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孙谦故居

雪润清韵 梁大智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木匠人家出俊郎,</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纷飞战火炼成钢。</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前锋剧社忠心现,</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鲁艺新堂赤胆藏。</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方俗千山勤沐雨,</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民歌一曲醉骄阳。</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村烟未散乡魂在,</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笑影犹闻土豆香。</span></p><p><br></p> <p>  今年的清明节,正巧是孙谦诞辰100周年纪念日。朋友王学礼邀我去拜访孙谦故居,于是,我们一行十余人,沿着两旁梨花盛开的公路,来到了文水县南安镇。</p><p> 我和学礼是同龄人,他比我长一岁,我们经常有很多的话题。学礼通过13年的努力,撰写了20多篇关于孙谦研究论文,编著出版了《我们的孙谦》《孙谦文集中的文水方言》《孙谦的如影人生》等书。主编《孙谦研究》期刊十余期,成了远近闻名的孙谦研究专家。“孙谦纪念馆”从修建到布展,倾注了他的许多心血。</p><p> 作为一名文学爱好者,孙谦的名字并不陌生,记忆犹深的是1980年初上映的北京电影制片厂拍摄的《泪痕》,一时间,电影主题曲《心中的玫瑰》风靡全国。当时我正在学校读书,口琴是同学们当时主要娱乐工具,而吹的最多的乐曲就是《心中的玫瑰》。也许是那悠扬婉转的抒情曲调,正合适口琴演奏的缘故。这部由孙谦、马烽创作的电影文学剧本《新来的县委书记》,片名改为《泪痕》搬上银幕,由李仁堂、谢芳主演,很快轰动全国。该片讲述了金县的新任县委书记朱克实在广大群众支持下,排除重重阻力拨乱反正,为沉冤数年的老县委书记曹毅昭雪平反,使全县干部群众如释重负,全县生产阔步前进的故事。</p><p> 进入南安镇主街往东行驶,然后转北巷来到了孙谦故居。孙谦故居是一座精致的四合小院,古典别致的门楼旁挂着由原中国电影家协会的书记处书记孟犁野题写的“孙谦纪念馆”五个矫若惊龙的大字。步入院内,小院中央塑着一座孙谦半身铜像。2018年吕梁市作协在文水世泰湖举行笔会时,曾组织吕梁作家来孙谦故居参观,那时正在修缮中。现在已经修葺一新,春意盎然。</p><p> 整个纪念馆主要由两个展览厅和一个电影厅组成。走进正房东间,土炕上一个小炕桌和油灯,屋内还有一个书桌。1920年4月4日,孙谦就出生在这间房子里。从这间房往西间的六间正房,便是第一展厅,记录了孙谦“读书成长,投身革命”“延安学习,晋绥从文”“光荣使命,电影先锋”的成长过程。用图片、实物、手稿等,展示了孙谦对文学艺术的贡献和他的光辉一生。</p><p> 孙谦的侄儿孙利强给我们进行了精彩的讲解。孙谦年幼时家贫,只读了4年的初级小学。1937年参加山西青年抗日决死队,1938年在部队前锋剧社入党。1940年孙谦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附设的部队艺术干部训练班学习。1942年调到晋绥边区文联工作,并担任保德县三区文化部长。1947年被派到刚筹建的东北电影制片厂担任编剧,两年后调往中央电影局创作室。