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修改前后对比

🥑

<p>  成功的秘诀,在永不改变既定的目的。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我们在对世界的生疏中改变自己,俯望世界的形形色色,我们将会从生疏走向成熟。不去看梨花落,又怎知梨花开。淅淅沥沥的细雨,我们轻缓前行。</p><p><br></p> <p>春柳拾穗</p><p>——读《福建历代名人传》有感</p><p>黄艳霞</p><p> 暮朝,入点点桂,默经指尖,繁花落尽,唯古不变……又是一年花落尽,却不凡冬景。</p><p> 若说,凡人是尘埃,那名人是沙粒;若凡人是花蕊,那名人是花瓣;若凡人是大地,那名人便是蓝天。</p><p> 读《福建历代名人传》,感受历史的万古千秋,文化的源远流长、灿烂辉煌,文化名人璀璨夺目,千古流芳。</p><p> 程门立雪,我们再熟悉不过,杨时便为参与者。他认为本然之性是粹然至善,对“性”的论述,于后世影响深远。在强调格物致知的同时,杨时也提倡重视内省的为学方法,杨时对功名利禄,物质享受一贯冷漠,受到李纲与朱熹的赞赏。作为中学生,我们固然不能做到声名远著,但我们可以拥有一颗为祖国,而炽热,燃烧,上进的心。</p><p> 若杨时做到了声名远著,那林则徐就是人尽皆知了。想在1840年6月,英国发动了对中国的鸦片战争,当时的清军一再忍让,割舍土地,腐朽不堪,当人们吸了毒失去理智时,林则徐站出来了,当众销毁鸦片,完成了虎门销烟,给吸毒人民警示,也对英国示威,即使当时的林则徐已经年近花甲,可当时清醒的人还能有几个?屈指可数啊!伟大勇敢的抗毒英雄,值得我们学习。</p><p> 林则徐有勇敢范,那么冰心就是文艺范,她对书的热爱简直不是言语足以表达的,尽管她早期受过严格的教会教育受洗入教,但她的作品中仍透露出明显的泛爱主义,她思想敏锐,对祖国人民有深沉的爱,我们对冰心的无尽敬佩,都留在心间。</p><p> 丑小鸭能变白天鹅,癞蛤蟆也想吃天鹅肉,鲜花能插在牛粪上,我们为什么就不能奋斗,努力一番呢?说不定灰姑娘也可以变公主……现在平凡无知的我们,也可以造就不平凡的未来。我们若不能成名人,便学习他们的精神,即使贡献微小得使人不在意,也没关系。</p><p> 从现在开始,向着我们的榜样——名人进发。相信我们也能将中国特色社会思想不断发扬光大,更加坚定的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自信。</p><p> 冬去春来,以往的名人事迹,如饱满的果实,到了如今,再拾起……</p><p><br></p><p><br></p><p>任风雨,路迢迢</p><p>——读《福建历代名人》有感</p><p>黄艳霞</p><p> 走自己的路,让人们去说吧!——题记</p><p> 人生是书,缕缕从指尖流过的,是时间。如果只追逐两点一线的一帆风顺,生命可能会丢失一份纵情快意。我们兀自嗟叹,早有人去做了那叶孤高的帆,那些被镌刻在史程碑上的名人……</p><p> 读《福建历代名人传》,感受名人模范事迹,文化源远流长,灿烂辉煌。文化名人璀璨夺目,千古流芳。名人不走平凡路 ,名人做法自有原由,世间凡夫,难免不解与困惑。</p><p> 你不会明白杨时为何苦苦等待在鹅毛大雪中,只为了探求一个真理,但是,他知道这是对师长的尊敬与对求学的心诚意坚。一尺多高的雪。或许他的手已是冻得通红,哆哆嗦嗦紧抓着书。本人之性是粹然至善,杨时看淡功名利禄,对物质享受一贯冷漠,他这样淡泊名利的品质受到了朱熹的赞赏。难道不爱财者则为名人?不,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名利可以追求,但一定被它奴役。这就是杨时,敢走自己的路,说,自由他人去说。&nbsp;</p><p> 就像禁毒英雄走禁毒路。这是一个腐败不堪又令人厌恶的朝代——清朝。鸦片战争发生在这个朝代。大唐可以完善唐诗宋词,秦朝可以成就千秋霸业。强汉,富宋,暴元,刚明,究竟是如何演化出衰落的葞耳小国的?丧权辱国的鸦片战争,这样失去人性的国人,这样像是事不关己的腐朽官员,任国家被人宰割,他们自私地放弃这个曾经壮丽的山河,但是,总有人愿意赤心报国……虎门销烟,林则徐是最后一线希望。面对颓废的中国百姓,大量流失的金钱,他最终把鸦片全部销毁。缉拿鸦贩,拒绝毒品。