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br></div> 那天在河南省巩义市考察,驱车去康百万庄园,原以为所去的不过是一个现代农场,没想到却是一座比山西乔家大院还大19倍的封建地主庄园。<div><br></div> <p> “康百万”是明清以来对康应魁家族的统称,因慈禧太后的封赐而名扬天下。其家族上自六世祖康绍敬,下至十八世康庭兰,靠河运发财,靠土地致富,靠“贡献”得官,多次得到朝廷赏赐,最高时官至三品,一直富裕了十二代、四百多年。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清代中期的康应魁,利用清廷镇压白莲教之机“尽忠发财”,富甲三省、船行六河,土地达18万亩,财富无以数计,民间称“马跑千里不吃别家草,人行千里尽是康家田”,盛极一时。明、清时期,康百万、沈万三、阮子兰被中国民间称为三大“活财神”;民国时期“东刘、西张,中间夹个老康”,是中原的三大巨富之一。现今,河南康百万庄园、四川刘文彩庄园、山东牟二黑庄园,被称为三大庄园,闻名全国。</p><p><br></p> <div><br></div> 走入康百万庄园,其宏大的气势、严谨的格局、美妙的建筑,令人震撼。它背依邙山,面临洛水,由十九部分组成,占地240余亩,保存下来的有33个庭院、571间房屋,建筑面积6.43万平方米,是一个各成系统、功能齐全、布局紧密、等级森严的集农、官、商为一体的大型地主庄园。深宅大院,重脊高檐,石雕、木雕、砖雕四布,假山、曲廊掩映,勘称古典建筑的艺术长廊。<div><br></div> <div> 游览中,我一直在思索一个问题,富贵不过三代,这是历史生态规律,为什么一个封建地主家族,身处王朝频替、战火频仍的中原腹地,却从明清至民国,连富十二代,历时四百多年,富可敌国且民怨极小,历史鲜有,秘诀何在呢?总结起来,也许就在于康百万的传家理念,概括为四个字:“留余”、“重教”。</div><div><br></div> <div><br></div> 康百万庄园散发着浓郁的文化气息,门、堂、厅、房各处均悬挂有警示意味的匾额和楹联,我用相机拍摄了一些,可惜因时间匆促,未能拍全。例如:<br> <font color="#39b54a">“知礼仪孝高堂悌兄弟常廉让,慎言语节饮食蓄道德能文章。”<br> “好人多自苦中来莫图便易,凡事皆缘忙里错且更从容。”<br> “船行六河须防不世风浪,耜耕三省当思创业艰难。”<br> “礼为教本书田菽粟皆真味,道以德宏心地芝兰有异香。”<br> “克俭克勤思其艰以图其易,是彝是训言有物而行有恒。”<br> “志欲当前惟是读书教子,心存裕后莫如勤俭持家。”<br> “做数件可留传之事销磨岁月,交几个有学识良友论古说今。”</font><br> 从这些警示语中可以看出,康家人注重家教,在积累财富的同时,不忘内涵的修养和品质的提升,引人注目、发人深思。<br><div><br></div> <div><br></div> 更为突出的是悬挂于主宅区一院过厅的“留余匾”,是康家教育子弟的家训匾,正文为:<br> <font color="#39b54a">“留耕道人四留铭云:‘留有余,不尽之巧以还造化;留有余,不尽之禄以还朝廷;留有余,不尽之财以还百姓;留有余,不尽之福以还子孙。’盖造物忌盈,事太尽,未有不贻后悔者。高景逸所云:‘临事让人一步,自有余地;临财放宽一分,自有余味。’推之,凡事皆然。坦园老伯以‘留余’二字颜其堂,盖取留耕道人之铭,以示其子孙者。为题数语,并取夏峰先生训其诸子之词,以括之曰:‘若辈知昌家之道乎?留余忌尽而已。’时同治辛末端月朔,愚侄牛瑄敬题。”</font><br><div><br></div> <div><br></div> 大意为:留耕道人的《四留铭》中说:“留有余地,不把技巧使尽以还给造物主;留有余地,不把俸禄得尽以还给朝庭;留有余地,不把财物占尽以还给老百姓;留有余地,不把福份享尽以留给子孙后代。”