先后创作或担任编剧《农家乐》《光荣人家》《陕北民歌》《葡萄熟了的时候》《丰收》《夏天的故事》《谁是凶手》等电影。</p><p> 西房三间里第二展厅主题是“人民情怀,泥土芳香”。1957年,在山西省文联从事专业创作,他与马烽等人成了山西文学“山药蛋”派的主要成员。创作了大量的具有泥土气息、展示农村伟大变革的文学作品。他创作并任编剧的电影有《谁是被抛弃的人》《伤疤的故事》《万水千山》《大寨英雄谱》《山花》《泪痕》《咱们的退伍兵》《黄土坡的婆姨们》。1992年5月,山西省人民政府授予孙谦“人民作家”奖 。</p><p> 山药蛋派是中国当代小说流派之一,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以赵树理为代表的一个当代的文学流派,主要作家还有马烽、西戎、李束为、孙谦、胡正等,他们都是山西农村土生土长的作家,有比较深厚的农村生活基础。药蛋派继承和发展了我国古典小说和说唱文学的传统,以叙述故事为主,人物情景的描写融化在故事叙述之中,结构顺当,层次分明,人物性格主要通过语言和行动来展示,善于选择和运用内涵丰富的细节描写,语言朴素、凝炼,作品通俗易懂,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格和地方色彩。</p><p> 山药蛋派受人欢迎的主要原因就是通俗易懂。我开始学写作时也看了大量的山药蛋派文学作品,以致于农村出生的我也深受其影响。我发表的第一、二篇小说就是在《山西农民报》“一袋烟小说”栏目的农村题材《追粮路上》(《山西农民报》1984年7月6日)、《老精头》(《山西农民报》1984年7月10日)。而后,发表的《刘老爹的酒文化》(《短篇小说》2002年第6期)、《修庙》(《小小说月刊》2000年第11期)、《羊娃》(《草原文艺》2001年第7期)、《王老六的半亩玉米地》(《延安文学》2001年第1期)、《白条》(《草原文艺》2001年第7期)、《秧歌刘》(《荷花》2001年第3期)、《实话实说》(《短篇小说》2000年第12期)、《走出柳树湾》(《山西农民报》2000年12月7日)《错位接待》(《幽默大王》2001年第4期)《爱喝酒的男人》(《短小说》2001年第8期)等一批农村题材的小说,不能不说与阅读山药蛋派文学作品是分不开的。2001年11月,当我从时任中国文联副主席罗杨手中接过全国首届“浩歌杯”乡土文学奖奖杯时,我感到这不仅是全国乡土文学的荣誉,更是“山药蛋派”文学的荣誉。因为“山药蛋派”是真正的乡土文学,我创作的农村题材小说在山药蛋派文学中吸收了丰富的营养。</p><p> 1996年3月5日,孙谦因病而逝世,享年76岁。依照其遗愿,将其骨灰撒在山西省昔阳县大寨村虎头山上。他曾开玩笑地说,老陈在虎头山上孤闷了,我去陪他说说话。前些年和朋友们去大寨参观,就在虎头山上陈永贵墓不远处,曾看到过孙谦之墓,在一块白刚玉石碑上,刻着大寨村党总支村委会悼孙谦的一段文字:“铁肩挑起民间义,妙手绘出农家情,生前笔下英雄谱,生后大寨安忠魂。”</p><p> 故居院子里的一棵老枣树,仿佛讲述着孙谦小时候爬到树上摘红枣的故事……</p><p> 电影厅正在放映《著名作家孙谦》电视片,这里还可以放映孙谦编剧的大部分影片。孙谦不仅是当代文学山药蛋派的主将,而且是新中国初期最早的一批电影拓荒者、奠基人。他的剧本拍成电影的有16部,其中就有8部上了《大众电影》的封面,作品荣获过金鸡奖、百花奖,他也曾当过金鸡奖的评委。</p><p> 影厅还陈列着孙谦创作的电影海报。我突然感到在《泪痕》里的朱克实身上,有许多孙谦的影子,那种和群众的平易近人,那种工作上的实事求是,甚至那种抽烟的姿态,仿佛就是孙谦的再现……</p><p>  “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清明正是南安镇万亩梨花盛开的时候,整个乡镇都融化在瀛州玉雨的白云之中,美得让人沉醉。