用时34天,收缴上万箱鸦片。在英国的眼皮子底下,面对英国政府的压迫,这得要有多大的勇气?你以为他为了声名远著?不过是“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罢了。虽九死其犹未悔,为国,他不后悔。因为,这是他选的路。已是花甲年华,不灭之雄火,不扰之国心,最后的挣扎,即使是蝼蚁之力也誓要扳回尊严……</p><p> 林则徐这又是何必呢?没什么比安稳度日更实在了。可你不知,泱泱大国五千年,成就精神深长风韵,换取不过华夏子女崇高使命。杨时与林则徐或者千千万万的名人也仅仅是接受了这使命。这就是名人,潜入心之所向,任风雨,路迢迢。</p><p> 我想,使命仍在传承。我的爷爷接手保家卫国的使命。爷爷是一名军人,屋前的“光荣之家”在和煦的阳光下熠熠生辉。爷爷脸庞的皱纹,一条条曲折不均像是墙上斑驳,谱写饱经风霜的过往。一双眼虽瘪却又深邃。今年回家,爷爷搀扶着有腿病的奶奶上了楼。这时爸爸正在看着战争片。看见爷爷奶奶,跑去帮着扶,融洽地聊了好久,气氛才逐渐安静。我们都沉迷于电视带来的乐趣。当看到战场上吹冲锋号的解放军时,爷爷突然站了起来,神采奕奕地对我说:“孙女儿,爷爷17岁当兵,就干的这个!”话落,爷爷缓缓闭上双眼,一双手像拿着冲锋号,嘴里哼着冲锋乐曲,微微佝偻的背轻轻摇晃着,仿佛回到了几十年前,他还年轻健壮的时候。爷爷沉浸在自己的世界,嘴角扬起笑容,附和着电视里的乐曲,像是在为我们表演,又似回往着过去……后来,我问爷爷的军装还在吗,爷爷说“还在,永远都会在。”</p><p> 是啊,永远会在。那是华夏子女的使命。谁都应该是《福建历代名人传》中的名人。他们,很平凡。不过走自己的路。任世间流言蜚语,道路坎坎坷坷,但总能留给我们丰富的精神养分,滋养我们青少年茁壮成长。</p> <p>《海边春秋》读后感</p><p>乐雅雯</p><p> “人要想着去改变现实,这样才可能有选择、有理想、有追求”。这是我在看陈毅写的《海边春秋》印象深刻的一句话。现实是在不断发展的,可能有些人和我一样,走着走着就迷失了方向。看完这本书后,我又被拉回了正轨,可谓受益良。</p><p> 书中的主人公刘书雷是从名校北京大学毕业的博士,毕业后回闽工作,后被派往岚岛工作。他不是党员,他和我们一样是普通人,但他却比我们多了面对难题的勇气和冷静,比我们看问题更细致入微,目光也更长远。书中写的“责任感就是时代感,一个没有责任感的人永远都不知道他身处在什么时代,所以,也就不知道他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作为新时代的少年,我们更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不然责任感从何而来?</p><p> 刘书雷在面对村子搬迁以及兰波国际的问题时,还能冷静下来倾听村民们的心声敢于反对村子搬迁这个大问题,正如蔡思蓝所说的“发展才是硬道理,村子落后就搬迁”,只拆是解决不了问题的,村民们的爱乡情怀是政府一道迈不过去的坎,有时候,换个角度来解决问题效果反而会更好。所以,正如历史老师所教授的“看待问题要一分为二,全面客观,这样我们才会有更好的解决方法,何乐而不为呢?”</p><p> 以前我很讨厌这种关于国家发展的书,我觉得这种书是枯燥无味的,内容也都像复制似的。但是,这本书让我真切体会到一个道理:“得民心者得天下”。现在这个社会不就是要顺应着民心吗,有的时候,用心去感受一下每个人不同的想法,会有更大的突破。</p><p> 人要想着去改变现实难以解决的问题,而不是一味地认为只有把村民们赶出自己的家乡才是最好的解决方案,才可以更好地解决问题。“人要想着去改变现实,这样才可能有选择、有理想、有追求”。这句话已成为我的座右铭,它将会是我人生的一个新起点,新方向……</p><p><br></p><p><br></p><p>播下种子,努力耕耘</p><p>——《海边春秋》读后感</p><p>乐雅雯</p><p> “人要想着去改变现实,这样才可能有选择、有理想、有追求。”这是我在看完陈毅写的《海边春秋》后印象最深的一句话。现实是在不断发展的,想要改变现实固然很难,不过正是因为这个难,让我们有了前进的方向和勇气。</p><p> 毕业回闽工作的文学博士刘书雷,被派往岚岛挂职。在现实熔炉中,年轻干部从空头激情、慌乱,到学会观察、分析、判断,直至与岚岛的人心、实情相融,从纸上蓝图到困局,再从困局到纸上蓝图的实现,每个人都付出了很多很多。