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天涯山

寻觅t~m

<p>原平市实验中学1803班陈香蓉</p><p>指导老师: 王艳霞</p><p><br></p><p>从原平市驱车东行十余里,过滹沱河大桥,便是天涯山风景区。</p><p><br></p><p>去天涯山的路上,远远地就能看到一座座拔地而起的雄伟山峰,形态各异,险峻陡立。</p><p><br></p><p>到了景区,我从主大门进入,一直向北走,来到了一个景点——滴水观音。</p><p><br></p> <p>远远地看这座观音像,屹立在水中,许多奇形怪状,浑然天成的大石头围绕着它。</p> <p>近看,观音神态庄严雍容,脸庞圆润,双眉修长,头冠有一高大宏伟的站立化佛,手持玉净瓶,瓶口朝下,观音慈把甘露洒,烦恼于是化成莲。</p><p><br></p><p>微风吹拂,一旁的小亭子迎风而立,倒映在湖面上,湖水清澈如许,掉落的柳条,时而惊起一池春光。</p><p><br></p><p><br></p> <p>再向观音的西北方向走,有座妙峰,形似莲花,便称为莲花峰,其山势之险要,攀登之困难。</p> <p>再向南走,会看到一块悬空的石棒,斜架在那里,好像是一把石锤,称石鼓。县志记载:“天涯山有石,形似鼓,不待琢以成器,惟应观而像园,鼓非革生音,从石中发清虚之雅奏,超尘溘似和鸣。”诗人元好问诗赞其曰:“焕起山灵槌石鼓,汉女湘妃出歌舞。”</p><p><br></p><p>仔细端详,只见一块巨石,头大尾细各从岩出,斜跨20多米,中间形成一硕大空洞,致使现两端友撑点极小,凌虚而架,摇摇欲坠,给人留下一种撼天动地的气势。</p><p><br></p><p><br></p> <p>再折回到观音,向东走,走出这个景点,继续向北走,在第二个路口向东南方向行进,到达忠孝广场和忠孝台。</p> <p>走到忠孝台,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介子推和他的老母亲。</p><p><br></p><p>介子推背母铜像更是高大、逼真,看到了介子背母的孝心、耐心和艰辛。</p><p><br></p><p>据历史记载,在两千多年以前的春秋时代,晋国公子重耳逃亡在外,生活艰苦,跟随他的介子推不惜从自己的腿上割下一块肉让他充饥。后来,重耳回到晋国,做了国君(即晋文公,春秋五霸之一),大事封赏所有跟随他流亡在外的随从,惟独介子推拒绝接受封赏,他带了母亲隐居绵山,不肯出来。</p><p><br></p><p>晋文公无计可施,只好放火烧山,他想,介子推孝顺母亲,一定会带着老母出来。谁知这场大火却把介子推母子烧死了。</p><p><br></p><p>我想到了介子推死前说过的话:</p><p>“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p><p>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p><p>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p><p>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p><p><br></p> <p>我感叹于他“精忠纯孝”的洁芳善行,感叹于他“割股侍君”的忠肝义胆,以及感叹于他视功名利,禄如粪士的高风亮节,这已经成为中国传统观念中,大丈夫精神的渊源。</p><p><br></p><p>有史以来,就是这种“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精神,孕育和造就了中国历史上无数仁人志士、英雄豪杰,构成中华民族的脊梁。</p> <p>来到这儿,享受和煦春风的抚摸,耳闻小鸟婉转的和鸣,感悟介子推“大丈夫”的形象,天涯山风景区的一切,真令我难以忘记。</p><p><br></p><p><br></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