过了一个没人看守的"收费口",需要投一美元,由于没人再加上车速较快,瞬间错过了,当反应过来已来不及了,心里有点小内疚,正在考虑如何让返回补交这个费用时,在距我约300米的车后警灯缓缓闪烁着驶了过来,很显然是冲我来的。我心想坏了!难道是没有缴过路费惹的?</p><p><br></p><p>车停在了黑咕隆咚的高速路边显得孤单影只。按照惯例此时须呆在车里,心里有点紧张得蹦蹦乱跳。过了约15分钟,一个警察小心翼翼地走过来,腰里别着手枪。应要求我放下车窗举起双手,他问我哪里来,干啥去。他拿走了我的护照、驾照和租车协议返回警车内,过了几分钟他又过来问:你确定你的车是租的?我斩钉截铁地肯定地回答了他,但他说他的系统里没有这部车的记录。我纳闷了,莫非他怀疑这车是偷来的?!可是这确实租来的啊!我一头雾水,不知道发生了什么或要发生什么。</p><p><br></p><p>整整过了二十多分钟,他终于从警车里返回来,他还回了我的护照、驾照和租车协议并开口道:我跟踪你的原因是因为你没有打开车前灯,可意外发现这部车没有记录,刚才经调查发现租车公司新添置的车还没有在系统进行登记,这个与你无关。我给他解释我不熟悉这部车,所以忽视了车前灯是否开启就匆匆上路了。我以为他要开罚单给我,没想到他说:请手动打开车前灯安全行驶。不好意思耽误你的时间了。你可以走了。说完,驾车飞驰而去,我一脸茫然。</p><p><br></p><p>这是一位三十来岁瘦高个的黑人警察,透过他,我对美国警察尽职尽责有了由衷的好感。第二天讲给我的客户,他问到:黑人警察对你态度好吗?我说确实不错,他点头赞许,从这细微的动作我感觉到美国人也在意他们在别人眼里的形象。</p><p>等我办完事,白天驾车一路顺利返回机场的路上,也没发现前面的车辆在那个收费站缴费,这个问题我到现在也没整明白为什么,就像生活中许多整不明白的事就不去钻牛角,节省的时间去做更有意义的事。</p><p><br></p><p>随便打开记忆的宝典,许多往事像昨夜星辰的微光不曾磨灭,折射着人生的轨迹。在浩如烟海的文字的海洋里,我看到了著名的阿根廷作家爱德华多·马列亚所说:来自过往的记忆造就了每个人独特的命运。</p><p><br></p><p>对我们普通的人来讲,记忆中的过往会意味着什么样的独特的命运呢?</p><p><br></p><p>编者按:一次在美国夜晚驾车的经历,却成了作者挥之不去的回忆,因为留在记忆里的是诸多的意想不到,还有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和感动!每个人的记忆过往中,都有着独特的经历,而这些经历影响和改变着每个人的命运,不是吗?</p> 作品 33 <p>记忆边家村 </p><p>寇雪娟</p><p><br></p><p>西安的很多地名都是什么什么村,比如边家村,黄燕村,方新村,李家村,八里村,但实际上都不是农村是城里。说起这边家村, 那可很是不一般, 它的十字路口,往西是西北工业大学,往北是西北大学,往东是陕西省人民医院,往南是北方乐园,西南是西北电讯工程学院(西军电),还有两家国家级研究所,一个是航空部计算机研究所,周围的居民都叫它九十号信箱,还有一个是中国科学院光机所,叫八十号信箱。我以前就住在九十号信箱的家属院,和西工大就隔堵墙。这个十字路口的南北走向的街叫太白路,因此和西北大学对面的百货大楼叫太白商厦;东西走向的街叫友谊路。这友谊路值得一提的是路两边种的是法国梧桐,都一般大小,有海碗口那么粗,非常难得,据说有一年,友谊东路那边要建什么,说要把树伐了,结果民怨沸腾,后来这些树还是保留下来了。</p><p><br></p><p>我住在那里的时候是九十年代。夏天的晚上,十字路口的夜市是很热闹的,有摆地摊的,有卖小吃的,有什么啤酒烤肉,砂锅,炒饼,炒面,烩面什么的。有一次遇到一个西军电毕业的,居然对夜市也有记忆,特别提到炒饼,说西安人把圆白菜叫莲花白。