</p><p> 刘书雷在面对村子搬迁以及兰波国际的问题时,还能冷静下来倾听村民们的心声,敢于反对村子搬迁这个大问题,正如蔡思蓝所说:“发展才是硬道理,村子落后就搬迁,这是解决不了问题的。“村民们对家乡的热爱是政府无法越过的一道鸿沟,那么事情能够得到解决呢?所以,我们在问题面前,应该正困难,敢于冲破这个僵化思维,找到问题的本质,想想怎样做才是最合适的选择,最合适的发展规划。最后,他们做到了,既不用拆了村民们的家,又不阻挡兰波国际的利益,这才是解决问题的勇气与本事。&nbsp;</p><p> 口说无凭,办案还得靠证据呢。你看我国这么多杰出的人,比如人人敬仰的毛主席,他曾说过,要让人民获得最根本的利益,因此提出了“打土豪,分田地”的政策,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打败了国民党反动派,建立了新中国。正是因为他对人民的关心,所以才让他有了一个目标,就是让人民都过上好日子。所以,我们想解决的每一个问题都得立足于实现,不能随心所欲,空有想法却又脱离是实现不了理想追求的。</p><p> 理想是由很多个小目标结合起来的,实现目标要一步一个脚印,不能一蹴而就,而且总会遇到充满诱惑力的等各种阻力。所以,我们还得学会自律。养成自律的好习惯,这样才能更好的向目标迈进。</p><p> 勇于接受挑战,而不是逃避,这样能让我们离理想更近。</p> <p>读《福建历代名人传》有感</p><p>何雅菲</p><p> 读完《福建历代名人传》,我深有感触。书中展示了福建历代名人的行迹和行状,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书中一直强调着:挫折和艰难是命运对我们最好的锤炼!</p><p> 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林则徐了。林则徐生于一个贫苦的知识分子的家庭,从小林则徐就跟随父亲入私塾读书。在林则徐长大后,英国侵略者对我国走私鸦片已经极度猖獗。林则徐十分痛恨英国人使用鸦片来掠取我国的黄金白银,他主张严禁鸦片,于是就有了后来的“虎门硝烟”。</p><p> 虎门硝烟是指在广东虎门集中销毁鸦片的历史事件,这一伟大的举动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国人民具有反抗侵略的坚强意志。仔细想想,林则徐当时是有多坚强的意志才不会被外界的声音所打败。虎门硝烟维护了中华民族的尊严和利益,可谁知道林则徐又承担着怎样的压力呢?</p><p> 虎门硝烟事件后不久,林则徐所面临的形势开始恶化,因为他销毁了大量鸦片,这一行为使英国侵略者的利益受损,因此英国决定向中国出击,也就是鸦片战争爆发了。因为英国势力强大,道光帝不得不向势力低头,而林则徐也就成为了那“替罪羊”。后来经过几次被革去官位的林则徐心里仍然坚守自己那不起眼的官位,我们能感受到林则徐当时的心情变化吗?那就如同过山车一般。</p><p> 面对困难,他丝毫无惧,他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者,坚决禁烟抗英,在当时外界的任何声音都不能动摇他那颗爱国的心。林则徐一生为国献身,反抗侵略者的精神,依然永远值得我们怀念。</p><p> 假如,当时没有林则徐,中国会变成什么样呢?是亡国?还是会有其他人站出来呢?对于我们初中生而言,我们现在生活的时代并不是以前那种战火纷飞的时代,而是个竞争比以前更加激烈的时代。以前,你没读书或许还可以找到一份工作,现在,人才倍出。哪个不是龙中龙,凤中凤。每年有多少大学生毕业后找不到工作。如果说高考是一个转折点,那中考就是一段陡峭的山路,如果中考不尽人意,也许连上高中的资格都没有。因此作为初中生的我们,必须打着十二万分的精神,遇到问题一定要问,不问又怎么弄得懂呢?不要存在那种上课不认真听,下课再补的侥幸心里,要知道上课时吸收的东西可占了绝大部分,所以,从现在开始努力吧!只要有这份心,从什么时候开始都不算晚。</p><p> 这就是《福建历代名人传》里留给我们的永恒的精神财富。这就是民族英雄留给我们的豪壮气概!</p><p><br></p><p><br></p><p>黑暗中的光芒</p><p>———读《福建历代名人传》有感</p><p>何雅菲</p><p> 光芒穿越黑暗,是不是能到达望不到的彼端?