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阅读,与智者对话,于自己自省。——题记</p> <p> 毕业从教已经二十余载,一路走来,学生喜欢,家长满意,领导认可,在或多或少的赞美声中,自己曾沾沾自喜,认为自己并没有辜负自己当初的梦想,没有辱没教书育人的使命,自我满足、自我陶醉,然而,直到我认真捧读大师的经典之作,那字里行间跳动的睿智的思想、真诚的灵魂,不禁让我一次次叩问自己的心灵:做教师,我们真的合格了吗?成为一个真正的教育者,我们还需要补上多少功课?苏霍姆林斯基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字都像一面镜子,让我们照见自己以往教育工作中的不足,让我们找到今后教育工作的方向。</p> <p> </p><p> <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叩问之一:教书几多载,育人有几何?</b></p><p> 苏霍姆林斯基说:“不要让上课、评分成为人精神生活的唯一吞没一切的活动领域。”可是,我们当今的教育现实不正是这样吗?许多学校、许多老师的工作现状不正是这样吗?我们起早贪黑、含辛茹苦的备课、上课,脑子里想的是学生的成绩,眼睛盯的是学生的分数,评价学生优劣的尺子也只是学习的好与坏。我们关注的只是当下孩子们的学习成绩,只是我们自己所教学科的平均分、优秀率,我们教三年看三年,哪管他今后的发展,我们没有认真思考教育的方向,没有长远规划孩子未来的人生,我们真正完成的只是我们使命的一部分“教书”,可是,我们是否认真思考过,“教书育人”,“教书”的目的是“育人”,“育人”才是我们的根本使命所在呀!</p><p>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人的和谐全面的发展。什么才是人的“和谐全面”发展?对此,我不禁陷入了深深的思考——我想起了复旦大学投毒杀害自己室友的大学生林森浩,我想起了云南大学的马加爵,弑母藏尸的北大学生吴谢宇,还有那网络媒体曝光的飞脚踹母的初中生以及那被学生用砖头砸死的老师黄涛……我的心在颤栗、在滴血,我们的教育是不是出了什么问题?为什么我们培养出来的孩子如此残暴、不懂感恩,为什么家庭关系、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如此的不“和谐”?我们的国家需要的是德才兼备的人才,纵使才高八斗,但是无德无良,岂不是更是祸国殃民之败类?当然,这惨案的背后,有许多不为我们所知的因素,然而,作为教育人的我们,难道就敢说,这悲剧的发生和我们的教育一点关系都没有吗?和谐全面发展,培养一个感恩明理的合格公民,才是我们向社会交上的合格答卷啊!所以,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我们时时处处都要牢记:教育的方向是育人,我们要让我们所教过的孩子成为有丰富的精神世界和创新能力的人!</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叩问之二:宽容、热忱、智慧结合有几许?</b></p><p><br></p><p> 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信条是——相信人,相信每一个孩子。他教育思想的核心是:人道主义。他强调“必须使教育儿童、热爱和尊重儿童,严格要求他们,同他们交朋友——这一切成为你精神生活的实质”。这是我们每一个教育人应遵循的教育行规。</p><p> 在苏霍姆林斯基博大的心胸里,时刻装满着宽容与善意,他说作为教师,要善意待人,对待学生犹如对待自己的儿子一样。这不禁让我想起了李镇西说过的——我常常想两个问题:第一,假如我是孩子;第二,假如是我的孩子。如果我们眼里、心里,把我们所教的孩子都当成自己的孩子一样去热爱,去宽容;都能站在儿童的角度去换位思考,那么,请相信:善意一定会创造奇迹!</p><p> 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教师的艺术和水平,表现在他是否善于把热忱和智慧结合起来。教育需要我们有细腻的心灵和博大的心胸。我们要善于容忍儿童的缺点。反思我们在教育教学工作中,面对孩子们的顽皮、淘气,面对他们“不争气”的成绩,面对他们的逆反、顶撞,我们是否进行了善良的容忍和善意的宽容,我们是否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是上帝派来的天使”,我们是否在教师权威被挑战时用勇气与智慧去克制,我们是否摒弃幸灾乐祸,用理解去息事宁人?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中告诉了我们,要慎用惩罚,提倡无冲突教育和自我教育。陀思妥耶夫斯基也提倡要让儿童自我认识、自我约束、自我克制。因为凡是一切依靠惩罚的地方,就不会有自我教育。良心是自我教育的主要推动力,如果良心在沉睡,就不可能有自我教育。要善于激发学生在道德方面进行自我教育,让良心警惕的为他的行为站岗放哨,让良心成为一个人行为的严格要求的见证人。</p><p> 教育需要宽容与热忱 ,教育更需要智慧和勇气。想一想,我们对学生的管理,是否做到了让他们不感到我们是在事无巨细的管束着他们和形式主义的的监督他们,是否使学生把我们的意图当做自己的意图提出来并加以实行。一个真正的教育能手永远不会让学生感到自己是一个发号施令的人。而我们,有多少时候,在孩子们的眼前,打着教师权威的大旗,对孩子摇旗呐喊、发号施令,有时甚至大发雷霆?!心与心的距离就这样被我们扯远了。