那是没错的,我一直不知道为什么它有这么好听的一个名字,直到有一次坐车路过一大片菜地,才明白原来这个菜在地里的时候就像盛开的莲花。说来也怪,人总是对吃的记忆深刻。每次当我做了个“胡乱汤”,我就要给儿子提起边家村十字的肉丸糊辣汤,都不知道说了有多少遍,儿子都记熟了,如果那次少说了一部分,儿子还会友善提醒,以至于我觉得不记下来都不行,于是就把它记下来吧。</p><p><br></p><p>这肉丸糊辣汤是回民的小吃,边家村十字东南角的那一家似乎有些名气,据说有人骑车十几里地来吃一碗。我不记得那家店的名字,或许叫老马家,反正回民姓马的多,店面是不起眼的,甚至很简陋,可生意就只做半天。这糊辣汤是早饭,天气好的时候就摆在外面,下雨的时候才放在店里。通常是一米来高的碳炉子上放着一个看似像铝制洗衣盆的家伙什,汤是在里面做好了的,用桶提出来倒在盆里,炉子也就是用来保温的。要说这糊辣汤也没什么好东西在里面,估计是牛骨头汤,牛肉丸子放了很多淀粉,吃着很有咬劲,汤里一年四季都会有的菜是切块的土豆胡萝卜莲花白,有时候会有白菜花,最奇怪的是土豆不削皮,我吃过不少家的糊辣汤,都是这样。这些东西都被一锅煮了,加上淀粉煮得稠稠的,内容没什么特别,特别的是调料。这老马家的糊辣汤是配锅盔馍吃的,传统吃法是把馍掰成块泡在汤里,汤上要浇上油泼辣子。我一般会在周末去吃糊辣汤,因为平时上班赶时间,但周末要吃糊辣汤那就不能起床太晚,否则人家就收摊儿了。现在想起来买糊辣汤的经过都很有意思。店外摆了个长桌子,也看不出是什么颜色,桌上放着好几摞白瓷碗,还放着摞得高高的切好的锅盔馍,一个小伙计坐在桌子后面收钱,交了钱就自己拿碗拿馍,然后顺序走到炉子前,老板亲自着勺,那个勺子很大,把儿长长的,老板有四十岁左右,中等个子,浓眉大眼,鼻梁挺直,头发偏分,梳得整齐,穿着中式对襟白上衣,黑圆口布鞋。老板从你手里接过碗,勺子在盆里沉几下,菜和丸子就匀匀地浮上来,然后给你舀到碗里,抬头问你一声“辣子?”(陕西话,问你要不要,要多少),你应一声“少来一点”,老板放下勺子,拿起旁边油泼辣子碗里的一个白白细长的骨头勺,带着稀稀的红红的油辣子往碗里一淋,然后将碗递给你,你拿了筷子,就到边上去享受吧。当我给儿子说到这儿的时候,如果我改了话题,儿子就会问,“妈妈,你不是说你去买的时候和我爸去买的时候有什么不一样?”那我就会再讲一遍和他有关的部分。记得我怀孕那会儿,周末早上就要去吃糊辣汤,都是拿着自己家的碗去,那是个黄色的带盖带把儿的搪瓷盆,因为这样的街边饭摊儿,多是男人们在吃,女人还是回家吃斯文一些。我去买一碗,老板实际上给的比打在他的白瓷碗里的量多,我总是会在我的碗里吃到有十个左右的丸子,多半盆汤。有一天我懒得起床,就派老公去给我买,拿了同样的盆去,结果只给我打回来了少半盆,丸子只有五个的样子,我嘴里诉说着不高兴,可是心里还是有点儿小得意,这证明我这个孕妇准妈妈,一定还是挺招人喜欢的,可惜没有留张孕妇照。我给儿子许诺一定要带他去吃老马家的糊辣汤,去年回西安起个大早带他去了边家村,虽然边家村十字还在,可根本已经是物非人非,哪里还找得到那家糊辣汤店,后来转到十字南边,太白路西边一家有个回民饭馆,不过没有糊辣汤,就吃了个腊牛肉夹馍和水盆牛肉,儿子一个劲地说好吃,可没有吃到“传说”中的糊辣汤,终是个小小的遗憾。想一想过去也有十几年了,现在儿子长得比我都高了,让人不得不感叹岁月如梭呀!</p><p><br></p><p>我不知道别人是怎样的,对我来说,过去的很多事都像是电影中的一些画面,比如边家村留给我的画面之一就是冬天昏黄的路灯下,西工大校门前,有个买烤红薯的,街上没有什么人,只有没有叶子的法国梧桐悬着密密的成对的铃铛似的果实静静地立在街旁;还有熙熙攘攘的大学南路菜市场,有个只买蘑菇的菜摊儿,摊儿主是个年纪比较大的南方人,宽脸高颧骨,肤色黑黑的,记住了他是因为他有一次很小心的提醒我注意小偷;还有大学南路上的书店,黄昏里小小的拥挤的书店,有不少年轻学生,记住那里是因为我曾经在那里买了两本我很喜欢的书《毛泽东诗词选集》和《汪曾祺自选集》;还有春天里的西工大操场,阳光明媚,杨树叶子嫩绿着,踢球打球的学生,儿子在骑三轮车。