</p><p> 1839年6月3日,是我们扬眉吐气﹑重震国威的日子。那一天,不仅烧毁了鸦片,还烧毁了英国人对我们的屈辱和偏见﹗是他站起来,走上前,向全国人民表达了自己对鸦片和外来侵略者的憎恨,他,就是林则徐。</p><p> 在《福建历代名人传》中,作者用简洁又精炼的语言介绍了林则徐的一生。他出生于一个贫苦的知识分子的家庭中,因为父亲的关系,所以林则徐从小就到私塾去上学了。学习,让林则徐从小懂得什么叫自立自强。在虎门销烟事件中,他告诉全世界的人们:中国人民具有反抗侵略的坚强意志。在不久后,道光帝因为英方的威胁。革了林则徐的职,他忍辱负重,踏上戍途。他没有一句抱怨,他不为个人的坎坷而唏嘘。面对挫折磨练,林则徐给我们上了一课:平时我们在生活上学习上遇到的困难,却总想着逃避,不去面对,甚至去抱怨。与其消沉,与其蜕废,不如奋起,不如抗争。</p><p> 世人们都说林则徐是一个伟大的人,他烧毁了大部分的鸦片,烧毁了英国人对我们的屈辱和偏见。伟人也是由一个平凡人蜕变出来了,但平凡人也是可以“伟大”。从林则徐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一道影子,那影子是勇敢、不屈不绕、自强不息的化身,林则徐带给我们的不止是历史的事件,还是一种可贵的精神品质,坚韧不拔、不婀娜奉承。这是精神品质不会随时间而流逝。</p><p> 假如,当时没有林则徐,中国会变成什么样呢?是会变得更糟糕?还是会有其他人继续站出来指引人们走向正确的方向呢?其实,我们生活中也有很多是林则徐那样的人。就说这次爆发的新型感染病毒肺炎吧!在刚接到通知时,有多少的医生、护士就毫不犹豫的离开了好不容易团圆一次的家庭,他们为了什么?他们是为了全国的人民群众们。为了与病毒抗争,很多参加救治的女医生、护士还将自己一头秀发剪去了,上一秒的女神,下一秒就变成了假小子。与个人幸福美丽相比,她们选择了治病救人的使命。还有一个视频让我印象深刻,那视频上全是那些把头发剪了的女医生和女护士们,但她们的脸上都洋溢着笑容,许多人都说自己现在的发型比以前更“酷”了呢。她们身上仿佛就有着那道影子,她们勇敢、坚贞不拔、自强不息。这是林则徐精神在她们身上的延续。</p><p> 挫折和艰难是命运对我们最好的锤炼!这就是它留给我们的永恒的精神财富!我们青少年一代,应该向着名人留给我们的精神之光勇敢的冲破迷茫,坚定执着的向上成长。</p> <p>《海边春秋》读后感</p><p>洪安琪</p><p> 进入初中,这是第一次放假,在这漫长的寒假里,我阅读了一本现代小说——《海边春秋》。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很容易迷惘。看完这本书后,我仿佛找到了方向。</p><p> 书中,主人公刘书雷是北京名校毕业的一个博士,他刚回闽工作不久就被派往岚岛挂职。刚开始,他好奇、热情、慌乱、外行;过了不久,他有责任感,临危不乱,沉着、冷静、稳重。在面对复杂而繁多的问题时,他毫无退缩之心,认真分析问题,找出问题源头,想方设法解决问题,用吴副秘书长的话来说就是“有思路会干事”。我们要学习刘书雷的改革精神,并学以致用,大力发展新时代的铁路行业,牢记“交通强国,铁路先行”的历史使命。</p><p> 现在是2020年2月,我们的大中国遭遇了一场重大的劫难——冠状病毒的爆发。就如同03年时的那场“非典”一样,短时间内,肆虐的病毒传遍整个中国。无数个医生和护士奔赴前线,无数个爱心人士捐献物资。面对着病毒的大面积传播,一位位医疗战线的平凡人挺身而出,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共产党员初心为民的高尚品质。</p><p> 当我们在享受舒适的春节假期时,他们却放弃了与亲人团聚的机会,毅然返回岗位;当我们恐避之唯恐不及时,他们却义无反顾的选择逆行。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白衣天使。</p><p>有人这样说:“哪有什么白衣天使,只不过是一群孩子,换了一身衣服,学着前辈的样子,和死神抢人罢了。”是啊,这些孩子,又不是一生下来就是白衣天使,只不过,他们在安逸的生活和为国贡献中毅然选择了后者而已......</p><p> 最后,真诚的说一句:“武汉,加油!中国,加油!世界,加油!”