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中国自古以来号称“礼仪之邦”,向来重视家风家训。古往今来,有名的家风家训不胜枚举。古有颜之推的《颜氏家训》、诸葛亮的《诫子书》,近现代有《曾国藩家书》、《傅雷家书》等等都在民间广为流传,闪烁着良好家风家训的思想光辉,也是诸多名人志士的立业之基,成功之本。</p> <p>出生在一个普通家庭,我的父辈是地地道道的农民,一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没有太多的文化,因此家风家训更多的体现在整日的口头禅与平时的看事的立场与做事的风格上。父辈往上三代单传,祖辈天生犟脾气;父亲生性温和,伯叔生性勇猛颇有绿林精神,但是他们骨子里的忠厚已沉淀为我的家风家训。家风纯正,雨润万物;家风一破,污秽尽来。中国人一直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齐家就是把家管理好,把自己的孩子教育好,这个浮夸的时代,好的家风家训就是一种信仰,一种门风,一种不灭的香火!</p> <p>我爷(在老家对父亲的称呼)出生在新中国成立的第二年,大半辈子经历过艰难的“三年自然灾害”、“闯关东”(辽宁本溪)、“文化大革命”;也曾以全县最高分考入“三县联中”——昌乐二中(学校旧址在昌乐县冢头村,与现在的昌二可谓小巫见大巫),见证过改革开放的潮起。时代造化、家庭变故,空有满腹经纶,做了半个多世纪(前期生产队会计、保管)的村会计。</p> <p>虽称不上什么职务,一辈子能够坚守这份不起眼的工作靠的是自己的执着(我的家风是有效果的,曾经我的高祖父做我们庄长三十年之久,鬼子来了自然就卸任了,不给洋人拉犁,这种忠厚也是有气节的),更多的是源于做事风格——忠厚。曾几何时,我家的大门对联一直是:忠厚传家远,和平处世长。三十年多前,城镇化的浪潮尚未形成,家家户户盖新房,我家有幸得到三间房大小的宅基地,夹在两家中间,按惯例农村盖房都有“借山”一说,东邻家有三个儿子生活有些拮据,房子盖得简陋山墙自然不是特别高;西邻按辈分是叫爷爷,家有兄弟六个,下有女儿四个,人齐马壮,与村长狼狈为奸,捞得不少好处,不仅分得四间宅基地还占了山墙的公共区域,为了不让借山房高胜于东邻一个房檐。后来,家里三间房子只能先将两间盖帽,最西间露天。</p> <p>对于一个与村干部有官司之争的家庭无法去讲理,只能再想办法。“车到山前必有路”,父亲从老房子的建筑结构上得到了启发——将与西邻贴墙架起一架梁。生活并不富足的家庭,额外破费六百元擎起三角梁。耳提时代,父亲每逢遇见邻居的爷爷,自己不仅恭恭敬敬的称呼大叔,也要示意叫爷爷。后来,我家打赢了官司,村干部被迫下台,西邻爷爷家的养老女婿因病去世,这个注满冤孽的房子被卖掉。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曾经的老爷爷已经耳聋眼花,生活每况日下。作为村里的老会计,父亲不计前嫌,积极为老人申请困难救助。</p> <p>每逢酒意过剩,伯叔二人想起遭人欺辱的历史总会咬牙切齿,时而大骂,时而大怒。父亲总是安慰他们“时代不同啊,那是那个时候,还是忠厚传家远,和平处世长啊!……”</p> <p>时至今日,父亲年过七旬,一方面操持家事,一方面不忘村庄的发展。某年某月,响应号召,靠着一份对党的忠诚无偿</p><p>献血;己亥大涝,雨夜难眠,他守在水库大坝 一夜未睡;庚子大疫,家家闭户,他蹲守村口守望平安……在他的眼里,村集体是家,国也是家,不贪恋便宜,不苛刻,不强取就是和,于人于家和平处之。</p> <p>古人云:“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恶之家必有余殃”,这是我们千年文明积淀下来的道德古训。有因必有果,好人必有好报,希望大家存好心,做好人,当好人,有好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