很多人都说人生如梦,当记忆都变成了画面,真的感觉像在梦里一般。</p><p><br></p><p>编者按:这篇回忆西安故居的散文有着浓厚的地域特色和乡土风情,西安的地方小吃和文化底蕴在作者的笔下充满了浓郁的古城韵味。往事如烟,人生如梦,从文中读者能感受到最让作者留恋的还是那街坊老店里浓浓的人情味!</p> 作品 34 <p>如烟往事之20200411</p><p>文/Mei</p><p>2020年4月11日</p><p><br></p><p>现在回想起哪怕两个月以前的事,那些自由的日子,似乎都很遥远。一直想写点东西,记录一下这个特殊时期,但老是被各国的确诊数据搞得身心疲惫,最初是武汉,接着是欧洲,然后是美国。考虑到不会每天记录,自己也不知道,应该叫日记,还是月记。所以还是按当年做程序员,备份代码的方式,给文章加上年月日,以后翻看,也知道是什么时候的事。</p><p><br></p><p>其实传染病,哪个年代都有。我在八十年代初刚上高中时,班级有一个同学得了肺结核,等离高考还有几个月的时候,全班已经有三分之一的同学都染上了。后来,学校强迫全部得病的同学都休学,才使得其他同学能顺利毕业。后来SAS的时候,我正好在北京。想着这次的新冠,因为有SAS的经验,也没什么了不起的,只是需要一点时间而已。</p><p><br></p><p>一月底,尽管当时武汉已经封城,但一切都似乎离海外很遥远。按惯例,公司每年在圣诞节后都会搞一个主题PARTY,恰好今年的主题是中国年。 好多老外都买了中国的传统服装,公司还请了太阳马戏团和蒙特利尔中国武术队助兴表演。在充满着中国元素的背景和音乐声中,欣赏着白人女孩精彩的中国杂技表演,一群老外像模像样地运作中国气功,一白一黑两个武艺高超的女孩精彩的散打。。。在美食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氛围中,每个人的脸上都写满了欢乐。与往年不同的是,PARTY后,没有一个中国同事发朋友圈,大家都心照不宣。那时国内的情况和我们现在一样,一切都停顿了。</p><p><br></p><p>二月初,加拿大的口罩等各种PPE 都已经脱销。看到有个社团能搞到个人防护用品,支援国内的医院,积极报名去当义工。只是后来去了更专业的义工,带着专业的设备,一下就搞定了,好多人都没能出上力。</p><p><br></p><p>最后一次逛商城大概还是在二月上旬,当时的疫情大部分在武汉,被感染的也只有中国人。负责收银的白人小伙,小心翼翼地问我是哪国人,还问我武汉的情况是不是真的,看来他们也不那么相信各种媒体。本来在阴霾下好不容易聚集起来的好心情,被这么一问,顿时烟消云散。后来除了去超市,再也没逛过商场,不想再出去吓唬别人,也不想再给自己添堵。</p><p><br></p><p>二月底,参加俱乐部的区域竞赛。休息时,看到那些老外们若无其事地吃着会议提供的茶点,真是不知道他们是勇敢,还是无知者无畏。我当时已经是免洗洗手液不离身了,但进入这样封闭的公共空间,还是浑身不自在。</p><p><br></p><p>进入三月,每天看着伊朗和意大利的情况,本来放下的心,又被揪了起来。然而那边还各种聚会和不戴口罩,真是又气又急。每个星期去社区中心参加一个小时的俱乐部活动,都感觉冒着生命危险。之前有几次想退出,但想到中国疫情严重时,其他人也没有嫌弃我们中国人,我也不能这样,还是坚持了下来。</p><p><br></p><p>三月上旬,总理夫人意外感染新冠,引起加拿大民众疯狂的恐慌性采购。看到超市里顾客和收银员挤在一起,全都不戴口罩,不知道他们是担心饿死,还是想早点感染,一了百了。</p><p><br></p><p>事情的发展总是超出了人们的预料,美国不知怎么突然成了重灾区。当初看到美国病例破十万时,久久不能入睡。