面对居高临下的我们,多少孩子默默关起了自己的心门,连结心灵的这根极细的红线,也许就这样被扯断了,而我们,却还委屈不解的一再抱怨“我是为了他们好,为什么他们不理解我?”我们自己或许真的不知道,有时候我们真的是过于夸大了我们的教师权威啊!苏霍姆林斯基说:“对学生的权威是对老师一个最困难的考验,是他教育工作水平的标准和标志;是考验教师的意志与克制精神,确立勇气与智慧的工具”。真正的教育不是从高处降到地上,而是登上童年微妙的真相之巅。教育是爱与被爱的和谐统一,我们是孩子们的教育者、指导者、生活的导师,我们也是孩子们的朋友和同志啊!</p> <p> <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叩问之三:阅读、写作、实践坚持可曾经常?</b></p><p>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100条建议》里,有16条都提到了阅读。(6、7、9、10、22、23、30、33、34、35、37、57、62、86、92、96)。他说“无限相信书籍的教育力量,是我的教育信念的真谛之一”。阅读,给教育以力量,给教师以成长,给孩子以希望!</p><p> 学校,首先就意味着书籍。那个工作了33年的历史教师成功的观摩课的背后,是他用一生准备的,他说每一堂课他都准备了一辈子。这也是他教育技艺的奥秘所在。这种准备就是阅读。阅读不是为了上课的需要,大量的阅读会使我们的教科书成为我们知识海洋里的一滴水。苏霍姆林斯基针对初到学校工作的教师提出,要读书,大量阅读,建议每月都要购买三种书籍,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一辈子都在为教好书而备课。可是,我们真正做到的能有多少啊?现在我们能认认真真静下心来读书的人太少了,浮躁的社会风气,风靡的手机游戏,让我们不是在纸醉金迷中迷失了方向,就是在电子产品的浪潮中淹没了自己。谁不读书教师都不可以不读书,世界上没有哪本书可以带给你好运,但它们可以让你悄悄成为最好的自己!这就是阅读的魅力!董卿由内而外散发出来的气质,那是“腹有诗书气自华”的体现, “若有诗书藏在心,岁月从不败美人”,容颜可以老去,然而读书日积月累的沉淀,却会让一个人永远光彩照人!此次抗击新型冠状病毒的肺炎战“疫”中,日本给湖北的捐助物资上写的中文,让多少中国人汗颜——“山川异域,风月共天”、“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日本人将中国的诗词应用炉火纯青,日本国民的诗文素养令人刮目相看。作为教师的我们,擎着教书育人的初心,肩负弘扬传统文化的使命,又怎能不读书!苏霍姆林斯基写了32年的教育日记,正是这32年的随笔和札记的积累,才成就了如今这巨大的教育财富,所以,让我们打开书,拿起笔,将阅读、写作、实践的生活方式进行到底!</p><p> 阅读不仅是老师积累教育财富、教育智慧之所需,儿童的成长更是离不开阅读!这天下几乎所有问题的提出和解决,都是通向阅读的。</p><p> 苏霍姆林斯基在帕夫雷什中学担任校长23年,他一直坚持学校要达到三个要求,其中第三条要求就是“每个学生必须有自己喜爱的书”他说,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是否会很好地阅读。学困生一直都是我们教师教育教学工作中“最硬的核桃”之一,如何让他们“脱困”、“转差”,最重要的补救手段就是“阅读”。阅读能激发孩子的兴趣,用书籍和智慧去驯服他们,让孩子们在广泛的阅读中去发现自我,去充实自我,去超越自我,我们要教会每一个孩子在书的世界里旅行,在书的世界里去寻找五彩缤纷的智力生活。苏霍姆林斯基提倡用“书香校园”和“书海生活”取代课堂灌输和题海战术。他把课外博览群书的书海生活视为学校课堂教学的智力背景,视为教学计划的第二套大纲,视为精神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视为全面和谐发展的重要源泉。台湾的李家同教授说“大量阅读是基础教育的起点”,李希贵也认为“阅读的力量,能够影响孩子的终生”,这些都与苏霍姆林斯基的观点不谋而合,可见,阅读对于孩子的成长与发展是多么的重要!学习越是感到困难的孩子,我们越应该让他去阅读。在阅读中,让孩子去自我发现、自我教育、自我提高;在阅读中,让孩子去辨别真善美、假恶丑,让道德去靠近良善,让心灵去浸润美好;在阅读中,让孩子去开启兴趣之门,让孩子去攀登科学高峰;阅读,激发孩子探索的热情,点燃孩子求知的火焰;阅读,让孩子发现生命的价值、生活的价值、生存的价值。</p><p> 当然,孩子的阅读有赖于教师的引导,作为教师的我们,首先必须精神生活丰富,热爱阅读。所以,让我们都从自身做起,去读书,去修炼境界、去提升气质、去培养眼力、创造力。带领孩子们一起,捧起书本,去发挥阅读的后天大力,让我们对自己、也对孩子们说——书卷气最迷人,你读书的样子,最美!!!</p><p><br></p> <p> 苏霍姆林斯基是从教育一线走出来的教育家,他高洁的思想、磊落的人格、真诚的教育情怀,是当代中国教师心目中的一座不朽的丰碑。“在我们每个教师成长的道路上,苏霍姆林斯基是一座不能越过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矿,不读苏霍姆林斯基是教育的极大损失。”他的《给教师的建议》是他教育专著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经典之作,是精品中的精品,值得我们认真去品读、思考和学习。让我们都走进他,在他基础教育思想精神财富的海洋中去遨游,去思考、去创新,从昨天的财富中,找寻今天的启迪,培育明天的栋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