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在我们国家,自古以来就是“父为子纲”,很多家长不顾及孩子的想法与感受,只知道一味命令、训导,孩子只有被动服从的份。这种专制主义思想对当今许多父母仍然有着根深蒂固的影响。其直接结果导致父母很难把话说到孩子心里去,亲子关系非常的紧张和火爆。下面分享三个技巧,通过共情、尊重、平等把话说到孩子的心里。</p> 技巧一:与孩子共情探索真象 <p> 学会共情,共情的状态,准确地觉察孩子的内在心理框架,这种觉察带有情感的成分和含义,好像你就是那个人,但又永远不失去“好像”的境界。因此,这意味着去感受孩子感受到的痛苦或快乐,就像他感受到的那样;并去觉察其原因,就像他觉察到的那样。总之,就是换位思考,时不时地去了解一下孩子们所承受的压力,从孩子的角度立场和内心感受,体会孩子没有达到家长的期望时所受到的挫败感,给予孩子最想听到的话。</p><p> 当孩子一脸疲惫地回到家里时,妈妈迎上去,紧紧抱住她说:“孩子,我知道你今天很辛苦。没有过多的话语,但孩子会觉得很受用。</p><p> 当孩子遭遇到挫折时,对孩子说:“我对你有信心。我知道你能做得很好。”</p><p> 当孩子在学校表现出色时,表扬他:“我为你感到骄做。作为你的父亲我感到很荣幸。</p> 技巧二:尊重孩子的个性和独立 <p> 尊重孩子就是把他们看做独立的个体,作为父母,尽管在内心希望孩子继承自己的事业,或朝自己希望的那样发展,但父母只会潜移默化地引导,最终还是要让孩子自己决定。</p><p> 例如,一个6岁的孩子在过生日的时候,家长送给儿子一个非常漂亮又美味的蛋糕,然后问儿子长大了想干什么,他的儿子想了一会儿,认真地说,想成为糕点师。我们有些父母就会说这个职业不好,否定孩子的梦想,而我们正确的做法是不应该取笑他,而是真诚地说:“那么祝你成功,未来的糕点师。爸爸为你找到梦想感动高兴!”</p> 技巧三:平等地与孩子交流 <p> 对于青春期的孩子,特别是父亲,需要会平等地和孩子做一些“漫不经心的交流”,如晚饭时间、运动时间,甚至是看电视的时候,父母会找不同的话题和孩子沟通。因为人在民主、平等、宽松、友善、愉悦、和谐的氛围中能优化育人环境,促进孩子心身的和谐发展,促进孩子的健康人格的形成,唤起孩子积极向上的内在动机。</p><p> 例如,在周末跟儿子一起并借此机会和儿子漫不经心地谈天,从而了解儿子最近在跟哪些同学交往。这种沟通交流主要是为了知道孩子的想法和他们在学校的一些情况,而不是为了教育他们,此时的孩子防御心理比较弱,孩子很容易接受父母的引导和鼓励。</p> <p>欢迎大家关注和分享,让我们一起与孩子共同成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