现在刚四月初,美国的病例已经破了五十万大关,真希望美国能早点到拐点。</p><p>不管怎样,窗下不畏寒冷的郁金香,都已经破土而出,有些已经绽放,迎春花也开得正旺。春天到了,又该是整理庭院,准备种花、种菜和种草的时候。电台里除了每天播放新冠的各种新闻,总理在特殊时期每天向全体国民的讲话,也在讨论着园艺。人们的生活还要继续,尽管三月份已有超过百万的人失去了工作,但困难总会过去。</p><p><br></p><p>编者按: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人们的正常生活。作者通过这篇日记体的随笔,记录了几个月以来随着疫情的一波三折,自己心情的起起伏伏。面对疫情,人们的不同反应虽然令作者有些困惑不解,但是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和友善还是会让人心暖的。春暖花开的日子已经来临,疫情终究会过去的,困难也会过去的。</p> 作品 35 <p>童年往事如烟</p><p>苏畅</p><p><br></p><p>早晨醒来就听到窗外淅淅沥沥的雨声,又下雨了!本想在小区出去跑步的计划被搁浅啦!透过沾满雨滴的玻璃窗望着灰蒙蒙的天空和一些随风摇曳的没有一片树叶的干树枝,不免思绪慢慢涌上心头飘到了小时候在故乡里发生的那些如烟的童年往事。</p><p><br></p><p>小时候一到放暑假,爸爸妈妈就会带我和兄弟俩去乡村的奶奶家住上十多天,记得总是给奶奶家和亲戚们尽所能地多背上吃喝,虽然物质生活上与现在相比是非常匮乏,但是那些无忧无虑的乡村生活的时光是质朴快乐的,给我的童年留下了许多美好、难忘的回忆。</p><p><br></p><p>爷爷奶奶家有一个大院套。与东边独住的的弯腰驼背的老奶奶共用一个厨房。各有一个大灶台,各家都有个硕大的水缸,记得缸盖上有个葫芦做的半个大水瓢,还有烧火用的干柴。据爸爸讲是爷爷那代分家两兄弟各分一半房子,后来另外一支搬走卖给别户人家了。奶奶前后院长达百米夏天时种着各种各样的蔬菜。高低起伏,颜色不一的绿色,一眼望不到头,田边有一簇簇的淡紫色和蓝色蘭花和有时奶奶给我涂指甲的成片的红色小花开放。一派漂亮的田园景象。爷爷奶奶性情温和,爷爷在生产队的活儿是专职喂马,我和哥哥弟弟有时与堂弟妹们在村民收工后在傍晚一起去生产队玩,离不远就能闻到浓浓的马厩的味道,许多大马在悠闲地吃草,有时还听到洪亮的马鸣声。爷爷有时会带我们拿草料喂那些各种颜色的大马,有时会带我们坐上马车在生产队大院里溜上几圈,驾着马车吆喝着,我们欢笑着特别开心和兴奋。爷爷在家里一般不做家务,吃饭时在炕上盘腿坐,奶奶给烫上酒,爷爷每顿喜欢喝上一两盅白酒。奶奶总是把好吃的让给爷爷和孩子们吃。</p><p><br></p><p>爷爷奶奶一生养育六个子女。爸爸是家中排行老大。奶奶很有传统美德,任劳任怨,她几乎包揽家里的所有家务和院前院后的农活儿,奶奶还负责家禽的饲养和一日三餐。奶奶非常勤快,长着漂亮的大眼睛,常年戴副近视眼镜,圆脸背微驼,整日忙着院子里的农活,还养鸡鸭,喂猪。我和弟弟总跟着奶奶转,围前围后的帮忙。尤其非常喜欢和奶奶一起喂猪,奶奶拎着一大桶猪食到前院的三十多米开外的猪圈,路途稍远,有时还需要歇歇,一到猪圈边,几头猪闻到食物的香味都急忙地奔跑过来,奶奶把猪食倒进石槽里,我和哥哥弟弟抢着拿大勺子把猪食和匀,它们争先恐后的抢着吃,猪食有时被弄的到处都是。奶奶总是很喜悦地看着它们,还跟它们说话。对我和弟弟说到过年时候就能吃上年猪肉啦!那香喷喷的年猪肉多么令人向往啊!奶奶夸我们勤快是她的好帮手。</p><p><br></p><p>我和哥哥弟弟有时在白天时候帮着奶奶用井水给田里农作物浇水,乡下井需要人上下压水,刚开始水是黄色,慢慢的水就变清澈了,而且比较甜。尤其喜欢盛夏玩水浇园子的景致。满脸满身都被水淋上,有时互相打水仗,开怀欢喜。有时还偶尔到田里捉蜻蜓,捉蚂蚱,捉蝴蝶,有时也帮着奶奶捉苞米叶里的虫子给鸡鸭吃。