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一次偶然的机会在微信上读到了顾志能老师的文章,觉得非常好,就关注了他的公众号。关注后发现,那个“偶然”是多么的幸运。公众号里顾老师的文章、课例都非常朴实,贴进我们的常态教学,却又非常有创意,能启发学生思考、操作,常常是一支粉一块黑板就上出一节好课,非常值得一线教师学习。于是每天中午回到学校宿舍休息时,都会点开浏览、学习。</p> <p>后来小娟老师向我推荐了《创新照亮课堂》这本书,在淘宝上点开一看,原来是顾老师写的,顿时产生了亲切感,立马买了回来。他的公众号叫“顾志能与教学创新”,书名也叫创新,创新,正是每的教学急需的。收到书后,我迫不及待地开始阅读。没想到,《推荐序》也是和蔼可亲的吴正宪老师写的,这又让我对这本书多了一份情感。</p> <p>小娟老师说,你会爱不释手。果然,我已深深爱上了这本书。从吴老师《序》中的这段话:“国家的发展需要创新型人才,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创新型教师的教学。所以教师以创新的理念、方法、过程等开展教学,就是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做最好的示范。”到顾老师《写在前面的故事》中说到的“学生要从‘造一层楼’过渡到‘造两层楼’,唯有改变已有的认知结构,这样才能适应新的情况。怎样的学习材料才能让学生主动的顺应,自觉地摒弃‘一层楼’,而对‘两层楼’产生探究愿望呢?”都让我感觉这本书非常有必要细细品读,认真学习。</p> <p>顾老师从五个方面谈教学创新的视角及策略,每个视角都有相应的基本理念介绍和自己的教学案例说明。每看完一个案例,我都感觉像看一场大电影一样,被他的教学过程深深吸引,被他独特新颖的教学设计所折服,内心一次次豁然开朗。</p><p>第一辑,顾老师谈到“数学教学,当与思考同行”。其中“备一节课,先不去管它的情境、过程、练习等具体细节,而是追问、挖掘这个教学内容的核心价值。也就是想清楚比‘双基’更重要的教学目标,之后,再围绕它去量身定做情境、过程、练习等。”这一段话让我恍然大悟。以前自己备课,思考的往往是停留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这一层面,而极少去思考如何实现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这一块。在以后教学中,一定要改变备课的思考顺序。</p><p>顾老师呈现的四个教学案例都把数学思想体现得淋漓尽致,“三位数乘两位数练习”这一课,顾老师设计了三道关卡,将“三算”糅合在一起,有序前行,逐层递进,彰显运能力的培养;“长方体的认识”、“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两节课都以想象和课件助力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折线统计图单元练习”这一课,更是在顾老师的“好数据”为载体、“好问题”为驱动下,让学生经历曲折的信息提取和分析的过程,深刻体会数据的价值,感悟统计中的思想方法。</p><p style="text-align: right;"><br></p><p><br></p> <p>第二辑,顾老师讲到要合理应对学生学情。教学,是为学生而教,教学的对象是学生,如果我们忽略了学生的学情,那教学就如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