</p><p><br></p><p><br></p><p>春华秋实,都是责任&nbsp;</p><p>——《海边春秋》读后感</p><p>洪安琪</p><p> 时光如白驹过隙,匆匆地从我们身边掠过,转眼间,我已经不再稚嫩,成为了一名初中生,在我进入中学时代的第一个假期里。在这平凡而又特殊的寒假里,我阅读了一本现代小说——《海边春秋》。责任,对于我这样一个孩子来说太繁重,也很遥远,总觉得自己还小,不需要承担什么责任,重担也落不到我身上。看完这本书后,我对“责任”一词有了新的认识。</p><p> 书中主人公刘书雷,是北京名校毕业的一个博士,他刚回到家乡福建,不久就被委托任务前往岚岛。刚到那儿,他好奇、热情、而是又外行。任职没多久,他就更为沉着、冷静、稳重。在面对复杂而繁多的问题时,他毫无退缩之心,每次都能认真分析问题,找出问题源头,想方设法解决难题。他不断创新、勇于改革的精神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nbsp;</p><p> 现在是2020年3月,我们的大中国面临一场重大的“浩劫”——新型冠状病毒的爆发。就像03年的那场“非典”病毒一样,短时间内,肆虐的病毒传遍整个中国,在中国掀起了一阵“狂风暴雨”。但与此同时,面对着病毒的大面积传播,无数的医疗人员奔赴前线,无数的爱心人士捐献物资,无数的共产党员挺身而出,他们的职位身份不同,但责任相同,那就是万众一心,共同战胜灾难。</p><p> 已经73岁的李兰娟,似乎忘记了自己是个高龄老人,忘记了自己也是新冠病毒的易感人群。不顾生死的她,又出现在“抗疫”战场的最前线。除夕当天,他们成功分离到了五株新型冠状病毒毒株。她一直在向国家申请,要去武汉,要去最前线。接到出征命令后,她在最短的时间里,迅速集结了感染科、重症监护室、人工肝等科室的精兵强将,带着树兰医院最近收集到的医疗物资,义无返顾奔赴武汉抗疫最前线。</p><p> 73岁的李兰娟院士,带着一身巾帼英气,横刀立马,斩“敌”于阵前。完美的诠释了什么叫做“巾帼不让须眉”。别人都想尽法子逃离武汉,而她的眼里只有武汉的紧急,早已将自身的安危抛于脑后。这就是责任与担当。</p><p> 当我们享受舒适悠闲的假期时,他们却放弃了与亲人团聚的机会,毅然返回岗位,继续工作;当我们恐避之不及的时候,他们却无所畏惧的选择逆行,担起重任。在他们当中,就有一群人舍生忘死地与病毒斗争,这些人就是医护人员。舍小家,顾大家,这才是对责任的最美注释。</p><p> 有人这样评价那些医疗者:“哪有什么白衣天使,只不过是一群孩子,换了一身衣服,学着前辈的样子,和死神抢人罢了。”是啊,这些孩子,又不是一生下来就是白衣天使,他们也是孩子呀,也还是父母们的心头肉呀。只不过,他们在安逸的生活和为国做贡献中毅然选择了后者而已。“少年强则国强”这是新一代承担国之重任的勇气与魄力。</p><p> 你之所以看不见黑暗,是因为有无数勇敢的人把黑暗挡在了你看不到的地方;你之所以生活无忧安稳,是因为有人替你承担了属于你的那份不容易。合上书本,静静坐着,“原来,这就是责任”。</p><p> 我相信,我们也能茁壮成他们一样的有为一代。只要我们勇于扛起每一份属于自己的责任。</p> <p>《福建好家风》读后感</p><p>赖诗彤</p><p> “家风正,则后代正,则源头正,则国家正。”</p><p> 每一个家庭都有属于自己家庭的传统风尚,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家风。而优秀的家风,则会鞭策一个人的为人处事、行为作风。</p><p>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家风的传承与弘扬,他提出:“大力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营造全社会崇德向善的浓厚氛围;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加强党风政风、社风家风建设,特别是要让中华民族文化基因在广大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崇德向善与做人气节是习近平家风家教的重要内容。</p><p> 蔡襄的“以忠报国,以孝化人”,宋代朱熹的“佩韦遵考训,晦木谨师传”,还有李光地的“智勇对敌,勤顺为人”等选取福建历代39位名人的家风故事,编成了《福建好家风》这一本书。