早晨起来后奶奶叫我们到鸡窝鸭窩里取出鸡鸭的鲜蛋,奶奶给我们做炸鸡蛋酱,鸡蛋羹、鸡蛋甩袖汤和炒鸡蛋。鸭蛋一般用来腌咸鸭蛋。奶奶腌制水平特棒,最爱吃奶奶腌制的咸鸭蛋,香香的。奶奶很少对我们发脾气。喜欢给我们做好吃的。我最喜欢奶奶做的猪肉油酥饼,非常香脆,至今我也非常想念奶奶的酥饼饼!想念奶奶和面烙饼时忙活的身影。</p><p><br></p><p>奶奶家前院有颗桃树,夏天时桃树已经果实累累,要到秋天才能熟透,有时我们几个忍不住拿杆子打下来几个,非常甜脆。后院还有颗枣树,结满了枣。绿油油的泛着光。有时我们几个淘气爬到树上摘枣吃。奶奶所在的村子后头千米外有一条沙河。河水不深,流淌较缓。我和堂兄弟姐妹们常结伴大河里游泳洗澡玩耍。也有时到小河岔里捉鱼捞虾,非常开心快乐......</p><p><br></p><p>昨天跟妈妈微信通了话,到清明了,妈妈说今年因为有疫情特殊,不让去墓地烧纸祭拜故去的亲人。只好买些供品在家里简单追思已去世的至亲,以此寄送我们一家人的哀思。因为只有我们居住国外,而且回国往往是在孩子们放假的夏天,很遗憾每年都错过了一起拜祭先人的日子。每年清明节,早晨起来第一件事我都要点起蜡烛,纪念在天堂的故去的亲人,摆上祭奠的甜点和水果,还有象征着圣洁无瑕的白菊,遥寄家人的哀思。有时跟孩子们翻阅发黄的旧照片,讲述小时候和亲人们一起生活的点滴往事,和发生在童年的一些趣事......</p><p><br></p><p>望着窗外的春雨,淅淅沥沥地下着,耳边又响起庞龙演唱的那首熟悉歌曲“往日时光”:</p><p><br></p><p>人生中最美的珍藏,</p><p>正是那些往日时光,</p><p>虽然穷的只剩下快乐,</p><p>身上穿着旧衣裳......</p><p>如今我们变了模样,</p><p>为了生活天天奔忙,</p><p>只要想起往日时光,</p><p>你的眼睛就会发亮.....” </p><p><br></p><p>童年与爷爷奶奶一起渡过的快乐时光历历在目,那遥远的小乡村,那潺潺的小河,那炊烟袅袅的清晨,那些天真无邪的嬉笑声,仿佛就发生在昨天,想着想着,不禁双眼变得模糊湿润了......</p><p><br></p><p>二零二零年四月初于多伦多</p><p><br></p><p>编者按:这一篇回忆往日时光的美文,生动地记录了小时候作者和两兄弟在爷爷奶奶家共度的欢乐时光。那些天真无邪的快乐日子在慈爱的爷爷奶奶的照料下,是那么的美好而又难忘!故去的亲人和曾经快乐的时光都深深地刻在了作者的记忆中,并随着这篇美文的流传使之成为永恒。</p> 作品 36 <p><br></p><p>呱呱随笔 - 笑对人生 / 但召红 (呱呱)</p><p><br></p><p><a href="http://www.eegaga.com/2020/04/12/13562/?from=groupmessage&isappinstalled=0"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请点击链接阅读</a></p><p><br></p><p><br></p><p><br></p> <p>编者按:这一篇短小的散文随笔道出了一个生活的大道理。笑对人生,感念恩典,烦恼和苦难便会释怀。好东西是一定会传承的,作者自己的乐观心态就是一本最好的教科书,它能引领女儿的健康成长。好的心态就是大智慧,令人回味悠长。</p> <p>编后语:到今晚9点,这期【往事如烟】的主题创作就截稿了。谢谢大家一周来的陪伴、支持和互动!希望这期分享的如烟往事能为疫情中的每一个人带来欢乐和美好的回忆!往事令人怀恋,当我们写下来的时候,那些终究会随风飘散的记忆就会保留下来。真心地希望文友们有时间能拿起笔来,记录下来那些深藏在心底一隅的往日时光,使之成为永恒!再一次向大家道一声晚安!我们下期再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