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思父亲

刘小兵

<p>  清明思亲,对故人是一种告慰,对自己内心是一种慰藉,对后人是一种鞭策激励。枯叶飘落,新枝已绿,这是自然的轮回与更替。 ————题记</p> <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2, 126, 251);">  清明节前,我回了一趟老家,去给父亲(爹)扫墓。</b></p><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2, 126, 251);"> 到了家门口,弃车步行几分钟,转过角角咀,来到背塘坡,站在塘身埂上抬头就可看到父亲的坟墓。在半山坡上,拥簇的白色樶木花丛中,苍松翠柏合围之下,父亲独自一人已在这里静静地长眠了整整二十六年了。走近父亲的坟头,我在默默告诉父亲,“爹,我今天来看您了,您在天堂还好吗?”。可在此时,我与父阴阳两隔,我在这头,父亲却在那头。祭花后,我低头在父亲坟前久久肃立,顿时,好像穿越了时空,脑海中像断片的电影一段一段闪过父亲在生时的生活画面,点点滴滴,仿如昨日,不禁心头酸痛,泪眼朦胧。</b></p><p><br></p><p><br></p> <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2, 126, 251);">  父亲的童年是苦难不堪的。小时候就听叔爷爷和屋场里老人讲,父亲儿时吃了不少苦。我爷爷身材高大魁梧,有力气,做事肯吃亏,而且还会做点小贩小卖,勉勉强强维持一家人生活不成问题。然命运难料,大约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日军侵入到临湘后,爷爷被抓出做了苦力,后逃出来了,但因积劳成疾不久便病故了,而当时父亲还不到十岁,为了不被饿死,孤苦伶仃的奶奶只好带着年幼的父亲他们几兄妹靠乞讨为生,在那个年代,失去顶梁柱的家庭是免不了遭人欺负的,有时父亲独自带着妹弟们在外乞讨时别人经常笑话他“这几个孩子迟早是要饿死的,哪里成得人哟”。也许是命不该绝吧,在“吃了上餐没下餐”的流浪乞讨生活中,靠着顽强的求生能力,父亲他们几兄妹竟奇迹般活下来了。生活不堪回首,磨难使人成长。十多岁的父亲就担起了家的重担,帮着奶奶撑起了这个家。</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2, 126, 251);">  成年后,父亲参了军,并参加抗美援朝战争。从我记事起,父亲在劳作之余也曾给我讲过一些故事。不知是1950年末还是1951年初,历经了命运的磨难和日军入侵后流离生活的父亲,为了保家卫国,毅然离别亲人,主动应征入伍,跟随部队跨过鸭绿江挺进朝鲜半岛,在那里父亲参加了无数次战役和战斗,直到战争胜利结束。我小时候就记得家里有一个精美小盒,内面有父亲的一块抗美援朝纪念章和一枚军功章。</b></p><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2, 126, 251);"> 父亲刻苦勤奋,进取精神强。在去部队前父亲只念两册书,认不了几个字,但进入部队后,他勤奋好学,掌握了很多实战技能,从一名步兵成长一名高射炮兵,再后来又成为了通讯兵。听父亲讲当时发射炮弹几乎没有什么高科技手段去精算,就凭手指怎么比划几下就基本靠谱,蛮准;他对通讯代码记得准,发报速度很快。经过在部队的学习,父亲文化水平也有一定提高,在我的记忆中,他后来还能写出比较通顺的文章、报告之类的东西。那时在我心里,父亲就是英雄,尽管没有显赫的战功,但平凡中有伟大,在国家需要时,能召之即来,来之能战,充分展现了一个农民儿子的家国情怀。</b></p> <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0px;">  父亲一生操劳辛苦,忍辱负重。听母亲后来告诉我,父亲复员转业回家后,成了家里人的全部依靠,特别是有我们几兄妹后,更是承受了常人难以想像的生活压力。搞集体时,由于没有劳力,靠父母两个人赚工分,年关结算时,我家一般都是超支,分不了多少粮食。为了维持全家人生活,有时只能野菜度日,实在没办法了只能找人家借些粮食,待好点的年份再还上。散集体后开始分小组,有劳动力的户子不肯与我家分到同组,因为哥哥姐姐都在读书无人做事,为此父母也受了人家不少的嘲讽:“穷得血滴哒还送伢子读么里书”。但父母亲却对读书很重视,坚信“有书不读子孙愚”的道理,凭着这股朴素的信念,硬是供二姐高中毕业,供大哥读完师范,那时大哥也就成我们队里的第一个大学生。家庭联产完全承包到户后,也许也是感受到送读的甜头后,父亲觉得生活有了奔头,做事越发吃得亏,除了种好承包田地外,还开垦了很多荒地,种茶种麦种黄豆,一季一季忙个不停。后来为了供我上高中读大学,父亲还在农忙之余搞点副业,做点小生意,卖草子,卖竹货,卖跳栓……起早贪黑,早出晚归,不知走了多少夜路,不知流了多少汗水,风风雨雨几十年,为了我们操碎了心。</b></p> <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0px;"> 然而世事无常,厄运来得卒不及防。在家里条件刚有起色,有点希望时,1995年夏秋之季,父亲突感浑身乏力,走路时拖不起双腿。从没有患过大病的父亲也没有太在意,于是起先在乡镇卫生院检查,医生作血吸虫病治疗,但将近一个月的时间没有好转,哥哥知道后认为情况不妙,便将父亲送到市人民医院,最后转入岳化医院,果不其然,医生最后诊断是肝ca。这个结果,对我们兄妹是晴天霹雷。为了让父亲没有心里压力,我们并没有告知父亲实情,因为在父亲心里,他觉得四个子女己成家,应是苦尽甘来,所以在住院期间他一直乐观面对,积极配合治疗,甚至在高兴时,还告诉我们等他病好了还要做哪些事情……但老天无眼,在不到两个月后一个早上,天刚朦朦亮,外面下着雨,父亲还是怀着对母亲和儿女们的无限留恋与牵挂离开了这个世间。</b></p> <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0px;"> 现在,虽然快三十年过去了,但父亲的去世一直是我心中永远抹不去的一份伤痛。我感到愧对他的养育之恩,在父亲健在时我没有能力为他分担半点生活压力,而今,等我有能力想去为分担时却已物是人非。所以我们每个人从现在就要为健在的父母长辈尽孝道,千万别等待。</b></p><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0px;"> 清明有期,思念无限,谨以此作为对父亲的哀思追忆,愿您天堂安息!!</b></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特此鸣谢)</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