</p><p> 其中,让我感悟最深的是邓子恢的“勤俭朴实,自立自为”。</p><p> 自立是成功的第一步,是走向成功的基石;勤劳简朴,是追求理想、不断进取所应具备的最基础的品质。朴素,也许是坚持追求精神,做到心无旁骛的最好办法。</p><p> 小时候我们依赖父母,长大后我们以为自己独立了,却依然在依赖。我们不能做到勤劳简朴,朴素不是我们所追求的,我们更容易去追求富贵。从小,妈妈就告诉我:“做人不要追求富贵繁荣,更应该勤劳朴素。”我不理解,也不愿听。</p><p> 故事中,邓子恢语重心长地讲出了自己的一段经历:“大革命失败后,邓子恢从江西回到龙岩,身着长衫、头戴礼帽的他去发动贫苦农民参加农会,没料到谈不上几句,他们就一个个走开了。邓子恢原磨了一段时间,才发现自己的装束让别人不能亲近,于是他干脆找来一件粗布对襟的衣服穿起来。老乡见到他不仅不跑,还和他聊起了家常。”</p><p> 听到这个,邓小梅意识到父亲是担心自己在和平时代注意力发生转移,不再积极要求精神的进步。而我也明白了,朴素无华不代表没有能力,富贵也不代表优秀。人人都追求富贵,可是富贵并不能给我们带来精神粮食,朴素,才是让我们可以静下心,坚持追求精神高贵,做到心无旁骛的最好办法。</p><p> 树立好的家风,继承优秀的家训,是值得弘扬的民族文化。家风会伴我们成长,而优秀的家风会影响,甚至改变一个人,使其成为更加优秀的人。</p><p><br></p><p><br></p><p>立世者,自立者也&nbsp;</p><p>——《福建好家风》读后感</p><p>赖诗彤</p><p> 灯光下,我手捧《福建好家风》,静静阅读着,思绪万千……</p><p> 《福建好家风》这一本书,选取福建历代39位名人的家风故事,蔡襄的“以忠报国,以孝化人”,宋代朱熹的“佩韦遵考训,晦木谨师传”。都让我印象深刻,但让我感悟最深的还是邓子恢的“勤俭朴实,自立自为”。</p><p> 邓子恢,从五四运动走向苏区创建,从留洋的知识分子转变为植根农村大地的革命者,他在朴素的的生活中追求真理,在自立中超越未知的尝试。</p><p> 邓子恢告诉他的后人:“一个人要自立于人世中,首先,必须要有文化,要会学习,要有知识,你才能拥有自己的一片天地。其次,必须要有自立的精神。以自己的价值独立于世。</p><p> 说到自立,我想到爱迪生。他出身低微、生活贫困,“学历”是小学三个月,但这样的身世与学历并不防碍爱迪生学习思考。老师总被他古怪的问题问得张口结舌,然后质疑他是个傻瓜,甚至残忍的判定他将来不会有什么出息。可是,爱在自学中成才,从千万次的失败中站了起来,克服了数不清的困难,成为美国发明家、企业家。他发明自动电报帮电机,留声机;实验并改进了电灯和电话。在他的一生中,平均每15天就有一项新发明,他也因此被誉为“发明大王”。他所拥有的着一切,不就是因为他能够独立思考,勇于实现自己的价值吗?</p><p> 而我,就像是温室里的花朵,自小,父母就没有让我做太多家务事。有时洗个碗,扫个地,就满嘴的抱怨。</p><p> 那个周末,父母出去办理事情,家里就留我一个人,到饭点了,还没有回来,我便给妈妈打了电话,她说还没好,不得已,我只能自己动手了。</p><p> 我走进厨房,来到煤气灶旁边。我看了看周围,决定煎蛋。我学着妈妈的样子,拿着鸡蛋,把它在碗边缘敲了敲,“咔”,它碎了,粘黏着几块碎片一起进入碗里,我只能拿筷子把蛋壳揪出来了,然后搅拌。接着倒油和开火,火一开,油就到处跳舞,我吓得退到墙上,“妈妈”刚要喊出口,才想到家里没人。我只能一点一点靠近台子去拿锅盖盖上,等油没那么活跃,再拿开锅盖。我左手拿着碗,右手拿着锅盖,就怕油突然又活跃了……经过一番“战斗”,现场已经是一片狼藉了。战乱现场不好收拾,好不容易勉强搞定一切,我才明白,原来,自己什么都不会,原来,自立这么重要。</p><p> 我们终有一天会离开父母,就像雏鸟长大会飞出它生存许久的小窝。我们也会向往更广阔的天地。自立自为才让我们不被浪涛淹没,自立自为才能让我们顶住暴雨的捶打。鹰能在羽毛未丰满之时就翱翔于蓝天,是因为自立。雏鹰想要翱翔于蓝天,得先学会自立自强。</p><p><br></p> <p>星光</p><p>——读《活色严复》有感</p><p>吕苏楠</p><p> 合上书本,看向窗外,我仿佛看到了一个老人,在郎官巷走着,慢慢地慢慢地,伴随着夕阳的余晖,他消失在了巷子的尽头……</p><p> 严复,我认为,他的一生是说不尽的。