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古稀之年,临危受命。</p> <p> 这是一次肩负使命的出征。17年前,抗击非典前线,他挺身而出、义无反顾;庚子新春,他再次逆向而行、披荆斩棘。“人民的需要就是使命”,一个多月来,他马不停蹄、不惧危险,深入医院、社区,会诊病患、调查疫情、筹建方舱、调制处方……</p><p> “国有危难时,医生即战士。宁负自己,不负人民!”他的誓言依然未改。</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他是国士</b></p> <p> 在72岁之年,他来到了一场大战的最前沿。疫情大面积暴发,大量病例涌来,所有医院被挤爆。更让人揪心的是,医院里一床难求,不少确诊病例根本住不进来。混乱的局面令他焦急又痛心。“这种状况不改变,将为后续防控和治疗带来巨大压力,会进一步加速病毒的传播,必须果断采取措施。”张伯礼神情凝重。</p> <p> 当晚,在中央疫情防控指导组召开的会议上,张伯礼提出,必须马上对病患分类分层管理、集中隔离,将发热的、留观的、密接的、疑似的“四类”人员隔离开来,对确诊患者也要把轻症、重症分开治疗。</p> <p> 事实上,中西医结合抗击冠状病毒的方法,他的团队已经在海河医院进行了很好的运用。而且,他在指导2003年中医抗击非典时,就已经验证了这个方法有效。此次中央疫情防控指导组召他来武汉,希望他的团队能为防控新冠肺炎疫情发挥特殊的作用。</p><p> “建议中医药进方舱,这个工作我可以来做!”张伯礼与同是中央指导组专家的刘清泉教授写下请战书,中医西医各有长处、优势互补,人命大于天,能救命是最重要的,张伯礼提出由中医承办方舱。</p> <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他是战士</b></p> <p> 穿上白衣,就是战士。2月12日,张伯礼率领209人的中医医疗团队进驻武汉市江夏区大花山方舱医院。由院士挂帅的这支医疗队被外界称为“中医国家队”,来自天津、江苏、河南、湖南、陕西五省市三甲医院的中医、呼吸重症医学、影像、检验、护理等专业的209名专家,将在这里开展中医中药对新冠肺炎的临床治疗、预防、临床研究。</p> <p> 中医进方舱后,张伯礼更忙了。他白天指导会诊,晚上开会、研究治疗方案,甚至细化到具体病例,亲自开方。学生们劝他:“您每天太忙了,有些事,就让我们干吧!”“带兵打仗,哪有不上前线的道理,那不成纸上谈兵了吗?”张伯礼从来不听劝,穿上防护服,病房里一待就是几个小时。</p> <p> 穿上防护服,他就是个战士。中医讲究望闻问切,不到病房、不接触病人,如何能了解发病规律,如何谈得上与病毒战斗?这也是张伯礼坚持一定要亲临一线的原因。</p> <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他是勇士</b></p> <p> “生命相托是一份责任,如果不能替病人去担当,不会是好大夫。”在抗疫一线,张伯礼每天都在超负荷工作,他心里时刻牵挂着他的病人,不计个人得失,只为山河无恙。可他没有想到,多日的劳累,使他胆囊旧疾复发,自己不得不成为一名病人。</p> <p> 2月18日,张伯礼被推上手术台。手术之前,照例要征求家属意见,他说:“不要告诉家人了,我自己签字吧!”毕竟这个时候在武汉病倒了,他怕老伴儿担心。怕影响军心,张伯礼特意提出不要将他手术的消息对外界公布。麻醉过后,他醒来的第一件事就是让他的助理读疫情通报,并打电话询问江夏方舱医院的情况,接听医护人员打来的求教电话。</p> <p> 手术后一两天,张伯礼就开始在病房里工作了。病床上加了一个小桌子,左胳膊上扎着静脉针,右手不停地用笔在修改着东西。那几天,正值一个中西医结合治疗新冠肺炎的项目进行到了关键时期,他放心不下啊!</p> <p> “仗还在打,我不能躺下!”作为国家中医治疗领域的领军人物,他深感此行武汉责任重大。“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他早做好了准备,武汉之行不会轻松。“肝胆相照,这回我把胆留这儿了!”张伯礼风趣地说。</p> <p> 连续多天,武汉的确诊病例大幅下降,张伯礼那颗悬着的心缓和多了。</p><p> 在武汉疫情最严重的阶段,面对正月十五的街灯,张伯礼写下一首诗:“灯火满街妍,月清人迹罕。别样元宵夜,抗魔战正酣。你好我无恙,春花迎凯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