历代文人墨客钟爱梨花是因为梨花白得清纯,白得玉洁,白得无瑕,如雪一般晶莹;美而不娇,秀而不媚,倩而不俗,似玉一般纯洁。</p><p>  孙谦对党的纯真,对人民的深情,正如南安盛开的梨花那样纯洁,那样多情,妆点得农村那样美丽……</p><p>  </p> 孙谦故居是一个精致的四合小院,别致的门楼旁挂着“孙谦纪念馆”。步入院内,小院中塑着一座孙谦半身像。整个纪念馆主要由一个电影厅和两个展览厅组成。 电影厅观看《著名作家孙谦》电视片 <p>电影厅陈列着孙谦创作的电影海报</p> 1992年,孙谦被授予人民作家称号。 孙谦就出生在这个家 展览第一部分:读书成长 投身革命 孙谦由于幼时家贫,只读了4年的初级小学 。1937年,参加山西青年抗日决死队 。1938年,在部队前锋剧社入党 。<br> 展览第二部分:延安学习 晋绥从文 1940年,孙谦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附设的部队艺术干部训练班学习。1942年,孙谦调到晋绥边区文联工作,并担任保德县三区文化部长。1947年,孙谦被派到刚筹建的东北电影制片厂担任编剧 。1948年,写出个人的第一个电影文学剧本《盐》 。1949年,调往中央电影局创作室 。1950年,担任剧情电影《农家乐》的编剧 ;同年,担任剧情电影《光荣人家》的编剧。<br>  1951年,担任剧情电影《陕北民歌》的编剧;同年,担任剧情电影《葡萄熟了的时候》的编剧。1953年,与林杉合作担任剧情电影《丰收》的编剧 。1955年,由其担任编剧的剧情电影《夏天的故事》上映 。1956年,担任剧情电影《谁是凶手》的编剧,该片由方徨执导。1957年,在山西省文联从事专业创作。<br> 展览第三部分:光荣使命 电影先锋 <p>  1958年,担任剧情电影《谁是被抛弃的人》的编剧;同年,担任剧情电影《伤疤的故事》的编剧,该片讲述了革命好青年陈友德在复员回乡后帮助哥嫂走上正路的故事。1959年,担任战争电影《万水千山》的编剧,该片根据陈其通的同名话剧改编 。1964年,编写长篇报告文学《大寨英雄谱》 ,1979年创作电影文学剧本《新来的县委书记》,该剧本由北京电影制片厂搬上银幕,片名改为《泪痕》。1976年,担任剧情电影《山花》的编剧。</p> 展览第四部分:人民情怀 泥土芳香 1985年,与马烽共同担任剧情电影《咱们的退伍兵》的编剧 。1988年,与马烽合作编写电影剧本《黄土坡的婆姨们》。1992年5月,山西省人民政府授予孙谦“人民作家”奖 。1993年,孙谦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br><div>  1996年3月5日,孙谦因病而逝世,享年76岁 。他的子女依照其遗愿,将其骨灰撒在山西省昔阳县大寨村虎头山上。<br></div> 关于孙谦的书籍与研究刊物 孙谦始终恪守现实主义创作原则,选择民族化、大众化文艺道路,站在时代主潮的前面,以作家的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把握生活的脉搏,用自己的作品推动历史的前进。他不懈地深入 生活,努力反映现实社会的本质,一直同广大人民群众保持着血肉联系。他的生活方式、衣着打扮、说话习惯,给人的印象从来就是个地道的农民,但他却阅读过大量古今中外文学、艺术和其它社科著作,从中吸取到很深的理论素养,不断进行新的艺术追求。在他勤奋笔耕的过程中,创作出数百万字的小说、电影文学剧本、散文、报告文学,作品以描写农村生活为主,从中不但可以闻到浓烈的泥土芳香,而且可以看到鲜明的历史轨迹,可以感受到强烈的时代精神。 <div>  孙谦是文水人民的骄傲,也山西人民的骄傲。他是山西山药蛋文学流派的主要代表,同时也是中国电影事业发展的先锋。</div><div> 让我们记住这位文水人吧!</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