他的人生中有成功,同样也有失败。何谈成功?严复被世人称作“西学第一人”翻译的《天演论》,在当时更是激起了一大片浪潮。不仅如此,他还是北京大学的第一任校长。这样看,他的一生似乎是充满光辉的。怎奈世间岂有十全十美之谈?严复固有名利,但挫败感也折磨了他一生。让严复最难以启齿的,应该是他的科考经历,无论严复再怎么认真准备,结果也总是名落孙山。与此同时,生活的重担、社会上的四处碰壁,严复也只能一人努力扛着,这样看,他的一生似乎又是不如意的。</p><p> 作者分别用三个地点来讲述严复的故事。尚书庙,写了严复生活的艰辛、科举之路的坎坷以及他心中的那份忧国忧民。马江头写了严复在教育、军事、翻译方面所获得的成就。本以为严复总算风光一回,但最终的结果还是不尽人意。郎官巷,写了严复一生中最后的瞬间,也道出了严复心中那份暗暗的忧伤,严复在作者的笔下竟让人生出几分同情。严复这样一个人物却是当时一个大时代的折影。</p><p> 不止书的内容,书名也是耐人寻味。“活色严复”,作者笔下的严复让人感受得到了他内心复杂又说不透的情感。严复这个人物被作者活灵活现地展现在读者眼前,这同样也是文字的魅力和文字所蕴含的力量。</p><p> 风在窗外轻轻地刮着,我在书桌前静静的想着。我又看到了,一位老人在郎官巷走着,他留下的足迹熠熠生辉……</p><p><br></p><p><br></p><p>星 光</p><p>——读《活色严复》有感</p><p>吕苏楠</p><p> 合上书本,我仿佛看到了一位步履蹒跚的老人在寂静的郎官巷走着,巷子深处时不时传来小石子的声响,伴随着夕阳的余晖,他慢慢地消失在了巷子的尽头……</p><p> 严复就像是一道星光,在我的心底闪着光,不是那么耀眼,却有独属自己的光芒,时而发光发亮,时而蒙上黑纱。严复的一生如同这星光,即使注定陨落,依旧选择在天空中不遗余力的展示自己的光亮。想到这,对严复顿时生出几分同情,严复这样一个不起眼的小人物,却是一个大时代的折影。的确,生活不是一帆风顺的,起起伏伏才是它本色,有的人会在失败或名誉中迷失自我,严复不一样,有过成功过,有过失败,但他从来没有放弃拼搏。</p><p> 我第一次见到这本书,便被标题所吸引,特别是那个“活”字。何为“活”?不仅仅限于肉体上的生命,更应该是精神和灵魂的再生。严复不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人物,要写他本身就是一件难事,要走进他的内心去品味严复的人生更是难上加难。作者笔下的严复让人感受得到了他内心复杂又说不透的情感。人物被作者活灵活现地展现在读者眼前,一个“活”字,背后所蕴含了道不尽的意义。作者跨越了时空,真正走进了严复的内心世界,去感受严复的思想,去体会严复的用意,成功地将一个真实的严复展现在了我们读者的眼前,让严复在他的字里行间里“活”了起来。</p><p> 饱受挫折的严复,依旧努力的坚持着,尽管结果是那样的不尽人意。在他身上,我看到了自己。五年级的时候,我进了学校的运动队参加训练,那个时候教练甚至还对我说:“你真的跑得很好,到时候在运动会上要为学校争光喔!”当时的我也对那场比赛充满了信心,但……事与愿违,我在比赛前半个月脚受伤了,跑起步来一瘸一拐,我心里着急,但却无能为力,比赛如期而至,我也只能硬着头皮去参赛,我报的是女子八百米,这本身就是一个很有挑战性的项目,看着前几场的选手在到达终点后晕倒在地,我心中又多了几分畏惧,看了看自己的脚,也只能摇摇头,如果能突然康复,那该多好啊。此时,教练走了过来,对我说道:“要不然还是弃权吧,你这样身体会受不了的。”我心里动摇了一下,又立马摇摇头,教练看劝不动我,也就只好作罢。三分钟后,比赛结束了,我被搀扶着到了休息区,结果不出所料,没有得奖,原本我还可以垫底拿个第六名,但就在离终点仅一步之遥时,我被反超,与成功失之交臂……我还记得,在我跑到终点的时候,教练对我竖起了大拇指,说道:“精神可嘉,无论结果怎样,你都是一名出色的运动员!”</p><p> 风还在窗外轻轻地刮着,我在书桌前静静的想着。是啊,在挫折里活出勇气,就是严复这道光给我的启示。我时常能看到:那位老人在郎官巷慢慢地走着,他留下的足迹熠熠生辉……</p> <p>选择</p><p>——《宛平城下》读后感</p><p>洪熙滢</p><p> 千百年来,岁月带给我们脚下这片土地悠久的历史。