大概上天反对贪得无厌,如果做事过份,没有不留下悔恨的。明朝隐士高景逸说过:“遇事让人一步,自然有周转的余地;遇到财物放宽一分,自然就有其中的乐趣。”推而言之,所有的事情都是如此。坦园老伯把“留余”二字题于匾额,挂在堂上,大概就是采用留耕道人的《四留铭》来告诫他的后代子孙吧!为你们写这几句话,并取夏先生教训他儿子的话,概括起来说:“你们这些后辈知道发家之道吗?那就是凡事留有余地,不做尽做绝罢了。”<div><br></div> <div><br></div> 此匾造型独特,形似一面展开的上凹下凸型旗帜。也许,上凹意为:上留余于天,对得起朝廷;下凸意为:下留余于地,对得起百姓与子孙,是儒家“财不可露尽,势不可使尽”中庸思想的集中体现。可以看出,康家人奉行儒家文化,对于“中庸之道”理解得透澈清晰,“留余”二字,可以说是康家致富保富的精髓所在:财富是有限的,不能不加限制地使用,应该留有余地,给子孙后代留下继续富裕的资本;做事不可做绝,必须给自己、给别人留有余地,只有这样才能连绵不断,保持家族长盛不衰。<div><br></div> <div><br></div> 据导游介绍,康家提倡“留余”的理念,并坚持将这个理念渗透到为人处事和经营管理中去:<br> 康家如此有钱,其祖先却留下遗训,一夫一妻,不许纳妾。<br> 他们富而讲理,不欺压百姓。邻里来祝寿,他们不收礼,反而要来债券,当场焚烧,作为寿礼,百姓跪地高呼“活财神”。一进康家大院便见到一口叶氏井,据说康家扩建住宅时听信风水先生的话,要买邻居叶家的井,并为此给叶家易地建了高宅大院,但叶家只允许康家用水,不卖井的所有权。所以康家世世代代承认井是人家的,连名字都不改。<br><div><br></div> <div><br></div> 康家有一个普通的石头桌案,石案背面刻着教育子孙的“石案铭”,康家人必须用水盆或镜子在石案下映照才能读到内容。由此得出,即使是教育子孙,康家也是秘不宣人,留有余地。<div><br></div> <div><br></div> 康家能够突破“富贵不过三代”的瓶颈,依赖的是中庸的思想、“留余”的理念和良好的家训,但振兴家业终归靠人,所以他们十分注重对子弟的学习教育:<br> 庄园内刻有“处世无他莫如为善,传家有道还是读书”、“光前欲种书中粟,裕后还耕心上田”多幅这样的楹联。<br><div><br></div> <div><br></div> 他们请远近闻名的先生开设私塾,充分尊重先生,并给予十分优厚的物质待遇。<br> 康家流传着“三上成文”的美谈,即教育子孙读书、求学问,利用马上、枕上、厕上略微闲暇的时间,哼词句、打腹稿、写文章,告诫子弟充分利用一切时间求学、上进。<br><div><br></div> <div><br></div> 康家颓势之后,其子孙后代照样人才辈出。庄园内有一展示板,历数了康家后代有作为的子弟,遍及教育、仕途、书画艺术等诸多领域,仓促中我只记住了一个人,就是化名“王国权”的康午生,官至热河省委第一书记、国家民政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是周总理的得力外交特使。<br> “康百万”留余、重教的理念和做法,今天对于我们治家、结交、行事、构建和谐社会,仍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在令游人感叹康百万庄园宏伟建筑的同时,也为其浓厚的文化底蕴而唏嘘不已。<br><div><br></div> <div><br></div> 康百万庄园与乔家大院的区别意义还在于,乔家大院仅是晋商文化的庄园,而康百万庄园是集地主、商人文化为一体的封建庄园。然而遗憾之处是,乔家大院因一部电视剧而名声大噪,带来了年度1000多万元的旅游收入,而康百万庄园因缺乏有效的宣传,知晓度不高,每年旅游收入只有100多万元。巩义市也注意到这个问题,正在筹拍电视剧《康百万庄园》,希望这部电视剧能够早日问世,以更全面、深入地揭开这座传奇庄园的神秘面纱。<div><br></div>