1937年7月7日的“卢沟桥事变”,使宛平城成为“七.七事变”的历史见证者。今日,我合上任重的《宛平城下》,心中感慨万分,全书中,令我感触最深的一个词便是“选择”。</p><p> 《宛平城下》以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为中心,演绎了守城将士与宛平城内富商之女的美丽爱情故事。文中的主人公的爱情坚贞不渝,却因战争的不可抗因素,面临“爱一个人”和“守一座城”的抉择,生死面前所展现出的是作为军人守家卫国的的尊严。</p><p> 在故事中,主人公从守城将士成长为战争中的英雄。这让我知道:爱国从来不是喊口号,而是实际行动。</p><p> 在他身上,我感受到了一种正能量,在选择面前,他选择了爱国!</p><p> 说到“选择”,我不禁想起了自己的故事。</p><p> 那个时候,我一年级,爸爸妈妈送我去学习古筝,我当时小,对一切事物都充满好奇心。我看着那精美的古筝,心中是藏不住的喜爱。“没错!是心动的感觉!”我随即也答应爸爸妈妈来学习古筝,可是,渐渐地,随着时间的消磨和天天练习的辛苦,我渐渐对古筝丧失兴趣。最后,还是对爸妈说了停止学习古筝的事。和老师说过后,这件事也算了结。如今,看着房间里放了几年的古筝,心中为自己选择放弃而心生惭愧。</p><p> 不得不说,主人公的选择是勇敢的!也希望我以后在选择面前,能够有足够的智慧与勇气,作出令自己不会后悔的选择。</p><p><br></p><p><br></p><p>去选择,去坚持</p><p>——读《宛平城下》有感</p><p>洪熙滢</p><p> 时光如水,岁月如梭,千百年来,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早已历史悠久。曾经,这里欢声笑语;曾经,这里繁荣美丽;但,这里曾经也硝烟四起!1937年的7月7日,那个我们永远都忘不了的日子,“卢沟桥事变”。而宛平城不幸成为了它的历史见证者。</p><p> 今日,合上任重的《宛平城下》,我心中感慨万分。原来,选择从来都不是那么容易。&nbsp;</p><p> 《宛平城下》一书以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为中心,讲述了守城将士与宛平城内富商之女坚贞不渝的爱情故事。而这样令人羡慕的爱情却因战争的不可抗因素,主人公面临“爱一个人”和“守一座城”的抉择。一边是自己所爱的人,一边是自己保家卫国的责任。面对这样的抉择,他所展现出的是作为军人守家卫国的担当与勇气。最后,主人公也在选择中一步步成长为战争中的英雄。</p><p> 拿破仑曾说:“人类最高的道德是什么?那就是爱国心。”是的,爱国从来不是喊口号,而是实际行动。在他身上,我感受到了那种爱国心、爱国情。在困难的选择面前,他选择了爱国!选择了这个生养他的祖国!</p><p> 说到“选择”,在疫情期间,我见到了这样的一群无私的“逆行者”。他们同样是面临着那种困难的选择,是上前线为国奉献,还是留在家陪陪父母孩子。在家人的挽留下、牵挂下,他们也许犹豫过,也想放弃过,但是他们最终却没有这样做,他们抛妻别母,他们弃子离家,他们冒着生命危险,选择去那个危险的前线为我们战斗。为了方便穿防护服,护士们狠心剪去她们的长发。在重症隔离病房的她们,平均年龄只有二十五岁。因为一套防护服成本高,所以一套就得穿好长时间,她们热到满身是汗,闷到不行,甚至累到低血糖。但是,他们无怨,乐观勇敢。在网上,流传着一张照片,上面的医护人员摘下口罩,脱下防护服,脸上是一道道印痕,手上是一道道伤疤,我看得心都颤了,这是多么苦的一件差事啊!他们即便知道是这样的生活,这样的环境,他们还是毅然决然的选择来到前线。是他们坚定的选择守护了千千万万的普通人。</p><p> 选择面前,我们需要勇气与智慧。成长学习的路上,也要面对许多选择:困难面前,是坚持,还是放弃;诱惑面前,是放纵,还是自律;大是大非面前,是坚守立场,还是丧失底线。这些时候,都需要我们做出选择,而不是逃避。</p> <p>  花开花落,不过一段距离。悲欢离合,激励我们砥砺前行。撷一缕惬意,在沧桑的回忆。路漫漫何其多,万千世界,我们不过尘埃,唯有改变,美好才不遥远。一点一滴,一步一步走下去。路有终点,夜有尽头,一切都不是决定性的,走,沉住气,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